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07

‎

再监考应该是下一年了。原本年末只有温习读书笔记的计划,这很可能这是2023年读完的最后一本书。手里的这版,从粉红的颜色上看像是言情小说,而“幸福的勇气”的书名,也像是鸡汤文...让学生看到老师读这样的书觉得挺不好意思的。

就如学校课程的设置,应该通过深度来平衡广度,同样从我自己考量,阅读上也是广度和专业的深度相互平衡。
这本书的推荐序有点多,尽管质量还可以。但目录上加重的字体设置让我觉得有点大言不惭。
推荐1:
学佛乃大丈夫事!没有足够的毅力和勇气,磕头、烧香、持咒、念佛都只是邪道,不得见如来。
真正的修行,首先是放下对于恒常的追求,坦然接受无常的发生。这种勇气,没有足够的智慧和福德,是难以拥有的。
哲学是一条没有尽头的道路,有勇气的人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推荐2:
我爱他,跟他无关...
一个人要有多大的勇气,才能放弃对他人和对环境控制的期待,以换取自己的自主权和控制欲!他要有多坚韧的赤子之心,才能在跟人交往时,不计过去,不畏将来,不求认可和回报!@动机在杭州

自立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消除自我,承认我们只是普通人,不从社会序列和他人的认同中去寻求自我价值,而只从自己的所作所为中寻找自我价值。

想想一个自立的人,是一个在心理上真正断乳的人。
从自立的那天起,他就失去了抱怨的资格。
作为独立个体,彼此发自内心的尊重、关心和兴趣,作为社会共同体的相互支撑,全情投入的信赖、不求回报的奉献。而这种爱,才是阿德勒式幸福的含义。
推荐3:
(老话说,“饱暖思淫欲”。想来我对生活的物质需求不高,至少相对于我的所得,不必为生计发愁。但还是很尽力去工作获取,如此习惯性的努力想必不是为了更暖更饱,而底层的原因是“淫欲”,那是精神的上层建筑。)
幸福的四要素:①总体的幸福感②性格必须是快乐的③积极的情绪④愉悦的感觉
生命是一个淡淡的悲伤的过程...依然愿意前行。

引言
青年:这种“发怒”仅仅是基于理性的教育的最终手段。可以说是在开一种名为“斥责”的抗生素...不可以表扬也不可以批评的教育,借着自主性的名义对学生们放任自流的教育,这些只不过是在放任教育者的职责!
“邻人爱”
幸福并非一劳永逸的事情,必须在幸福之路上坚持不懈地努力向前。
一、可恶的他人,可怜的自己
大航海时代进入异教国家的天主教传教士,进入语言文化甚至信仰的神都不相同的异国去宣扬自己信奉的教义。(求师得宣讲的过程中有过类似的内心冷漠和形式的热烈)
science语源是拉丁语的scientia仅仅是“知识”的意思。
与仅限于客观事实认定的科学不同,哲学或宗教的研究范畴深入到人类的“真善美”。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要点。
为了探索真理,我们在向着黑暗无限延伸的长长的竹竿上不断地攀爬。质疑常识,反复地自问自答,在不知延伸至何处的竹竿上拼命地攀爬。于是,偶尔我们会在黑暗中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那就是“即使再往前走也没有什么,这里就是真理所在了。”...停止攀登而中途(从竹竿上)跳下来,我称其为宗教,哲学则是永不止步
philosophy的语源是希腊语的philosophia就包含热爱知识的意思。
“我们无法学习哲学,我们只能学习如何从事哲学。”与其说哲学是一门学问,不如说哲学是一种生存态度。
在知道自己的无知这一点,我比他们更配称为知者。
不是传授,是共同思考,共同攀登...一直追问,一直向前。
课题分离
“你并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着,别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着。”
教育的目标简言之就是“自立”。教育不是干涉,而是帮助其自立。
尊重,教育的入口唯此无他。教的一方要尊重被教的一方。
尊重就是实事求是地看待一个人并认识到其独特个性的能力。
当真正认清了自己---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就有了成为自己的勇气。

尊重respect一词的语源拉丁语的respicio,含有“看”的意思。首先要看真实的那个人。你还什么也没有看,也不想看。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要努力去发现那个人本身的价值,并进一步帮助其成长发展,这才是尊重。在企图操控和矫正他人的态度中根本没有丝毫尊重。

有了你的尊重,每个学生都会接纳自我并找回自立的勇气。
无论多么有权势的人都无法强迫的事情只有两样,尊重和爱。
螺丝、弹簧或齿轮一样的“功能”化的人。(看那几位M老师,天天在鼓弄课堂上讲的题,工作快几十年了还像刚毕业一样的认真,不知如何评价。)
一切人际关系的基础都是尊重。
尊重之球只会弹回到主动将其投出的人那里。这正像对着墙壁投球一样。如果你投出去的话,有可能弹回来,但是,仅仅对着墙壁大喊你“把球给我”却无济于事。
尊重就是要努力地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自己。
关心孩子们的兴趣,不是“陪你玩”,而是自己也投入其中愉快地享受。这时孩子们才会真正感到自己作为一个人被认可、被尊重、被平等对待,而不是仅仅被当做一个孩子。
关于共同体的感觉,我们需要“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用他人的耳朵去听,用他人的心去感受。”
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
假如我拥有和此人一样的心灵和人生情况会如何?共鸣是接近他人时的技术和态度。
勇气会传染,尊重也会。
孩子不是天使,是人。希望你教会孩子们尊重。
人并不是受过去的“原因”驱动,而是按照现在的“目的”活着。
决定我们生活方式的并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处的你自己。

(很多时候,人)为了肯定“现在”而去肯定不幸的“过去”。“谢谢您那时对我的严厉指导”之类的感谢之辞的人就是这样,他们其实是在想积极肯定“现在的自己”。结果,过去的一切都成了美好记忆。所以,他们并不是用感激之辞来肯定强权式教育。

问题不在于过去发生了什么,而在于“现在的自己”赋予过去什么样的意义。
我们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什么真正意义上的过去。
你的“现在”决定了过去。(我很努力去工作,其实没什么未来的期待,反而是为了让过去不那么不不幸。)
历史是被时代掌权者不断篡改的一个巨大故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没有几个人有机会去打扮历史这个小姑娘)但人人都是“我”这个故事的编纂者,为了证明“现在的我”的正统性,其过去往往会被随意改写。并非是过去决定“现在”,而是你的“现在”决定着过去。
棱柱就代表我们的心,一个面写着“可恶的他人”,另一个面上写着“可怜的自己”,棱柱被挡住的一个面写着...“以后该怎么做?

二、为何要否定“赏罚”
教室是一个民主国家。(教育的希望也只能寄存于一己?)(不该奢望有作为的班长,或是...无非是想要一个集权的集体,那意味着腐败的滋生)
班级不是由教师统治的独裁国家,班级是一个民主国家,每一位学生都是掌权者。(一个定于一尊的学校里的班级呢...)
问题行为①被称赞的要求②引起关注③权力斗争④复仇⑤证明自己无能(习得性无助)
(为什么阿德勒提倡不赏罚呢...)([?]如果学习者把反馈当作是针对自身能力的评价,那么反馈“就会对学习产生负面作用,进而导致学习者自我贬低、习得性无助...)([?]也许表扬最有害的后果在于它助长了习得性无助:学生开始依靠表扬的存在做学校作业。最好的情况下,当学生成功时,表扬他们会产生中性效应,也就是没有影响,但是当学生不成功的时候,这很有可能带来负面效应,这是因为表扬会带来更多的“无助或无望”反应。)

他们的目的始终只是获得表扬,进一步说就是“在共同体中取得特权地位”。他们并不是在做好事,只不过是在做能获得表扬的事。
他们已经不再想要获得表扬了,只是考虑如何才能与众不同。
拿起愤怒的球拍打过去斥责之球
(不喜欢老好人的老路,怎样的方式过完我的教育生活是我要提到日程上的题目)
正是“不要再对我有所期待”这样的想法导致了“证明无能”行为的产生。
青年:首先寻求称赞,接着是引起关注,如果这些都无法实现则挑起权力争斗,然后又发展为恶劣的复仇,最终阶段则是证明自己无能。
你应该做的是关注他们的“目的”,与他们一起思考“以后怎么做”。
(据说市里的大领导对今年高考沈阳都没有前十名、还没有丹东好的事不满,局里的领导发话了,只要能高考出前十名的火线提拔...)
道德标准往往会随着时代或情况而发生变化,仅仅靠道德标标准去评判他人,这很危险,因为过去也有崇尚暴力的时代。

以发怒为武器,拿着责骂之枪,拔出权威之刀,这其实是作为教育者既不成熟又非常愚蠢的行为。

我正在做好事,这本身就可以说是性质恶劣。
就像是并未装上子弹的空膛枪...你都是拿着手枪在进行交流。
“要放弃法官立场”。你并未被赋予裁判的特权,维护法律和秩序不是你的工作。
包含斥责在内的“暴力”是一种暴露了人不成熟的交流方式。
尼布尔祈祷文: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予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God,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the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t.

人处于未成年状态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没有他人的教导就缺乏运用自己理智的决心和勇气。也就是说,人处于未成年状态是自己的责任。

我们并不是能力不够,而是缺乏运用能力的勇气,所以才无法摆脱未成年状态。
我们按照他人的教导活得很轻松,既不用思考难题又不用承担失败的责任,只要表示出一定的忠诚,一切麻烦事都会有人为我们承担。(妈宝)
这样做并不是担心孩子,一切都是为了保全自身。
不把来访者置于“依存”和“无责任”的地位之中。来访者说“对亏了先生我才能痊愈”的心理咨询其实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因为反过来说,这话的意思就是“如果是我自己,什么也办不到”。“多亏了先生才能及格”之类的话的教育者,在真正意义上是失败的,必须令学生们感到他们是靠自己的力量做到了这一切。
教育者是孤独的存在。
不期待学生的感谢,而是能够为“自立”这一远大目标做出贡献(以己为师自求自得就是自立的目标,是学会自己长大,就如主动进食,也主动和人交流讨教...),教育者要拥有这样的奉献精神,唯有在风险中找到幸福。
并未承担最终责任的你不可以介入他人的课题。
要集中精神就需要适度休息。(Deliberate Rest)

三、由竞争原理到协作原理
(学生模仿我说ok~~~)
教育的目标是自立。教育者就是心理咨询师。
表扬是有能力的人对没有能力的人所作出的评价,其目的是“操纵”。(操控?)
褒奖带来竞争
独裁者掌控的组织根本无法避免腐败。如果再深入地想一想其中的理由,就会明白“为什么不可以表扬”了。顺从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得表扬”或者“不被批评”。共同体就会被以褒奖为目标的竞争原理所支配。(教育中的心理学不要局限在防止问题的出现这一现实层面,是需要在顶层设计之初就有考量的因素。)
你可以把人生看成一场马拉松比赛,竞争对手就在自己旁边一起奔跑。这本身就是一种激励和鼓舞(处理好的早恋可以如此吧),所以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一旦你产生“战胜”竞争对手的想法,事情就完全变了。最初跑完或跑快的目的转而变成了战胜这个人的目的。(有了要战胜别人的目的,就会有抢跑,就会有抄近路,就会破坏规则的...)
组织必须贯彻既无赏罚又无竞争的真正的民主。企图通过赏罚操纵别人的教育是最背离民主的态度。
并不是因为他“坏”才陷入问题行为,问题在于蔓延在整个班级的竞争原理。不是他一个人得了肺炎,而是整个班级都患了重度肺炎,他的问题行为只是表现出来的一个症状而已。(最近的几周,学生和老师似乎都感冒了两圈,如此环境下的咳嗦的病症真的不能怪罪到个体身上。)
教育者应该做的不是去关心产生问题的个人,而是去关注出现了问题行为的共同体,而且,一定要去治疗共同体本身。
人始于不完美(perfect is enemy of good)(人不是)大卫像
自卑感并非不利条件,它常常会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
文明就是用来填补人类生物弱点的产物,人类历史就是一部克服劣等性的历史。
这是因为人类很脆弱,不可以单独生存。
认同根本没有尽头。这无异于带发条装置的玩偶,没人给上发条自己根本动不了。不去寻求他人的认同个,按照自己的意思自我认同。“我”的价值由自己来决定,这叫“自立”。
恐怕缺乏“做普通人的勇气”吧。
不要从“与他人不同”方面寻求价值,而是从“保持自我”方面寻求价值。
希望孩子永远是孩子,因此就用赏罚这种形式来束缚孩子,准备一些“都是为你着想”或者“全是因为担心你”之类的理由企图让孩子永远停留在未成年状态...

你选择教育者之路也并不是因为想要拯救孩子们,你是想要通过拯救孩子们最终使自己获救。
想要通过拯救他人使自己获救,通过扮演一种救世主的角色来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这是无法消除自卑感的人常常会陷入的优越情节的一种形态,一般称为“弥赛亚情结”。

你这样高声怒吼也是自卑感的表现,人受到自卑感刺激的时候会想用愤怒的感情进行解决。
(看书累了,出去散散步,思考中的我,手机似乎也不认识了...)
教育不是“工作”而是“交友”(教育不是教授,而是一起成长)
工作、交友和爱这三大人生课题(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时必须面对的课题)

四、付出,然后才有收获
一切快乐也都是人际关系的快乐,一切烦恼也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共同体感觉是通过交友挖掘出来的。
信任是有条件地相信对方,信赖是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相信信任这个人的自己。
我只不过是与你站在同一水平线上的一个同样热爱知识的哲学者,而并非高高在上传授教义的人。
工作和交友是信任和信赖的区别。工作关系是信任关系,而交友关系则是信赖关系。
信赖是相信那个人本人,而不是他所具备的条件。
如果我们生活在不需要劳动就可以获得一切的行星上,那也许懒惰就会是美德,而勤勉是恶习。(现今的社会,在温饱不是问题的前提下,很多的勤劳是为了更大的温饱,而完全忽视精神的需求,或者精神的需求器官已经丧失,那,如此的勤劳真的可以看成是恶习。)
为了分工需要相互信任。
谁都不牺牲,利己发展到极致就会导致利他的结果。追求利己心的结果就是“他者贡献”。
人的价值由如何完成共同体中自己被分配的工作任务来决定。
(就如里尔克的诗,树根可能比枝叶更是向天空伸展,对于我个人的知识框架,难说需要用广度平衡深度,还是用深度平衡广度,总是就是广泛涉猎,深入挖掘。)
醉心于正义的人无法认同异于自己的价值观,最终往往会发展为“正义的干涉”。而干涉的结果就是自由被剥夺、整齐划一的乏味社会
分工始于超越好恶地去信任他人。
(妈的,输球一中午。)
教育的目标是自立,教育者应该做的工作是“帮助其自立”。埃里克·弗洛姆说,尊重就是“实事求是地看待一个人”,“认识到其独特个性”。
尊重和信赖是同义词。
教育的入口是尊重,而尊重就是信赖,然后,基于信赖的关系就是交友关系。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无论什么样的对象,都可以去尊重去信赖。
分工是人类独特的生存战略。(蜜蜂和蚂蚁?)
不管你是否信赖我,我都信赖你,继续信赖。
(监考的时候看书,因为和读一本好书相比,监视学生,当所有人都是小偷一样的心态实在糟糕,这对老师和学生都是一种伤害,更是一种耻辱。要说不负责?坐在前面本身就是一种提醒,何况会偶尔扫一遍,当然也有其他老师以及摄像头...)
要爱你的邻人
如果不能爱自己也就无法爱他人,如果不能信赖自己也就无法信赖他人。
你还没有做到真正喜欢自己,所以你才无法信赖他人,也无法信赖学生并与之建立交友关系。
信赖他人,建立交友关系,只有这一个办法。我们如果仅仅是投身工作的话,根本无法获得幸福。
课题分离,他人怎么想你,对你什么态度,这是自己根本无法控制的他人的课题。
正因为我们人类是无法互相理解的存在,所以才只能选择信赖。
人生要经历“平凡日常”的考验
毁坏冲动,死亡驱动,死本能
(学校后勤的那位外戴帽子的工人把我带回小时候,想来那时的小青年是一种叛逆,而我五十岁了才有点青春期的样子哈哈哈哈)
首先是信赖眼前的人,与眼前的人交朋友。如果想要让世界远离战争,首先必须自己从争斗中解放出来。如果你想获得学生们的信赖,首先自己必须信赖学生。不是高高在上地对大家指手画脚,而是作为整体一部分的自己先迈出第一步。
我们必须保持心灵富裕,并将其中的积蓄给予他人,不是坐等他人的尊重,而是自己主动去尊重、信赖他人...绝不能成为心灵贫困的人。(如果把心灵富裕更换成银行储蓄呢?)

五、选择爱的人生
唯心的“神之爱”和本能的“动物之爱”,根本不愿谈及具体的“人类之爱”。
你关注的是穿着水晶鞋的灰姑娘与王子结合之前的故事。但是,阿德勒关注的事电影拉上帷幕之后,两个人结合以后的关系。
阿德勒说,关于一个人完成的课题或者二十人共同完成的工作,我们都接受过相关教育。但是,关于两个共同完成的课题,却并未接受过相关教育。
幸福即贡献感。
(不关心办公室里看电影的,不关心办公室闲聊的,不鼓励读书,却关心办公桌上的茶具,哈哈哈,是不是说,只有我的桌子上才能有呢)
彻底追求我的幸福的结果就是给别人带来幸福。

既不是利己地追求“我的幸福”,也不是利他地期望“你的幸福”,而是建立不可分割的“我们的幸福”,这就是爱。

阿德勒提出了比我或你更高一级的我们。
为了获得幸福生活,就应该让“自我”消失。
一来到世界上我们便君临了“世界中心”,周围的人都关心“我”,不分昼夜地哄我,喂我,照顾我,“我”笑世界也笑,我哭世界也动摇,简直就像是君临家庭这一王国的独裁者。这种类似于独裁者的绝对力量,其力量的源泉是什么呢?阿德勒断言其为“脆弱”,孩童时代的我们通过“脆弱”支配大人们。(布谷鸟幼鸟的血红大嘴是不是某种婴儿的独裁武器呢)
很多大人也试图以自己的脆弱或不幸、伤痛、不得志以及精神创伤为“武器”来控制他人,想要让他人担心、束缚他是人言行、支配他人。
被惯坏了的(五十岁了)孩子
所有人都是从几乎过剩的“自我中心性”出发,若非如此就无法生存。但是,我们不能总是君临“世界中心”,必须与世界和解,明白自己是世界的一部分...
自立就是“脱离自我中心性”
放弃做世界中心,必须摆脱自我,必须摆脱被娇惯的孩子时代的生活方式。(一个作为主体而存在的学生,能够无须占据世界中心而生活在世界之中。飞利浦·梅里厄)
(想来,如果今年我给A班讲了复习课,一定会强调平均密度的三个二级结论,那么那道错误率很高的多选正确率应该可以提高,至少我看夺市状元的机会一定大增...)
(主管校长带着学年组长,像值周生一样摸柜子角,看座位下面...)
我们通过爱他人能渐渐成熟起来。
爱是自立,是成熟,正因为如此,爱非常困难。
毫无止境的爱常常会成为支配孩子的工具,所有的父母都必须树立“自立”这一明确目标,与孩子建立平等关系。
你还无法爱自己,做不到尊重自己,信赖自己。
课题分离,爱是你的课题,但是,如何回应你的爱,那时他人的课题。
你只关注这个人是否爱你,看似在关注对方个,其实只是关注自己。谁会爱这种一直持观望态度的你呢。
不存在“命中注定的人”
弗洛姆说,爱某人并非单单出于激烈感情,这是一种决心、决断和约定。
命运靠自己的手创造出来。
舞蹈是两个人共同完成的游戏。
(自习课被占用,如此喂猪,实际上是为了给自己增加分量。)
你渴望的不是获得幸福,而是更廉价的获得快乐吧。
有的人一边说喜欢花,一边却任其枯萎,忘记浇水,也不倒盆,把花摆在美观的地方,根本不考虑其向阳性,的确,这个人也喜欢观赏花,但却称不上爱花。爱是一种更具现身精神的行为。
爱是一种信念行为,只有一点点信念的人就只能爱一点点。
我们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从自我中心性中解放出来,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实现自立,并且,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找到共同体感觉。
主动去爱,自立起来,选择人生,这是一条多么艰难的道路。
世界很简单,人生也是一样。
“最初的一步”之后,真正考验的事继续走下去的勇气。这一点就像哲学。(永无止境地怕那无限长的竹竿)
请用你们的手法去更新阿德勒思想,而不是原封不动地继承。(求师得)正因为我们珍惜阿德勒思想,所以才必须不断更新它,绝不可以称为原教旨主义者。
现实就是我们为了分别而相遇。
在所有的相遇与人际关系中,不断朝着最佳分别努力。(当老师的如此体会更频繁)
“人的变化有期限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
答案不是从别人那里获得,而是要靠自己的受去发现,你已经做好了这个准备。(先有了求师得,从求师必得到以己为师自求自得,到用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心理学去丰富,是先有了婴儿,然后丰盈了大脑。求师得这个孩子一直在成长。)
看不清未来,说明未来有无限可能。正因为我们看不清未来,所以才能成为命运的主人。
我一直寻找的既不是弟子也不是接班人,而是一个伴跑者。
无论你在哪里,我都会感受到你的存在。
(监考完读完,还用半个小时的时间把前半部分翻了一遍。)
(从撕开塑料包装到整理完读书笔记,两天的监考和一天的批卷以及一天没课的时间,原本以为手机不认识的是思考的我,其实是读完这本书的我发生了改变。)

[?]被讨厌的勇气

On this day..

One Response to “*幸福的勇气”

  1. qiusir Says:

    (是)为了肯定“现在”而去肯定不幸的“过去”。
    心怀“如果在理想的学校遇到理想的老师,自己也不会是现在这样”之类的想法,打算活在假想之中。
    人人都是“我”这个故事的编纂者,为了证明“现在的我”的正统性,其过去往往会被随意改写。
    抛开“自立”这一目标,教育等工作都会变成一种强迫行为。
    暴力始终是成本低、廉价的交流手段。
    包含斥责在内的“暴力”是一种暴露了人不成熟的交流方式...你能尊重一个不成熟的人吗?
    认同根本没有尽头...这无异于带发条装置的玩偶,没人给上发条自己根本动不了。
    “被爱的生活方式”完全是自我中心的生活方式,它一直在摸索如何集中他人的关注,如何站在“世界中心”。
    摆脱被娇惯的孩子时代的生活方式。
    爱并非兼顾利己和利他两个方面,而是两者都排除。
    无法信赖他人,其实是因为你不能彻底信赖自己。自我为中心的人并不是因为喜欢自己才只关注自己。事实恰恰相反,正因为无法接纳真实的自己,内心充满不安,所以才只关心自己。
    我们必须保持心灵富裕,并将其中的积蓄给予他人。不是坐等他人的尊重,而是自己主动去尊重、信赖他人...决不能成为心灵贫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