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新的一年,新的一天,还是刻意在这里留下一点印记:

刻意的推托以留给自己一个轻松的一天,可能是前日酒精的遗毒,头还是有些疼痛,懒散地爬起来,哎,火箭又输了,也好,没有姚明不行吧:)

抽时间打了一个电话,海南那边接线的小姐还算高效,网站备案的事情解决了,想起来挺烦的:(鼓励自己,再坚持一下!

上午的时间看了个片子,还好,以前看过碟片,而今电视台重新播放,竟也有兴趣看下去,还看完了。

央视新闻调查里面南通那高中生和记者说,“我也有爱好的,比如我有自己的博客呢!”下午打了几个电话,接了几个电话...

晚上,家人、朋友聚会,铁板烧比烧烤干净一些,厨师手里的工具像武打片一样,上下翻飞...看已经很过瘾了。

还好,新年的第一天,有放松,有工作,有独处,有团聚...不管是什么都并成为我的历史。

十二 31

今天上了今年的最后一堂课,今天写了今年的最后一篇日记...今天是今年的最后一天;明天是明年的第一天,明天的很多事也都将是明年的第一次。事物发展的第一次总是以最后一次来开路的。

如种子发芽待时,如花苞绽放有期,人的情绪很多时候也是有其季节性的。年末了总有为过去总结,也不忘为新年祈福…通过网络,我们每个人都愿意分享自己收获了果实的快乐,也乐于绽放自己期待明天的花朵,此时的blog群落里,如花儿漫山遍野,如果实挂满枝头,这是思绪怀旧的季节,也是播种心愿的季节。

过去的一年,身体承受了几次感冒,病痛的折磨并不能逼迫我贪心地去乞求新的一年每一天都健康,偶尔的小疾或能让自己更加珍惜时光,也更爱惜身体;
过去的一年,情感饱尝了欢乐,也有过悲伤,欢乐与苦恼反差的诱惑还不足以让我我奢望新一年每一天都快乐,有时忧伤的情绪也能唤醒快乐的回忆。
过去的一年,工作经历了挫折,认同感的失落不曾动摇初衷,而爬的执着不会助长新一年每一天都要进步的贪婪,为了理想我愿意付出辛苦,如果不能达到山顶,就让我偶尔驻足时也看看路边的风景。
… …
我渴望成功,但不拒绝失败,我追逐梦想,但不回避现实...就让新一年满盛快乐和幸运的餐桌上,再来一点苦涩和烦恼作调料,真实的生活本来就是苦辣酸甜五味俱全的。


四个“心”形花瓣紧紧围绕在一起,就像盛开的花朵,“心”花怒放!

这是一个多元的社会,也是一个分段消费的时代,对植物,有的收获是果实,有的收获是花朵,而有的收获是幼芽,我,我也愿意把心花看作我的收获,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果实的长成,那就采摘这花朵,或许这就是我的心果。

或许是对于生活的满足,或许是心态渐老的原由,对生活总持一种“视死如归”的保守,说到希望,只是希望新的一天如过去的一天,新的一年像过去的一年。

2005的新年贺词是心花怒放,或许我还不急着收获果实,那2006,就让这心花怒放依旧!

十二 29

收到冬云送来的--王国勇老师制作的--演讲VCD,和在办公室电脑上看相比,在家里的电视机上看的声音效果总体上还算说得过去,不过语速过快、个别词语重复...反正太太是没有耐心看下去的。
演讲中提到1×100和100×1不同的比喻,这里作一个解释和补充,1×100和100×1在数值上是相等的,而赋予内涵后的比较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比如学校里的甲乙两个学生,学生甲每天做一道题目,坚持了一百天,这是1×100;学生乙一天就做了一百道题目,仅此一天而已,这是100×1了。学习的过程更是坚持的过程,忌一暴十寒,需水滴石穿。学习的收获也是坚持的收获,而收获的不同自然是坚持的不同。

再如工厂里的甲乙两名工人,一百个工件,甲工人一天一件,用了一百天完成了一百个工件,这是1×100;乙工人一百件工作一天就完成了,这是100×1。工作的时间大体上是有限的,而工作的过程更是效率的过程,忌事倍功半,需事半功倍。工作的收获更多取决于效率的不同。

学习的过程,1×100是一种积累,工作的过程100×1是一种效率,而100×1的效率离不开1×100的积累,所以教育过程中我们更看重1×100的坚持,所以老师的眼里1×100远大于100×1。

十二 28

《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著 邹进译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在我们年代里,精神命运必然决定教育的内涵...”
“倘若真的超越了生死界限,也就是说,人可以永无止境地活下去而不必直接面对死亡以获得震撼,那么,人就始终处于开端与终结两极:”

“当代教育已出现了下列危机征兆:非常努力于教育工作,却缺少统一的观念;每年出版不计其数的文章书籍,教学方法和技巧亦不断花样换新。每一个教师为教育花费出的心血是全所未有的多,但因缺乏一个整体,却给人一种无力之感。此外,就是教育一再出现的特有现象:放弃本质的教育,却去从事没完没了的教学实验、做一些不关痛痒的调查分析,把不可言说之事用不真实的话直接表述出来,并不断地更换内容和方法做种种实验。如此这般,就好像人类把好不容易争得的自由,花费在无用的事物上。自由变成了空洞的自由。一个连自己都不信任的时代去关心的教育,就好似从虚无中能变出什么东西来。”

“在民主制度下,人的地位受到尊重,自由才能发挥效力。比如:为弱智之人开设辅导班以及对白痴进行特殊教育,但却没有为天赋极高的人设置天才班与天才教育。如果大多数人都反对天才应有的权利,那么民主就面临危机了。更进一步说,如果民主不让最优秀的人才在所有的任务和生活领域、以及人类的潜力中表现和发挥出来的话,它便走向了自取灭亡之途。”

“理解一切就是谅解一切…”

第六章 依靠全体的教育

“教育依赖于精神世界的原初生活,教育不能独立,它要服务于精神生活的传承,这种生活在人们的行为举止中直接表现出来,然后成为他对在的关注和国家现实态度,并在掌握创造性的精神作品中得到高扬。在我们年代里,精神命运必然决定教育的内涵

如果在国家和教育中灵魂被遮蔽,那么,国家和教育就将会陷入理解计划与非理性强制手段的混淆之中,那这也就是教育整体作用的消解和对时间沉默的信号。但如果人的作用给予意识以支点和意义的话,那么人的在就会在现存世界机构的不完善性和不能解答性中展示出来。

国家与教育的裂痕在于整体精神上,而人的存在与超越的裂痕并不在于把握真实的世界中,而在于其他的存在安置上,在于虚构的现象和完全倾斜的真实。这一倾斜的真实排开了现象的真实,以关键性的原处性决定了事物的进程。”

社会历史性转变中的教育
“…因此当社会发生根本变革时,教育也要随之而变,而变革的尝试首先是对教育本质问题的追问。由此可知,对教育的反思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大事,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国家和教育机构达到了最大的统一。教育在单个个人的心中成为人类全体未来的希望,而全体人的发展又是以单个个人教育发展为基点的

…所有的民主政体都要求共同教育(机会均等),因为只有平等的教育才能给人们创造一个共同的基础。”

教育的本质
真正的教育应先获得自身的本质。教育必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教育的目的在于让自己清楚当下的教育本质和自己的意志,除此之外,是找不到教育的宗旨的。…

如果整个教育本质毫无遮蔽地呈现出来,这就是教育的本然内涵、而教育自然是有其固定形式的。…在这种教育中,教师个人的成就几乎没有人会注意到,教师不是抱着投机的心态敷衍了事。而是全身心的投入其中,为人的生成---一个稳定而且持续不断的工作而服务。

教育,不能没有虔敬之心,否则最多只是一种劝学的态度,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缺少对“绝对”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人就活得不想一个人,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

教育的危机
“当教育的本质发生问题,当教育的信仰开始动摇时,人们就会有意识地寻找教育目标何在。

教育的形式化正是始于其本质成为问题之时。教师以种种人为的方法来保持学生对他的敬畏:保留一些东西不教给学生,或者要求树立个人的权威以及学生的盲从。在这种情况下,本来是用训练有素的方法来处理广泛的学习资料,现在变成了空洞无聊的尽义务而已;本来学生的学习目的是求取最佳发展,现在却变成了虚荣心,只是为了求得他人看重和考试的成绩;本来是渐渐进入富有内涵的整体,现在变成了仅仅是学习一些可能有用的事物而已。本来是理想的陶冶,现在却只是为了通过考试学一些很快就被遗忘的知识

…人们都明白教育决定未来的人的存在,教育的衰落就意味着人类未来的衰落。然而教育何时开始衰落呢?当历史留下来的东西在那些成熟而应负起责任的人心中开始粉碎的时刻,便是教育衰落之时。现在有人担心,教育的本质已处于完全失落的危险之中。…

当代教育已出现了下列危机征兆:非常努力于教育工作,却缺少统一的观念;每年出版不计其数的文章书籍,教学方法和技巧亦不断花样换新。每一个教师为教育花费出的心血是全所未有的多,但因缺乏一个整体,却给人一种无力之感。此外,就是教育一再出现的特有现象:放弃本质的教育,却去从事没完没了的教学实验、做一些不关痛痒的调查分析,把不可言说之事用不真实的话直接表述出来,并不断地更换内容和方法做种种实验。如此这般,就好像人类把好不容易争得的自由,花费在无用的事物上。自由变成了空洞的自由。一个连自己都不信任的时代去关心的教育,就好似从虚无中能变出什么东西来。”

时代差异的消逝
“…单个的个人所体验的生活仅仅是一瞬间,而生命的延伸之时一个偶然的事件,所有这些都不被视为建筑在生物发展阶段基础上不可取消的决定,而值得纪念和保存倘若真的超越了生死界限,也就是说,人可以永无止境地活下去而不必直接面对死亡以获得震撼,那么,人就始终处于开端与终结两极:他可以做这件事也可以干那件事,一会儿是这样,一会又是那样,仿佛随时都可以做一切事,但却没有一件是真实的。他会感到生活的无聊,生命的无意义,单个人只是百万人中的一员,为什么他的作为就会有分量呢?任何事情都是瞬间发生,但很快又被人遗忘了。因此人们的行为举止不分年龄大小都是相同的,儿童从小就想如成人一样,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成人谈论事物。他们在那些自觉年轻的长老面前没有敬畏之意,这些长老们不去做自己该做的事,以给年轻人一个可能的榜样作用,反而放任自流,这种生活方式也许对年轻人更合适的,但对他们来说却有失尊严。真正的年轻人还是想学分寸感,而不是乱七八糟的东西,而年长者则要将自己的命运在一个固定的形式中实现,而且继续下去

如果人被迫只顾眼前的目标,他就美哟事件去展望整个的生命。”

第七章 教育的意义和任务

对教育的误解
“在民主观念放任的情况下,人们已忘记教育为何物。从上一个世纪起教育与科学开始分道扬镳,因此人们所理解的教育只是将青年人培养成有用之才。…

…因为技能的训练,专业知识的提高还不能算是人的陶冶,连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也谈不上,更何况理性的培养。精神生活的陶冶,以及参与人类每一时代都具有创新内容的历史传承之中。”

本真的教育与回归
“…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

现存的三种基本思想
在民主制度下,人的地位受到尊重,自由才能发挥效力。比如:为弱智之人开设辅导班以及对白痴进行特殊教育,但却没有为天赋极高的人设置天才班与天才教育。如果大多数人都反对天才应有的权利,那么民主就面临危机了。更进一步说,如果民主不让最优秀的人才在所有的任务和生活领域、以及人类的潜力中表现和发挥出来的话,它便走向了自取灭亡之途

本真的教育(不同于专门训练)发展到一定阶段甚至对技术本身也有帮助。…”

教育的意义
人不只是经由生物遗传,更主要是通过历史的传承而成其为人。人的教育重复出现在每一个人身上;在个人赖以成长的世界里,通过父母和学校的有计划教育,自由利用的学习机构,最后将其一生的所见所闻与个人内心活动相结合,到此为止,人的教育成为人的第二天性。

教育正是借助于个人的存在将个体带入全体之中。个人进入世界而不是固守着自己的一隅之地,因此他狭小的存在被万物注入了新的生气。如果人与一个更明朗、更充实的世界合为一体的话,人就能够真正成为他自己。”

教育的任务和民族的未来
“…
在教育中,教学和教育的精神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应关注这些关键问题,而少管一些细微末节之事。

自由和权威:教育帮助个人自由地成为他自己,而非强求一律。教育诉诸自由,而不是人类学上的自然事实,教育以从自由中不断获得的东西为其内容。如果教育变成了权威,那他就失败了。
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儿童的自由,让他们自己明白学习的动机,并不是出于服从而学习,同时允许他们轻视不行的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将心甘情愿地尊重能令他们学到知识的老师,并且敬爱那些以德服人而不滥用权威的教师。

有人认为事物的运动是带有必然性的,今天广为流传的种种说法,正以虚假的知识诱骗着人们。…”

理解一切就是谅解一切,…
“...
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见自己,就好像站在时间中的一点,惊奇地注视着过去和未来,对过去我们看得愈清晰,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就愈多

…一个开放的思想家会倾听对手的想法,并且帮助他使他的想法前后一致而有力,同时能够冷静地尝试放弃原先采取的立场,而耐心地让所有的可能性发展到最大的限度。
…谁如果幻想一个绝对无暴力的情况并且还信以为真,正是这样的人有一天会使用暴力。

尤其应当唤醒的是对人的尊重和对某些职位的尊重,但不要成为神明式的崇拜。因为即使面对最伟大的人也要保持批评的态度,以及我们每个人都体会过的“人都是有限”的经验。…”

第八章 可能性与教育的界限

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勇气
“对性格和天分的研究是目前人们最感兴趣的事,但是人们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东西,而最终呈现出清晰的无知:一是对本真教育的一无所知,二是对人自身需求的无知。”

“教育无用”或“教育万能”的愚蠢抉择
“…教育只能根据人的天分和可能性来促使人的发展,教育不能改变人生而具有的本质。但是,没有一个人能认识到自己天分中沉睡的可能性,因此需要教育来唤醒人所未能意识到的一切。每一种教育的作用也并非是事先能预料的,教育总是具有无人事先能想到的作用。…教育的界限不能事先划定,而只能在实际中观察把握。”

第九章 教育的必要性

民族的安全与其精神和道德的未来
“…无论如何,我们的安全仍然掌握在原子强国的手中,但是我们的道德、政治和精神的未来,以及历史上作为民族存在的价值,则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因此国家所能做的一切,以及将来仍然最具有政治意义的事,还是教育。”

民主、自由和理性给予的保障

“…美国的学校教育已被杜威害人的基本原则弄得乱七八糟,孩子们已经为他们学得太少而争执,大学则抱怨他们的预备教育太差。…
教育方面的失误是对未来影响的开端。…”

十二 27

《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著 邹进译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一个不懂时髦心理学的教师,但他却在思考最高深和普遍性的问题,因此他教育孩子们选择严肃而恰当的人生道路。也许他曾有一次陷入心理学盲目之境(因为他根本不懂心理病理学)和造成了个人的不幸,但是他因具有自己立身之本源而仍然秉存本性。也就是说,他首先考虑的并不让孩子们成为不能经风雨的瓶花,而是和孩子们一道去从自己生命的痛苦中去探究生命和世界本领。”

“对一个无法达到的整体进行全盘计划是会造成灾害的。”
“教育计划的范围是很狭窄的,如果超越了这些界限,那接踵而来的或是训练,或者杂论无章的知识堆集,而这些恰好与受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人,只能自己改变自己,并以自身的改变来唤醒他人。但在这一过程中如有丝毫的强迫之感,那效果就丧失殆尽。”

“本然的在是未来。只有当当下的生活是为未来服务时,那么这种生活才有意义。”“既不能落入过去,也不能转向未来,而是完完全全存在于现在之中,在真理的获得中敞开道路,并继续坚持这一道路。”

“...我们实现对自由的行动,对自由我们是有责任的。我们就是自由,我们是被给定为自由的人。”

第四章 教育---受计划限制的事件

计划的必要性与全盘计划的危害
“按照理智的判断,我们可以分辨出两种计划:一种是在特定情况下不可缺少的细节安排,另一种是对一个无法达到的整体进行全盘计划,后一种计划是会造成灾害的。与此相对应,我们也可以分辨出两种活动,一种是在人类能力范围内的自由施展,另一种则是在虚构的空间肆意妄为

当代人类所制定的计划、建立的机构和系统已经大大地超过了应有的限度,他们渗透到整个人类存在的空间,人们似乎不是为了近日生活,不是为亲在之在的当下感悟,反而无视现在而转向未来,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将人紧紧攫住,以扼杀人类的存在。
我们人类的全部存在时以有意义的计划为基础的。…

1、计划工作:世界的工业革命固然借助他的势力普遍地使人类的功能得到发展哪,但却朝着两个方向发展,或者成为统治者的工具,或者让各机构自由发展。

2、乌托邦式的计划(对人类无法制造之物的计划):有些人认为一起事情都可以做到,人定胜天,这种信念十分害人,它导致了人们想要依照计划做出超人,达到此目标的途径或是生物方面的培养,或是创造有利条的生存条件。…

3、对不可计划之事的间接计划:…对不可计划之事我们还是可以做出一些计划,那就是创造一个让它得以自由实现的空间。就对待动物而言,我们不仅仅饲养,而且还要照顾他们。那么对人类而言,则需要教育。但真正的教育总是要靠那些不断自我教育以不断超越的教育家蔡得以实现。…教育绝不能按人为控制的计划加以实行。教育计划的范围是很狭窄的,如果超越了这些界限,那接踵而来的或是训练,或者杂论无章的知识堆集,而这些恰好与受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人们都靠理解力来制定计划的。…

4、全盘的科学计划:…如果在过分的计划之中,我们不赋予理性的自由,反而替那过分的计划强找科学依据,这时就会发生不测。
人,只能自己改变自己,并以自身的改变来唤醒他人。但在这一过程中如有丝毫的强迫之感,那效果就丧失殆尽。而世界状况的改观则是理性在它的范围以及个人在其影响力范围之内所能达到的程度而定。把整个人类的亲在市委一个群体组织的全盘计划----这种计划在根本上就受到人类理解力的限制----是对真正人性的扼杀。同样的,凡是以各种方是最终将我们整个的亲在拉入不必要的违反本性的任何计划,都是不可容忍的,因为这些计划并没有把自己限制在真正而且必须可计划之事上,反而让这些计划侵吞了属人的自由。”

转换的必然性与不可计划性
“必然的转换是不可计划的:在可解决的实际问题与人的变化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前者在不影响人本身的前提下发展他的理解力,而后者则需要人全部身心投入。

这种变化不能作为所期望的目标。但是从中则能生发更新的、有目的的意志。思维方式的革命只能从自由中爆发,并以此作为所计划的首要意义。这样,带着阻止人类毁灭的目的所做的计划,尽管是经由理解力思考的,但是这种计划仍然是徒劳无益的。只有当在思想中发生了革命,从自由中诞生出理性是,然后才能引出拯救行动的成果。因为现在确定的计划都源于人类的拯救或沉沦这一问题。拯救只能放置在计划之前优先靠刘,并成为所有确定计划的依据。

由于转变是不可计划的,因此要想引导热乃沉沦之前转变为拯救目的的工具,同样是徒劳的。被认为仅仅作为工具的东西,已再也不是它自身,只是事先无目的地将人引向它自身的转变,才能使人在心灵上对可能的沉沦有所准备,并使拯救有所结果。人从未认识到和希望自己作为工具,因为,就本源而言,人希望成为真正的人,而非以换得人。对今天可能是这个样子的外界关照,致使其他本源发挥作用,但这种关照却不能产生出本源。

我们重申:在我们境遇中仅仅通过计划来选择自身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单纯的计划应经意味着选择沉沦之途。还需要其他的一切,这取决于---或排除---自由人的本源,他在自身中找到了通向新的行动准备状况的决定,取决于已经计划但却有不能不计划的东西。单纯的计划是一种逃避,是对所依存之物的逃避。并不是说放弃任何一个充满意义的可能计划,也不是允许无计划性,而是要求计划事先作出其步骤,使计划能切实可行,既包罗万象又井然有序。

经由生命之流不断重复的转变,单个的人的改变是必然的,但这并不是人们所期待的一件盲目事实。照亮每个人心智的理性,总是不断地在完善。在与其他单个人的交往中和借助于超越的帮助,并通过理性人从而认识到自己是被给定自由的。自由并不是意志行为,而是从本源深处发出的决定,由此决定才有了所有的意愿。在接触历史上优秀人物的著作是时,这种自由感才猛然唤醒。同时,自有也使人觉察到其自身的隐蔽面,直到今天这一隐蔽面仍然是人类内聚力和我们状况的本然基础,这种状况完全不会在存在的无政府状况中消解,然后举荐成为完整的。”

教育计划的局限
“几百年来一直流行着这一观点,即我们处于几千年历史的终点上。历史的进程以一个不断递增的速率走向未来,这一未来的蓝图向我们展示了这样的图景:所有的人,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印度人和欧洲人,他们都肩负着一个共同的使命,但怎样完成这一使命,我们现在还缺乏充足的条件。在这一状况下,对未来新一代的教育则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教育提供了这样一些机会,唤醒我们来自历史的深沉感,保存传授的内容;但教育也可能彻底地阻断了传承,把人类文化作为废墟堆,从那里人们可以挑选出所需的势头来堆砌新建筑物。而这一新建筑物是奠基在社会学和心理学所误认为是本质的知识和人类的福祉之上,但这一切正源自许伍,因此它是不可信的。在完整的世界里,教育已成为对实施有意识的思索和不断改革。…

西方人、印度人和中国人,他们的传统已有三千年的历史,今天他们仍在抗拒精神的毁灭。但是他们中的一些人只是卡脑世界历史进程的无能为力,而变得怯懦起来;而一些人起初怀疑,然后陷入司空见惯的虚无主义中,一切都没有价值,一切都无所谓。还有一些人企图把人类所面临的重大尖锐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掩饰起来,使他们变得模糊不清;有一些人则以玩弄当代政治魔术为自己的最大快乐。

我们能生存这么长时间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以其自由精神去领导所有的计划。这一基础一直历史地生存着,并通过日常现实在孩子们心中唤醒这种自由精神,人自身作为一个整体既不能被计划分割也不能被重新制造。…以错误方式去制定计划,对所有基础的遗忘都可能使人不知不觉地走到极权主义的道路上去。不间断地制定计划对我们人类来说,是完全必要的,这里并不是反对作计划,而是反对指导制定计划的错误意识倾向,以及反对那种想把不可知的一切拉入计划之中的做法,对此进行保护是必须的。

历史不像教师所教授的是建立在批判的历史科学基础上,而是先于历史科学的。…对儿童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掌握科学,而是以直观的图片和形象来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因此,就要求教师传达内容时言简意赅,使儿童受到思维明晰性和理解力的锻炼,以及获得对事物确切的了解。也就是说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科学中根本不存在作为立身之本和对终极价值叩问的东西,因此也就没有绝对价值可言。…作为人类存在存在的不可或缺基础的科学思维方式,应该在一个自身有限范围人的生成造福,相反,对人的本体的追问则是人的深对价值所在。
…目前流行的一个观点,认为研究人的学者已经理解人的现实,这是一个时髦而致命的谬误…但心理学家打算做人类的主观,实在一个不可置信的怪现象…在我看来,心理分析的渗透与人的转变一起借助于极权统治的思维方式,似乎成了一种毁灭人类尊严的方法

…一百年来人们在教学法的改进、不断地修改教材、寻找适当的练习方法以及增强直观性方面取得较大的成果…所取得的一项项成果终使人看不到对整体精神培养的迫切性,首先是在这种教育观念指引下,即对将来生活有用与未来职业做准备的知识才是有用的,因此,就不断地在课程中塞进更多的材料,增加专业,直到学校分裂成许多专业学校,可这些专业学校都是以将来生活职业的不同人物为宗旨的。在这种情况下,整体精神的传授、对教育团体的信仰都越来越不起作用。…无休无止地招收学生,增加所谓必须的讲座和练习,象填鸭般地用那些诸如形而下器的东西,塞满学生的头脑,而对本真存在之道却一再失落而不顾,这无疑阻挡了学生通向自由精神之通衢。不成系统的专业和知识,传授考试技巧等等,这些都消弱了原处的精神生活,消弱了学生的反思能力,以及独立自主的个性和对一个问题反复思考的习惯。

…正由于教育的精神价值失落,反而今天学校的人物更为明确:创建学校的目的,是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气勃勃的精神,并通过这一精神引导所有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
仅仅采用理性的计划是不能完成这一任务的,正是以增长无止财富为目的的独断计划带来了精神价值的消解。…

一个不懂时髦心理学的教师,但他却在思考最高深和普遍性的问题,因此他教育孩子们选择严肃而恰当的人生道路。也许他曾有一次陷入心理学盲目之境(因为他根本不懂心理病理学)和造成了个人的不幸,但是他因具有自己立身之本源而仍然秉存本性。也就是说,他首先考虑的并不让孩子们称为不能经风雨的瓶花,而是和孩子们一道去从自己生命的痛苦中去探究生命和世界本领。

最关键的是具有独立见解和追求的教师,他在学生中所发生的作用是极大的,同时,他在教室里有对自身负责任的自由。哪里能找到真正的生活,而不是被官僚计划者和学校君主控制的令人憎恶的生活,哪里就有充满着精神内容、彼此之间负责任有义务的人类友谊。…

什么地方计划和知识独行武断,对精神价值大张挞伐,那么这些计划和知识就必然会变成自身目的,教育就将变成训练机器人,而人也变成单功能的计算值人,在仅仅维持生命力的状况中人可能会萎缩而无法看见超越之境。”

计划与责任
“所有计划和实行都在人自身所给定的自有度中选定了界限,也就是说,人能够达到的境界,这在本质上是不可计算的。它同时极大地关系到未来,但另一方面有涉及到技术。
在可预料性和奇迹之间,对行动的负责是先于超越的。”

第五章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非命定的此在---时间性的自我存在
作为此在的生命,实在每时每刻的时间总和中慢慢逝去,直至生命的结束,生命是自由的,不存在什么命运。对生命来说,时间知识一个永不停息的序列和无关紧要的会议,对未来开放的此时存在的享受以及个体生命中之的链条。人们只有通过内在联系来与命运相遇,而不是通过强制循环,直到这种内在联系作为陌生的东西在人无能为力时与他相遇,并通过把握成为本然之物。…”

传统和空想的可能与危机
“在孩提时代,传统总是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年轻一代身上,然后年轻一代总是通过和历史、将来和伟大人类的塑造的内在联系意识到传统。作为了解的已经熟悉的过去就成为现在想象内容的历史,并只有在与过去的连续性中创造未来,因此,才有了人类存在的客体,缺少它,人就不能意识到自我。
…”

丧失现在---抓住当下
“回忆是本质的,是使当下成为可能的东西。而我所理解的过去仅仅是达到学会领悟我是当下的自我出场,我了看见本然的过去,我必须成为现在自我,而最终过去会消失在我眼前的现时之中。

本然的在是未来。只有当当下的生活是为未来服务时,那么这种生活才有意义。…未来曾经作为现在,现在就是昔日的未来,但一旦未来成为现在之时,人们又重新虚构出新的未来,这一处境将永远持续下去,直至在宇宙的无言沉默之中,人类世界走向末落,所有的一切才会被撕碎。
在当下永恒与在才会显示自身。…
过去和未来都在现在之中,我要达到现在的深度就必须装备历史的传承和学会如何记忆。我向往真实和美好的生活,从现在那里我寻找过去和未来的交往,向往团体的意志、帮助的知识,这种帮助是我所体验过的和自愿做的,这种意志和知识促使我全身心地投入现在之中,而不是脱离现在,在时间的断层中踽踽走向过去和未来。”

责任与当下性
“综上所述,因此我们应该持这种态度:既不能落入过去,也不能转向未来,而是完完全全存在于现在之中,在真理的获得中敞开道路,并继续坚持这一道路
当下生活既不是丢掉过去也不是遗失未来。假如过去和未来并没有加强现在的话,那么他们就毁灭了现在。

我们不能让未来的蓝图引入歧途,这一蓝图以乐观或悲观的表面知识欺骗我们,相反我们必须对自我所担当的责任有清醒的意识。这一责任存在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存在于我们的冲动和感觉之中,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指南和与人交往中,也存在于所有大大小小的决定中,这些决定并不仅仅是为了我们自己,而且也是为了事物本质的发展。同样,这一责任还存在于我们对人的看法、对文化密码的再现、人们所遵循的准则、人们所指向的最终目标中,我们实现自由的行动,对自由我们是有责任的。我们就是自由,我们是被给定为自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