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26

《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著 邹进译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听写的方式已不再采用...但听写的意义还是保留了下来。”
“(经院式教育)人们把自己的思想归属于一个可以栖身其中的观念体系,而泯灭自己鲜活的个性。因为知识已经固定了,所以学生总抱着这样一种想法:到学校去就是学习固定的知识,学会一些现成的结论和答案,'将白纸黑字的书本---明白无误的东西带回家即可。'这种经院式教育的根深蒂固的基础就是理性传统。”

“苏格拉底式的教师一贯反对作学生的最大供应者;教师要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的自身,而教师本人则退居暗示的地位。师生之间只存在善意的论战关系,而没有屈从的以来关系。教师有自知之明,并要求学生分清上帝和世人。”

“苏格拉底从不给学生现成的答案,而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索去做结论。...因此可以说:知识必须自我认识,自我认识只能被唤醒,而不象转让货物。一个人一旦有了自我认识,就会重新记忆起仿佛很久以前曾经执导的东西。”

“(柏拉图在第七封信中就真理传达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怎样接触学习的对象呢?事实上,语言不可能把我对象,而是要经过长时间与对象进行科学的交往,并在相应的生活团体中,真理才能突然出现在灵魂中,犹如一盏杯跳起来的火星点燃的油灯,然后再靠自己供给燃料。”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类型
经院式教育、师徒式教育、苏格拉底式教育

“如果我们不考虑社会和历史背景,仅就教育而言,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教育的基本类型。
经院式教育
这种教育仅仅限于“传授”知识,教师只是照本宣科,而自己毫无创新精神。教材已形成一套固定的体系。人们崇拜权威作家及其书籍。教师本人无足轻重,只是一个代理人而已,可以任意替换。教材内容已成为固定的型式。在中古时期,教师采用听写和讲解的方式教学。听写的方式已不再采用,因为可以由书去取代。但听写的意义还是保留了下来。人们把自己的思想归属于一个可以栖身其中的观念体系,而泯灭自己鲜活的个性。因为知识已经固定了,所以学生总抱着这样一种想法:到学校去就是学习固定的知识,学会一些现成的结论和答案,“将白纸黑字的书本---明白无误的东西带回家即可。”这种经院式教育的根深蒂固的基础就是理性传统。

师徒式教育
这种教育的特色是完全以教师为中心,具有个人色彩的传统。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带有绝对服从的特点。这种从属的距离,不只是程度上的、代沟之间的差别,而是本质上的。教师的权威具有神奇的力量,这种力量满足了人类不愿自己负责而愿依附别人的需要,并使人归属一个团体来减轻从属性、提高其自我意识,达到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严格教育

苏格拉底式的教育
从教育的意义上看,教师和学生处于一个平等地位。教学双方均可以自由地思索,没有固定的教学方式,只有通过无止境的追问而感到自己对绝对真理竟一无所知。因此,教师激发学生对探索求知的责任感,并加强这种责任感。这是苏格拉底的“催产式”的教育原则。也就是说唤醒学生的潜在力,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自动的力量,而不是从外部施加压力。这不是发挥学生凭偶然机会和一时的经验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才能,而是使学生在探索中寻求自我的永无止境的过程。苏格拉底式的教师一贯反对作学生的最大供应者;教师要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的自身,而教师本人则退居暗示的地位。师生之间只存在善意的论战关系,而没有屈从的以来关系。教师有自知之明,并要求学生分清上帝和世人。

这三种教育类型都需要学生具有对绝对真理和寻求真理的引路人----教师的敬畏之心。这种敬畏心情在传统的经院式教育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经院式教育传统即使在目前等级制度中也是根深蒂固的;在师徒式教育中学生的敬畏心情表现在师傅个人身上;在苏格拉底式教育中学生敬畏心情表现在精神的无限性上,在这无限的精神内,每个人要负起超越自身存在的责任。”

教育家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考,包括反讽(刺激学生感到离真理甚远)、催产术(通过问答逐渐使真理明显),以及探索发掘真理,而非传递真理。

每一种社会改善的先决条件要求每个人都要受教育,以便能自我教育。教师唤醒人的潜在的本质,逐渐自我认识知识,探索道德。一个正直的人,他同时就会是一个正直的公民。
由于每个人天生有发展的机会,苏格拉底总是将别人和自己置于人格平等的地位。他不喜欢门徒制度,因此它甚至借自我嘲讽来遮掩他本身的优点
苏格拉底从不给学生现成的答案,而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索去做结论。他让那些自以为是的人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并让他发现真知,因此人们从内心深处得到那些自以为还不知道,世界上都早已具有的知识。因此可以说:知识必须自我认识,自我认识只能被唤醒,而不象转让货物。一个人一旦有了自我认识,就会重新记忆起仿佛很久以前曾经执导的东西

苏格拉底不知很为神明,但谈得却是神明之事。不论世界怎样变化,他仍然坚持这一原则。
这就是苏格拉底的虔诚。首先,他相信真理会在正确的发问中显现出来,自知无知就不会无知,相反会产生决定生命意义的知识…
…思考的真实性在于,它是美好人性和理想社会的“前显现”,借“思”来展现将成为现实的东西,而这东西又要超过思考本身。”

对话是探索真理与自我认识的途径

苏格拉底主张教育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使师生共同寻求真理

“对话便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对话以人及环境为内容,在对话中,可以发现所思之物的逻辑及存在的意义。”

反讽与间接传达

作为顿悟艺术的教育

教育即生成
生成来源于历史的积累和自身不断重复努力。人的生成似乎是于不知不觉的无意识之中达到的,但这无意识曾是在困境中以清醒意识从事某事的结果。我们生活在形成习惯的过去之中,不断形成和打破习惯是我们此在生成的坚实基础,没有习惯为底蕴,我们精神的每一进步将是不可能的。当下无意识的思想关联承接着有意识的思想,习俗便是德行的承担者。生成的静态形式即习惯,动态形式即超越

生成就是习惯的不断形成与不断更新,这是一个人秉承自持的重要过程,而放任自流就是堕落。因此形式即形式、纪律就是纪律,即使它们表面上有杂质,但仍然是发挥着作用的权威条件。

第三章 直接传达与间接传达

现行知识与原初知识的可教性差别
如果将知识分类,则可分为现行知识和原初知识,原初知识赋予现行知识以本义,但这两种知识方式的可教性与传递性却不同。数学、天文学及医学知识的内容与熟练的技巧都可以简单的、直接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但是,关涉人的存在本源和根本处境的哲学却无法传递。…
知识的真理,允许对象在其可表述性和可定义性中开辟道路,却不允许对象作为知识的最终形式出现,并且这种真理将被提到下述问题之前:即真理是否可能变成语言?真理不能逃脱“空洞无物”而进入不可言说吗?假如真理摆脱了所有的间接性,那就不再成为真理。…
理论的判断力既不能认识也不能解答真理。真理问题作为一个终极价值问题首先被柏拉图推向极端而苦恼着历代哲人,一部文化史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对真理不断追问的历史。”

书面传达与交往
“柏拉图在第七封信中就真理传达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怎样接触学习的对象呢?事实上,语言不可能把我对象,而是要经过长时间与对象进行科学的交往,并在相应的生活团体中,真理才能突然出现在灵魂中,犹如一盏杯跳起来的火星点燃的油灯,然后再靠自己供给燃料。”…柏拉图对文字传达评价不高,因为文字恰恰不能传达出真理在相互思想的现实交往中于一瞬间突然亮相的事实
本真的传达仅仅存在于人与人之间,这种传达并不向所有的人敞开,而是选择那些具有敏感气质的人作为传达者。
柏拉图的理念论对此曾作了入木三分的论述,认为天才的人能够自助,能理智地把握自己何时应该慷慨陈词,何时又应该保持沉默。这样的人才能承担传播真理种子的任务,而这一重任不是书籍传达的功能所能取代的。
柏拉图如同诗人一样,将思想的表达和情感的表达看作同样重要。…
对话的唯一目标便是对真理的本然之思。…

通过教育从而获得反思和辩驳能力,而这种能力也是具有高尚人生境界的一种标记。无知之人对真理竟狂吠不止时,哪怕他是皇帝,我们都可以对其嗤之以鼻,而将其看作未受过教育启蒙、灵魂干瘪苍白的粗鄙之人。”

传达的形式与真理的形态

“在运用概念、推理的直接传达中,真理被表述为抽象的,与思维统一的。但是在以暗示与象征的的体验方式的间接传达中,真理则变成可感知的,它作为历史性中例外的主观性在客观性的媒介中显示自身。这种真理是观念所不能替换的,因为真理已变成自明的尊在显示出来,人们只能感悟到它,这里在展开自身之时发挥其灵活能够唤醒作用。
如果有人能准确地复述我所说出的一切,并能理解我所思考的事物,然而却从来不准备有些微怀疑精神和自主意识,那么,这样的思考者是可有可无、于世无补的。如果某一类事物并不作为人们普遍了解的对象,而只是作为与思考者直接同一的存在者,那么这一类事物是可以言说的。作为完整自我的思考者将与所思考的真理一道,转入探索自我的内心世界。这种“认识你自己”的探索,正好表明了思考者是作为自由存在而存在着,因为他并不把真理作为一个全然与己无关的内容去外推和理解。同时,在对真理的体认中,思考者也无法说清楚自己所感领的一切。因此,他在言谈中只能借感性形象以使本真之义变得使人间皆可感知和敞亮起来。”

十二 22

没见识的人看世界是平的,有见识的人看世界是圆的。

小时候没见识,看什么都是新的,什么都离自己很远。没有见识的人不仅目光短浅,而且其目光是直线的,所以他看世界是平的,那前方是看不到边的;

有见识的人看世界是有边的,他眼里的世界是圆的。经历的多了,如同球体上的远行,很多事情终点又回到了起点。有见识不仅是目光长远,且有见识人的目光是折射的,能够看到没见识人根本看不到的地方。

岁月能让人越来越有见识,不过时间的步伐永远向前,而人的见识却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轨道,所以有世界因人而变的主观。

十二 22

当老师的没有时间读书或如为官的没空勤政一样,外人或觉诧异,而当事者却满腹人在江湖的委屈了。

对于道理,人们往往满足于表面的领会,而至于能否身体力行,或是否具备实施条件就不被关心了,很多表面简单的道理岂不知需一生的等待和体会,教育的道理多如此。
whatedu.gif《什么是教育》(卡尔.雅斯贝尔斯,三联1991),最初从来春那看到这本书的讯息,通过网路找到这里下载,打印好了放到书桌里很长时间了,主要担心烦躁浮夸的心态会糟蹋了这本书,但是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前言里的一段话很有趣,“而(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觉得中国人的自然观(神秘主义)和他们相似。”对自然的认识,我们传统中现实/理性的一面呢?后面的文字读起来有些晦涩,或许是德国的风格,慢慢消化吧。

第一章 人类必须的文化环境
教育者不能无视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而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对学生耳提面命,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更不能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这样的教育者所指定的教学计划,必然会以自我为中心。在人的存在和生成中{以人的年龄、教养与素质差别却分},教育环境不可或缺,因为这种环境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价值定向和爱的方式的生成,然而现行教育本身却越来越缺乏爱心,以至于不是以爱的活动----而是以机械的、冷冰冰的、僵死的方式却从事教育工作爱的理解是师生双方价值升华的一个因素,但实现他的途径如今似乎已不是教育,因为现行教育的运行恰恰阻碍了爱的交流。因此,如何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灵魂的铸造功能融合起来,成为人们对人的教育反思的本源所在

青年学生感到生活是严峻的,这因为对他来说,现在比将来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他还具有可塑性和发展的充分可能性。他已清楚地意识到要成为完整的人全在于自身不懈努力和对自身的不断超越,并取决于日常生活的指向、生命的每一瞬间和来自灵魂的每一冲动。无庸置疑,年轻人都希望受教育、能从师获益、能进行自我教育,并与人格平的求知识获智慧的人进行富于爱心的交流。”

训练与交往的却别
“人在自我的生成上有几种需要尽其全部人性去冲破的阻力:首先,绝对的阻力是每个人在本质上不可改变性,而只是在外观上有所变化;其次是内在的可塑性;第三重阻力则是人的原初自我存在。与三重阻力相对应,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教育方法:第一种是训练,它与训练动物相似;第二种是教育和纪律;第三种是存在之交流。每个人在自身中都要与这三重组里相遇,都须经过自我训练、自我教育与自我进行敞亮交往的过程。如果与他人交往,那么,在第一种方法{训练}中,人就成为纯粹的课题;在第二种发发{教育}中,人便处于在相对开放的交往中,更确切地说,是在有计划的教育环境中;在第三种方法{存在交往}中,人将自己和他人的命运相连,处于一种身心敞方、相互完全平等的关系中。因此,训练是一种心灵隔离的活动,教育则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而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这种我与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可以说,任何种段这种我和你的对话关系,均使人类萎缩。如果存在的交往成为现实的话,人就能通过教育既能理解他人和历史,也理解自己和现实,就不会成为别人意志的工具。”
...
教育与照料、控制的区别
“人类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有几种不同的方式。
照料和培养,人们为了寻求生命的答案,总是通过各种实践去不断地变换身心自由释然的游戏,这种不断超越以求更新的活动可以说是倾听生命律动的行为。

所谓教育,不过是人们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因此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由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当然,作为教育基础的能力、语言、记忆内容除外}。真正的教育绝不容许死记硬背,也从不奢望每个人都成为真知灼见、深谋远虑的思想家。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而实践的特性是自由游戏和不断尝试。
...
在我看来,全部教育的关键在于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和尽可能使学生之“思”不误入歧途,而是导向事物的本源。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质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灵性知识和认知的堆集。通过教育使具有天资的人,自己选择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谁要是把自己单纯地局限于学习和认知上,即便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强,那他的灵魂也是匮乏和不健全的。如果人要想从感性生活转入精神生活,那他就必须徐锡和获知,但就爱智慧和寻找劲射之根而言,所有的学习和知识对他来说都是次要的。
...
爱与交流的行为是人的天性中的重要一维.与人的爱的天性相对的是怯懦,然而怯懦恰恰会助长别人对子的控制,人的良知和在良心规则之下的爱与交流是逐步减少怯懦的重要途径.

人们应警惕最极端的倾向,即控制变成了人对人行为的约束而使教育的爱落空.”

慢慢体会,抽时间读下一章。

十二 21

早上收到天光的电邮,他对蝴蝶定理拓展的新发现让我和姜平都很兴奋,自古英雄出少年!

对于思考,常有这样的两种状态,不想与不得不想。其中不想多为不知道想和来不及想,至于不得不想,完全是思维运行于固定的轨道,或是处于传统的定势,让我们不得不那样想。

年幼因为懵懂不知道思考;壮年为生计奔波来不及思考;而年迈却被定势所控制不得不那样思考。而发现问题的可贵同样是因为它的难能了,很多人说发现问题是一种创新,而我更愿意说它是一种创造。

和发现问题的创新性相比,解决问题则是对结果的塑造。如果说发现问题如同发现了一片新的大陆,那对问题的解决则是登陆和建设家园的过程,两种过程两种收获,而发现问题自然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发现问题的创新性需要勇气,需要冲出传统束缚的能力,而培养如此品质的“科学训练方法”也只有立足民主的土壤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教育,如果说创新是教育的目的,那民主就是教育的基础了,离开了民主的创新,所有外在的改变仅仅是自我意识的夸张。
民主不仅仅是青年一代的渴求,更是受教育孩童的必需!

·教育的山顶是民主,攀登需要勇气
·学贵自由 校贵自主

十二 18

周五演讲部分图片资料,文字的部分凭记忆大体回顾...忽然发现自己少有耐心,等录像的光盘出来后,看看吧。

很高兴有机会再次为大家做讲座,感谢李冬云组长的邀请,更感谢大家的光临。
或许有同学根本不愿意来,而浪费别人的时间也是我所不齿的,我尽力让今天的讲座成为一件好事,开始前就经历了很多的波折。上周感冒,恢复差不多了又赶上一二九活动,同学把海报都贴出去了,还有别的年部有学生特地请了假…

qiusir2005wyp1page.gif

"我自信、我拼搏、我成功"是我做班主任时的总结,今天用在这里作为标题.下面我也会从自信、拼搏和成功三方面展开...

qiusir2005wyp01.gif

仿照物理上电阻的概念,我们引入“智阻”这个概念替代以前的智商。比如脑力快的如导体导电能力强,智阻高,反之智阻低的如绝缘体不容易导电一样,不过和智商不同,智阻更是一个中性概念,因为作为社会的完整电路,导体和绝缘体都是必须的。而亦如电阻的功率还取决于它与其他电阻的串并联关系一样,智阻更能体现成功的外部欢迎的作用...

qiusir2005wyp02.gif

“就算你的力量比别人都要大;就算你的腿比风还要快;就算你的身手比山猫还要敏捷;就算你的泳姿比海豚还要优美;但这一切并不能够证明你比别人伟大,除非你明白,心才是身体最强的部分!……” CCTV5 ADV

qiusir2005wyp021.gif

好奇心是人的一种本性...郭沫若“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

qiusir2005wyp022.gif

结果不存在于初始
"上帝"表面上有所偏心地给了不同人不同的外在,却悄悄地赋予每个人相同的努力结果。而生活中的确经常可以看到不同的人有类似成功的现象。看来人的差距并不在于初始的差异,外表的差异大多是暂时的。而最后结果的不同更多取决于中间过程的"迭代"次数,这也是"初衷不改"的耐力了。
或许还可以得到这样的启发,眼下所强调的"个性发展"并不是追求表面的炯同,而是鼓励自我的"不懈迭代",再大的个性差异的"真正发展"的结果同样是趋同的,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

qiusir2005wyp15.gif

此生“致远”

qiusir2005wyp16.gif

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上面四个过程都是不可缺少的,问题往往是营养的不均衡,而不仅仅是好和坏的问题。

qiusir2005wyp023.gif

qiusir2005wyp031.gif

上面的几句话要用心体会,和以前的物理五行说有所相通。很多道理表面上我们都懂,而真正的内涵需要用心,用时间去体会和实践。

qiusir2005wyp03.gif

很多人都以为我自信了,我拼搏了,所以我就理所应当地成功了,而世界上,成功最为重要的是一种准确的定位,和异想天开不同。

qiusir2005wypend.gif

天雨流芳,木府门前第一次看到“天雨流芳”的牌匾,品味之余浮想联翩,竟也自信其或有“天降及时雨,流水溢油芳”的揣测。好学的朋友告知那是纳西语“特恩吕芳”的谐音,意思是“读书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