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2025
The Unheard Cry for Meaning Viktor E.Frankl
没有人能忍受没有意义的苦恼。
献给陪伴在光明左右的温暖。愿当光明暗淡时,温暖长存不息。(光明消逝,温暖长存。)

赞誉
在关系中融入且领地坚实,深情且轻盈;终极议题从个人天花板变为了阶梯···
驱驰于空心的荒原,犹如无家可归的野马。
45°人生(戴森是与时代成90°角的人)
弗兰克尔认为人类存在的最重要的本质是“负责”,所以意义治疗应让病人自己承担起判断的责任,医生的价值观不能硬塞给病人。(自己才是那个贵人)
人生的意义就是一个“爱”字。
人们不再崇尚一种反省的生活。即便是名头响亮的“积极心理学”,细看下来,也不过是数据支撑下的常识而已。
普罗克拉斯蒂思之床。死守先入为主模式的人。
“做个人吧”

前言
追求意义的意志;生命的意义;意志的自由。
要想解决我们这样一个充满着无意义、去人格化、去人性化的时代的病症,除非将人性的维度整合进“人”这一概念中。
弗洛伊德将人比作执掌马车的人,马车上的三匹马分别是本我、超我和现实。(这里弗兰克尔指调和所谓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冲突的受苦的牵马人)
导读
“我不害怕受苦,我害怕白白受苦。”“如果一个人有一个为之而活的意义,他就可以承受生活的任何境遇。”
桌子的本质是由制作者定义的,但人可以为自己做决定,而不被安排,被设计,只有人具备“存在自我超越”。“终归来说,人并不完全受限于他们所在的环境,反而这些环境会因人的决定而受到限制。”
“以一种有尊严且勇敢的姿态来面对黑暗。”
“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得,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人类中那些真正的实现者身上有一种特质---投身他人,成为自己
本能是通过基因实现传递的,价值观是通过传统来传递的,不过意义有其独特性,总是通过个人自己去发现而得来。
价值观总会消逝,但意义必将永世长存。

使我们的生活有意义的,是我们所给予生活的,而不是我们从它那里索取的。
集中营的生活经历使弗兰克尔明白,一个囚犯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实则是他内心抉择的结果,而非完全环境因素使然。任何人根本上都可以凭他个人的意志和精神,来决定他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一、意义疗法
1、意义的呐喊
把自己的生命视为毫无意义的人,不仅感觉不到快乐,还很难适应生活。---爱因斯坦(那些为了得到一时的安全的而放弃永久自由的人,既不能得到自由也不配得到安全
——富兰克林)
美国大学生那惊人的自杀率,其致死率仅低于交通事故,而尝试过自杀的人数可能是死亡人数的15倍。
只知道生活的mean,却找不到生活的meaning
疼痛通常起源于自然的范畴,但治愈常常来自精神领域。
大家已不再受传统以及传统所期待的价值观支配。
一个人开始考虑自己生活的意义,会带给他一种作为人的感受,而不是表现出精神症状。
人类,尤其是年轻一代的人类,有可能会因为被低估而遭损毁。
马斯洛的动机理论在这里是不够的,因为我们需要的并不是区分出需求层次的高低。
追求意义的意志不仅是人类本性的真实体现,还是一种可靠的心理健康标准。
一双健康的眼睛一般看不见自己,这便是“自我超越”。
对于幸福的过度追求恰恰是毁灭幸福的导火索,我们越是将幸福作为一个目标,就越有可能失之交臂。

每种情况都是独一无二的,其意义也必然是独一无二的。承认意义瞬息万变的前提下,可以得出对某种情况采取某种行动的可能性也是独一无二的。它具备一种kairos(希腊语,关键时刻,时机)的特征,这意味如果没有利用机会来实现某一种情况下固有的或蛰伏已久的意义,我们就会与之擦肩而过,并且永远不会再有下一次机会。

一位以色列的雕刻家,年轻时被囚禁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作为一个男孩,当时我想,我会告诉人们我看到了什么,希望他们会因我的经历变得更好。但是人们并没有什么变化,甚至也没有想过从我这里知道些什么。很久以后,我才真正理解了苦难的含义。如果它(苦难)能使某人变得更好,它就是有意义的。”最终,他认识到了他所受苦难的意义---他改变了他自己。(感同身受)
“受苦的人”在垂直于成功或失败的纵轴上摆荡,而其两端分别是实现和绝望。
2、决定论于人本主义:对泛决定论的批判
人类的存在不是一个“东西”,东西是相互决定的,但是人,可以为自己做决定。
每一种科学实际上都是现实的一个切片。
“对立统一”是不可能单纯在任何切面上发生的,它只可能发生在比此更高的维度上。
依赖却自治。
基因只不过是人类塑造自己的材料,就像那些建筑人员要去选择的石头一样,但建筑人员本身并不被这些石头所塑造。
心理学 psychology 的前后两部分心灵psyche和逻各斯logos(理性)
原因不只会与理由混淆,还会与条件混淆。
人类的存在不是一个“东西”,东西是相互决定的,人可以决定自己的决定。
“纯粹的偶然,唯一的偶然性是进化的源头。”
更高的维度不是排斥,而是包含,在真理的较高与较低维度之间,只可能存在包容性。
3、人本主义心理学究竟有多人本
我们不能想要去相信,不能想要去希望,不能想要去爱,起码地,我们也不能想要这一想要。
真正的相遇,是一种对逻格斯开放的共同存在,它允许相遇的人超越他们自身,朝向逻格斯,甚至会促使这种自我超越的发生。
比性亲密更为人所需的,是存在的私密空间。
4、矛盾意向法
通过让病人故意体验气行为引起的可怕后果而不是去避免焦虑···(反向意向法?)
她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我的来访者;而我首先也是一个人,其次才是她的咨询师。幽默最能使我们感受到自己的人性。
矛盾意向技术有助于治疗失眠症。
一家精神病院的心跳:“与痛苦共存,而不是抱怨它,分析它,或者试图避免它。”
“我要看看我能够变得多沮丧。”
5、去反省法
绝望地追求性生活的完美及其过度的男子气概可能是导致他性无能的原因。(对生活的用力过猛,很多事会无能?习得性完美或许是另一种习得性无助呢。
治疗师和执政者一样,需要重视自身的才能,竭力使来访者不受损害。
二、意义漫谈
6、瞬时与必死:实现意义的可能性
未来一无所有,过去也一片空虚,而人从虚无中来,被抛进存在之中,又遭受着虚无的威胁。
我不在是可能性,我已是过去的事实,我不仅是已经完成的工作,已经爱过的人,我还是曾勇敢承受过的苦难。这些苦难是令我最自豪的事情,尽管它们对于激发他人的嫉妒毫无用处。
我的生命就是一座纪念碑。
世界不是用代码写就的手稿,需要我们去破译。这个世界是我们必定会参与和决定的记录。
现在是一个界限,区分着未来的不真实于过去的永恒现实。

他在出生时并没有成就的现实,在去世时却成就了,因为他在死亡的那一刻“创造”了自己。他的“存在自体”不是某种“已成为”的东西,而是正在变成的东西,因为只有在生命被死亡完成时,他才能完全成为他自己。他成了“创造”自己的那个人。
7、性的去人性化
他甚至会在伴侣身上看到另一个人,这意味着在伴侣身上看到对方的独特性。
8、运动:新时代的苦行主义
叔本华,人类似乎注定永远要在两个极端之间摇摆不定,那就是得不到的痛苦和得到后的空虚。
在富裕的汪洋大海中,苦行主义的岛屿出现了。体育正是当代的一种苦行主义形式。
驱使运动员前进的最佳动机---把结果最大化---要求他们于自己竞争,而不是总盯着别人。

真正的运动员只与自己竞争。

9、症状还是疗法:一个精神病学家眼中的现代文学
如果创作者无法使读者免于绝望,他至少应该避免给他们种下绝望的种子。
我们既不是无所不知的,也不是无所不能的,我们可以赋予我们的唯一一种神圣属性是无所不在。
作为治疗的书籍,通过阅读实现自我治疗
自由需要由责任来平衡,否则它就可能堕落为恣意妄为。

谁要伟大
必须聚精会神
在限制中才能显出来身手
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

歌德

·[?]《活出生命的意义》
弗兰克尔以自己为被试,在纳粹制造的实验场,验证了他思索已久的理论,给生命的意义予以特殊的临床注解。

10

JQX/进取芯 席明纳第10期(2025.5.30)

双体坠落问题

JQX|Xiao

两个质量分别为{{m}_{1}}{{m}_{2}}的两个星体,初始时静止,之间相距L,它们仅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相互吸引,它们将在多久后相遇?

方法一:用能量和积分推导
根据能量守恒:\frac{1}{2}\mu {{\left( \frac{dr}{dt} \right)}^{2}}-\frac{G{{m}_{1}}{{m}_{2}}}{r}=-\frac{G{{m}_{1}}{{m}_{2}}}{R},分离变量求积分得:\frac{dr}{dt}=-\sqrt{\frac{2G{{m}_{1}}{{m}_{2}}}{\mu }\left( \frac{1}{r}-\frac{1}{R} \right)},积分求时间(从 r=Rr=0):t=\int_{0}^{R}{\frac{dr}{\sqrt{\frac{2G{{m}_{1}}{{m}_{2}}}{\mu }\left( \frac{1}{r}-\frac{1}{R} \right)}}},解这个积分得到:t=\frac{\pi }{2\sqrt{2}}\cdot \sqrt{\frac{{{L}^{3}}}{G({{m}_{1}}+{{m}_{2}})}}
2025
方法二:双星问题椭圆轨道:两个星体相互接近的过程可看作是在双星问题中,两个星体以系统质心为共同得焦点沿着各自得椭圆轨道运动,周期公式为T=2\pi \sqrt{\frac{{{\left( {{a}_{1}}+{{a}_{2}} \right)}^{3}}}{G({{m}_{1}}+{{m}_{2}})}},当离心率趋近于1,既半长轴趋近于半焦距时,椭圆退化为直线,即为本体模型,相遇时间为半个周期,带入公式得t=\frac{\pi }{2\sqrt{2}}\cdot \sqrt{\frac{{{L}^{3}}}{G({{m}_{1}}+{{m}_{2}})}}
2025
方法三:等效为单体问题:两个星体得相对位置坐标为\vec{r}(t)={{\vec{r}}_{1}}(t)-{{\vec{r}}_{2}}(t),以\vec{r}(t)方向为正,对两个星体分别列牛顿第二定律:{{m}_{1}}{{a}_{1}}=F(r),{{m}_{2}}{{a}_{2}}=-F(r)。相对加速度为:a={{a}_{1}}-{{a}_{2}}=\left( \frac{1}{{{m}_{1}}}+\frac{1}{{{m}_{2}}} \right)F(r),引入约化质量\mu =\frac{{{m}_{1}}{{m}_{2}}}{{{m}_{1}}+{{m}_{2}}}\mu \ddot{r}=-\frac{G{{m}_{1}}{{m}_{2}}}{{{r}^{2}}}。此时双体问题转为单体问题,可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求周期,方法与上述方法相同。

方法四:引入等效质量。设想质心处有一个等效天体M,将{{m}_{2}}{{m}_{1}}得引力等效为M对{{m}_{1}}得引力。有:\frac{G{{m}_{1}}{{m}_{2}}}{{{r}^{2}}}=\frac{GM{{m}_{1}}}{r_{1}^{2}},其中{{r}_{1}}=r\cdot \frac{{{m}_{2}}}{{{m}_{1}}+{{m}_{2}}}{{r}_{1}}{{m}_{1}}到质心距离,r为两颗星体之间的距离。则此时可以在不引入双星周期公式和约化质量得情况下求得{{m}_{1}}到达质心作用时间,将这个问题带入第三种方法即可。T=2\pi \sqrt{\frac{{{\left( \frac{{{r}_{1}}}{2} \right)}^{3}}}{GM}},时间为半个周期,解得t=\frac{\pi }{2\sqrt{2}}\cdot \sqrt{\frac{{{L}^{3}}}{G({{m}_{1}}+{{m}_{2}})}}
关于双星问题双椭圆轨道周期推导,可以将双星问题等效为质量为\mu =\frac{{{m}_{1}}{{m}_{2}}}{{{m}_{1}}+{{m}_{2}}}得质点,在质量为M得引力作用下沿椭圆轨道运动得过程,即可得到双星轨道公式T=2\pi \sqrt{\frac{{{\left( {{a}_{1}}+{{a}_{2}} \right)}^{3}}}{G({{m}_{1}}+{{m}_{2}})}}

10

@qiusir:政府为选拔儿童任官或赐予奖赏而举办考试,可追溯到汉代。唐代更正式设立“童科”选拔10岁以下的男童。宋代(1266年)废止了这整整持续了10个世纪的童试,是中国历史上真正“发现童年”的时期。“童子每当就试,止在念书,背经则虽似精详,对卷则不能读诵,及名成贡部,身返故乡,但刻日以取官,更无心而习业,滥镯摇役,虚占官名……””又今之童子,比号神童,既幼稚之年,察神异之性,语言辨慧,精采英奇,出于自然,有则可举。窃闻近日,实异于斯。抑嬉戏之心,教念诵之语,断其日月,委以师资,限隔而游思不容,仆跌而痛楚多及,孩童之意, 本未有知,父母之情,恐或不忍。””人材贵乎善养,不贵速成,请罢童子科,息奔竞(拉关系、行贿、走后门),以保幼稚良心。”#乱翻书《学以为己》


@qiusir:明代吕得胜、吕坤父子编选的《小儿语》收录了些谚语教人过平静、朴实而谦逊生活的谚语,“事不干己,分毫休理”、“一争两丑,一让两有”;“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等这些格言在400年后的今天仍广为人知哈哈。#乱翻书《学以为己》
@qiusir:“只要探究传统中国教育的思想或学术史,尤其是其最后阶段,即可发现道德人格几乎可以说是所有哲学思考唯一的根本关心。明太祖朱元璋利用这项道德关注遂行社会与思想控制,结果这种做法又受到王阳明倡导的哲学思想所强化。于是,学问的追求就此不再是政府的责任;官方极少鼓励这种活动。”“数学教学原本是国子监里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明代前三人皇帝在位期间只有零星几项记载。在此之后,更是完全看不到数学教育的记录。简言之,在宋代教育的博学兴趣影响之后,严肃的学习活动出现了衰退。”这样想来,现行高考物理被弱化才是常态,而政治化的语文早该是独大的一科呢。#乱翻书《学以为己》

@qiusir:“中国社会虽然经常被视为具有权威或顺服的特质,中国的教育理想及教学法却强调天赋的差异以及因材施教的观念。”“当时童年受到教育实践中的威权所拘束,以致儿童没有机会成长为自由的人。”#乱翻书 《学以为己》 ​​​​

@qiusir:“元代把科举考生区分为汉人与非汉人的做法,到了明代即被明太祖下令废除。不过,1397年却出现了另一种歧视,因为那年省试及第的考生全都来自南方。这个现象随即掀起激烈争论,质疑科举是否特别不利于北方人。于是,政府在1425年下令省试需依考生家乡所在地区不同而个别评分。全国划分为北中南三个地区,每个地区各有其进士配额。”宋朝时,北方人司马光就建议在省试中采取配额,但遭到南方人欧阳修的反对而没有实施……

后台说是七年前整理过···

09

驱散昨天的神话,用学会改变超越自己。
老爷子全程脱稿,像是在听脱口秀,或是某种文学报告。如此娴熟当是讲过多遍了吧。(如果说人家是八零后的年轻人,我想当个五零后的少年了)(想来很多教育的叙事,情节完美到某种程度的童话。所谓报告的成功,是听众以为童话也会照进自己的现实。
集团停课听报告,这排面拉满。几千学生上午自习,或许这才是学会改变的第一课吧。(把时间还给学生)
“教育文化的盛宴”开始之前,领导先自豪介绍今年的高考成绩,看来是不给明年留余地了?简单回归前几任校长,葛弯道超车(招生政策),苏市场化运营,高内涵提升···为每个孩子准备好未来。(原先的各种特长班已经殆尽,新疆部转换模式,龙头少儿部也难保)(学校工厂化,产品单一,产能过剩···)
“学校是个发光的地方,让每一个孩子都对未来充满希望”(类似的话很多,是不是都在情绪上夸大教育的力量,如此社会的分子也在回避自身的决定性问题呢)(应该是没看过《教育浪费》)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兼得?(这种既要又要的想法从开始就是错的?分数是学校的经济基础?)
盖伊的文化响应教学;卓越、行动、信念
我是一颗照亮世界的火种···
今天永无止境 学会改变
①杨佳 面试官亲自来北京(像是,就是讲报告文学,对,文学更准确)(讲故事的风格,小学语文老师的底色?)为什么我没有猜想
猜想性阅读
学生的发展是非连续性发展
软实力(夸大教育的力量了呢)
②李吉林(双基)的贵人是吴天石(机遇是自己创造的?)
“我要克服一个女人的弱点”(一个男人的弱点?一个人的弱点呢?)
我不相信没有教学的教育,同样不相信没有教育的教学。
竞走运动员,双脚不离地地向前走;跳高运动员···地平线···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③杨绛是最才的女最贤的妻···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泡
AI(情感、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
日本筑波大学附小“人人都是名师”(说到育才应该很多特级教师···其实吧,高中部一线就一位,还是在外校评的)
不能只点洋蜡烛?内心的呼唤?
(又回到高考)战胜对手?(这种说法很直接,学校早已经失去了情怀的追求,与其说是直面生产,不如说是直接肉搏参战。应试教育还停留在冷兵器时代吧)(说到记忆力,录音机显然更胜一筹,但如何理解和行动,这是录音机不具备的。)

我很好奇,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你自己是如何面对的呢?你的困惑是什么?更真诚的建议?心里话是很难听到的···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