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记录风景拾荒者的行踪和皓首穷经的历程,每月选一张手机自拍的图和这一年在读的书。评论权当微博用,偶尔发发神经,即便是无聊的爪印也是留给未来自己的礼物呢......
·居于幽暗而自己努力[?](2024年终总结)
图

2025-11敏感如我,深秋的落败总能和情绪的低谷叠加放大,让悲观蔓延。清晨散步,晨光投射出的模糊迹象像是某种神谕的的暗示。乐观的奇妙之处就在于此,悲观弥漫,乐观一丝就足以让人生得以继续······秋叶之涅槃。
2025-10“纵使被禁锢在小核桃壳里,仍自认是无疆限之君主。”这或许才是风景拾荒者看到落日的独白。

2025-09和墙上的红砖相比,还是甘愿当一块散落河滩的小石头吧,静静地看鱼儿游走,看波浪起伏,光影变换,星光闪烁···

2025-08河风吹起的不是波纹,水鸟荡起的不是涟漪,这些分明是被唤醒了的河床下曾经起伏重叠的脚步。多年以后,河边漫步的你是否能从那滚滚的流水中读出此时我的心迹?(四十岁生日感言)
Continue reading »

往昔的那些细节幽灵般显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一早上班,小区门显提醒剩余一天。天色灰暗,校园里挺拔的速生杨上鹊立枝头,这一年少有的喜乐笼罩着这不是云的哀愁。一度陷入糟糕的自我否定的心理状态[?],“生活像一场永不停歇的战争,过往的胜利带给的所有快乐都会在失败到来的那一瞬间灰飞烟灭,无时无刻不在为可能遭遇的失败忧心忡忡。”
年底除了小的聚会、理发和居家清理,照例会回看这一年的图·书记录[?],“生活是正着来活,解理去着倒。”饭后散步,林间小路、浑河水岸,早、中、晚然后又是朝阳绽放;随手拍,河边的柳、高天的云,年初、年中、岁尾燃后又是烟花告别。课余看书,教育的、哲学的,大课间身边总围着着各色校服的学生。读书、教书在每一天、每一年的循环,就如里尔克过的生活,“像在事物上面兜着越来越大的圈子。也许我不能兜完最后的一圈,可是我总要试试。”
两个月前打篮球的意外受伤(手挫伤,无大碍),却成了翻开几年前和村上春树的书一起买的《跑步,该怎么跑[?]》的机缘,我重新学习了跑步,先是馆内跑,然后去操场跑,从一两公里到现在的四五公里。其实人连走路的姿势都是一直在调整的,这让我对过往的不堪有所释然。“改变是唯一能带来进步的方法”,挣脱人际索网,毁灭旧我获得新习惯,这算是我经历歌德所说的“死和变”[?]。

在跑步方面,这两个月我是有如上的感受的
白居易感慨李杜的遭遇[?],“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林语堂说[?],“甚至才高如苏东坡,真正的生活也是由四十岁才开始。”“我已受到够多的诽谤!通常这是针对我最高尚的行为而来的。”三木清[?]一定有过歌德的遭遇,“必须要拿出勇气去做与人们的期待完全相反的行动,恰恰就是我们必须认真听取的。”就如手受伤促成的转变,为衰仔搞事情的妇校也应得到感谢,直面“中年之路”[?]的我从内心深处做出“不再过分离的生活”的决定,担起养育自己的责任,过好第二人生。这两年最让我安慰的话莫过于最像人的尼采[?]也说过的那话,“凡所有事发生皆有利于我。”
前两天和徒弟一家聚会,无意间听旁边一纹身壮汉和他同行高谈阔论,“读书有个**用,还不是给人打工···”罗马人也是这样看希腊人的吧,罗马是统治了希腊,但希腊文化却征服了罗马。“死读书”的确不值得鼓励,但就此否定读书的意义的是比书呆子更让人同情。
阿德勒有个“外部因果律”的理论[?],是将原本不存在因果关系的,强行解释成存在着重大因果关系。学校教育固然不可忽视,但它越发被高估,甚至怀疑这是为了回避其他社会问题的刻意。教育的最大威胁不是冷漠,而是天真!现在学生对分数的追求像斯巴达人对武力的推崇,而衡水模式何尝不是训练考场上的角斗士呢。而校园外,花臂大哥的霸气不单是充斥着休闲会所,更是弥漫着整个上空。
教育不是出了问题,而是得了癌症。上一次春游不知是在多少年前了,是多不珍爱生命才能拒绝大自然的召唤;教学楼的窗户不觉中变成了透明的墙,又是多漠视生命要绑架所有人的新鲜。“把效益当做衡量成败的唯一指标”,帕尔默断言[?],我们“会去做越来越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放弃我们本该肩负的千金重担”,比如真实、善良、健康和快乐。不关注内心和本性的教育最多算是驯化罢了,而优质教学是来自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
这一年里,《求师得课堂志》里的诸多细节让我感动,明睿的《邱发文列传》[?]带来惊喜。日常对亲朋的补贴,给学生以实在的鼓励,发放求师得奖教金[?]等,是给予带给我了幸福。无论是课上激发学习兴趣、假期引导教的求师得数位学习,还是和浚豪的《求师得高考物理101》等项目,都是对帕尔默理论的践行。“当某件伟大事物处于学生中间时,他们就可直接从探究伟大事物中汲取学习和生活的能量。”更具体点,假如学生能坚持和老师一起读书、跑步,是参与到读书和跑步中培育了学生“猴子样的敏捷、狮子样的体力和骆驼样的精神”[?]。
依照新政我还要十年退休,岸见一郎[?]的“享受十年孤独,从不感疲倦”对我不是难事,孤单的我从不孤独,但如何面对十年后的自己的疑惑时不时蹦出来。想象一下,在我的荣休会---如果有的话---是赞美精于八股物理的葛擂梗,还是称颂长于提分的马纯上呢?如此“大众的赏识是对人的侮辱”,更是对我的诅咒。“你要活得像你自己。”我会试着过比较好的生活,“不抱着可以得到称赞的期望”,也不许“来生再得到回报”的宏愿。小小的种子不聚堆在瓦罐,要闯荡大大的宇宙。“···他们要开花,开花是灿烂的,可是我们要成熟,这叫做居于幽暗而自己努力。”[?]从天空获取、向大地求索,这是我所仰慕的植物的高尚。失败者的荣光是之前很少想过的,我不会征服他者,而是要成为道德的胜利者。
“当我根据自己的法则就位,竭力演奏音乐大师的作品时,人们以为我是音乐爱好者。”90高龄的中村恒子在《人间值得》[?]一书中更直接说出里尔克的感受,“无论走到哪里,我们始终只是一个人。”我是不需要说加油之类的话打气的,自信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未知的一切。但内在和外在的我还是不忘彼此鼓励,“还有那么多的黎明,等着去散播它们的光明。”“嗯,抱有希望!”

一早上班,门显提示还有356天,今天的天色清澈了不少···联欢散场,食堂加餐,操场上,我跑完2024年的最后一圈。
Continue reading »

中年之路---人格的第二次成型 詹姆斯·霍利斯著 郑世彦译
在人生的中途,我迷失了方向,发现自己置身于一片黑暗的森林。但丁
生活向后回忆,但活着必须向前。(人是正着活,倒着想。)
若将你内在的东西活出来,它们必能拯救你。若不把你内在的东西活出来,它们必将毁灭你。《多马福音》
译者序 听从内心的召唤
荣格,“神经症的爆发不仅仅是偶然的,一般来说,这是最关键的时刻。它通常是要求新的心理调整、新的适应的时刻。”
第一个成年期(12-40岁左右)(对晚熟的我来说,50)我们的人格不过是对外界的反应的集合。我们学习的是身边大人的态度和行为,我们被要求成为这样或那样的人。到了第二个成年期,我们才有了一点闲暇和空余,自我才有了一些力量,可以琢磨如何“成为我自己”。
“我们的心灵组织了这场危机,制造了这种痛苦,因为伤害已经造成,改变必须发生。”
序言
中年之路是一个重新界定和调整人格的机会,是介于首次成年的青春期和无可避免的老年及死亡之间的过渡阶段。
如果我们总是将自己的生活看作由他人造成的困境,看成一个可以“迎刃而解”的问题,那么就不会发生任何改变。
(医生特鲁多说,偶尔治愈、时常帮助、总是安慰。好的医生不仅仅是治疗,还要带动患者一起参与到健康的流程之中。就如那位心脏科医生提到的,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和康复的全流程一样,我们不仅仅应该在诊断和治疗上发力。)
“长昼将尽,皓月徐升。内心召唤,耳边回响。一起来吧,我的朋友。探新寻异,永不为晚。”
一、临时的人格

最近照片都很少拍了,这似乎是看烟囱的时节呢,冬至快点来吧。

高三楼电子屏打出“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的标语,其实那前三个字不管正着看还是倒着看,都更能代表我最近的心境。
最近几个星期像是很忙,班上看书的时间大幅度减少,每天连清闲的散步都不能按时。除了期末复习,和豪哥合作的《求师得高考物理101》第一轮进入收尾阶段。
平日抽空偶尔追追剧,《豺狼的日子》看着很过瘾。
从上周,跑步从体育馆内转战操场,每天中午十圈,挥洒汗水的快乐算是对智力探求乐趣匮乏的弥补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