十二 24

pre:学生办了份小报,卢同学上周约稿。期末事杂,不该应付的也都应付了,只好结合近日所得草草了事。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先前答应学生在这里写点东西难免就有“好为人师”的嫌疑,其实作为教师最大的不幸就在于把人的这种“缺失”当成了职业。好在权当个人感受的抒发,万一有共鸣共勉者岂不是幸事。

社会的进步除了物质丰富的特征外,还要看人本的光辉能否得到充分的彰显。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这几年“个性”也如其他舶来品时髦到几近泛滥的地步。对比十年前的学生,时下的不无个性,这其中有创新和活力的赞许,也不乏被冠以“把无知当个性”的排斥。或有长辈固守的偏见,也有确有不少“个性”肤浅。这里尝试着就个性这个话题和同学们分享一下我的理解。

具体的人是不可重复的,更是不可完全被替代的。这是我们谦虚的理由,同样也是自信的根源。“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话对个体同样适用,甚至可以说“个性的才是社会的”。 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来看,学生求学获得知识与其说是为了掌握了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不如说是为了找寻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到实现自我的途径。

相信许多年轻人喜欢易卜生的那句名言,“What is the man’s first duty? The answer is brief: to be himself. ”一个人的首要职责是什么?答案很简单:成为他自己。按照这样的逻辑,作学生的会理解成What is the student’s first duty? The answer is brief: to be himself,不过对“行为世范”的教师来说,成为自己外还有帮助学生成为他自己的内涵。What is the teacher’s first duty? The answer is brief: to be himself and help his students to be himself!平日里,我便常以这样的话提醒自己。

关于个性的思考,以前我和学生分享过这样的感悟,“雪洁松柏翠,叶茂杜鹃红;花胜叶一点 松贵四季青。”和漫无天际的白雪相比,松柏的翠是个性;和满山遍野的绿叶相比,花朵的红是个性。而与众不同的“夺目”仅仅是“出众”的表象,背后暗藏着“个性”的第二特征。寒冬翠松的可贵是四季常青的坚持,盛夏红花的光彩夺目是不从众的自我,更是绽放前的厚积而薄发。

类此的观点在数学上也有很好的支持,记得在高中部的一次讲座上,我介绍过数学上的迭代算法,演示了从最初简单的图形,通过一系列的迭代运算,最后形成“皇冠”的过程。除了数学上让人瞠目的奇妙,更给我们为人之道的暗示,几何外表的差异并不是世俗的偏心和不公,而结果的真正区别是迭代的次数。

同学应该记得高一上学期就做过的有关渡河的物理题目,如果把渡河的过程类比追求理想的模型,你会发现,不管水流多大,只要能坚持朝向对岸努力划就有可能达,越是坚定目标越是容易到达。这种“不放弃、不抛弃”何尝不是个性更为真实的一面呢。也应了英特尔前CEO葛洛夫的那句“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的话。

提到近代科学的成就,从民族的情感上多少让人有些惭愧,但华夏几千年的历史在人类文明进程的作用却足可以让我们自豪。有关人生之道,和自然科学一样奇妙的东方哲学早就有一些关键的结论。《易传•大象》中提到“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大意是君子不会随波逐流去改变本来的、本色的,君子是以恒久不变之道立身。个性的倡导古已有之。并非君子方行君子之道,正如未必是英雄却常可以英雄的气魄战胜怯懦,未必是圣贤,也可学圣贤的胸襟包容分歧。君子以“立不易方”,学生亦当以“立不易方”。

我无个性不能称之为我,但对个性的理解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自我张扬、我行我素的表象,更不应成为敷衍的借口,而是坚持前行的动力。完整的个性除了“与众不同”表象上的第一要素,更有“初衷不改”执着的第二特征。也只有能够被坚持的差异才会绽放出“个性”的美丽。

十二 21

Did You Know? Shift Happens - Globalization & the Information Age

以前开设通用技术的时候就给学生介绍过youtube上版本,今天看到这个slideshare忍不住再推荐一次:)更多的信息参考这里

十二 19

“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易传·大象》

近日有幸从林刚老师的藤影阁文化那偶遇此句,相见恨晚。君子不易方,“君子不会改变本来的、本色的规矩。 ”“君子以恒久之道立身。”“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

由此也想到易卜生的那句话,“一个人的首要职责是什么?答案很简单:做自己。”(What is the man's first duty? The answer is brief: to be himself.)按照上面的逻辑关联到教育的层面,对成长着的学生来说,首要的任务是成为他自己,而对老师来说,或许成为自己以外还有含义,就是帮助自己的学生成为自己。What is the teacher's first duty? The answer is brief: to be himself and let's his students to be himself!

“以智治国国之贼”,治国之理育人之道。 教育工作者未必是君子,但至少要表现出君子的风范,所谓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何尝不是君子教师以立不易方的明智呢,立不易方,教不易方!

十二 17

晚上值班,随手翻阅当日的报纸,不经意读到《沈阳日报》转发新华社的《李明博:年少那些事》的文章,有所感触,随后又推荐给上自习的课代表看...

对进取人来说,狗变成人或是人变成了狗的“鬼话”都敌不过人变神能打动人,这或许也是“神话”情节的魅力了。李明博从吃酒糟的寒窗苦到权高位重的首尔市长和未来的韩国国家CEO,精彩地演绎着现代版的状元传奇,相信不少的韩国民众投票给他也是出于情愿成全他的神话的缘故,当然这也很应了国人读书“求功名”的情愫。

“年少那些事”记录了李明博小时候受过的很多苦,“全家7口以酒糟为主要食物,每日两餐”、“戴草帽卖爆米花”、“劳累使健康状况不断恶化”等。相信很多人都认为自己小时候也受过很多苦,但凡能被打动,总有自己的影子在里面。不过苦本身并不特别,因为相对于现代的标准来看,那个年代的所有人都在受苦。即便是真的受苦也只能博得一点同情。关键是“平民的神话”在给平民一种希望,即便是玻璃窗上的那只没有前途的苍蝇,因为阳光才会挣扎/活着。

时下,不少年轻人越发早就懂得世俗的成功道理,过分依赖机遇和所谓的平台,任凭自己的才智枯萎而迷失自我。相比初衷不改的坚定前行,更多的人选择寻找机遇,相比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自我,更多人的学会了屈从和迎合...不好说李明博青年时期是不是一定也经历了价值观上的改变,但这个传奇最为动人的地方是“拥有强有力的推进能力”的自力更生,就如他向时任总统朴正熙致信时所说的,“如果一个国家阻止一名年轻人自力更生,这个国家将永远亏欠他。”那么一个人如果不能够自力更生,这个人将永远亏欠着自己。

相信自己,提升自己,才能对得起自己。

十二 14

近日在给学生讲授一些电磁学的知识,台上绘声绘色,台下目不斜视,彼此也算是尽心尽力了,而当学生独立面对一些题目的时候却常常显得束手无策了,前面的努力像是从来不曾发生过一样。做单一的题目尚且如此,而面对更为具体和复杂的问题是又会如何呢?看来作为教师需要反思的不仅仅教学方式上的问题,而是校正彼此对学习的理解吧。

讲台上的传授如同对于菜谱的描述,学生听起来觉得很好,甚至会流口水,或可以增进食欲,多数情况下毕竟还是画饼充饥。菜谱不是营养,问题的关键是课下亲自动手操作,自己动手的饭菜或不算可口,但毕竟是可以充饥的,这也是欧美人倡导"hands on"的原因吧。

时下的很多教育改革,特别是挂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幌子的,无非是把这种画饼充饥的寓言搬到电视上,搬到网络上,到头来,孩子们没有吃到真正有营养的东西,甚至不曾亲自动手碰一下锅碗瓢盆...教育的悲哀不是教学内容的悲哀,我们设计的菜谱足够丰盛了,教育的悲哀也不是教学设计的悲哀,菜谱上每一道菜的操作流程也足够的细致了,但所有的这些还仅仅停留在纸张上,那些所谓的成品菜肴也仅仅是愿景而已。

新课改不应该是口号上的更改,不是教学内容的更改,也不是原有教学策略基础上的更改,新课改应该是尝试着下厨房的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