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07
电学中常有这样的计算题目,如:
灯泡L1(220V 60W)和L2(220V 30W)串联后接在电压为110V的电源两端,问此时两灯泡的实际功率分别是多少瓦特?
常规方法的计算应该很繁琐,需利用两灯泡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根据P=U^2/R出两灯泡的电阻R1、R2,根据I=U/R计算出电流I,再用公式P=I^2R分别求出:
P1=[110/(220^2/60+220^2/30)]^2*220^2/60
P2=[110/(220^2/60+220^2/30)]^2*220^2/30
介绍解上面题目的另外一种方法之前,先熟悉一下电阻串并联的一些变通。电阻的串联如同导线的长度变长,R串=R1+R2+R3+...;电阻的并联相当于导线变粗,1/R并=1/R1+1/R2+1/R3+...对于n个相等的电阻串联和并联,公式就简化为R串=nR和R并=R/n,而从数的角度看电阻的串并联,会发现很有趣的“正反数”的现象。比如6欧姆和3欧姆这两个电阻,1个6欧姆的电阻相当于2个3欧姆电阻串联,而从并联的角度看,1个3欧姆的电阻却相当于2个6欧姆的电阻并联!
当然这也会演化成计算电阻的另外一种的思路,就比如6欧姆和3欧姆电阻并联,因为1个3欧姆的电阻却相当于2个6欧姆的电阻并联,所以6欧姆和3欧姆电阻并联就相当于3个6欧姆电阻并联,等效电阻等于6/3=2欧姆了。再如2欧姆、6欧姆和9欧姆并联,一共相当于9+3+2=14个18欧姆并联,等于9/7欧姆。
说到串并联的“正反数”问题,再举一例:
220V,100W和220V,25W的两个灯泡都正常发光,100W的是25W亮度的4倍,如果这两个灯并联,即便不是正常发光也是这样。担当两者串联在一起的话,事情就反过来了,25W灯的亮度会是100W亮度的4倍了。以前提到的智阻概念时提到过类似的数量关系。
再次回到前面关于实际功率的计算题的解法,条件中给出的是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P10和P20),如果串联后的电源电压也是当初的额定电压值,尝试推倒一下,看看串联后的总功率会有如何的关系呢?
P总=U^2/(U^2/P10+U^2/P20),其中U^2可以约分掉,剩余的表达式可以写成:
1/P总=1/P10+1/P20,这和电阻并联的表达式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按照计算电阻并联的思路进行计算了,如果实际功率的题目是这样:
灯泡L1(220V 60W)和L2(220V 30W)串联后接在电压为220V的电源两端,问此时两灯泡的实际功率分别是多少瓦特?
按照前面提到计算电阻并联的另外一种方法,30相当于两个60并联,一共有3个60并联...所以总功率为20W了。而按照串联电路功率比为电阻比(根据公式P=I^2R),R1:R2=1:2,所以P1=20*1/3=20/3W,P2=20*2/3=40/3W。
最初的题目和此题差别仅仅是电源电压变为了110V,为原来的一半,根据P=U^2/R可知总功率变为原来的1/4,而功率的比值分配不变,所以P1=5*1/3=5/3W,P2=5*2/3=10/3W。
既然两个电灯串联的总功率和电阻的并联公式类同,自然有人就会想到电灯并联的总功率是不是和电阻串联的一样呢?如果你这样想了就应该能够自己明白的,所谓巧合之说总是不会让你失望的。类似的规律在弹簧K,电容C等等串并联的时候也都有出现过。
当然这仅仅是计算上的一种技巧而以,关键的还是对于电路的串并联的理解和电路公式的熟悉才好。
附:新教材关于测量小灯泡电阻的实验中,强调先调解滑动变阻器阻值,从小灯泡在额定电压下发光开始测量,而不是以往电路中让滑动变阻器阻值从大到小调节,你知道这是因为什么吗?
四 26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20周年纪念
上帝与魔鬼同在吗?人作为自然万物之灵长,或许是得到了上帝的最大恩宠,但人所经历的和将要经历的梦魇却往往是人类自己造成的。20年前的切尔诺贝利事故不是魔鬼所为,而仅是4号反应堆的操作员对反应堆做常规安检时犯下的错误引发的。
"
1986年4月26日凌晨1时23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8吨多强辐射物质混合着炙热的石墨残片和核燃料碎片喷涌而出。据估算,核泄漏事故后产生的放射污染相当于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产生的放射污染的100倍。
"
因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爆炸气浪、火灾或遭致命辐射的死亡56人;
因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致癌死亡人数约为9.3万人;
因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患上癌症27万人;
全球共有20亿人口受切尔诺贝利事故影响;
...
消除切尔诺贝利核泄事故漏后遗症需800年;
放射危险将持续10万年;
...
"
乌克兰共有250万人因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而身患各种疾病,迄今已在核泄漏事故的善后事务上花费了150亿美元,预计到2015年,还将耗资1700亿美元。核事故所泄漏的放射性粉尘有70%飘落在白俄罗斯境内,200万白俄罗斯人不得不生活在核污染区,直接经济损失在2350亿美元以上。
"
致力于研究该事故对健康造成的奥克诺夫称之为“一场我们终生都无法扑灭的大火。”一位俄罗斯社会学学者曾经心有余悸地谈起,“切尔诺贝利改变了前苏联的一切,改变了人们对于科学的信赖,也改变了人们对于社会的信赖。”核电站除了生产的安全外还有防恐的问题,面对核能的双刃剑,就有德国政府计划到2021年逐步关闭所有核电站。
昨天晚上凤凰和央视都作了专题报道,石棺的狰狞和鬼城的寂静都渗着一股恐怖,门都是开着的,时间也被定格在五一劳动节的筹备上,这里似乎还有家园,却没了朋友,和外在的肢体伤害,家园破碎相比,核事故给人内心带来的创伤恐怕是更难以弥补。墙上刻着Vovik+Tanya=love的那两个人还好吧?他们成家了吗...
·伊莲娜:重返切尔诺贝利的摩托车日记
·SOHU:切尔诺贝利核事故20周年
·SINA:切尔诺贝利事故20周年
·PHOENIX:切尔诺贝利核灾难20周年祭
四 24
关于教育的改革,常听到教育革命的口号和一些不着边际的畅想,而一路走过来,发现所谓的革命也只能是一些无关痛痒的改变,到头来不过是以往旧教育被修饰和涂抹的自欺欺人,其实对于教育,或如教育的功能一样,我们更多的是继承和延续。
我们可以爬上几千米的高山,却无法跨越几米的峭壁。对教育的变革,我们的心太急了:)
东方卫视上又看到朱副市长畅谈他的新教育了,提到200多所实验学校有20多所也能很好地适应着应试了?搞针对应试教育的教育改革也用最被诟病的高考来衡量了,这一点倒和很多的教育专家一样,比起前些年那些貌似不食人间烟火的素质教育的鼓吹者,显然是现实了很多,关键是老百姓也不像以前那样容易被洗脑了。
“如何做到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获得高考的好成绩,这是一个既有理论价值、更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对教育的理解,一线搞学科教学的老先生相对扎实一些,最近从人教社的网站上看到几个关于新课程的报告,很受用。
课程教材研究所的张大昌老师提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黄恕伯先生的研究成果很实际:
·独立思考是学生解题的基本条件
·实践意识是审题环节的基本素质
·掌握科学方法是解题的必要条件
·我对高中物理新课程的认识
·新课程和高考
·物理教学中怎样“重过程”
·人教社高中物理
四 16
回来了...
国航的服务要比南航和东航的好一些,有好多空中频道,服务员的英语听起来流利一些:)不过吃的就一般了:(
转机时看到T9的广告了,看来手里的T1要多多使用,透过舷窗赶紧废物利用一下啊。下面的云层很厚,一时没有参照物可选,除了机翼的偶尔抖动,就像飞机是悬停在空中,让人诧异。
地球周围的大气层在垂直方向上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其中对流层是最低的一层,和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而飞机除起飞和降除外,多是在平流层中飞行。主要是平流层大气不对流,以平流运动为主,飞机在其中受力比较稳定;能见度很高;距地面较高(约12km~50km),对地面的噪声污染相对较小;飞鸟飞行的高度一般达不到平流层...
当然对于平流层的温度和气压可以从网上搜索到...
有同机的boy还问臭氧层?臭氧层就位于平流层当中,其他的回来找了一下:“臭氧层在大气中却是极其脆弱的一个气体薄层,尽管全球大气中臭氧总量约有30亿吨,可是如果在0℃的温度下,沿着垂直方向将大气中的臭氧以一个大气压的压力全都压缩到一起,其总厚度只有3毫米左右。虽然臭氧层在大气层中的“地位”极低———不到1%,它却吸收了99%以上的太阳紫外线,堪称地球的天然屏障。”
他又问,有臭氧层的空洞,飞船怎么没有把大气层穿个洞呢?汗!
·为什么地球上“三极”臭氧层破坏严重
三 28
一对翅膀“蝶变”成两对翅膀...
蝴蝶翅膀上任意一点又可以“克隆”出新的蝴蝶...


·A Better Butterfly Theor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