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Albert Camus L'Étranger 金祎 译
@qiusir:加缪应是和杨振宁同一年获得诺贝尔奖的吧?最近读了《局外人》。从译名上看,或是借鉴了The Outsider?《异乡人》的翻译或是采用了更普遍的英语版本The Stranger,更忠于法语原名L'Étranger?我倒是觉得日语的《異邦人》更有力量。最初对编辑的字很嫌弃,等书读到一半的时候,耐心从杂物堆里翻出差点扔掉的腰封,把那段话抄了一遍,“《局外人》就是你每天的生活。”
@qiusir:阅读完书籍,看看不同版本封面设计的风格,也是重新回味原著的一种途径。上一次找了很多封面的书应该是《悉达多》[?]
今天,妈妈死了。也可能是昨天,我不知道。
为了结束对话,我说“是的”。
进养老院的头几天,她总是哭,但那只是因为不习惯。几个月后,如果让她再从养老院出来,她还会哭。都只是因为习惯问题。
天空已经被阳光铺满。光线开始压到地面,热气迅速蹿升。
在这样的地方,傍晚应该是一段忧伤的喘息。
他庄严地走着,没有一个多余的动作。他的额头上渗出几滴汗珠,他也不擦。
天空是蓝白相间,周围是单调的颜色---开裂的柏油是黏糊糊的黑,人们的衣着是死气沉沉的黑,车子是油光发亮的黑。我有点迷失在这样的天地之间。
他们看起来是同类,但他们彼此看不顺眼。
我希望今天夜里那些狗不要叫,我总觉得那是我的狗。
我其实怎么都行。
真正的毛病是衰老,而衰老是治不好的。
由于我很疲倦,也因为我们一直没有打开百叶窗,已经大亮的天色照在我脸上,像是一记耳光。
@qiusir:全书对阳光的描写让我印象深刻,也觉得最独特。感慨文字如画笔,也如刻刀。如画笔的文字呈现画面感,如刻刀的文字有凸凹的触摸感,这是文字最特别之处。
两个钟头了,白昼纹丝不动;两个钟头了,白昼在这一片金属般被炙烤过的海洋里抛下了锚。
我周围仍然是一片被阳光照得发亮的田野。天空亮得让人受不了。
我感觉天门洞开,烈火如雨,倾泻而下。

我很爱妈妈,但这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所有健康的人都或多或少希望过他们所爱的人死去。
肉体上的需要常常使我的感情混乱。

跟平时一样,当我不想听对方讲话的时候,我就做出赞同的样子。让我惊讶的是,他竟真的开始扬扬得意。“你看,你看,你是不是也信了...”
妈妈生前总说,到头来,人什么都能习惯。
(不让吸烟)也是惩罚的一部分,但这时候,我对不抽烟已经习惯了,这个惩罚对我已经不再是惩罚了。
我始终不理解,日子为什么可以如此漫长又如此短暂,日子过起来如此漫长,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它们却又如此紧凑,一天推涌着一天。他们那失去了自己的名字,只有“昨天”和“明天”这两个词,对我来说还剩下一些意义。
他们问他,妈妈是不是抱怨我。他说是的,但是养老院里的老人埋怨亲人差不多是一种通病。
他说我不想见一见妈妈,我抽烟、睡觉,还喝了牛奶咖啡。
“我控告这个人,他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亲。”
听见别人谈论自己总是很有意思,即便是坐在被告席上听。
我真想亲切地、甚至友爱地向他解释说我从来不会真正对什么事情感到后悔,我关心的总是今天或者明天即将发生的事情。
我没有权利对人表现出友好,也没有权利拥有善意。
在他看来,一个在精神上杀死母亲的人和一个禽兽杀死父亲的人,是要以同样的罪名退出人类社会的。
“我向你们要这个人的脑袋,”他说,“而在我这样向你们请求时,我的心情是轻松的。在我这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优势也请求处死一个罪犯,但我从未向今天这样感到这艰难的职责得到了补偿、平衡和启发,因为我已经意识到一种迫切而神圣的命令,因为我在面对这张除了残忍别无其他的脸时,感觉到一种憎恶。”
在我看来,应该发明一种化学药剂,服用之后可以有十分之九的机会杀死受刑者。条件是,要让他事先知道。
断头刀的缺点是,没给任何机会,一点都没有。
令人郁闷的是,受刑的人得希望机器运转靠谱。
一个人对于他所不了解的东西,总会有一些夸张了的想法。
一个人被处死,却没有引起什么人的注意,这种死,带着一点羞辱和极大的准确性。
妈妈以前常说,一个人总不会完全只有痛苦。当天空泛出色泽,新一天悄悄钻进我的牢房时,我觉得他说的真有道理。
比别人死得早,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谁都知道,人生是不值得一过的。我不是不知道,三十岁死或者七十岁死,并没有什么区别,因为不论哪种情况,别人都会继续活下去,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几千年来都是这样。
@qiusir:社交的贫乏如果是一种弱势,那读书让我觉得这反而是优势了呢。我是读书让世界倒置,而是实现了自我的翻转。

在我所度过的整个荒诞的人生中,从我未来的深处,一股昏暗的气息穿越尚未到来的岁月向我扑来,这股气息一路袭来,使别人向我建议的一切都变得毫无差异,未来的岁月并不比我已经度过的岁月更真实。既然只有一种命运选中了我,而成千上万和他一样的幸运儿却自称是我兄弟,那么他人的死亡、对于一位母亲的爱,和我又有什么关系?他所说的上帝、他们选择的生活、他们选中的命运,和我又有什么关系?他懂?他懂吗?大家都是幸运儿。这世上只有幸运儿

我觉得我是睡着了,因为醒来的时候,我发现漫天的星斗照在我的脸上,田野上的声响传到我的耳畔。夜晚的气味、泥土的气味,还有盐的气味,给我的太阳穴带来阵阵清凉。夏天睡着了,它那美妙的安宁宛若一阵潮水,涌入我的身体。此刻,长夜将尽,汽笛声鸣响起来,他们宣告着这个世界上的一次次启程,而这个世界,已经永远地,与我无关了。

如此接近死亡的时刻,妈妈也应该感到解脱,并准备好把一切从头来过了。没有人,没有人有权利为她哭泣。我也一样,我也感到准备好,把一切从头来过。好像这场勃然的怒火净除了我精神上的痛苦,也清空了我的希望,面对这样一个充满启示与星斗的夜,我第一次向这个世界温柔的冷漠敞开了胸怀。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和我如此相像,终究是如此友爱,我觉得我曾是幸福的,现在仍然是幸福的。为了让一切有个了结,为了使我不感到那么孤独,我还是希望我被处决的那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用仇恨的喊声来欢迎我。
@qiusir:文字的画家、雕刻家、理想实验的社会科学家...
《局外人》后记
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不在他母亲的葬礼上哭泣的人,都有可能被处以死刑。
默尔索拒绝撒谎。撒谎不仅仅是说假话。事实上,尤其是当你说的不仅是真相的时候,你就在撒谎。在人心灵的层面上,说出的内容比内心感受的更多,就是撒谎。为了让生活简单一点,我们每天都这么做。然而,默尔索并不想让生活简单一点,虽然他看上去恰恰相反。他怎么想的就怎么说,他拒绝掩饰自己的感受,于是社会立马就感受到了威胁。
与其说是真的感到悔恨,不如说是觉得厌烦。就是由于这个差异,他被治罪了。
默尔索不是一个被社会抛弃的人,而是一个可怜的、赤裸裸的人,他所热爱的,是如昼日般绝对的光明,甚至不为阴影刘一点点余地。他不是没有感觉的人,他的内心被一股坚韧不折而意蕴深厚的激情驱使,驱使他追求一种“绝对”和“真实”。这个真实虽然只是从生活和感觉中衍生而来的消极真实,但是没有它,人类不可能战胜自我,也不可能战胜外部世界。
我要塑造的主人公,是我们的救世主该有的唯一的模样。
一个艺术家有权对自己创造的角色心怀一种稍显讽刺的情感。
导读:作为起点的《局外人》
确认生命中的荒诞感绝不可能是一个终点,而恰恰是一个开始。
我生于贫困,但在幸福的天空下,在大自然中,我与之感到一份融洽,而绝非敌意。我的生命因此并非始于痛苦,而是始于圆满。
有两件事对我极为珍贵,我也难以将它们分离:我对光明与生命的热爱,以及试图描述绝望经历的隐秘执念。
@qiusir:我对人文的误导,有点像大学时因为贫困对肯德基的误解,当时对一位很好看的女生只是因为她稀罕肯德基而心生偏见,等后来工作了几年后,一段时间每天早上都去麦当劳的得来速...
他所遵循的道路通向生存的阳光,那是一条完全靠我们微弱的力量、用我们荒诞的材料铸造的道路,在生活中它本来不存在,知道我们造出它来。
加缪在诺贝尔颁奖晚宴上的演讲
为了重新获得平静,我只能接受这份命运慷慨的馈赠。
艺术在我看来并不是一场孤独的狂欢。艺术是一种手段,它以其特有的方式呈现了人类共同的苦难与欢乐,从而感动了大多数人。
真正的艺术家不会蔑视任何东西;他们要求自己必须理解一切,而不是评判一切。
或许,每代人都自信肩负着重塑世界的使命。然而,我们这代人却知道,我们对此无能为力。
向你们作一个古老的承诺,任何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每天都会在静默中向自己作出的古老的承诺,那便是---忠诚。




Continue reading »

24


On Seeing and Noticing Alain de Botton
他博学杂收,好学深思又在在处之以平常心;他感受如普鲁斯特之纤毫毕现,文笔堪比蒙田之揖让雍容,趣味又如王尔德之风流蕴藉---而又不至坠入愤世嫉俗。他教我们懂得享受每天的平常岁月,加我们略过虱子只管恣意享受那袭华美的生命旗袍。(张爱玲,生命是一袭华美的旗袍,上面爬满虱子。)(腰封上的这段话应该是编辑写的吧)
@qiusir:读这本书感觉并不好,除了开篇的序,奈何对阿兰印象太好,甚至觉得如果自己可以当一名作家的话,也应该是一个随笔作家,下一本如果感觉好,就入手全套的。还是决定简单记录这本书,也是觉得这套书的设计编排很好,以至于我特地留意了上海译文出版社,留意了责任编辑衷雅琴,装帧设计张志全工作室,如果我的小册子也能找他们出版多好啊哈哈...
@qiusir:这篇“我的作品在中国”的总序我读过很多遍,每次都像是有新的发现,或许也是忘记的速度更快吧。

我自己在读书时总是很自私:我不像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我读书是为了学习,是为了成为一个更好、更有自知之明、更多才多艺的人。我几乎从来不为了“取乐”而读书。

(2004年5月,机场接我的编辑)要想让中国读者接受一个全新的欧洲作家的作品这的很难,除非是那些教你如何取得商业成功或是如何操作电脑软件的书。(十五年过去了,市面上电脑书少了很多,但教你如何取得商业上的成功,就是如何赚钱如何和人相处赚钱的书似乎更多了)
写书的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种人搞不懂为什么他的大著地球人没有人手一册;另一种人则不敢相信自己的好运:竟然有人肯巴巴地花钱买他的书而且认真读过。(阿兰属于后者,我竟然大言不惭属于前者,所以我的书不会畅销,当然也无处可销)
你越不喜欢一个人,你越能够信心百倍,轻而易举的吸引他。强烈的欲望使人丧失了爱情游戏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漫不经心,你如被人吸引,就会产生自卑情结,因为我们总是想把最完美的品质赋予我们深爱的人。(无欲则刚?对待一件事情特别在意往往也有事与愿违的宿命)

普鲁斯特说:“事实上,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作者将其提供给读者,以便于他发现如果没有这本书的帮助他就发现不了的东西。”(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看身边的、看遥远的、看细微的)
我读书时总抱着非常个人的理由:为了帮我更好地生活而读书。

伟大书籍的价值,在于能够以比我们更加完美的方式描述这些感情和人物,它能够提供一些感受,我们虽然能明确认识到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感知,但却无法自己将其表达出来。(心中皆有,笔下全无。每天都吃饭,但味道是不一样的。这也是为什么没什么新鲜的话,我们还是愿意不停去阅读的原因吧)

坚定地相信人生皆苦,是人类几百年来得宝贵财富,是对抗痛苦的壁垒,是梦想破碎的防线——然而人生皆苦的思想却被现代观念培育出的期望值无情地摧毁。

幽默不仅是攻击地位显赫之人的有效工具,而且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并缓解我们自己的身份焦虑。

学着读书---协作又何尝不是---也就等于接受这样一个现实:我们的个性并非如我们乐于想象的那般密不透风,我们自以为只归我们独有的很多东西其实根本没那么私密...而是说它们其实都是人类所共有的东西。我们在发现自己并非如此孤立的同时也要付点代价:我们也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般与众不同。(读过几次了还是很喜欢)
爱情的反讽之一,你越不喜欢一个人,越能够信心百倍、轻而易举地吸引他。

一个人的怪异行为从本质而言往往是简单的动物性目的---食品、居住和后代的繁衍---的复杂化体现,如果能够发现这点,人们将再次获得一丝安慰。
@qiusir:我还是喜欢用铅笔在书上自己记录,这种从网上检索来的佳句总有点缺憾,但对于枕边看过的书,我很难有耐心再看一遍,有如看过的电影很难再去看,或许等我忘记了看过的时候再看吧。

沉默是严厉的谴责。与一个缺乏吸引力的人在一起时保持沉默,意味着对方是无聊之人。而与一个充满魅力的人在一起时保持沉默,你肯定会认为自己才是那个无聊透顶的人。


P.S.年末温习
(已经从普鲁斯特那受益,有机会回去了解一下王尔德和张爱玲。)
...爱情游戏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漫不经心...(生活中的很多事也是这样,你越想得到越事与愿违,“无功受禄,转来不虞之誉;劳苦功高,反有求全之毁。”)
普鲁斯特说:“...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作者将其提供给读者,以便于他发现如果没有这本书的帮助他就发现不了的东西。”
坚定地相信人生皆苦,是人类几百年来得宝贵财富,是对抗痛苦的壁垒,是梦想破碎的防线

20


The Scientist as Rebel Freeman Dyson 肖明波等译
(翻译至少阅读没什么障碍,但封面设计以及印刷质量,对不住戴森,建议阿玛尼出版社学学上海译文出版)
@qiusir:读弗里曼·戴森的书总能带来震撼,这本《反叛的科学家》让人感受到的,不仅是一代人或几代人的差距,更像是族群的绝望。或许参照计算机发展的程度,生物技术发展的前景给这种差距的弥补留有一线希望…… ​​​​
从伽利略到今天的业余天文观测者,科学家们都有反叛精神,戴森如是说。在追求大自然真理时,他们受理性更受想象力的指引,他们最伟大的理论就具有伟大艺术作品的独特性与美感。
坚毅的面孔,柔弱的身躯
---如今都已远逝。
而你仍安居在光与影之中,
乡村那种种淳朴的品性,
酝酿了你人生的悲喜剧的场景;
而在我们的心目中,你却显得
越发心肠火热、目光敏锐。

---塞西尔·戴伊·刘易斯
译本序
Continue reading »

13


PROPOS SUR LEDUCATION Alain (Emile Chartier:1868-1951)《教育漫谈》王晓辉/译
《教育漫谈》收集了作者在1921-1931年发表于《自由漫谈》杂志的文章
1892年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00年后我才上北京非高等师范大学)
译者序
1886年,阿兰在某中学做走读生,在那里遇见哲学教师Jules Lagneau,奠定了其未来的哲学学习方向。
1892年大学毕业,获得中学哲学高级教师资格,先后在几所中学担任哲学教师,深深影响了很多学生...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虽然教师可以免除兵役,但阿兰坚持参军,在部队担任炮兵下士,拒绝晋升。
自1903年,阿兰开始为《鲁昂快报》的“漫谈”专栏撰写文章,至1914年,他发表的漫谈短文超过3000篇...
学校看起来十分美好,因为错误在那里没有任何重大不良后果。(78)
人们在这里犯错,人们又在这里重新开始,错误的加法不损害任何人。(29)
家长可能对于自己儿子的无知感到脸红,犹如为自己感到羞愧,他会失控,事情会越来越糟。但“学校显示出公正,它不必去爱,也不求原谅,因为它从未伤害过谁。教师的力量再有,当他责备之后,随即便不再去想,孩子们都十分明白。”(9)
人需要通过痛苦来培养,他应当获得真正的快乐,他值得拥有这些快乐。但付出后才有收获,这是规律。(5)
有兴趣的事物从无教益。(27)
一眼就能看到完整的句子,就能认识词汇的帆缆,就像水兵认识自己的船舰。(39)
Continue reading »

04


On Happiness Alain (Emile Chartier:1868-1951)《幸福散论》施康强/译
曾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攻读哲学,毕业后在卢昂等城镇教中学,是一位出色的教师,培养出一批优秀学生。预言并谴责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爆发后,他志愿在炮兵服役,出征两年半。战后他重新返回昂利·加特尔中学任职。
@qiusir:或说读书很好弥补了我社交不足的缺失,或说读书让我很好发挥不善社交的优势。读未读之书、经未经之旅,遇未遇之人...
@qiusir:特殊的纪念日,“因系统判定违规...”让渣浪微博的小编都无奈,也好让我更静下心来读书~~~
“诗与思文丛”总序:
“人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过有思想的生活,过有诗意的生活。
译者前言:
“肉体的健康和灵魂的平静乃是幸福生活的目的。”
1亚历山大的宝马

遇到小孩哭闹,说什么也不肯平息下来的时候,保姆往往会对这个孩子的性格、他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作诸般猜测。他会追溯遗传因素,认为孩子身上已经体现了父亲的秉性,直到保姆发现者一切的真正原因是一枚别针刺痛了他,这些心理学上的探索才算告终。

在未能找到情绪的真正原因之前,我们对情绪不能施加任何影响。(上面那段印象深刻)
一个人之所以失去耐心甚而发脾气,有时候是因为他站得太久了。你不要跟他讲道理,应该请他坐下来。塔列朗说过,风度决定一切。其实这句话的含意比他赋予的还要丰富。
应该去找“别针”!
2发怒
法语“发炎”和“发怒”是同一个词irritation
3忧郁的玛丽
@qiusir:以前只知道人名和书名,现在提到人名,不仅读过他的书,还读过他推荐的书...
4神经衰弱
有意为自己创造大量的幸福,诸如音乐、绘画、交谈,与此相比我们的忧郁情绪就不足挂齿了。
5忧郁
6论情绪
人们比较容易忍受疾病,却难以忍受情绪。
笛卡尔在《情绪论》里指出,情绪虽然纯属我们思想的一种状态,却受制于我们身体的运动。
我们应该对自己说:“我心情忧郁,看什么都不顺眼,这与发生的事情毫不相干,与我的思考也没有关心,是我的身体要求思考。这不过是胃在发表意见,大脑不负责任。”
7神谕的终结
8关于想象
“人们总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别人的痛苦。”
9想象的病痛
想像的病痛想象比刽子手更残忍,它使我们产生恐惧,但从不超过我们可以承受的限度,它让我们像美食家品味佳肴一样体验恐惧。
我好端端活着,却死了一千回。
你在时间的一个点上看到他们的全部不幸,而对他们自己来说,他们的不幸则是散布在时间的整个流程中。一个老人不是一个因自身的衰老而痛苦的年轻人;一个正在死去的人不是一个濒临死亡的活人。
只有活人感到死亡的恐怖,只有幸福的人体会不幸的沉重压力。干脆说,人们对别人的痛苦比自身的痛苦更敏感,而且绝无虚假。
真正的学问教会我们用全副精力去想眼前的现实,而不是去演悲剧。
10阿尔岗
被别针尖刺痛的婴儿大叫大闹,好像患了重病,那是因为他不知道原因,也不知道治疗方法。
明白事理的人不是首先去指责周围的人和物,而是留神自己。
11医学
12微笑
微笑、耸肩都有助于排解忧愁。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