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21
又到毕业班了,大人们对一年后结果未知的茫然,让家长会的氛围有些凝重。我搬出以往的论调---“我自信、我拼搏、我成功”,特别强调学生家长对孩子成功的客观定位。孩子的理想是需要放飞的,但这不等于鼓励家长浮夸,其实浮躁的心态面对压力最先崩溃。
时下师生关系首先是工作关系,你也可以把老师因为工作需要对学生的苛求说成自私,但很多所谓崇高的奉献其实是工作的追求。但真正不幸的是原本靠亲情维系的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也在教育的过程中变化着,有家长坦陈自己对孩子有自私和虚荣的一面...
前两天大学同学李强过路沈阳,毕业十年,相见甚欢,他幸福地分享着儿子的照片,听他讲,当初B超只看到一只胳膊,太太很犹豫,而他态度坚定,“你只管生下来,不行我们离,我自己养...”庆幸的是他的孩子健康完好。
真爱的感动首先是动物本能的震撼,相反现实对本能的掩盖或扭曲,倒让表面的崇高彻底的自私了。
教育的第一场所不是学校而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要务不是方法而是真爱,家长们,先从动物的角色,真爱你的孩子。
·从神童宁铂出家看最早一代神童命运
·六〇六的真实故事
·李开复:成功之道ppt
p.s.有家长说一直在看我的网志...天哪,面对熟人和陌生读者的感受真不一样。
恰有“网友”来访,说来奇怪,上来就问我妹妹的情况...我也是的,可算找到“亲人”了,狂倾诉了一气:)信任的建立有很多种途径,网志也算一种。
七 20
周末习惯慵懒在家里挑选自己喜欢的频道,却又不得不起早去值班,一百个不情愿;到了学校,习惯坐到办公桌前打开天脑,却又不得不去传达室尽责,依依不舍;到了传达室本,习惯看着别人忙碌,却又不得不自己动手清扫,好生沮丧...一系列预想的习惯被打乱,无意间却发现风是如此轻柔,一个人听着音乐,信手翻阅着新书,这又回到了以往的习惯。
有人说快乐是一种习惯,婚姻是一种习惯,优秀是一种习惯,孤独是一种习惯...其实生活本身就是一种习惯。我们每天都生活在习惯的轨道上,而所谓的改变也仅仅是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外的轨道,至于新的生活方式也会逐渐成为新的习惯。
人的社会质量注定了人有保持原有生活状态的属性,所以每次习惯的改变多伴随痛苦,却有新习惯的收获。成长的代价在于改变,成长的收获在于习惯。
固守的人安于简单的轨迹,多彩的人生也仅仅是不同轨道间的徜徉。选择也是一种习惯。
·无神无政府无信仰的无头苍蝇
·blog四大牛
七 18
这两天在读罗恩.克拉克的《教育的55个细节》,扉页上有这样一段话,“还要感谢我可爱的学生们,关于生活,你们教会我的要比我能教给你们的多得多。”
教学过程中试图“灌输”给学生物理以外的“知识”,与其说是知识还不如说是自我的感受。而“传授”的过程中自己反倒得到更多,也包括物理。
世界每一刻都是新的,从这样的逻辑上,师生是在同一起跑线上,而成长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更多是经验的丰富,对教师则是旧有经验的更新。
如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过程也是彼此作用的,所谓教学相长。
每个人的内心都不乏慷慨陈词的激情,但不是都有自己的听众。教师应该感谢他的学生,是学生给了老师充分“教”的发挥,也是“学”的机会。而我们每个人自然该感谢我们的听众...
p.s.昨天从凤凰卫视听到一句话,“...那个世道学文科,要么遭罪要么犯罪。”其实做教师才是如此,眼下的环境能够不犯罪已经很难了。
七 15
学生时代最羡慕的莫过于过目不忘的神通,那时流传苏联有一个星期背完一本字典的“神童”,韩国有智商二百多的小学生...但也听校长说他有不少学习不好的学生后来成了大队长、村书记,身边也确有“书呆子”的反面典型。
读威廉.卡尔文《大脑如何思维》一书《智力的本质》一章[p10],很喜欢下面一段话,摘录于此:
...高智商对于大多数人那种平常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而仅在要求迅捷、多能的场合才是重要的...例如,对于职员或出纳员来说,其可靠性和交际能力可能远比其智力更重要。
智商肯定是智力的很使人着迷的一个侧面...智商在许多情况下确与"取胜"有关,但这并非智力的全部,就像成功的传球并非足球的全部一样。
p.s.让·皮亚杰[JeanPiaget]说智力是你不知怎么办时动用的东西。
绥伦·克尔恺郭尔德[Seren Kierkegaard]正如哲学家们所说,要认识生活必须回顾,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他们忘了另一个命题:生活必须前瞻。
七 13
人的话语表达往往有两面性,有的是直抒胸臆的正向陈述,而有的则是南辕北辙的反向诉说。而话语表达的两面性应是人格双重性的外显,每个人都有他人格的现实面和人格的理想面,不妨叫现实人格和理想人格。
现实人格和理想人格大多数是同时作用,同样的事例,理想人格的抒发是正向肯定,而现实人格的表达是通过反向否定的方式。所以很多时候你会发现你赞同的多是你的愿望,而你反对的恰恰是你内心的某些真实。所以通过人的话语可以看出人的理想,也可以看到他心灵深处的隐藏。
小炘炀所说的“怎么说怎么有理和怎么说怎么没理”恰恰是这种话语表达的重合。
·什么看什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