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小时候,书的印象只有小人书,那时读书是一种莫大的享受,眼睛盯着黑白的画面,心情却随情节起伏,一本几近翻烂的小人书也能引人入胜。而拥有小人书的多少自然也是儿时最值得炫耀的财富。
中学时,书的概念多是教科书,如果说儿时读书是对好奇心的满足,那中学读书更多是追求分数的贪婪。中学老师说读书如同骨头,要“口咬把撕”,那时甚至可以记住书上的每一个注解。教学参考书只有老师有,辅导书很少,偶尔见到都如获至宝。
大学时,多是考试前才去图书充电,也试图按兴趣阅读,买过很多旧书,很杂。也跟风买过一些新书,什么《非线性**》、《周易》、《汇编语言》...很少看,或看不懂,工作几年后才扔干净。
工作了,读书多是因为需要去找寻答案或寻求参照,也少有时间附庸风雅,但每想到作者的阅历和睿智,总会抽时间去瞻仰。起初读书有观点共鸣的惊喜和“名言”的质疑,后来发现这是只言片语的断章取义。而系统的阅读,真正的观点会内华在过程中,回过头来反倒以为如此而已。

11

pre:没有完美的社会,也没有完美的家庭,自然也就没有完美的教育。但不管什么样的社会,作为整体它都是完整的。
最先听同事说少儿部以前的学生上了《新北方》,早上的《晨报》竟然也有相关报道,继而各大网站纷纷转载,甚至惊动了北京的《新京报》。

sohu:神童14岁考入大学 毕业前夕被责令退学
sina:神童不知北京在什么地方
lntv:我们应该怎么帮助“天才少年”王思涵
tom.:神童退学续:在校常被人取笑

媒体抱定“先入为主”的成见,用尽“耸人听闻”的伎俩。“神童***”?有“神童”吗?“在校常被人取笑”,有谁大学里没糗过?“不知北京在什么地方”,又有几人知道北京的具体位置?我还认识不少不知道“北”的呢。媒体炒作的是“神童”,而不是关注被退学的学生。

作为王思涵曾经[中学]的班主任,没想到这孩子会以这样的方式出了“名”:(看到电视里他压抑的情绪,拮据的家庭,同情、惋惜的同时更多是难过。思绪要回到七八年前...
·家境拮据
王思涵最初叫王凯,印象中他父亲高高的个子,爽朗的性格,其母应该是很传统厚道的那种。和很多家长一样,清贫的家境很少在孩子身上体现,孩子也很争气,10岁考上育才少儿班,至少为家里省去了中学六年的学费,父亲因为他的出色还在社会补习班里帮过忙,多少也有些报酬。后来听人说起他父亲因癌症过世,不久他的姑姑、爷爷...成人也难以承受的不幸。
·中学刻苦
王思涵在少年班里也是年龄最小的,正常的11岁入学,他10岁就考入很多人向往的育才。平日学习很是刻苦,曾有半夜起来写作业的经历。性格倔强,不服输,运动会上最后一个跑完1500M。小学比别人少读一年,语文成绩很差,印象中他写字比别人慢不少,而学习总成绩能够在班级保持中等上下实属难得。
·高考失利
王思涵原本有考清北的梦想,也曾有保送江大的可能...[我一直为没有力劝而觉内疚]外界以为14岁考572应该很强了,而那时候班级的平均分就有600多,比较而言,可以说他的高考成绩并不理想,况且估分偏高,没能达南开录取线。潦草的字迹也是高考失利的要因之一。
以前班级里一直强调“我自信、我拼搏、我成功”。他的失利,问题不在不自信,也不在不拼搏上,而在对成功的定位上。
·大学迷失
当时王思涵的志愿里应该没有沈阳工业大学的选项,据他父亲讲学校领导很重视,给了一些承诺...
大学一时还零星有些他的消息,说是要考清华的研究生,老师暗自为他高兴。假期里常有同学的聚会,每次他总有些理由缺席。每次网上碰到他,总是说不上一句半句就跑了:(
做梦也想不到他会毕业前夕被退学?学校是否尽到责任?大学都读了四年了,怎么就要毕业了突然讲起"原则"来了,以前呢?
学生作为学校的教育产品,可不是随手就能扔的,就算是工厂还有回收的程序呢!那个“天津最好的二本”可不要和沈阳工业大学学啊,凡事要负责到底。至少要把“高等教育的奇迹”保持住。
·事后诸葛
穷人固守穷人的道德,富人自有富人的逻辑,争论多是彼此隔阂下对自己的呼喊。
教育,幸福甘露滋养下的树木更容易结出丰硕的果实,不过是挂有果子的枝头多向外伸展,甘甜的果子大家分享;苦涩的果子多是不幸的积累,而其中的滋味只留给自己品尝。
家长可以给孩子的很多,不过千万不要把自己的"幸福"也给了孩子,亲人嘴里的奉献会成为孩子心理的负担。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自己也应好好总结过去,18岁,很多事情才开始呢,发生了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从头再来”,不要泄气,思涵加油!

p.s.中国科技大学读书的MQ自己退学,混迹北京学习经商;浙江大学HY退学后复读一年考入清华...干什么不重要,关键是选择一条自己的路。

·中国法院网:是谁制造了“神童”悲剧
·燕赵都市报:新版“伤仲永” 14岁神童退学
·扬子晚报:别让“神童”在断裂中陨落
·荆楚网:且慢为“神童”喝彩
·东方网:家长包办过多 孩子成长堪忧
·新桂网:“神童悲剧”缘于“人文精神缺失症”
·半岛网:神童退学再演拔苗助长悲剧
... ...

超常教育是一种针对资质优异儿童,探索超越常规教育模式的教育实验,是教育多样化的一种尝试。不幸的是很多人先入为主,把它当成是特权教育,等同为“神童”教育。

08

于彬彬和陈曦因为要参加学校的毕业典礼,只能通过电话连线的方式接受采访,配合录音的是大屏幕上播放的几幅在清大的照片。[选清华读书的自然有说服力,学校、编导、老师都乐意,但对公众来说这只是个案。]
没有来得及吃午饭,应编导的要求十二点就带着学生到了辽台,faint,一点才开录,也不准备点盒饭...很过意不去学生饿着肚子:(休息大厅的凳子上散落着饭粒,看来电视台不仅不够人性化,卫生管理也是个问题。[当老师久了很容易挑剔,特别是卫生。]
休息大厅的提前接触
也好,时间还早,编导把小炘炀领过来,难得的提前接触机会。而他似乎并不在意编导的介绍,知道是学生就直接问“考了多少名?kidxy.gif
我尝试着和他沟通,知道我是老师,他总是自言自语:“我怎么说怎么有理,你怎么说怎么没理。”这让我惊讶。
我问他“场”的概念,答得不好[这样过于抽象的问题也难为他了],不过对“场的分类”说的很清楚,磁单极的话题也说的头头是道...我又问他“通电导线间的作用”,他开始迟疑,不像最初那样口若悬河了,可以看出他并没有做过这样的题目,第一次算错了,但很快找到了问题的所在,这已经很难得了,逻辑思维很强。[说是用了三个月学完了高中课程]最后手指的游戏他到很感兴趣,不过以一一中招。
还是我的学生狠,一个“海盗分赃”的问题可给人家难为得团团转。[一个10岁的孩子,高考505,我们还能期望他什么呢?]
我让他给我的学生提个问题,他说自己只会回答问题,不会问问题。这才注意他思维中有很多应答模块,可能是这些天成为了名人的缘故,相信小家伙也经常碰到好奇好事者。
尽管我和他提到爱因斯坦的“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等观点,他并不在听。[后来发现他很少集中注意力倾听,常有漫不经心的表现。]
当学生问他为什么不再读一年考一个好大学,他说“人的忍耐力是有限的。”[后面的访谈才知道他的一些话都是大人所言,记住了并时常套用。]
录制现场的冷眼旁观
下午录像开始了,演播厅里还算凉快,不过编导费了很多的口舌才从赞助方队前排腾出个座位给我这个“嘉宾”。到了现场才发现主持人竟然是司马南。
印象中的司马先生和现场作主持人的风格差别很大,蛮能调侃的,从啤酒的脑筋急转弯,到套用白岩松大肚子说,有点像老师课前的调动,艺人叫踩场子?
不过今天这个反伪英雄可被“儿童大学生”难为坏了。小炘炀一会仰着,一会斜着,一会转动靠背椅,一会发动小汽车,一会摆能胸麦...最后干脆站到凳子上。而任你主持人如何调动,还时不时打个哈欠,伸伸懒腰,不时发出几声“狂笑”,变一下声调。
而在语言的逻辑上,小家伙经常用“当然了”“所谓的”...抽冷反问主持人,毫不顾及[也不知道顾及],大有见佛杀佛的态势。最有代表性的是回答主持人的一个问题,“首先”...说了一大堆@#$#@,“其次吗,我就不会了!”“都说了些什么呢?实际上我根本没有听”...[经常被考问的头脑形成了一定的应答机制,而缺少内容的过多逻辑训练反而单调。]孩子提到这些天记者采访还没有结束,没有心思学习了。]
炘炀的父母也被请到台上来,原本以为小家伙会收敛,没想到更加“放肆”,干脆躺到爸爸的怀里,动不动抢过话筒习惯性地说“大家好,我叫张炘炀!”时不时地插话,用的都是成语或术语,比如“爱不释手”、“相似形”、“力改变物体的形状”...
原本以为父亲会有什么大的目标,其实他很实际,最多考虑的是就业问题,甚至直白说“他长大了就是捡垃圾也比别人多工作10年,多为国家作贡献!”[工作年限是那么重要吗?培养他牺牲的时间如何补偿?]一旁的他马上插嘴,“我才不捡垃圾呢,那是下贱人做的...我觉得人是有贵贱的!”当主持人问他是属于哪种时,他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是贵的,比你们要贵...”[在场的人哗然,后来他还说“外面到处是坏人”...相信大家更多的是担忧。父亲的脸色也很难看。]
据他的父亲讲,一次外公很生气地给家里打电话,说孩子竟然让他“闭嘴”。父亲坦陈自己因为这些经常打他,而其自己在这方面也无能为力。反复强调大家对小孩子要宽容。
尽管他多次强调并不逼孩子学习,但从孩子的一些话语中我们也有些觉察。“白培养你了”“培养你就弄个这样的下场”“不要钱的家庭教师”...[天生就爱学习的本来就没有,引导、督促不可少。]
我们经常以为童言无忌,而当一个儿童口无遮拦毫无顾忌地说着一些夹生的话,情景又是怎么样呢?
节目尾声的"专家"点评
司马先生把话筒先递给我...
我先谈了一下名称的问题,神童如果存在的话,那就不应该归为人的行列了:)天才的称呼更好些,新加坡等地多称资优。
常有人问我超常教育的问题,我总结为“天才本天然,百炼可成金”。一方面,学生的资质差异的客观存在,正如我们的身高体重的差异,乃至我们性格的不同,天才的天然除了从父母那遗传了基因,还有父母、伙伴、老师和周围环境提供的天然环境,如同种子落入肥沃的土壤、羊羔跳进丰盛的草场。另外一方面我更看重“百炼成金”,知识的学习可以跳级,但人的成长过程有很多是不能够跨越和被压缩的。
如果今天我们尚且可以说这孩子是成功的,我相信除了其天资聪慧,更大的功劳是父母的教导。而超常教育也不仅仅是什么天才的教育,更现实意义的是教学方式的超越常规。而如果所有的孩童都有炘炀的条件,那505分还是不是一个值得表扬的分数?相信我们所惊异的就不是10岁儿童考取“所谓天津最好的二本”了。[如果你的孩子刚出生就会说话你会有什么感受?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可要负责到底啊。]
另外一位大学老师的话似乎重了一些,他总结了几个悲哀,具体记不清了[似乎有如此心智不全的人都能考上大学是对当前教育应试的莫大讽刺],反正是炘炀父亲的情绪有些激动,和大多数家长一样,把对孩子的爱,对自己工作的付出都转化成一种敏感的保护。他自己也坦陈反对者很多,特别是老师,而此时孩子插嘴说“所谓的教育专家都是混饭吃的!”[相信这是孩子父亲长期面对反对的声讨,在家面经常说的牢骚话。]
办公室内的自我反思
自己带去参加节目的学生也不是如何的开朗,而对10岁的小炘炀我们更不该奢望些什么。但从这件事情上,我们似乎更能强烈感受到教育的多面性复合性。眼下的教育仅仅关注如何让木桶上本来已经很长的那块木块更长,就算变细了也不顾及,哪怕是漏水了,因为社会的舆论导向似乎仅仅关注单块木块的长度。但个体生活取决于它盛水多少。
对比小孩子多次提到“人的忍耐是有限的!”看到他的表现,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觉得重复的必要。没有一定的“对重复的忍耐力”,相信连他父亲提到的捡垃圾都不合格。人生就是一种重复,可惜眼下这小家伙不会有耐心听我的话。
原本定性炘炀父亲是个有强私念的人,但面对一个资质优异的孩子,家长少有会作壁上观的。如果他真的进入了那所“天津最好的二本”[大学在招生的过程中往往会给很多的许诺,而到了需要帮助的时候,它的原则性更强。我有学生就面临这样的处境],成功地机会很小[退学?要不大学要配套小学、初中、高中,还要有生活老师],如果非要揪出一个罪人的话,不应该是孩子的父亲,我们的社会还没有提供足够多样性的教育选择。
眼下“自由教育”在滋生,想到马克吐温所过“圆形的人放到方形的格子里需要时间”,我倒觉得对孩子的要求还是传统一些好,人的社会性注定了社会给每个人的有限空间的方格子,而眼下很多家长却乐于看到自己的孩子“快乐”滋长,全然不顾其越来越大,越来越圆。
对常人,一个完善和谐的人优先于一个单方面杰出的人;一个勤奋的人优先于一个聪明的人。不要让个人的欲望在孩子身上膨胀,不要在教育上抱有任何幻想。
·"年龄比较小的神仙"
·此生“致远”
p.s.近来听到两条以前学生的不好消息,一个是浙江大学毕业后肾衰竭,赋闲在家;另一个是被大学退学,不知道思涵能否像衡阳那样,浙大退学后考取清华。教育的作用如何和家庭和社会状况相比?
·神童14岁考入大学 毕业前夕被学校责令退学
·神童毕业前夕被大学开除续:不知北京在什么地方

newsbyu.gif

07

上次参加《挑战生活》节目的主持人今跑到旅游卫视主持一档美食节目,没想到今天碰上了司马南...
节目录制完后很愉快地合影,相片是用手机照的,台上的灯光太强了。
表面风光的主持人,其实舞台上的自主性远不如教师的讲台,电视台的导演才是大爷:)

with simanan

06

pre:2005年是“物理神奇年”的100周年,也是科举制废除的100周年。眼下看来,这个实行了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制度并不是一无是处,甚至是平等...

有同事说,学校门口聚集了很多家长,还来了警车...心想一定是招生电脑派位惹的祸,不仅仅是好奇地去看究竟。
“有个老头闯进去了,说是第一个起大早排队报名的,你看侧门都坏了,我的胳膊也青了...”看门的大爷描述到,“警察才来。”
门口聚集的多是孩子的妈妈,还有几个小学生...
“孩子苦学了六年,参加补习班,就为了考上育才,你们连考都不让考,以后孩子还能学习吗?我们还怎们教育孩子?”“以后不用学习了,就学抓阄!”“总理不用选举了,也抓阄!”“这是我的孩子,我就是让孩子看看这就是社会!”“没有让孩子受这样的打击。”“我就不信这群孩子里面没有长志气地,以后摆平这件事情!”...
尽管教育处的主任耐心地解释,这是教委的政策,国家文件不让考试...家长的怨气还是难平。
考不上清华和没有机会考清华是严格不同的,家长们争取的也仅仅是一次参加考试的机会。这些没有机会考得学生会怎么想?学校培养的学生未必怎样感激育才,而已开始就伤了很多人的心。这样来看,科举是公平的,至少它给与了每个人一个机会。
·当危机转嫁到电脑和孩子身上

p.s.下午给学校新来的大学生作报告,说是有85位,看了一下名单,还有几个自己的校友。想想自己真的有些老了,比下面的年轻人要大上10岁!也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是什么想法,讲了些自己觉得必要的东西。
一年前李银让我写的东西又用了一次---对新老师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