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都说社会发展的速度如何之快,这是2004年听美国一中学教师的讲座笔记,今天看看还是一如以往的感受...

教育是不能够借鉴的借鉴!往往是事情改变人,而人改变不了事情…

“美国教育五花八门,谈不上哪个学校能够代表美国。”
“开始也认为美国的教育不值得一谈,后来觉得他们是真正出人才的教育。”
“在美国的学校里,认为1/2+1/2=2/4的人很多;而连续多年拿国际奥林匹克数学金牌的学生却没有去过一天学校。”
“国情的不同是教育不同的直接产物!”
“美国看中国的学校就像军营!”
“美国的学生并不关心别人如何,认为自己最好。”
“学生把诚实看作是自己最大的品格。”
“从学生开始把身体练好比什么都重要。美国中学的体育老师在学校的工资最高。”
“美国教育打基础,个人打个人的基础。10层楼的建筑,没有必要打20层的地基。”
“美国学校的各个部分都在高速的运转,到上海一所中学参观,电脑还是5年前的,而我们那里已经换了三轮了。”
“美国学校从来不号召别人向他学习。大会上没有批评,不知道什么叫做批评。也不表扬,表扬对于别人也是批评。”
... ...

27

最近在整理一些资料,不经意看到以前教师节收到的信笺,也算是TO长颈鹿同学
的一个补充。不知这丫头怎么把以前的文本给删除了:(



29

育才的贴吧上看到的这篇“自习区的桌子”的“发泄贴”,全文转载过来。

估计高中部的大家都去过自习区,有心的也应该留意过那的桌面.虽说杂乱无章的覆盖着各色的笔迹,读起来却也能体会到在育才的种种.成绩的困扰,恋爱的誓言,人生的追求,面对阻碍的无奈,也颇有文学帝留几言诗赋于其上,读来颇为顺口.闲暇之余常流连于那几张桌子中间,品味着育才,感受着育才,发掘着真实的育才.如果说那几张桌面上承载着育才的学生文化与无数育才人的思想,怕是也不足为过.如果说有育才人未曾在桌面上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便也难得证明自己曾存在于此.我自己是这样想的.

然而回学校填毕业表的时候,吃惊的发现桌面上覆盖着褐色的厚纸,而上面的字迹居然被"我爱育才""育才60岁快乐""育人的熔炉,科学的殿堂"之类的套话,空话,毫无意义的辞藻所替代.目击这一切之时,除了伤感还能够想些什么?如此面子工程,便生生的封杀了我们学生文化,思想的传承?这些话怎可能深入我们学生的灵魂深处引起共鸣,如今的育才只可为老湿的欢喜而服务,只可为猪任的命令所指挥,只可为形象的建设而屈服?不解,无奈.遂借笔留言如此"育才的精神文明居然被如此空话套话所覆盖,学生会你们干啥吃的?主任们行行好,别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瞎搞形象工程."叹息,离去

数日过后,返校交照片.再次路经自习区,小坐,悲怆的发现那方桌居然又披上了一层纸衣,且外层透明玻璃胶皮的接缝处皆用透明胶与桌面严丝合缝的粘贴好,丝毫不给我再一次申诉的机会.蓦然明白过来天朝封锁言论之所作所为目的何在与效果何如,就是这样:创造出和谐,并不再放出任何可能破坏它的机会.至于效果?良好!一校尚如此,何须另论天下?我至今不解那桌子上的,多少代育才人的笔触有何可能影响我们身心健康发展之物,为何深恶痛绝的抹杀,我不想多提,姑且总结为某些老湿的奇想,而后少数"老湿心中的好榜样"出于某些个人目的而大肆捧臭脚,而导致了计划的实行吧.我只是在伤心那些记忆的逝去.即使没有选择脆弱的沙滩来承载自己的存在与梦想,也会被时光的代行者强制消除吧.回想烈火中的圆明园,也就不会那么空洞到难以让人理解了.

作者无疑是育才的应届毕业生,而自嘲为发泄贴,其实更是很好的建议帖。对自习区桌子的处理方式,学校当然有足够多的理由,但作为学校主体的学生,自然有表达自己的权利和渠道。个人喜欢仲云豆的文字宣泄,也总体支持TA的观点。

我们一直强调要培养学生的个性,但真当面对学生的个性,我们是否又有接纳的肚量呢?以前阿飞老师在班级创建了类似贴吧的留言本,学生表达的效果就很好。学校有老师的茶吧、书吧...的确也该给学生建个画吧、发泄吧。

22

近日有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比如学生上课听课不认真,还随便讲话等等,归结起来都是对老师的不尊重,或许是时间常了也不知道如何尊重老师,更不知为何要尊重...而作为老师,自然要想学生尊敬老师的意义何在...于是有了下图的创作以及相关的一系列的思考。


原本的想法是:敬者信,信者行,行者知,知者愿,愿者果,而因果而敬。构造彩图的过程中也丰富了一些理解,想来敬、信、行、知、愿和果的关联远非线性和单项的...这里通过图片上的通畅和关联的色彩表达。

比如敬和信一体,信和行、行和知、知和愿、愿和果也都是直接关联的,我们熟悉的陶行知和陶知行,特别要强调的是,人是因为你有果而生敬的。对于中央的“恒”本来想翻译成“time”,是想强调经过事件的累积,后来还是觉得“interate”的迭代更合适一些。相关迭代本站曾经谈论过几次,通过搜索可以了解更多(皇冠是怎样炼成的、个性需要坚持等)。对“愿”,愿望的愿,从字面上理解是内“心”“原”有的喜好,或如佛教的慧根。遇到解释不清楚的就用古代哲学,不仅能绕过问题,还能故弄玄虚,像是很博学的样子。不过我还是相信兴趣一定是有其生物的基础。

这样的一个体系里面,复制展开,如生物的细胞分裂,也如数学的迭代,都让我想到了双向的作用和多维度的动态过程,于是有了上面的题目。而对于外界,我们进入体系的过程会有很多的途径,比如敬,比如信,比如果等等,而每一个切入的点是条件也往往成了进化过程中的结果,这也是双向的内涵之一吧。

回到初衷,想来学生对老师的尊敬是认知和成长的条件,而老师要学生敬重,除了教师职务的本身外,就是要用自己的果来吸引了。为了好好的学习,学生要好好尊敬你的老师,为了好好的教你的学生,老师要让学生好好的尊敬你先。


上面的图是由最初的正六边形的体系想到正五边形的体系,而很早以前的“五wu认知学说”正好符合(具体的可以参考五理认知学说)。用动态和双向的思维去考虑,一样可以得到一些很有趣的话题。

为了更简单的分解上面的思考单元,利用功的汉字构成,力和工,努力的时间积累和正确方法的前提。而关于成功,每一个“工”都是若干的“力”组成,每一个“力”都是若干个“工”组成,而成功更是很多的小的成功构成,更重要的是功会分解出力和工和其他的工和力组成新的成功。已经发生的成功是新的成功的要素。

迭代认知的成“功”:成“功”由可行的方法-“工”和有效的执行-“力”合成,同时“工”也包含了很多“力”,“力”也包含了很多“工”,某个成“功”的“工”和另外成“功”的“力”也会组合新的成“功,大的成“功”更是由很多小成“功”构成...“工”、“力”和“功”都是成“功”的条件。

一些表面的文字游戏,也是一种思维方法的另外体现。和文字相比,图的信息量更大,而文字的东西很凌乱。HS对行受到行知有贡献。

17

前日接到早前学生报考的咨询电话;晚上接到学生问候短信,现在也对不上号是哪位学生...

附短信:端午节快乐>_<如果你想知道我是谁,我有几个途径告诉你: 我是两年前和您补习时受你影响变得乐观的学生,是去年前年在双语打电话祝您端午节、中秋节快乐的学生,是去年在双语(学校,离市区很远)打电话祝您生日快乐的学生,也是分流前很紧张问你学不进去怎么办的学生... 真的很想好好对你说一声谢谢,因为您不仅是我第一个物理老师,同时完完全全改变了我的性格,不管别人对你评价怎样,您都永远是我最想感谢的人。^_^ 我的印象里,相对男孩子,中学的女孩更容易感动自己也感动别人。不过对上了大学的学生,好像女孩子和男孩子互换了一下喔...不过都还是孩子,不管说什么只是当时的一种心情的表达,甚至只是一种期待,而我也知道自己力所能及的,又怎敢贪天功呢。 很多教了三年甚至五年的学生,毕业了其实也就结束了。相反不少仅仅几次的补习,却也建立起比较持久的联络,是学校的管理过于严厉?是假期的自己过于放松?我还是相信师生某种程度上一种缘分,甚至无需师生的名分。师道为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