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明天沈阳市电教馆的和部分中学教师来学校交流教育信息技术的话题,这对回顾自己教育信息技术(EICT)认识的轨迹及相应感念算是一个触发。结合近日微薄的体会,简单梳理一下...

印象中大学(1992-1996)勤工俭学的工作间里,那台美国来的计算机的型号是8087。那时候表扬人聪明就说他是电脑,当时还有电脑和人脑速算比赛的活动。不过最初真没觉得计算机比计算器快到哪去,倒是个头很大。想来计算机的好还需要非他不能的高级问题来体现。

最初更在意显示器的整洁,后来才知道机箱里的什么CPU,这个认识过程和古人“心之官则思”类似。大学四年除了应付英语四六级考试,也跟风买了不少电脑的书籍,甚至还有汇编语言类的...毕业了还带到了沈阳了一部分。而印象比较深刻的无非是修改下现成的程序,改变个颜色,弄出点声音来...有一点还算实用,就是照着书练习了下键盘输入盲打什么的。学习的过程最好是带着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知识的认知更实效。

工作了(1996-?),单位的电脑升级倒是很快,从286,386到486...那时电脑最为实用的功能无非是打印试卷,也能把自己的论文打印出印刷效果来,要知道看着比书本更漂亮的排版是何等的满足。以前是过分迷信印刷体的东西了,后来的满足感转移到漂亮的PPT上了,为了公开课,那时候通过还培训了不少老师...现在想来那个过程并不是必要,等发展到一定的程度,自然都会用了。比如现在...明显的后喻文化,学生足可以影响老师了。

大学时(1995)只是听计算机系的老师说过CAI的概念了,工作后所谓的可以用来演示的课件逐渐多了,或许是因为内心的安全感不足,很多人对信息的处理如对物质的贪图一样,电脑硬盘不够用,就配备移动硬盘,后来高价刻录光盘...想收集所有的相关资源,甚至想一个人做个资源库,后来学校想做,后来城区,后来大公司...现在看来,整个互联网就是一个大的资源库。我把这个阶段称之为信息资源的贪婪主义泛滥。

所谓的网络最初无非是单位的几台电脑连接,偶尔调试一下netmeeting之类的,最多不过是文件的共享和拷贝,费用等问题,上网也有很多的限制...后来申请了email,有了qq...同资源的贪婪主义一样,面对网络的种种免费,一下子申请了sina、sohu、163...等等网站的免费服务。而这些并没有对日常的教育教学有太多的影响。教育的对象学生还没有接受这些,家长的电脑和网络更多做股票之用。网络的大集市,要参与的人多才有更多的资源,也才能有资源的流动...

从网上获得资源和为网络贡献资源的时间差别并不大,和很多杂志刊发文章需要收取版面费用,而在网络上出版则几乎不需要费用,还能很好的和你的读者沟通。网络的发展离不开人内心的某种需求,分享一样带给分享者某种快乐。于是看到个人网页的大发展,甚至个人申请域名...对这个阶段互联网络的发展有几句话印象深刻,“每个人都可以站到别人的肩膀上。”“再渺小的你也可以和世界对话。”

打印出的只是论文纸,而网络可以出版你自己的能交互的专著...互联网上每个人个体都力图证明自己的存在...而信息爆炸后,如何梳理检索信息就显得格外重要,“搜索成了跨入世界的大门。”再后来有了web2.0的概念,提出了去中心化,更加彰显了个体的作用。再后来扩展到生活2.0...能服务教育的技术都是先服务生活的。

网络更加开放,也让人更迷信美国的技术和理念,最初申请了wordpress、facebook、gmail、Del.icio.us、flickr和twitter等服务,慢慢的,他们都远离了自己,原本要交流反而把自己放到了孤岛上,用盗版的贼,剽窃的小偷,不安分就注定是要翻墙。最初不屑的baidu、qq、sina和renren成了大众。这也提醒我们,一滴水不想干涸,就回到属于你的地方,哪怕只是一条小河。

工作以来,两件我算是比较坚持。一个是数学软件几何画板,我习惯称之为GSP。一个体会是计算机在教育上的运用,更离不开本学科只是的深入理解(算法)。一个是我体会到动态图景的重要,这也是计算机擅长的。当然现在来看,自己算是慢慢回流了,不过即便是粉笔和黑板,也有进化后的影子。关键是调动学生的内在的多媒体感受。

另外一件事情就是blog了,我基本上2003年开始一件坚持写,它一个是很好的自我管理和认知系统。另外一个也算是几何画板带来的体会,一个相对开放的体系更有助于认知建构,即知识的成长性。blog系统和一般的网页相比,活的、开放的、每日新的...也更是个性的,引人而异...相比bbs系统,blog更突出了blogger个人的主体地位。而时下的miniblog更是打破了一般BBS楼层的界限,相对实现了去中心化的交流层面。"知识的传播包含在知识本身",而信息流动起来才更有意义。这或许是微薄存在的意义。

回顾了一下个人的经历(1992-2010),应了那大时代小故事,无非也是想强调:
电脑软件展示的多维动态图景(色彩,维度,参数变化...)对教师的认知更重要一些,而教师经过富媒体认知过程后,提炼出更简洁和浓缩的表达,关键是唤醒学生头脑里的多媒体。[?]

“信息不是理解。”知识的有效结构和开放性很重要,也就是“受教育的方式也许比受教育内容的多少更重要。”[?]blog或miniblog在信息的传播,交互的层面等方面都是一个突破。

知识的传播和知识本身一样重要,不过信息本身并不是理解。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除了有效的结构,原创的过程东西远比转帖有效。物质的财富在于拥有多少,而信息的财富是能够被更多人拥有。时下到了信息的快餐消费的时代。通过网络获得知识,了解知识的动态,也了解人的动态,比如对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家长,以及让他们了解你,这都是教育的过程。能够实时沟通、人人沟通,想来这是个趋势。

改革者的存在对社会的意义远大于对个人的意义,而现实中真正对个人有实效大多却是那些需要改革的东西。当我们尝试各种所谓的新理念和新方法的时候,你发现社会正运行的就是你要改革的,也是你离不开的东西。其实改革未必是革掉传统,我看改革更多的是对传统有更深刻认知的一种方式。

On this day..

One Response to “E-ICT的轨迹和感念”

  1. qiusir Says:

    那个时候还真有热情啊,现在看完都没这个耐心,或许要再等十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