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回来多日,方有时间整理一路行程流水以供日后回忆,姑且叫行“云”流水吧:)
飞机场:
从沈阳桃仙机场经停长沙黄花机场到昆明巫家坝机场,返程经停重庆江北机场。中间陆续经历 西双版纳景红机场、大理机场、丽江机场。旅游城市的机场小、客流大,和北方城市的火车站差不多...
热的不同:
今年沈阳的夏天已经很热了,过路长沙才知道什么叫火热,而一踏上西双版纳的土地,就领教了水气十足的闷热。高原紫外线强烈,男士也要擦防晒霜,我还是第一次啊。
少数民族:
去了云南才知道什么叫少数民族,眼花缭乱。只记得白族以白为美,哈尼族以黑为美,傣族的小伙子要出三年苦力,而纳西族的男人一辈子“琴棋书画烟酒糖茶”,黑牙的、长颈的...荒蛮。版纳到处都是缅甸人**开的玉石店。
沿江行:
去热带雨林植物园的路上,有二十多公里是沿着澜沧江---它有四国国籍呢---而行的,两岸树木繁茂;去虎跳峡的路上也有好长是沿金沙江而行的,两岸崇山峻岭,单是沿江而行的经历已经让人怀念了,不要说虎跳峡的凶险气势了。谁说黄河的水黄!
饭菜水果:
北方不缺蘑菇,小时候自己采,工作了去小背篓,但在昆明和西双版纳吃的菌类和野菜还是第一次见,辣炒和我的口味。米线也很特殊。版纳的水果可真多,印象最好的竟是北方也常有叫卖的菠萝,车停在路边,狂吃了一顿,甜,真甜啊。也才知道这东西是地上长的:)
金沙江的鱼有些贵:( 景红的傣家烤鱼也没有看着的好吃,至于其它的,看都需要勇气了。在宾馆里吃方便面看球的记忆很过瘾啊。
浏览景点:
海埂[国家队和皇马训练过的地方]、滇池[不是太脏]、石林[人比石头多,阿诗玛、阿黑哥]、翠湖宾馆、公园[冬天会有红嘴鸥,晚上很美]、纳西壁画[老外骑自行车游历的多]、玉龙雪山[我目前的人生第一高度4546m]、丽江四方街、木府[东方瑞士]、虎跳峡[和黄河壶口一比,巧遇哄啸,不能不说是惊奇]、苍山洱海、崇明寺[塔、山、水、云]、洋人街[苍山下的洋人酒吧街]、蝴蝶泉[看到不少活蝴蝶]、云南民族村[很大,大象表演有点那个、还看到光明女神]、南屏步行街[很长、很繁华]、爱尼山寨[据说多是从柬埔寨请的人]、热带雨林植物园[版纳的植物好多啊,动物就很少了]...
外面下起了雨,母亲打着伞把孩子从人群中领出来,任雨水打在自己身上,父亲穿着雨衣,头发已经湿透了,满脸堆笑,替孩子撑开雨伞,孩子目不斜视地径直向前走,母亲在前面开路,父亲紧紧跟着。
人的角色具有双向互动性,但当你亲眼看到初中生当众训斥他的父母,满嘴的仁义道德,一肚子自我中心,从小就有语言暴力的倾向,是够让人害怕的了。

[三口之家,孩子是核心,左右着父母的行动和心情。]
从《环球时报》看到这幅漫画,遥控器的比喻真的很恰当,只会要求别人,从来不认真倾听...看来国外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以前提到“为师者大”、“为官者大”,看来应该推广到“为子者大”了。
抛却独生子女、就业压力等国情不说,眼下社会的确应该反思那半生不熟的家庭民主观念了。
有人问:“知道 不?”学生答:“不 知道。”老师答:“知 不道!”
Isaacmao的知道不知道知道才叫复杂呢:)
不知道 不知道;知道 不知道;知道 知道;
不知道 知道;知道 不知道 知道。
p.s.课堂上老师忆苦思甜,“大学时勤工俭学,一个月有150元的收入...回老家带了个相机...兜里就200多块钱...”突然一生质疑道,“老师一个月150元,怎么兜里会有200多块钱呢?”是啊,怎么多的呢:)
卖菜的常用这样的逻辑推销,二八一毛八,您给一毛七吧...晕倒!
铜的熔点是1083C,钢的熔点是1515C,用铜炉炼钢的后果可想而知。
铜炉炼钢知其不可而不为,而在教育上类似的事情却常有发生。比如长辈惯用传统的铜炉去熔化现代的钢铁,但试图改变的过程中却不觉被改变。
而铜炉炼钢的问题不仅在熔点的反差,正如一个人无法构成一个社会一样,个人是无法形成“炉”的,顶多是个“锅”而已。铜“锅”炼钢,不仅无法达到钢铁的熔点,连熔化铜的温度都达不到。教师很多时候试图改变学生的某些方面就常有“铜锅炼钢”现象,尽管结果令人失望,至少可以保全自身。
今天补习班上破天荒说哭了两个女生,当时有些心急...想起来一下午心情都不太好,付出了代价,而结果呢?但愿不是铜锅炼钢。
p.s.陪太太看超女,她喜欢笔笔,而我似乎更属于玉米。今天黑楠表现让人太失望,怀念柯以敏的想说就说。
·下面两朵乌云是什么?
·小学作业越来越让人看不懂
·快乐就在大脑中
常有些中学生朋友来访,总觉得应该对他们建议点什么,以师长的名义,不,就算以学长的角色。而不是一味地在这里无病呻吟或是顾影自怜。
解题是理科学习的重要过程,当前的教育环境下,解题是理科学习的主要过程,对有的人、有些学科来说解题甚至是全部。
解题过程中最初被想到的往往是那些不应该如何如何的警告,思维一开始就被被格式等一些形式上的条条框框所束缚,有时甚至标点都有苛求:(不敢越雷池一步,而所谓的建议或方法也僵化成应该如何如何的教条,这是本末倒置!
正如为自己学习一样,为自己解题!解题过程中最先取悦的是你自己,然后才是与别人的分享。解题的目的不是为了去迎合标准,更不是被摆到桌面上接受评判,结果也没有对和错那么简单。
解题的原动力多源于好奇心,当然有时反映的是一种好胜心。解题过程中最值得珍视的是那些方法,不,是你自己的奇思妙想!因为那种历尽“千辛万苦”后所品尝到成功果实的满足是没有什么美味可以比拟的。而如此的营养会让你的头脑更自信、更敏锐和更强壮。
波利亚的《怎样解题》第一次印刷序中有这样一段,摘录分享:
一个重大的发现可以解决一道重大的题目,但是在解答任何一道题目的过程中都会有点滴的发现。你要解答的题目可能很平常,但是如果它激起你的好奇心,并使你的创造力发挥出来,而且如果你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它,那么你就能经历那种紧张状态,而且享受那种发现的喜悦。在一个易受外界影响的年龄段,这样的经历可能会培养出对智力思考的爱好,并对思想和性格留下终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