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20

无意中看到央视的奠基中国,感动,敬佩,羡慕...以前听说过“疯子”成就人生,而这些优秀的教师,在很多眼里都很“傻”。踏踏实实,坚持到底的“傻气”成就了光彩的人生。
印象很深的有“国宝教师”霍懋征。

在50年代初,她就提出“激励、赏识、参与、期待”八字方针,她倡导“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没有兴趣,便没有教育”的理念.在60年教学生涯中,她没向任何一个孩子发过火,没向任何一位家长告过状,没让任何一个孩子掉过队。

备课才能进教室,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不和一个学生发火,不和一个家长告状.表面上很简单的事情多少人能够做到?

“各人”魏书生很有趣,不去理发店,只喝白开水。

On this day..

No Responses to ““傻子”成就人生”

  1. 匿名 Says:

    霍懋征,不配谈爱!

    虽然我也是一名教师,但由于不是搞小学语文教学,所以原来对霍懋征老师并不了解(可以说没有听说过)。看了新年元旦晚上央视的“大家”节目,才了解原来霍懋征老师是一个名师,可谓桃李满天下。她的对学生充满爱的教育方法也让我为之感动。本来一直怀着崇敬的心情看节目,然而直到她老人家讲出一件事,让我不但失去了对她的敬仰,而且产生了不屑。
    霍懋征老师讲到有一次,她女儿在医院病危,电话打来让她快去一趟,但她拒绝了,为什么?因为正在上课!!!因为她不能放弃那么多学生不管!!!我不知这是怎样的铁石心肠,能置一个在生命弥留之际的女儿想见妈妈一面、想从妈妈那儿得到最后母爱的祈求于不理!我不知这是怎样的理智,竟然认为耽误学生的一节课(就算刚刚打预备钟后的整整一节课吧),比探望一个即刻将消逝的年轻生命还重要!霍懋征有理由么,她说:她即使去了,女儿还得死,有什么用呢?
    这是人能说出来的话么?没有一句后悔,没有一点痛心,没有一丝愧疚。我不禁想问:霍懋征是什么?是人?还是机器?当她前面讲到,在文革中,她的儿子被害,面对孩子的遗体,她并没有悲痛,而是首先想到的是教育的失败,其时,我虽有不满,虽然心里还有一种滑稽感:这不是某一个时期描写的那种“高、大、全”式的正面英雄么?但还是以尽量善良的心态为她辩护:她的心胸太博大了!?可是,听了她对女儿的所作所为,听了她的理由,除了把当她一架冷酷无情的机器,我还能说什么呢?而当我想起这样一种场景,一个年轻的生命,在病床上忍受痛苦的煎熬,面对窗外无尽的美好世界,怀着对生命的珍惜和留恋,只有一个最本能的愿望:得到最后的母爱!!!而她的母亲却悠悠然在教室上课,并且以不耽误学生上课为理由来解释自己的行为,冷酷无情已经不足以形容这个母亲,更准确的语言应该是:残忍!如果说剥夺了别人生命的杀手,应该判死刑,那么,剥夺了一个生命的最后最卑微最真诚的愿望的杀手,(而这种愿望,又是那样容易满足应该满足)就应该被永远钉在心灵的耻辱柱上!而剥夺了自己女儿的最后最卑微最真诚的愿望(而这种愿望,又是那样容易满足应该满足)的母亲呢?应该……
    一个女人,失去了人类最伟大最本能的情感——母爱,也配在那里谈爱?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她竟然大谈的如何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自己被学生称为“妈妈”!!!
    我又忽然想起来:霍懋征真的冷酷无情么?真的残忍么?不对啊,她不是曾经去探望生病的学生么?不是把学生感动得至今想起犹热泪盈眶么?但她为什么不能去看望更需要母爱的女儿呢?这样的联想,真让人恐怖,因为这会让人陡地起疑:霍懋征的“爱”,纯洁性到底值多少?是不是因为“爱”学生可以让她获得好老师的名声?而爱女儿真的只是一种本能,一种义务,没有任何一丁点儿好处?
    面对霍懋征头上无上荣誉的光环,也许我的怀疑过于狠毒。然而,在节目中,曲向东问道:您的女儿不埋怨你么?霍懋征答:不。因为她们知道妈妈更爱这项事业。原来如此!上一节课是自己的事业,而女儿的最后愿望,并不是自己的事业。事业能够满足自己,还可以给自己带来很多很多,譬如对学生充满了“爱”的名声,譬如很多学生喊自己“妈妈”。女儿的最后愿望,又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呢?这,算不算一个小小的证据,来支持我的怀疑呢?
    霍懋征所说的对学生的“爱”,就像一个美丽而庞大的汽球,女儿的死,则是一根实实在在的针。

  2. qiusir Says:

    真是这样?我没有看那个节目,如果是真的,赞同你的观点。
    前些天魏书生刚给我们作了报告,尽管那天他好像气不对,但他对人生的体会让我很尊重他!
    还好,他儿子在清华读书!
    我也质疑这些典型,来回只是那么一两个教育的例子,好像一辈子就教了那么两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