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PROPOS SUR LEDUCATION Alain (Emile Chartier:1868-1951)《教育漫谈》王晓辉/译
《教育漫谈》收集了作者在1921-1931年发表于《自由漫谈》杂志的文章
1892年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00年后我才上北京非高等师范大学)
译者序
1886年,阿兰在某中学做走读生,在那里遇见哲学教师Jules Lagneau,奠定了其未来的哲学学习方向。
1892年大学毕业,获得中学哲学高级教师资格,先后在几所中学担任哲学教师,深深影响了很多学生...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虽然教师可以免除兵役,但阿兰坚持参军,在部队担任炮兵下士,拒绝晋升。
自1903年,阿兰开始为《鲁昂快报》的“漫谈”专栏撰写文章,至1914年,他发表的漫谈短文超过3000篇...
学校看起来十分美好,因为错误在那里没有任何重大不良后果。(78)
人们在这里犯错,人们又在这里重新开始,错误的加法不损害任何人。(29)
家长可能对于自己儿子的无知感到脸红,犹如为自己感到羞愧,他会失控,事情会越来越糟。但“学校显示出公正,它不必去爱,也不求原谅,因为它从未伤害过谁。教师的力量再有,当他责备之后,随即便不再去想,孩子们都十分明白。”(9)
人需要通过痛苦来培养,他应当获得真正的快乐,他值得拥有这些快乐。但付出后才有收获,这是规律。(5)
有兴趣的事物从无教益。(27)
一眼就能看到完整的句子,就能认识词汇的帆缆,就像水兵认识自己的船舰。(39)
Continue reading »

10

按:最近在和几位童鞋一起交流几何光学的内容,难得的先不用追求分数的学习氛围,也就有了几何证明和诗文习作的奇葩物理作业的空间。其实十多年前我可作过“感性的几何和理性的诗歌”的讲座哈哈。这里选登了王莺瑄(女,初一)的诗文和孙浚豪(男,六年级)的证明存念。孙同学是最先采用了我设定的面镜符号并主动证明,简洁、工整的程度也不逊于学长。关于成像规律,所有镜子(凸透镜、凹透镜、凸面镜、凹面镜和平面镜)的成像都满足\frac{1}{u}+\frac{1}{v}=\frac{1}{f}(虚像v为负、虚焦点f为负等,平面镜看成焦距无穷大\frac{1}{f}=0)。这里借用王同学的题目,“光迹”也记录了我们的一段认知的旅程,其他的几位也各有特长,同样优秀。如雪莱的诗,“生命像多彩的玻璃穹顶,将永恒的白光染得五彩斑斓。”大家一起再加油~~~

junhaosun

我是谁 王莺瑄

我是谁
如果我是一只平面镜,
我会诚实地呈现出你的像,
你会知道你应该固执的,坚守的,
还有你要用尽一生去追逐的梦想。
我会把来自四面八方的光,
反射到黑暗的地方,
照亮天地间所有的角落,
让人们看见这个世界上的悲伤。

junhaosun

我是谁
如果我是一只凹面镜,
我将会聚所有人的信念,
每个人都向充实的方向偏折,
于是大家终究相聚在一点。
这一点,有着磅礴的力量,
凝聚着每个人的信仰,
不分彼此众为一体,
但每个人都重要非常。
junhaosun

我是谁
如果我是一只凸面镜,
我会把不同的人发散,
他们有应该承担的责任。
分离是在所难免。
可是天南海北的大家,
灵魂从未分散,
无论何时何地,
集结仍能奋战。
junhaosun

我是谁
如果我是一只凸透镜,
我会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
深渊在侧应万死以赴,
我会发挥我所有的长处。
也许所有人只看到我的荣耀,
他们看不见我任何的辛劳,
我仍会一往无前,
无怨无悔,立汗马功劳!
junhaosun

我是谁
如果我是一只凹透镜,
我会守住我的担当,
我没有天才的光芒,
我只有普通人的梦想。
我站在很低的起跑线上,
抬头是等待比赛的人海茫茫,
我却只呈现出一种摸样—
在这个领域里,我是最强!
junhaosun

我是谁
我不知道我是谁,
但我清楚地知道我要做什么,
天地间万物都有自己原本的颜色
不会因为任何诱惑而微微偏折。
要么锋芒毕露举世皆知,
要么淡泊名利初心不忘,
哪怕是黑夜道路也永远清晰,
举目望去,我为天下安康。

光迹 王莺瑄

我曾走过无数的角落,
曾被不同的物质散射,
曾将那些时光刻成永恒,
也曾让白色的心灵变成我的颜色。
许多人看到了我,
但他们不知道我来路的曲折,
我是经过了谁的身侧?
多少次被打散,又愈合。


我漠然地从平面镜上走过,
天空放晴,
平面镜他恪尽职守,
只让人们美丽的样子进入他们丑陋的眼睛。
他从不让我微微偏离无趣的路线,
哪怕黑暗比金碧辉煌更有义有情,
他只是笑笑告诉我——
遇事,要冷静。


我被凸透镜会聚,
与无数个我相聚在一点,
这点散发出磅礴的力量,
晃得凸透镜睁不开眼。
我问凸透镜是否后悔,
被制成放大镜让蚂蚁遭受灾难,
她在人们的注视下,笑了,
她说,这是她价值的体现。


我撞到凸面镜身上,
偏离了原本的路线,晕头转向,
他顽皮的笑了,
天真地看我跌入他人的幽黑的眼睛。
人们来感谢他,
让他们的视野扩大,变得宽广,
我爬起来,没有说的是,
人们眼中的,早已不是事物原本的模样。


我不喜欢凹面镜,
她不懂我的梦想,
固执地让我来到一点,
无论如何,只能走过那固定的一点。
我急切的凑近天文望远镜,渴望驱散迷茫,
她笑着将我推向宇宙天边——
在被黑暗与刺眼的星光埋没的瞬间,
我看见了她内凹陷的表面。


我陪伴在凹透镜的身边,
天在下雨,汪洋大泽,
她却始终全神贯注,
世界里,所有的天才都消失了。
她永远只呈现一种模样,
在拼搏的岁月里,不在意任何庆贺,
发令枪响,
我见逆光前行,路已不再曲折。


天地间万物都有自己原本的颜色,
我有我要去奋斗的,承担的,追逐的,捍卫的,
所有人,有的是旅伴,有的是过客,
我早已不在意他人无理的批评与指责。
哪怕是黑暗道路也永远清晰,
举目望去,屏除杂念,
光的步伐永远不会停止,
光的足迹在天下世间,亦在众生眼前。

光迹

update:
葛宣甫

我是一个平面镜,
我能将光反射到人们的眼睛,
让他们看清自己,
看到世界的光明,
认识自己的心灵。

我是一个凹面镜,
能成不同的像,
消除世间的悲伤。

我是一个凸面镜,
保持着世间的永恒,
没有心灵的吹捧。

我是一个凸透镜,
我很专注,
我能放大人生的道路,
我能形成的倒像很酷,
我是沟通人与书籍的桥梁,
放大是我真正的脚步。

我是一个凹透镜,
我能发散光,
我能让近视眼看清事物的光芒,
成就一片知识的海洋,
我也曾服饰一些君王,
让他们了解星空的沧桑,
望远镜的应用,
近视镜的采取,
将光线会聚于黑暗的地方,
使我成为了世界的榜样。

如果一些镜子会合作,
我想每个都会插上一对翅膀,
能做凹面镜所不能,
在空中翱翔,
达到一些人的理想,
也会做到传说中的隐身,
受到全世界的夸奖,
他们的组合也许会是好的,
伽利略的望远镜,
我坚信合作会使镜子更加辉煌。

update:

kuangxiangjia

04


On Happiness Alain (Emile Chartier:1868-1951)《幸福散论》施康强/译
曾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攻读哲学,毕业后在卢昂等城镇教中学,是一位出色的教师,培养出一批优秀学生。预言并谴责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爆发后,他志愿在炮兵服役,出征两年半。战后他重新返回昂利·加特尔中学任职。
@qiusir:或说读书很好弥补了我社交不足的缺失,或说读书让我很好发挥不善社交的优势。读未读之书、经未经之旅,遇未遇之人...
@qiusir:特殊的纪念日,“因系统判定违规...”让渣浪微博的小编都无奈,也好让我更静下心来读书~~~
“诗与思文丛”总序:
“人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过有思想的生活,过有诗意的生活。
译者前言:
“肉体的健康和灵魂的平静乃是幸福生活的目的。”
1亚历山大的宝马

遇到小孩哭闹,说什么也不肯平息下来的时候,保姆往往会对这个孩子的性格、他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作诸般猜测。他会追溯遗传因素,认为孩子身上已经体现了父亲的秉性,直到保姆发现者一切的真正原因是一枚别针刺痛了他,这些心理学上的探索才算告终。

在未能找到情绪的真正原因之前,我们对情绪不能施加任何影响。(上面那段印象深刻)
一个人之所以失去耐心甚而发脾气,有时候是因为他站得太久了。你不要跟他讲道理,应该请他坐下来。塔列朗说过,风度决定一切。其实这句话的含意比他赋予的还要丰富。
应该去找“别针”!
2发怒
法语“发炎”和“发怒”是同一个词irritation
3忧郁的玛丽
@qiusir:以前只知道人名和书名,现在提到人名,不仅读过他的书,还读过他推荐的书...
4神经衰弱
有意为自己创造大量的幸福,诸如音乐、绘画、交谈,与此相比我们的忧郁情绪就不足挂齿了。
5忧郁
6论情绪
人们比较容易忍受疾病,却难以忍受情绪。
笛卡尔在《情绪论》里指出,情绪虽然纯属我们思想的一种状态,却受制于我们身体的运动。
我们应该对自己说:“我心情忧郁,看什么都不顺眼,这与发生的事情毫不相干,与我的思考也没有关心,是我的身体要求思考。这不过是胃在发表意见,大脑不负责任。”
7神谕的终结
8关于想象
“人们总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别人的痛苦。”
9想象的病痛
想像的病痛想象比刽子手更残忍,它使我们产生恐惧,但从不超过我们可以承受的限度,它让我们像美食家品味佳肴一样体验恐惧。
我好端端活着,却死了一千回。
你在时间的一个点上看到他们的全部不幸,而对他们自己来说,他们的不幸则是散布在时间的整个流程中。一个老人不是一个因自身的衰老而痛苦的年轻人;一个正在死去的人不是一个濒临死亡的活人。
只有活人感到死亡的恐怖,只有幸福的人体会不幸的沉重压力。干脆说,人们对别人的痛苦比自身的痛苦更敏感,而且绝无虚假。
真正的学问教会我们用全副精力去想眼前的现实,而不是去演悲剧。
10阿尔岗
被别针尖刺痛的婴儿大叫大闹,好像患了重病,那是因为他不知道原因,也不知道治疗方法。
明白事理的人不是首先去指责周围的人和物,而是留神自己。
11医学
12微笑
微笑、耸肩都有助于排解忧愁。
Continue reading »

31

为配合东北育才学校70年校庆活动,求师得数位学习部分成员利用午间在国际部摆拍的一组照片……

2019NEYC70-qiutopia

Continue reading »

29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奥野宣之 著 张晶晶译 同志社大学新闻系
@qiusir:读了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比起那本《如何阅读一本书》更和我口味,也很自然想到《深阅读》的作者斋藤孝,两位日本作家的行事方式都细致、专注也坚持,涉猎广又不卖弄菜花,平实的伟大让人佩服。
即使你用手机拍照,花三十分钟保存了三十本书的信息,也不如花三十分钟抄写一本书的内容有效。
无论在手机里保存了多少本书,书里的内容都不会被保存在脑子里。这些内容既不能融入你的良心,也不能变成你无形的财富。
尽管抄完全书也不一定能记住全部的内容,但某段文章、某个词、作者的语气和思想等,都会随着抄写时的身体感觉呗深深地刻印在头脑和身体里。
我们也要尽量将书中的信息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在享受读书的过程中塑造自我。 ​​​
一、用笔记管理读书生活
充满主动性地去阅读、真正消化书中的信息,使之成为属于自己的东西、深入理解书中的要点或思想,并随时拿来参考。
为自己留下自己读过这本书的证据。
就好比坐缆车和辛苦攀爬,虽然同样是到达山顶的方式,但一路上看到的风景必然是不一样的。只有付出了经历与时间才能得到更多的回报。
@qiusir:伟大之后是苦难,聪慧之后是辛劳,就如美景之后是风雨一样...
思考让人如同置身于迷雾之中。此时此刻想到的新点子,下一秒可能就烟消云散了。
@qiusir:吐槽作为一个教书匠,打交道的却很少是读书人。有人不解,老师看书,学生看书,怎么缺少读书人呢?想了想,就如我们身边太多奔波之人,但你很少看到散步的吧...
如果坚持睡前刷牙的习惯,哪天突然不刷牙了会觉得非常难受。做读书笔记也是这个道理。(日本人信奉习惯是第二天性)
既然拿出珍贵的时间读书,通过读书笔记留下看得见的成果,即使是三言两语也好,从长远来讲不是更有效吗?
人与书的邂逅与交流应该更多元、更浪漫一些。
笔记本也可以像纸箱子一样,成为一个“什么都可以放的容器”。
二、用购书清单指名购书
所谓读书的动机或目的性,就好比照片的“焦点”。
@qiusir:读书让我对社交的缺乏有了信心,因为读到好书就像解释了好朋友,而乐于读书,遇事也就平静很多。以后要多和读书人打交道...
潜艇有“主动声呐”和“被动声呐”,主动声呐是靠自身发出的声波的反射状态进行计量的,而被动声呐系统则是靠接受其他船只或潜艇发出的声波来活动的。也许你觉得主动声呐听起来厉害,但得到的广泛使用的恰恰是被动声呐系统。
人类也是,最先贯彻的应该是“被动声呐”,也就是通过报纸、杂志、书籍和电视等途径,尽可能多地捕捉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信息,把感兴趣的书名或主题都写在笔记本上的随想笔记里。
问题意识或好奇心都可以成为教书的契机。
@qiusir:找到一本想读的书,是读书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通过一本书发现另一本好书很多时候是阅读的可延续性的收获。
@qiusir:很多年前写过“用好两个笔记本”的博文[?]
@qiusir:“每天的生活都以工作为主,感觉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心里满是戾气。”这点和奥野宣之很有同感,最近常自我检讨。不买生活杂志,也不看生活杂志,不会学习怎么制作糕点,也不怎么吃糕点。除了买了奥野宣之推荐法国阿兰的《幸福散论》,随手又买了英国阿兰的几本书,上海译文出版社的这套书封面不错,就当杂志看吧。
三、用笔记把读过的书变为精神财富
就算是简单地笔记,也一定能让你有所收获,因为把读书笔记坚持下去才是写读书笔记最基本的要求。
让读书成为一次看得见的体验。
重要的不管篇幅多少,都要下点功夫让自己对读过的书有印象。
只有坚持下去,读书笔记才能发挥作用。(写过十多年的博客,对这点身有体会)
@qiusir:近来看电影很佩服韩国人,看书,很佩服日本人,看书、看电影很佩服西方人...
当你决定以写读书笔记为前提去买书、读书的时候,对读书的认识也会发生巨大的转变。
人们经常说“你为别人讲解书中的内容时,才会真正理解它”,把记读书笔记作为目标去读书,得到的效果也是一样的。当你以思想输出为前提去读书时,思想输入的质量也会有所提升,而且亲手写文章的好处比口头叙述更多。
专注对自己很重要的事情。
读书的目的是用自己的方式学习,而不是模仿评论家的做法,学习、吸收对自己真正有用的智慧和语句才是最重要的。
我上小学时,街边的公园每年暑期都会组织做广播体操,只要早早起床去参加,就可以在卡片上盖上一个印章。印章虽小,却带来了很大的动力,这是无法用理论解释清楚的,或许是一种本能反映。而读书笔记也有同样的作用。
只有把读书笔记控制在自己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才能长久地坚持下去。
带着主观的心情去读书,是学者和编者都没有的、只属于普通读者的特权,应该放心享受才是。
好主意不会凭空出现。不论是什么想法,都一定是对某种刺激做出的回响。所以,只有看到一个名为“好书”的好球飞过来,我们才能打出那个名为“好主意”的绝妙击球。读书时获得的感想正是原创思考的源泉。
读书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让自己“搭上了思想的便车”。
三岛由纪夫“如果一个人总是把对死亡的觉悟挂在嘴边,总让人感觉有些虚伪。”(后来自杀了)
人无法同时倾听多首音乐,这是因为想真正理解美的事物,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点上。
实际上我们常常因为虚荣心过剩、过度表现自己而苦恼,有时候连退一步只做到自爱都觉得索然无味。
读书笔记是与书交流的证据。
读书体验比书本身更重要。
四、通过重读笔记提高自我
人并不是因为无所不知而去发表演讲或出书,而是通过演讲和出书让自己达到了新的高度,成为某一领域内的专家。(初为人师的那即便对这点感受很强烈,特别是接触一些常做报告的专家)
@qiusir:作为教师,一方面写读书笔记是读书的需要,另一方面,分享读书笔记也是教师应该尽的义务。当然,更进一步是引领部分学生甚至家长也读书并书写读书笔记...
“如果拥有五本可以随时拿来重读的书,那么你已经成为一位出色的读书专家了。”为了发现这样一本“只属于自己的好书”...
如果把读书过程比喻成做菜,那么“购物清单”就是购买食材,“写读书笔记”就是洗菜切菜,接下来要说明的“通过读书笔记进行思想输出”就是开火炒菜了。
读书笔记可以帮助我们深刻吸收书的内容,磨炼出更好的原创思考。
读书笔记是一剂解忧药。
“所谓创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
“成人自习室”
书的价值是通过实践体现的。有些书只有在读完一段时间以后才能让人源源不断地感受到其中的魅力。
五、让读书体验更充实的技巧
保护好内心每一颗好奇的种子。
百科全书就是这样一种能将好奇心与思想输出结合起来的工具。
书籍会因为跟自己关联而变得有趣。
等这本书变得有趣的那一天再读。
遇事马上查证和遇事毫无作为的人在知识和词汇量上的差别越来越大。
有位作家说,“引用是魔杖”。

P.S.年末温习
在享受读书的过程中塑造自我。 ​​​
也许你觉得主动声呐听起来厉害,但得到的广泛使用的恰恰是被动声呐系统。
当你以思想输出为前提去读书时,思想输入的质量也会有所提升,而且亲手写文章的好处比口头叙述更多。
读书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让自己“搭上了思想的便车”。
读书笔记是与书交流的证据。(很是认同。在和书的对话过程中自己像个勇敢上进的小学生)
读书体验比书本身更重要。
有位作家说,“引用是魔杖”。(也是最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