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11
“动态与创造”的论坛里自己是“长老”的级别,而现实生活中却是名副其实的“新手上路”。平日里开车小心的很,任凭后面汽笛长鸣,也甘心地看着旁边的车飞快驰过,等待信号时就算已经拉起了驻车制动也不放心,脚就放在刹车那随时待命。一次专注于侧窗的景物,突然感觉自己的车子在往后溜,惊得一身冷汗,忙踩刹车...虚惊一场,原来是误以旁边先启动的车子为参照了。参照物的道理在物理上很简单,而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却有更具体的体验。
看到准邻居们在热议“什么是生活”的话题,让我也有所触发。或许是因为内心没有信仰的避风港湾,每当外界不在喧嚣的时候就会刮起类此的思想风暴。也许是人到中年难免有很多感慨的缘故吧,自己开始喜欢这种宽泛的讨论了。
人生在世或如车行于路,总有些前后快慢的分别。参照“权势”必然会抱怨“卑微”的生活,参照“富贵”必然会抱怨“贫贱”的生活,参照“恒久”必然会抱怨“转瞬”的生活...物理上的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可以是变化的,生活的参照也是如此。当我们尝试着变换一下参照物就会发现,相比真正的卑微,对生活我们应该满足,相比真的贫贱,对生活我们应该感激,相比真的短暂,对生活我们应该珍惜...
大概记得这样一句话,“时代没变,变化的是我们。”即便生活真的不变,变化的我们对生活的感觉也会变,何况生活也在变化呢。具体的生活是变化着的生活,也是参照着的生活,是不停变换参照的生活,是不停变换参照着的变化着的生活。真实的生活是完整的生活,注定要有痛苦,必然也会有快乐,而痛苦和快乐不过是同一件事情的两种参照。所谓懂得生活,不过是对痛苦并不惊异,更不会被摧毁;而当快乐的时候会很好地享受和把握,不至于乐极生悲。
生活,变化着的我们,面对变化着的生活,很难用此刻的自我的片面去完整诠释,“该哭就哭、想笑就笑”的生活态度是豁达和洒脱,其实也常常是无奈的选择。
十二 07
教育的基础性社会功能注定它滞后于时代的潮头,但教育内容不时的推陈出新还是很好地体现教育鲜明的时代特征。或许是教育内容“冲浪”的成功示范,人们也期望在教育的形式上能合上时代的节拍,即便是坐在挤满了人的摆渡上,大家也喊着叫着赶时代的潮流...岂不知教育的完备性注定仅仅形式上的先进性并不充分。
相比教育内容的不定性,教育的形式算得上稳重多了,千百年来教育的最基本形式无非还是“老师讲授与学生听从的双向作用”【古人早就知道教学相长的道理】,这似乎是教育的命,永远也革不掉的命。时下所谓具有时代性的教育,无非是相比过去老师在讲台上对这几个人讲,现在可以通过电台,电视台和甚至尝试着用自家的电脑和网络对很多人传授,而学生一改过去在讲台下面听,收音机里听,还可以通过电视收看,可以通过网络下载上传。教育领域的时空观念的确是在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延展和交互,或许我们已经对过去重复的厌烦并期待着教育领域内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新理论出现,而其实即便是这样,在宏观低速的常态情况下,“经典物理”还不是普遍成立也无法摆脱的吗。就是说生活状态不变,常态下的我们就不要指望着新的教育理论出现了。
时下,我们对事物分辨的尺度还很粗略,速度条件离光速远得很,还不需要什么“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新理论,“经典物理”的规律还都能很好地适用。经典环境下并不需要新的时空观,常态的生活也不需要什么新的教育理论。
十一 28
又讨论起blog的话题,新生常谈了:
生活的节奏性是健康生命的基础,对生活规律性的预设是对生命健康的一种愿望。现实中人们希望过上有条不紊的生活,几点起床,几点早餐,几点跑步...不过所有预设的节奏时常会被一些不可预见的小事情打乱,现实中对完全规律性生活的苛求就成了对完全健康生命的奢望了。类此的感受同样反应在blog的习惯上。
blog是一个blogger“互联生命”的载体,看一个blogger的blog,首先能够感受到的是blogger的一种生活的节奏,或是一个“互联生命”的脉动和吐纳。说到生命的载体,我们甚至可以完全套用生命的逻辑,比如成长,比如衰老,比如健康,比如疾病...甚至我一直坚信用blog看病并不遥远,只不过这取决于心理学发展的速度和精细的程度。
通过“互联生命”的类比我们应该明白,blog里的很多表面的博学或仅仅是书橱里的书籍,再精美的堆积也会落满灰尘。同样,blog里的很多不堪入目或只是马桶里的排泄物,总不会根据这些污物来评价一个具体的个体吧,如果非要评价,只能说互联生命的文明程度还很低。换个角度说,blog有汲取互联网上的营养成长自身的过程,也是通常被看重的一面,同样有消化后的排泄阶段,所谓的自我表达,如果处理的好同样会有不错的收成。或许这也是很多人提到的平衡问题吧。
互联网的真正意义存在于网络之外,blog的作用更在现实的生活之中。这样说来,对自己好的blogger首先是有节奏的,正如健康的生活是有规律的一样;好的blog应该是具体的全面的,不应该仅仅被当作书橱或是马桶,该是现实生活和“互联生命”的全息相关。现实中我们不能完全的规律,在作为延伸的互联网里我们同样也只能尽量有所节奏,或许这本身就是规律。
十一 22
人字的书写如此简单,而为人却想象不到的繁杂,一度觉得为人很困难...
为人的道理很多,多是说起来和书写人一样简单,但能够做到一半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当然了,因为难能方可贵啊。
对于仙去的人\身边的人\亲人...时常觉得很对不起他们:(
或许应该这样?
心中要有先人,尽管已经不能够为他们做什么了,还是要把感念放在心里
眼里要有旁人,多替别人考虑总不是坏事,做些力所能及的,可以不说,最好不说
嘴里要有亲人,做了什么也不是当然,表达还是必要吧,更要让他们知道还能够做很多
...
还不知道自己应该放在哪里啊,所以最近有些烦乱,傍晚和学生的跑步都爽约了:(
十一 19
小时候常看到这样的事情,应该是条恶狗,好容易捡到了一块骨头,尽管上面没有一丁点的肉,还是紧紧地看护着,碰到个人,哪怕是刚才给它骨头的人也会面露凶相,摆出一副决斗的架势,或是干脆叼起躲得远远的,生怕别人来抢夺。
现在说到安全感的话题竟少有人领会,也难怪,当今的社会问题再多,物质上和过去相比也有天地的分别,至少生活中我们很少碰到这样处境的狗了。
不过这样处境的人似乎并没有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