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10

老师真不会不和孩子一般见识吗?
生活中,大人往往会在一些小事上放任孩子,总觉得小孩子吗,即便心有不悦,也常抱着不和小孩一般见识的宽厚态度,殊不知古语“童蒙养正、果行育德”的告诫。最近一些小孩子身上反映出的问题越发让人认同如此说法,同时以为那些被宣扬并已经深入人心的一些所谓理念也需要辩证地反思一下了。
当了十多年的老师,其实自己一直都很难不和小孩子一般见识,反倒从来没有不把小朋友当成小朋友的时候,正如小朋友从来不会不合小朋友一般见识一样,这或许也从侧面印证了自己教师心理年龄的童化倾向:(眼下也有着手改变如此状况的考虑,所谓的转型了...

不要刻意维护你聪明的形象
同学,请不要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刻意维护自己聪明的形象。因为如此的行为如果说起初还能赢得一定的信心,而一旦成为你自己的一种“必须”,其后所带来的多会是给自己的压力,反倒会限制自己的施展。就如很多时候,平日里模拟考试的常胜将军往往不能够笑到中考和高考决战的最后那样。
而如此的氛围的危害不仅是当事人,很多学习的后进生更是如此导向的受害者,明明自己学的不好,还非要自己隐藏,不能诚实面对。尽管不能够苛求每个人有都抛世俗于脑外的境界,但如此的状况要有所改观有两点是必须做到的。每个人的发展都是多方面的,尝试发现自己的所爱所长,在这一方面获得信心;另一方面就是要有开放的勇气了,有了开放的交互,自卑会变为自信而所谓的张狂会变谦虚。真正的自信正是在踏实和谦虚的根基上逐渐成长的。

平日里的差生的开始应该是非常好的,只不过是总走下坡路,反倒真的好学生开头未必怎样,但总是在进步。在日常的学习中,还是尝试着把自己稍微看底一点,做一个越来越好的学生。

十二 09

无意间看央视阿丘的节目才知道了小鸿儒的事,事情大体上是这样:
大学学历的小鸿儒父亲侯波原本是医生,年前下岗、离婚后在家作全职爸爸,两年的时间对儿子侯鸿儒进行近乎封闭的私塾式教育而引发孩子抚养权案。Baidu了一下,原来北京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也有报道:[CCTV][BTV]

某种情况下,胜利的姿势是当事人内心情绪的宣泄,而于另外一方或说是一种叫嚣。这是法庭宣判父亲获胜后的画面,媒体聚焦下的冷漠和嚣张与那稚嫩的面孔很不相称。

媒体多从法律或是私塾教育的层面报道,而我感兴趣的是人造神童现象及其透射出教育的导向问题。这个号称能够阅读《ChinaDaily》和很多古文典籍的的神童,说来要报考文科大学,还要破10岁大学生的纪录…“我现在的思想深得不得了”,“再过半年就成了”...

一会朗读英文报纸,一会又引经据典,小家伙表面的博学却透着不相称的冷酷,而所谓的信心多是固陋的自我膨胀,作为监护人的候先生更是面对被媒体包围的报道喜上眉梢,情不自禁和孩子说“你这小子成了”!?侯先生真以为人的成长如电影里所谓功夫的修炼呢,而人的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苦恼,不同层次有不同层次的障碍,人生路上尽管不会到处都是沟壑,但也从来就不止一个山丘。

我们常说信心的重要性,很多时候一点信心的火种会点燃一生,同样,某种情况下的信心也会让人自焚。所谓的信心被过度的放大,导致内心的膨胀,迷失了双眼,不顾基本的事实义无反顾地张扬着愚昧和鲁莽... 竟然也口口声声说国家的教材扼杀了孩子的个性,而如此教育下的孩子的结果怎样呢?我看只剩下个性了。

当下的孩子,找一个笨的远比找一个聪明的困难得多,我们唯一值得庆幸的地方就是你不比别人差,至于强到哪里,最好不要勉强比较,因为你的优点必然伴随别人的另外一个优点,也就是自己的不足了。以我十年的超常教育经历,应该说从来就不认同神童的称谓,而所谓的神童,无非是孩子的家长或老师把自己当成了神,至于那孩子是不辨是非的,更不消说是对神灵和鬼怪的区分了。

看看这两个父亲自己工作和生活,都是大学毕业,但对于自己的工作,不,根本没有自己的工作,一方面对工作中真正需要什么样的东西就少有成功的体验,另一方面又凭空想象着所谓完美的教育。不完整的生活,不完整的教育,成就不完整的人生。选择了就该义无反顾,很多事情是这样,但作为教育的过程,人的完整性上重于他的特殊性。这里牵涉到道德伦理等复杂的社会问题。

我们没有办法去责怪那个天才的父亲,更不忍心去预言那天才的未来,但这一切都是他们生活的体现,也是他们寻求生活突破的一种方法。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和生活密不可分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想要好的教育,好的生活先!丰富的生活才有可能是丰富的教育,单调的生活必然是单调的教育。

小鸿儒想考文科大学,想破中国的张炘杨的9岁的纪录,要知道很多纪录是没有意义的,而学问这东西更不是文科理科那样的界限,对于教育的讨论,我们不能脱离当下的生活状况,一心奢望理想的教育的人如果还没有真正的改变自己的生活,无非是穿着高档的西装赶着牛车做农活...

很多人以为曝光率能够实现所谓的成功,每个人都有个明星梦,有的人想通过演技,有的想通过唱歌,而有的人想通过孩子..不知道人走茶凉的是什么样子呢。被炒作的孩子年龄越来越小了,记录在不断地刷新,以前我们有亩产万吨粮的先例,看来在教育上,离出生就达到博士水平的目标不远了。我期待着奇迹的出现,却不愿意看到这一天!当然实现这样的目标除了教育方法的一再突破,也是取决于我们博士生水平下降的速度了:)

对于教育,我们永远不能忽略这些...
■信心有时会让人自焚
■教育是生活,什么样的生活细节什么样的教育
■教育有其全面性和终身性

小鸿儒日记摘登
□我胆子挺大,在法庭上敢于跷着二郎腿坐着在那儿看。
□这几天真是与法律来了一次“大接触”。我努力准备等9月19号(法院宣判)再次露脸。
□我的思想正在逐渐加深,开始喜欢《电脑商情报》了。《视听英语》、《英语世界》都已不够分量了,只有《英语文摘》够分量,要“吃掉”《英语文摘》。《疯狂英语》现在也小事一桩了。
□与时俱进。教育观念也要与时俱进。我现在开始对电脑感兴趣了,晚上爸爸让我读《英语文摘》我又想打电脑了。再战上10天宣判完了我们就有钱了,玩的时间会比较多了,英文是现在主要的攻击目标,数学一点就行了。

十二 09

因为服务器负荷等问题,曾忍痛离开了守候了三年的家,而搬家更是一件麻烦的事,即便是现在,也还家分两地:( 后来比较了BAIDU、MSN、SOHU及其他一些BLOG的服务,最后选择了SINA BLOG...如果说当初还是观望,现在则是越来越喜欢这里了。

群众的力量就是大,以前还一直坚持用网志一词,现在不得不直面博客了,还建立了一个博客圈子[东北育才学校博客圈]。SINA BLOG的圈子功能很不错,圈子按角色分,按地域分,按兴趣分...最后都被打上TAG标签...起初未必保证分类的准确和纯净,而凡事都有成长的过程,有序化的过程。通过圈子对信息的分类和聚合,很有社会化的味道了。最初还想应该分为大圈子和小圈子的问题,但真要有大小之分的话,定会有人看别人建立了沈阳的圈子,会建辽宁的圈子,而建了辽宁的会建东北...如此下去,估计最后都会挤到宇宙的门下了:)

看人家吴钩妈妈,不仅自己儿子英文超好,自己也是个信息技术应用的高手,初一家长圈子一派繁荣。让我这个自以为信息技术尚可的有些脸红了。其实最初也曾贪婪地建立了个K12的基础教育博客圈,不久就自生自灭了。圈子这个东西,更需要和现实结合。

眼下学生们的网上交流主要是通过贴吧和论坛,往往自由的杂草疯长,曾经比较看好的真实育才,也常因为域名或空间等问题遇到小的麻烦...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老师和家长有了自己的BLOG,越来越多的交流转移了阵地,就再尝试着建立了一个东北育才学校的博客圈,奢望能够和眼下的生活圈子有一点的融合,这仅仅是一个尝试。当然包容性等问题限制了圈子的功能,作为上市公司,出发点自然是自身的利益,而不是用户的体验,好在SINA是一个大的公司,毕竟不会太小气。
东北育才学校博客圈[http://q.blog.sina.com.cn/neycs]
东北育才学校[NorthEast YuCai School]的学生、老师、家长、学长...一个和东北育才学校相关的生活学习圈。欢迎您的加入!

十二 09

和高中的学生相比,初中的小孩真是有趣,今天就有学生告诉我,他是班级的“站神”,我还以为是能打的战神呢,原来总是被罚站。有学生接话说,他是班级的“连站”,我以为是台湾国民党前主席连战呢:)原来是这节课站着,下节课接着站...这兄弟俩要是真在一个班级,可真够老师呛的。

据说时下初中小孩在玩一种“诚实”与“勇敢”的游戏,输了的必须选择“诚实”或是“勇敢”,如果选择诚实,就一定要回答对方的一个问题,选择勇敢就意味着不得不执行对方要求的一项任务。还听说同学之间闹出了不少的笑话...

十二 08

3009827的QQ号码被盗了,好在申诉很快成功了…
尽管没有足够的耐心整理演讲文稿,应该说基本没有定型的文字,陪家人看多哈亚运会开幕式的空挡,整理了一下图片…以前就知道社会主义国家好,看了卡塔尔的情况,少有不羡慕的,好在我们的淡水比他们便宜,洗澡的时候多多享受一下,省得呆呆地羡慕人家的汽油便宜:)

眼下的工作不能说是日理“万”机,不过却是应了主持同学的话,我是在“百”忙之中抽空的,目前自己有将近二百个学生呢…感谢来参加的同事物理刘\数学姜\数学李和语文赵…当然也欢迎特地前来的少年班的这些同学。

我少年班的学生常关切地问我,“qiusir,到高中部,学生会不会欺负你?”今天来了这么多人还真让我有些胆怯呢?前一阵子我对重复了十年的工作有些厌倦,就征求我学生的意见,“你们看qiusir除了当老师之外还可以干什么呢?”
他们从多角度的分析论证后得出结论,我适合当小偷,还给出了足够的理由:
1、qiusir学物理的,懂得撬锁
2、qiusir身材瘦小,可以爬过栏杆
3、qiusir脸黑,晚上出门不用戴面具
4、qiusir显得年轻,冒充少年犯减刑
5、qiusir能忽悠,去监狱教唆犯人…
我看有的人在看自己的钱包:)

学生会的蝈蝈提醒我讲点有意思的,而当老师的不能忘了有意义的。
说理性,数学课上天天在讲求逻辑;论感性,不说语文课了,我看过不少学生的blog,无不个性飞扬…感性合理性似乎是老生常谈了。

突发奇想,何不来个张冠李戴,反弹琵琶或许会很有趣,所以就想到了有点“另类”的演讲题目。

感性的几何和理性的诗歌,不是理性的几何,不是感性的诗歌。
这个题目或如我的自嘲…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会在青年达到极大…这个同学们以后定会体会:)

最近我和我的学生们作了平面扫描这样的一类题目…
一系列的曲线系让我们对平面的维度拓展更加丰富…到两个定点的距离和、差、平方和、差…甚至拓展到三个点、多个点…

平方和的轨迹扫描竟然是圆…
学生没有想到这样的结论,初中的小孩子证明了…各个年级的学生都给出了自己的证明,特别是初二的两名女同学,我都为他们骄傲。

阿波罗尼兹圆、定和幂圆、定差幂线…直觉的猜想,简单所以美丽!

尽管很早以前就有了的结果,有些失望,好在就把它当成是数学上的考古了,况且我们的现任远比我们知道的聪明。

人类对于科学的探索很多时候就是由着“好奇”的性子来的。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提倡reinvent[再发现]的教育理论…

1995年美国两个中学生GLaD…我的学生吴培也有类似的发现…我不少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发现…

在加拿大读书的成禹也有“捣乱的发现”,定比分点的变化结果没有大的更改…

作为老师,我更愿意给他们赋予生活的道理…不同的外表的差异似乎是上帝的偏心,上帝悄悄地赋予了相同的努力结果,外在是表面的,而真正的差异是迭代的次数。

这市2003年我在上海师大演讲时无意间发现的,有点象京剧的脸谱,就叫上海脸谱了。
老、中、青三代人,也叫做“三心”,有时间找出“二意”来:)

说到感性直觉的几何,于我和学校来说最高的成就当属蝴蝶定理的一系列推广。
1815年英国一本《男士日记》中最早提到…后来有了很多的证明…
1997年学生冯伟《广义蝴蝶定理》
2000年qiusir《全息的蝴蝶定理》
少年班的张天光同学也有不俗的发现…

光明女神蝶拍卖4万美金…

每天中午用蝴蝶球拍打乒乓,中午上msn,回家好要照看自己的太极蝴蝶星网站

蝶变
发现蝴蝶、创造蝴蝶、解放蝴蝶…
我对蝴蝶定理的更一般的拓展以及当年手稿存照。

世界第一张数学蝴蝶图谱…
发现蝴蝶、创造蝴蝶和解放蝴蝶…

学生建议我讲一下我的经历,正如老人常说“小孩没娘说来话长”一样,于我的确是这样。

前面简单介绍了我参与的几个感性几何的构造,后面我从理性的角度分享一下我所谓的诗歌。所谓的诗歌无非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于生活我们每个人都有着绝对的话语权。

很多人不理解,第一我提到的上帝仅仅是未知的主宰,很多人不过是叫天老爷而已。
当你竭尽全力的探索发现仅仅是皮毛的皮毛的话,一种莫名的敬畏之心。好奇心满足后的一种绝望或是恐惧。

中国的太极图,通过数学的函数绘制…道家有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
云南旅游,从纳西族古庙里拍的,三元呈祥…
很多东西是相通的
前面的过程我都凝聚在一幅图中

五环里包含着事物发展的过程

我们所有的自以为是的不合时节的东西终将退让,现实中一片叶子是无法改变季节,而季节更不会为了一片叶子而改变。

我们要换位思考,凭空指责别人不仅改变不了现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初的理想不仅无法实现,自己反倒成为了对立的一面。

理想主义注定要痛苦
而我们对青松高贵品质赞叹的同时不应该否认花草的退让
人如花草毕经四季,允许自己必要的退让。

每次早上走在浑南校区的甬路上,被朝阳的光辉照耀着,少有的享受,甚至是自由的骄傲…这是当年在中山公园里跑步,看到周围的高楼大厦有感而发,当然了,为了看朝阳不一定非要登高楼,而人们往往是不愿意到郊区的:)

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朋友发来了短信,在此基础上我做了改动…
看看周围的每个洋溢着笑容的面孔,有谁能够想到彼此经历了很多的事情呢?
而所有那些能够乐观生活的人,何尝不是坚韧来过,宽广来过呢。
所有经历的苦难或许才是幸福长久生活的真正财富…

很有趣,有学生最初主观地把冰凌看成了冰激淋:)
这最初是我以前写的情诗,这里和大家交流一些谈情说爱的事情不妥,而这里却有另外的一层理解…
我们每个学生何尝不是个性鲜明的冰凌呢,而能够让我们心甘情愿地改变,寒冷和温暖都不成,我们需要的是爱,不是爱情的爱,是爱好的爱,也就是兴趣…兴趣不就叫爱好吗!

APPLE 北京总部
当初的梦想很多变成了现实,打开了一扇窗,打开了另一扇窗…以后还要开凿出门来…

数学的发现并不是数学家的专利,而数学的直觉更不是权威的特权。很多时候就是跟着感性知觉在美的引导下探索和发现的。
现实中很多事情我们是没有发言权的,而至于我们自己的生活却拥有绝对的话语劝,所谓的诗歌不仅仅是诗人感性主观的宣泄,更深层次的是对生活理性思考和逻辑的思辨。
用感性直觉探索几何,用理性思辨书写诗篇,这或许是一条通途呢。

和在座的很多高一的学生一样,我也是新生。
今年是我工作的第十个年头,自己这样总结了…
希望大家一样“心花怒放”
再次感谢诸位…
Qiusir.cn
P.S.这里提到的所谓的诗歌都没有给出题目,每个人的不同理解应该有自己的题目,或许无题就是这个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