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11

编者按:浏览求师得教育实验室网站存照发现此文,当时的发布信息是2004年11月1日...

葛朝鼎

中国中学超常教育的回顾与展望 葛朝鼎

本报告是受中国中小学超常教育协作组的委托;本文所指的中学超常教育,仅限于对智力超常儿童少年所进行的中学特殊教育。

一、 中国中学超常教育的兴起
中国超常教育,从古代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就有历史记载。但是2000多年来,由于诸多的原因,一直没有发展起来,处于落后的状态。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才出现转机。
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中国,经历十年动乱之后,百废待兴。为振兴中华,实行了“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时代对教育提出了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出杰出人才的要求;为拨乱反正,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碎了禁锢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精神枷锁,激起了进行教育改革的热情。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开幕式上,关于“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的人才”的讲话,为中国超常教育开了通行证。在上述时代背景下,中国科技大学于1978年首创了大学少年班,开始了中国超常教育的新纪元。
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初办成功,使中学教育工作者受到鼓舞和启示,中学个别指导方式的超常教育开始有了发展。在198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务院万里副总理在报告中指出:“我们的时代,需要很多才华横溢的人才”,“对这样的人才苗子,要能发现出来,要施以专门的教育,精心培养,这样才能培养出来拔尖的真正人才”。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使广大中学教育工作者振奋。1985年北京市第八中学率先在中国中学教育领域中创办了超常教育实验班(少年班),开始了中国中学超常教育新篇章。同年和次年还有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东北育才学校(沈阳)、西安第一中学、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长沙)等中学相继创办了超常教育实验班。1988年天津耀华中学、1992年江苏省天一中学、1993年深圳中学等全国一些中学,也先后创办了超常教育实验班。这些学校都是著名的重点中学。
在中国中学超常教育兴起的过程中,中国超常儿童研究协作组起了重要的推动和支持作用。

二、 中国中学超常教育的基本模式和教育教学特点
中国中学超常教育以集体教育形式为主体,以利于发挥人才成长的“共生效应”。大部分学校采用集中办班方式,也有的学校采用集中办校方式,如东北育才学校。其基本模式有如下三种:
1、压缩学制快速学习模式
这种模式,一般以小学在校智力超常学生为招生对象,进行中学四年或五年的教育,完成小学和中学的学业,达到高中优秀毕业生水平。
有些学校为缩短育人周期,使学生25周岁前能进入工作期,对学生入学年龄和学制提出严格要求。象北京第八中学、东北育才学校、西安第一中学等学校,都严格规定超常教育实验班入学年龄要在十一周岁以下,中学学制为四年。实际上,学生用四年时间要完成中小学六—九年的学业。也有些学校没有严格的入学年龄限制,学制也有弹性。这种模式适用于智力超常,能够快节奏学习,且早期教育比较好的儿童。
2、单科强化能力迁移模式
这种模式是取某一基础学科为核心课程,施以高水准,高速度的强化
教学,加深,拓宽。在强化教学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智力水平,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学生形成的能力将迁移到其他学科,有效地提高学习其他学科的质量。这种模式适用于按正常年龄入学,按正常学制学习,在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某一学科有兴趣、有特长的智力超常学生。象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华罗庚学校(数学),东北育才学校的数学、外语实验班,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理科实验班(高中阶段)等基本属于这种模式。
3、开发潜能超越常态模式
这种模式,是对智力发展尚呈常态水平的儿童少年,实施超越常规的
特殊教育,合理利用脑科学、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充分开发大脑的智慧潜力,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使其在智力、个性、创造力等方面得到超越常态的发展,成为高层次人才。象东北育才学校的初中三年制和中学六年一贯制常态—超常优才教育实验班就属于这种模式。
由于大多数儿童少年智力发展尚呈常态发展水平,因此这种模式实验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前景。
中国中学超常教育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
①以德育为核心,优才先优德;
②高起点、高速度、高难度;
③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④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自主性发展;
⑤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分类推进;

三、 中国中学超常教育成果
自1985年至今十五年来,中国中学超常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
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为高等学校输送了一批非常优秀的小龄新生。全国各地超常教育实验班90%以上毕业生进入全国重点大学,70%—80%学生进入全国名牌大学。出现了13岁的大学生,省、市高考状元,著名大学新生考试状元。这些学生在大学里不但学习成绩出类拔萃,而且在社会活动方面也很优秀。很多人担任了班里、系里和学校的学生干部,领导比他们年龄大三、四岁的同学。大学本科毕业后,他们大部分都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
2、在各种竞赛中,特别是国际大赛中获大奖,为祖国争光。中学超常教育实验班的学生,特别是单科强化实验班的学生在国内外各种中学生竞赛中都是佼佼者,频频获大奖,表现出顽强的拼搏精神和顶尖的学业水平。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东北育才学校、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等,都分别在国际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十几枚或数枚金牌。
3、打破了中国基础教育单一的教育模式和大一统的局面,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实现教育模式多样化、多元化,办有特色学校,探索基础教育中普及与提高两条腿走路的问题,起了促进作用。
4、建立了中国中学超常教育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成功的实践模式;证明了儿童少年潜能很大,关键在于后天如何去开发;为中国教育、心理、人才和脑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实践经验和理论依据;探索了发现、鉴别超常儿童的科学方法。
5、为中国中学超常教育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中国超常教育发展中的问题
中国中学超常教育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之后,一直处于民间自发状态,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于90年代中期又开始回落,跌入低潮,并且出现曲折。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
1、受到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平均的制约。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弊端是平均主义思想。“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成为童叟人人皆知的誓世之言。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一种追求“平均”嫉妒“冒尖”的社会心理。
2、多年来受极“左”思潮的禁锢,培养英才是个禁区,而在短时期内又难以彻底解禁。
3、中国在90年代初提出了宏伟的普及教育的目标,在强调普及的时候,由于思想上的片面性,忽视了提高,甚至把普及与提高人为的对立起来。
4、在中国强调教育普及的同时,出现一种追求教育平等的思潮。由于受到平均主义思想的影响,这种思潮陷入了教育平等就是教育过程平等的误区。实际上教育平等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相对的概念。教育结果平等是不可能的,教育过程平等只是形式上的平等,而实际上是不平等。现阶段教育平等只能是教育机会的平等。根据不同儿童少年发展的实际需要,创办不同类型、不同规格、不同层次的教育机会,让家庭和学生自己去选择、去争取,这就是现阶段最好的教育平等。追求教育过程平等,实际上排斥和否定了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
5、教育大一统,统一规格、统一标准、统一过程、统一模式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由于统一规定了小学升初中一律不允许进行书面考试,致使有的中学超常教育实验班因无法招生而夭折。
6、对中学超常教育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重要作用缺乏应有的认识,对杰出人才成长规律缺乏正确了解。中国中学超常教育尚属于民间自发的行为,没有得到有关部门应有的支持。

五、对中国中学超常教育的展望
展望中国中学超常教育的未来,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前途光明。
1、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创新、使用为最重要的因素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智力资源的占有。人才是智力资源的载体,高层次、创新型的人才是发展知识经济的命脉。在知识经济时代,决定一个国家经济能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将取决于是否有一批杰出的人才。有人说“未来的世界将是少数拔尖人才,服务于大多数使用‘傻瓜机’的人”。因此,时代在呼唤英才。
2、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培养英才。
3、培养英才应是中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口众多,
中华民族是聪明智慧的民族,这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巨大的、极其丰富的人才自然资源。人类在对各种自然资源的开发中,对人才资源的开发尚处于落后的状态。在儿童少年中客观存在着一批智力高,非智力因素良好者,他们最有希望成为才华横溢的人才,是人才资源中的珍奇宝藏。开发这些珍奇的宝藏,培养一代高层次、创新型、出类拔萃的人才,这应该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问题正在引起有关决策者的重视。
4、英才需要打破常规,特殊培养。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
人的个性差异是千差万别的。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就是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教育对象,应施予不同的教育,应有不同的培养途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的研究表明,只有对有希望成为才华横溢的人才的少年儿童,在他们发展的关键时期进行高于一般的、特殊的、另一层次的良好教育,为他们提供在常规条件下办不到的深造条件,才可能成为才华横溢的人才。否则将使很多人才被埋没。
5、英才需要“从娃娃时代起就要打好基础”(邓小平讲话)。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研究,得出结论,人的智力开发,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存在着关键期,这个关键期主要是儿童少年时期,因此决定了教育存在着最佳期。把握了最佳教育期,将事半功倍,错过了最佳教育期,将事倍功半,以至徒劳。狼孩的事例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为培养造就一批世界级创新型年轻英才,就必须从中小学抓起。中学超常教育对培养英才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战略性措施。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6、培养英才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教育思想和战略思想,也
是国家主席江泽民的教育思想和战略思想。邓小平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多次提出,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既要注意普及,又要注意提高;杰出人才要打破常规特殊培养;培养杰出人才,要从娃娃抓起;最优秀的人才要集中培养。江泽民主席在1998年6月1日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都要靠创新,而创新就要靠人才,特别是要靠年轻的英才不断涌现出来。”江主席在1999年6月15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中又指出:“在人才问题上,要鼓励和支持拔尖”,“必须坚决克服用‘一个模式’来培养人才的倾向”。我们坚信,中国在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江泽民指示的进程中,会认真学习和贯彻邓小平和江泽民的教育思想和战略思想。
7、中国中学超常教育十五年来已经为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和社会基础。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教育理念的不断创新,正确深刻理解面向全体学生和教育平等的内涵,教育民主化、科学化的逐渐提升,以及对杰出人才成长规律的正确把握,中国中学超常教育也一定会被正确认识,得到重视和支持,获得新的发展。

谢谢!
[?]葛朝鼎校长看中学超常教育
[?]东北育才的“优才教育”
[?]图片出处及更多葛朝鼎校长讯息

On this day..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