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为记录风景拾荒者的行踪和皓首穷经的历程,每月选一张手机自拍的和这一年在读的。评论权当微博用,偶尔发发神经,即便是无聊的爪印也是留给未来自己的礼物呢......
·居于幽暗而自己努力[?](2024年终总结)


2025-11敏感如我,深秋的落败总能和情绪的低谷叠加放大,让悲观蔓延。清晨散步,晨光投射出的模糊迹象像是某种神谕的的暗示。乐观的奇妙之处就在于此,悲观弥漫,乐观一丝就足以让人生得以继续······秋叶之涅槃。

2025-10“纵使被禁锢在小核桃壳里,仍自认是无疆限之君主。”这或许才是风景拾荒者看到落日的独白。
2025
2025-09和墙上的红砖相比,还是甘愿当一块散落河滩的小石头吧,静静地看鱼儿游走,看波浪起伏,光影变换,星光闪烁···
2025
2025-08河风吹起的不是波纹,水鸟荡起的不是涟漪,这些分明是被唤醒了的河床下曾经起伏重叠的脚步。多年以后,河边漫步的你是否能从那滚滚的流水中读出此时我的心迹?(四十岁生日感言)
Continue reading »

十一 24

JQX/进取芯 席明纳第20期(2025.11.13)


从质心位置变化看非弹性碰撞

一、一千克的物体从高二十米的高度自由下落,落地后与地面接触时间为0.1秒,弹起高度为5米。假设地面为刚体,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为恒力。求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大小。

方法1:
下落时间  t_1 = \sqrt{\frac{2 h_1}{g}} = 2 \, \text{s}
上升时间  t_2 = \sqrt{\frac{2 h_2}{g}} = 1.5 \, \text{s}
根据动量定理: m g (t_1 + t_2 + \Delta t) + F_N \cdot \Delta t = 0
解得支持力为  F_N = -310 \, \text{N}

方法2:
使用自由落体公式计算小球下落前的速度:
 v_1 = \sqrt{2 g h_1} = \sqrt{2 \cdot 10 \cdot 20} = 20 \, \text{m/s}
 v_2 = \sqrt{2 g h_2} = \sqrt{2 \cdot 10 \cdot 5} = 10 \, \text{m/s}
根据动量定理: (m g + F_N) \Delta t = m v_2 - m v_1
解得支持力为  F_N = -310 \, \text{N} ,负号表示支持力的方向与重力相反。

方法3:
整个过程支持力和重力都是恒力,所以小球做匀变速运动,加速度为:
 a = \frac{\Delta v}{\Delta t} = \frac{30 \, \text{m/s}}{0.15 \, \text{s}} = 200 \, \text{m/s}^2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F = F_N - mg = ma = 300 \, \text{N}

方法4:

由于支持力与重力都是恒力,物体合外力不变,因此做匀变速运动。位移  \Delta x = \frac{v_1 + v_2}{2} \cdot \Delta t = 0.5 \, \text{m} ,其中  v_1  v_2 是物体的初末速度, \Delta t 是碰撞时间。
根据动量定理: m g (h_1 + \Delta x - h_2) + F_N \cdot \Delta x = 0
解得: F_N = 310 \, \text{N}

方法5:

同方法四,仅对碰撞前后列动能定理,同样可以求出支持力的大小。


二、如图所示,质量为 M 的小车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以速度 v_0 向右运动,一质量为 m 的小球(m \ll M)从高处自由下落,与小车碰撞后(碰撞时间未知),反弹上升的最大高度为 \frac{1}{4}h。球与车之间的摩擦可视为滑动摩擦,其动摩擦因数为 \mu,重力加速度为 g,不计空气阻力。则小球弹起后水平方向的最大速度为:
解题过程:
首先假设在碰撞过程中小球与小车在水平方向始终没有共速,摩擦力始终为滑动摩擦力。对碰撞过程中的小球在竖直方向列动量定理,这里认为支持力的冲量远大于重力的冲量,因此有: F_N \cdot t = m \left( \sqrt{2g h^{1/4}} - \sqrt{2g h} \right) = \frac{3}{2} m \sqrt{2g h}
对小球在水平方向上列动量定理:\mu F_N \cdot t = \frac{3}{2} \mu m \sqrt{2g h} = m v_x
解得: v_x = \frac{3}{2} \mu \sqrt{2gh}
由于可能在碰撞结束前小球已经与小车共速,小球水平方向的速度取值范围为: v_0 \leq v_x \leq \frac{3}{2} \mu \sqrt{2gh}

三、如图所示,质量为 M = 2 \, \text{kg} 的长木板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以 v_0 = 6 \, \text{m/s} 的速度滑行,其上方 h_0 = 5 \, \text{m} 高处有一质量为 m = 2 \, \text{kg} 的小物块(质点),将小物块由高处自由释放,撞到木板后弹起的最大高度为 h = 3.2 \, \text{m}。已知小物块与木板间的摩擦因数为 0.2,此次碰撞时的时间为 0.2s。则此碰撞过程中的:
A.木板与地面间的平均弹力大小为 200 N
B.木板对物块做正功,因此物块的机械能增加
C.若小物块和木板间的摩擦因数增大,则物块弹起时的水平速度增大
D.物块对木板做负功,最大值为 27J

解题过程:
1.关于支持力,和前面的第一题一样,有很多种方法,这里用相对简便的求加速度的方法,对于碰撞前后瞬间的速度分别为:v_1 = \sqrt{2 g h_0}v_2 = \sqrt{2 g h_1}。将支持力看为恒力,小球做匀加速运动:a_y = \frac{v_2 - v_1}{\Delta t} = 90 \, \text{m/s}^2。对碰撞过程中的小球列牛顿第二定律:F_N - mg = m a_y。解得:F_N = 200 \, \text{N}。由于A选项问的是地面对长木板的支持力,因此还要考虑长木板的重力,因此A选项错误。

2.小球在水平方向的最终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加速度为 a_x = \frac{\mu F_N}{m} = 20 \, \text{m/s}^2,水平方向动量守恒,若物体和木板能够共速,根据动量定理,物体和木板的最终速度为 M v_0 = (m + M) v_f,解得 v_f = 3 \, \text{m/s}。根据加速度公式 a_x \cdot t = v_f,物体加速到 3 m/s 需要时间 t = 0.15 \, \text{s} < 0.25 \, \text{s},因此在 15s 时已经共速,速度大小为 3 m/s。

3.物体对长木板做的功:可以从摩擦力做功和动能定理两个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从摩擦力做功的角度: W = \mu F_N x = \mu F_N \cdot \frac{v_0 + v_f}{2} = -27 \, \text{J} 对小木块列动能定理: W = \frac{1}{2} M v_f^2 - \frac{1}{2} M v_0^2 = -27 \, \text{J} ,也可以用摩擦力乘以相对位移的角度,从速度时间图像求出长木板的位移,再用摩擦力乘以长木板位移求物体对长木板做的功。

4.长木板对物体做的功:** 用平均速度计算竖直方向位移:\Delta x = \frac{v_0 + v_f}{2} \Delta t = 0.2 \, \text{m},垂直方向的功:W_y = - F_N \cdot \Delta x = -40 \, \text{J},水平方向的功:W_x = \frac{1}{2} m v^2 = 9 \, \text{J},总功:W = W_x + W_y = -31 \, \text{J}。也可以从能量的角度,整个过程中物体能量的变化为:\Delta E_p + \Delta E_k = -mg(\Delta y_1 + \Delta y_2 - \Delta y_1) + \frac{1}{2} M V^2 = -31 \, \text{J}


JQX|Xiao

下期预告:下一期,让我们一起研究电场强度的另一种求法:高斯定理,探索高中阶段无法求解的带电直线、无穷大板的电场分布!

十一 12

JQX/进取芯 席明纳第19期(2025.11.06)


一些做功与能量问题新观点

浑南高中部K2304班 吴尚达

能量是高中物理的核心物理量之一,其转化通过力的做功实现,力做功也必然涉及能量之间的互相转化。

一、机械能,保守力与非保守力
机械能是指物体由于其运动和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它是一个由相互作用的物体组成的系统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即 E = E_k + E_p
保守力指做功与路径无关的力,如重力、引力等,保守力的做功只与其位移有关,那么只要知道保守力关于位移的函数,我们就能通过积分得到它对于一段位置变化做的功,进而得到它的势能函数。对于常见的一次函数形式的保守力,积分势能的过程如下:
qiusir说:“保守力的英文是conservative force,与‘守恒’同源,故也称守恒力,在日本教材中也称‘保存力’,这种力的作用效果是保存能量,使其仅在系统内部发生转化,动能和势能通过做功重新分配而不与外界发生能量的流动”也就是说,能量在一个孤立封闭系统内部转化,我们把这种系统称为保守系统。
非保守力与保守力的定义相反,如果做功的力是非保守力,比如摩擦力,那么它会把系统的能量耗散出去,这就是一个开放系统。

让我们看一道个人很喜欢的例题:
【例零】如图所示,一盛水容器绕竖直中心轴以角速度 \omega 匀速转动,求水面的函数。

我们以旋转的桶为参考系,那么液面就是静止的,由于参考系是非惯性参考系,我们需要引入惯性离心力,同时引入离心势能的概念,这样水面上一定质量的液体,它的势能为重力势能与离心势能的总和。对于一个液面,它一定是一个等势面(如果同一液面上存在较高势能的点和较低势能的点,那么较高势能点处的液滴就会向较低势能方向运动,最终形成一个等势面),对于这个等势面,我们可以定义它的势能为任意常数,这里定义为零,对其能量列式如下:

(如果定义水面的势能为常数 c,则对应的函数应多一项 +c/mg,液面形状依旧是抛物线)
qiusir还提出了受力分析的解法:

二、力的“作用质点”的位移

【例一】光滑水平地面上用恒力 F 拉动静止的物体 m, 夹角为 \theta,物体前进位移 s, 求这段过程中恒力 F 所做的功 W

对于这道题,qiusir给出了比较标准的叙述方法:
这道典型例题中,可以认为力是一直作用在同一个作用点 P 上的,但如果力的作用点是时刻变化的呢?

【例二】如图为打印机滚轮辅助进纸装置,轮子半径为 R,绕过 O 点的固定轴以角速度 \omega 匀速转动, 带动下方纸张以速度 v 运动, 试求转动一周摩擦力 f 所做的功。

经过一定时间图中 A 点将不再与白纸接触,摩擦力的作用点不再是 A 点,那么是否可以认为摩擦力的作用点的位移为零呢?因为纸获得的动能,所以显然 f 做的功不为零。

通过“作用质点”来解释这一现象:
对于任意系统,当我们将其离散化,都可以得到无数个无穷小的质点(质量元),作用质点是指某一时刻力作用的系统的一质量元。力的做功其实是由很多个微小的做功过程组成的,当力的作用质点可认定不变时,它就是我们所说的作用点,从而通过其位移计算出做功,但当力的直接作用点发生变化时,则需要通过积分转化来求做功。

三、惯性系与非惯性系的影响
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是在牛顿第二定律成立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牛顿第二定律在任意惯性系中仍然成立,所以以其为基础的能量动量方面的定理自然也是成立的。
故:在地面系下,如果动量守恒,则在另一惯性系下,动量仍是守恒的;在地面系下,如果机械能是守恒的,则在另一惯性系下,机械能照样是守恒的。
当然也可以通过一些矢量推导(以下推导中 F\Delta x 均为矢量)证明出来:
A,B,C三个可视为质点物体(可拓展至 n 个)与地球构成一个系统,三个物体分别受外力 F_aF_bF_c 的作用,在一个与地面保持静止的参考系 S 中观测到此系统在运动过程中动量守恒,机械能也守恒,S' 是相对于 S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参考系
S 系中动量守恒可知合外力 F_a + F_b + F_c 为零由于受力与参考系无关,所以在 S' 系下合外力 F_a + F_b + F_c 依旧为零,合力对系统做总冲量为0,动量守恒得证。
设很短时间 \Delta t 内 ABC 三个物体的位移分别为 \Delta x_a \Delta x_b \Delta x_cS 系中机械能守恒,故可知合外力总功为零,即
F_a \Delta x_a + F_b \Delta x_b + F_c \Delta x_c = 0
设同一时间间隔 \Delta t 内 S' 系相对 S 系的位移为 \Delta x' 则由相对运动知识可知:
A在 S 系下的位移 \Delta x_a = \Delta x_a' + \Delta x'
A在 S' 系下的位移 \Delta x_a' = \Delta x_a - \Delta x'
B,C同理
故在 S' 系中三个力做功之和为
W = F_a \Delta x_a' + F_b \Delta x_b' + F_c \Delta x_c'
= F_a (\Delta x_a - \Delta x') + F_b (\Delta x_b - \Delta x') + F_c (\Delta x_c - \Delta x')
= (F_a \Delta x_a + F_b \Delta x_b + F_c \Delta x_c) - (F_a + F_b + F_c) \Delta x' = 0
S' 系中机械能守恒得证。
【例三】如图所示,火车以速度 v 向前做匀速运动,内有一光滑桌面,上有一轻质弹簧,右端有一质量为 m 的物体(不连接弹簧),一端固定于车厢壁,用手压缩一段后放手,物体被弹开(仍在桌面上),离开弹簧时相对车厢的速度为 u。问:从放手到物体离开弹簧的瞬间,车厢壁对弹簧做了多少功?
应用上述知识,给出解答如下:

如果以非惯性系作为参考系,由于非惯性系中牛顿第二定律不再成立,需要引入惯性力,若引入的惯性力是保守力,则该系统依旧为保守系统,引入惯性力对应的势能后能量守恒
【例四】如图所示,一光滑细杆绕竖直轴以匀角速度转动,细杆与竖直轴夹角 \theta 保持不变,一个相对细杆静止的小环自离地面 h 高处沿细杆下滑,求小环滑到细杆下端时的速度 v

以细杆为参考系引入惯性离心力 F(科里奥利力方向与圆环运动方向垂直不做功,这里忽略不计),由保守系统能量守恒列式如下:

四、虚功原理
对于一个平衡系统,可以假设其发生了一个极为微小的变化,某个力做了一个微小的功 dW 使系统的势能发生了一个微小的变化 dE 然后由 dW = dE 求出我们所需要的量,一般常用于求解一些力的大小。
【例五】如图所示,一个半径为 R 的 1/4 光滑球面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球面上放置一光滑均匀铁链,其 A 端受到一水平向左的拉力 T, B 端恰与桌面不接触,铁链单位长度的质量为 \lambda,求 T 的大小

对铁链应用虚功原理,假设铁链在 A 点拉力的作用下水平向左发生微小位移 dl,则拉力所做的功等于将 B 点对应质量 dm = \lambda \cdot dl 抬升到了 A 点,所以

当然,本题也可以使用微元法求解:

qiusir:“类似的题目也曾在高一的某次考试中出现。用几何分析的方法十分复杂繁琐,如果能巧妙的运用虚功原理,将大大节省做题时间”

【例六】如图,一长为 L 的匀质细杆 AB 由固定的两个水平细轴 CD 支撑在竖直平面内,CD 间距为 dd \leq L/2,杆的 A 端置于轴 C 下, 杆与轴之间静摩擦系数为 \mu, 杆与水平面夹角为 \theta,为使杆保持平衡, L 比 d 的值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应用虚功原理,解答如下:
(这种情况下,约掉 d\theta 后,虚功原理与力矩平衡方程是相同的)

JQX|Jin

【下期预告】
从一道小题的细节入手,从牛顿定律、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等角度解构非弹性碰撞,涉及形变、摩擦力的功、弹力的功···

十一 10

JQX/进取芯 席明纳第18期(2025.10.30)

摆线的等时性与变分法

JQX|Xiao

一:摆线的等时性
摆线在弧长方向满足简谐振动,因此与弹簧振子相同,震动周期与振幅无关,因此满足等时性。下面从能量的角度证明沿摆线下落的物体满足简谐振动。摆线方程为:x=R(\theta-\sin\theta),\qquad y=R(1-\cos\theta),把最低点作为势能零点:最低点对应\theta=\pi
记从最低点到轨道上一点P的弧长为s\ge 0,向上为正;P的高度为h\ge 0
1) 弧长微分
 x'(\theta)=\frac{dx}{d\theta}=R(1-\cos\theta),\; y'(\theta)=\frac{dy}{d\theta}=R\sin\theta,\; ds=\sqrt{(dx)^2+(dy)^2}=\sqrt{(x')^2+(y')^2}\,d\theta=2R\sin\frac{\theta}{2}\,d\theta.
因此从  \theta=\pi 到任意  \theta 的弧长为
 s(\theta)=\int_{\pi}^{\theta}2R\sin\frac{\varphi}{2}\,d\varphi=4R\cos\frac{\theta}{2}.
2) 从最低点计的高度
 h(\theta)=y(\theta)-y(\pi)=R(1-\cos\theta)-2R=2R\cos^2\frac{\theta}{2}.
3) hs 的关系
 s=4R\cos\frac{\theta}{2}  \cos\frac{\theta}{2}=\frac{s}{4R} ,代入上式:
 h=\frac{s^{2}}{8R}.
4) 能量方程
设质点质量为 m,切向速度 v=\dot s。能量守恒:E=\frac12 m v^2 + m g h =\frac12 m \dot s^{\,2} + m g\frac{s^2}{8R} =\frac12 m \dot s^{\,2}+\frac12\,k' s^2,。其中k'=\frac{m g}{4R}
这恰是一维简谐振动的能量形式,角频率\omega=\sqrt{\frac{k'}{m}}=\sqrt{\frac{g}{4R}}.。利用简谐振动周期公式T=\frac{2\pi}{\omega}=4\pi\sqrt{\frac{R}{g}},\qquad t=\frac{T}{4}=\pi\sqrt{\frac{R}{g}}.
周期与起点高度无关,所以摆线满足等时性。
二:变分法
牛顿只用了一晚就解决了约翰·伯努利对于最速降线的挑战的故事一直为人津津乐道,当时共有五个人给出了最速降线的解决办法。除了约翰·伯努利的巧妙办法外,他的哥哥雅各布·伯努利更是开启了变分法的开端,几十年后欧拉和拉格朗日把这个方法系统化为变分法,并提出欧拉-拉格朗日方程。下面用E-L方程来证明最速降线为摆线。
1、时间泛函
最速降线问题为一个小球在重力作用下从高处滑向低处,其运动轨迹曲线为 y = y(x)。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小球在任意位置的速度为 v = \sqrt{2gy}。设微元弧长为 dl = \sqrt{dx^2 + dy^2} = \sqrt{1 + y'^2}\,dx,则走过这段微小弧长所用的时间元为 dt = \frac{dl}{v} = \frac{\sqrt{1 + y'^2}}{\sqrt{2gy}}\, dx。因此,小球滑完全程的总时间可以表示为一个积分泛函 T = \int_{x_1}^{x_2} \frac{\sqrt{1 + y'^2}}{\sqrt{2gy}}\, dx,我们要求解的就是能使 T 最小的曲线 y(x)
2、求解E-L方程
为了求出极值曲线 y(x),我们引入一个在边界点为零的微小扰动函数 \eta(x),并构造一条扰动后的曲线 \bar{y}(x) = y(x) + \varepsilon \eta(x)。其中 \varepsilon 为微小常数,且边界条件满足 \eta(x_1) = \eta(x_2) = 0,以保证扰动不改变曲线的端点位置。
原时间泛函可以写为 T[y] = \int_{x_1}^{x_2} F(x, y, y')\, dx,其中被积函数为 F(x, y, y') = \frac{\sqrt{1 + y'^2}}{\sqrt{2gy}}。将扰动后的曲线 \bar{y} = y + \varepsilon \eta 及其导数 \bar{y}' = y' + \varepsilon \eta' 代入,泛函就变成了关于 \varepsilon 的函数 T(\varepsilon) = \int_{x_1}^{x_2} F(x, y + \varepsilon\eta, y' + \varepsilon\eta')\, dx
为了求得泛函的极值,我们需要其对 \varepsilon 的一阶变分为零,即 \frac{dT}{d\varepsilon}\Big|_{\varepsilon=0} = 0。首先计算导数:\frac{dT}{d\varepsilon} = \int_{x_1}^{x_2} \left( \frac{\partial F}{\partial y}\eta + \frac{\partial F}{\partial y'}\eta' \right) dx。当 \varepsilon = 0 时,此式依然成立。
我们对积分的第二项使用分部积分法(\int u\,dv=uv-\int v\,du)。令 u=\frac{\partial F}{\partial y'}dv=\eta'\,dx,则可得到 v=\etadu=\frac{d}{dx}\!\left(\frac{\partial F}{\partial y'}\right)dx。于是,积分项变为 \int_{x_1}^{x_2}\frac{\partial F}{\partial y'}\,\eta'\,dx =\left[\frac{\partial F}{\partial y'}\,\eta\right]_{x_1}^{x_2} -\int_{x_1}^{x_2}\eta\,\frac{d}{dx}\!\left(\frac{\partial F}{\partial y'}\right)dx
由于边界处的扰动为零,即 \eta(x_1)=\eta(x_2)=0,所以 \left[\frac{\partial F}{\partial y'}\,\eta\right]_{x_1}^{x_2} 这一项为零。最终我们得到 \frac{dT}{d\varepsilon}\Big|_{\varepsilon=0} = \int_{x_1}^{x_2}\!\left( \frac{\partial F}{\partial y} -\frac{d}{dx}\!\left(\frac{\partial F}{\partial y'}\right) \right)\eta\,dx=0
根据变分法基本引理,因为 \eta(x) 是任意的微小扰动,要使上式恒成立,必须其括号内的部分为零。这样,我们就得到了著名的欧拉-拉格朗日方程:\frac{\partial F}{\partial y} -\frac{d}{dx}\!\left(\frac{\partial F}{\partial y'}\right)=0
3、Beltrami恒等式及其应用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欧拉-拉格朗斯方程可以被简化。一个重要的情形是当被积函数 F(x, y, y') 不显式地依赖于 x 时(即 \frac{\partial F}{\partial x} = 0),存在一个被称为**贝尔特拉米恒等式 (Beltrami Identity)** 的一阶积分:F - y' \frac{\partial F}{\partial y'} = C,其中 C 是一个常数。这个恒等式可以大大简化求解过程。
现在,我们把这个强大的工具应用到最速降线问题上。回顾我们的时间泛函被积函数 L = \frac{\sqrt{1 + y'^2}}{\sqrt{2gy}},它显然不显式地含有变量 x,因此完全满足使用贝尔特拉米恒等式的条件。
我们首先计算 Ly' 的偏导数:\frac{\partial L}{\partial y'} =\frac{1}{\sqrt{2g}}\frac{y'}{\sqrt{y}\sqrt{1+y'^2}}。然后将 L\frac{\partial L}{\partial y'} 代入恒等式 L-y'\,\frac{\partial L}{\partial y'}=C。经过化简,我们得到一个非常简洁的关系式:\frac{1}{\sqrt{2g}}\frac{1}{\sqrt{y}\sqrt{1+y'^2}}=C
4、求解方程,证明曲线为摆线
为了求解上面这个关于 yy' 的微分方程,我们首先将所有常数合并为一个新的常数 k,得到 \frac{1}{\sqrt{y}\sqrt{1+y'^2}}=k。整理后可解出 y' 的表达式:y'^2=\frac{1-k^2y}{k^2y}
为了对该方程积分,我们采用一个技巧,求解 x 关于 y 的导数 \frac{dx}{dy}=\frac{1}{y'}=\sqrt{\frac{k^2 y}{1-k^2 y}}。这个形式的积分可以通过参数代换来解决。我们引入参数 \theta,并令 y=\frac{1}{k^2}\sin^2\!\frac{\theta}{2},它等价于 y=\frac{1-\cos\theta}{2k^2}
进行代换后,表达式被简化为:\frac{dx}{dy}=\sqrt{\frac{(1-\cos\theta)/2}{(1+\cos\theta)/2}} =\tan\frac{\theta}{2}。同时,我们可以求出 dy=\frac{1}{2k^2}\sin\theta\,d\theta,因此 dx=\tan\frac{\theta}{2}\,dy = \frac{1}{k^2}\sin^2\!\frac{\theta}{2}\,d\theta。对 dx 积分可得 x=\frac{1}{2k^2}\int (1-\cos\theta)\,d\theta =\frac{1}{2k^2}\bigl(\theta-\sin\theta\bigr)+C_x,其中 C_x 是积分常数。
最后,我们整理一下结果。令常数半径 R=\frac{1}{2k^2},并将积分常数合并为起点坐标 (x_0, y_0),我们便得到了该曲线的最终参数方程:
\begin{aligned} x(\theta) &= R\bigl(\theta-\sin\theta\bigr) \\ y(\theta) &= R\bigl(1-\cos\theta\bigr) \end{aligned}
这正是摆线(Cycloid)的标准参数方程。至此,我们证明了最速降线确实是一条摆线。

下期预告:邀请上一期提供巧思的K2304班吴尚达同学,带来一些做功问题的新思考

十一 04






31

今年是个特殊的年份,往常的杏黄育才园里[?],地面是成堆的绿叶···每天早上散步也改道操场那看杨树落叶的投影,像是以前发现梯子模型里暗含的奇妙曲线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