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duras

L'amant Marguerite Duras 王道乾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阿兰德波顿的书也是这家出版社出品的,装帧设计,赞!翻译者本就是名家,赞!)
@qiusir:应该说这是我看过的书和大概了解的作者中,对三观冲击最大的,就是上大学那时候,也是不能接受的,记得当年就因为知道某女同学爱吃麦当劳,我那种发自内心的排斥,那种貌似无药可救的狭隘其实只需要用钱就能康复。当然我看的书大多数是基础数理或教育相关的,小说一共没看过几本。当年是看王小波的推荐才买的,他可用汽车对马车来抬举这本书的,本来打算是汽车保养时打发时间看的,结果这几天感冒严重,在家休息时就看了,感受的确很不同。
@qiusir:越南旧称印度支那,很奇怪但也不陌生的名字。至于杜拉斯的中国情人,好奇查了下,Huynh Thuy Le 黄水黎误译李云泰。书中说是抚顺人,也有传祖籍福建的,那住所黄水黎古屋是越南的一处国家级遗迹应成了景点,据说游客多是法国人。
@qiusir:杜拉斯父母可都是教师呢,她叛逆?先锋女性?按照东方传统观念看,大逆不道都不够用,但杜拉斯就是杜拉斯。15岁,二哥,66岁时与27岁的扬同居了...杜拉斯的墓碑上只有简单的两个字母---MD。
@qiusir:我们活在人群中,难免会在意人群的看法;而很多人活着的目的是要走出人群,这是为什么我也要无视人群的看法...
译本序
大部分是由过去已经说过的话组成。
是一本不得自己写出而又舍我而去的书,它离开我的双手被送出去,此后它就是它了。
我只讲过这么一次:写作,什么也不是。这本书全部都在这里了...

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我的生命的历史并不存在。那时不存在的,没有的。并没有什么中心。也没有什么道路。只有某些广阔的场地、处所,人们总是要你相信在那些地方曾经有过怎样一个人,不,不是那样,什么人也没有。
有时候,我也知道,不把各种事物混为一谈,不去满足虚荣心,不是随风倒,那时不行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写作就什么也不是了。我知道,每次不把各种事物混成一团,归结为唯一的极坏的本质性的东西,那么写作除了可以是广告以外,就什么也不是了。
酗酒之前我就有了这样一幅酗酒面孔。酒精跑来证明了这一点。
河水滚滚向前,寂无声息,如同血液在人体里周流。
大海是无形的,无可比拟的,简单极了。
他的英雄气概,那就是我,他的奴性,那就是他的父亲的金钱。
恰恰在这种属于种族的荒诞的大智大勇之中,我发现有一种深邃的动人的美。
我说我永远是悲哀的的。我说我小的时候拍过一张照片,从照片上我就已经看到这种悲哀。我说今天这份悲哀,我认出它是与生俱来...
他还算不上土匪,他是家中的流氓,撬柜的窃贼,一个不拿凶器杀人的杀人犯。
他死在他的故事结局之前。在他还活着的时候事情已成定局。
光从天上飞流而下,化作透明的瀑布,沉潜于无声与静止之墓。空气是蓝的,可以掬于手指之间。蓝。天空就是这种光的亮度持续闪耀。夜照耀着一切,照亮了大河两岸的原野一直到一望无际的尽头。
犬向着不可知的神秘长吠。它们从一个个村庄此呼彼应,这样的呼应一直持续到夜的空间与时间从整体上消失。
我的兄弟不是死了,只是我们看不到他了。
让他们明白,不朽就是朽,不死就是死,不死也可以死去,这是已经发生并且继续还在发生的事实。
要告诉他们,不死不是一个时间久暂的问题,不是一个不死的问题,而是至今不为人知的另一种事物的问题。

我来这是为了告诉你,大家都说你年轻时候美丽,我却觉得现在的你比年轻时更美。
生命不停地流逝,瞬息之间一切就都太晚了。刚刚十八岁就已为时太晚了。
我从来没有写作,却觉得已经在写了。我从来没有爱过,却觉得已经在爱了,我除了在关闭的门前等待以外,什么都没有做过。
他已经消失于历史,就像消失在沙中一样,因为,只有在现在,此时此刻,从投向大海的乐声中,她才发现他,找到他。
他对她说,和过去一样,他依然爱她,他根本不能不爱她,他说他爱她将会一直爱到他死。
(另一种翻译:他说他和过去一样,他仍然爱她,他不能停止爱她。他爱她,至死不渝。)
p115
人们为什么不怕杜拉斯了?卡勒-格鲁贝尔
畅销书的规律,是对其正常社会学领域的突破、违抗,书原本不是为广大读者写的,但在广大读者中产生轰动。
不再屈服于那种统治一切的叙事观念了。
阅读一般都是建立在按照惯例、线性顺序、一目十行大略阅读方式上的,作品终结,阅读便告停止,阅读以一种确认和获得信息大到多余度作为依据。
词语所以有力量,就在它处在看不出的状态下;凡词语明显可见的地方,词语的力量就隐没不见!
处于统治地位的叙事观念,宁取叙事形成的幻想以地质文本。这种叙事观念采取简化文本手段无非是要求意义的表达让人觉得适当而欣悦。现代小说并不注意小说提供什么幻想,只求人们去阅读文本。
@qiusir:回想当年那不被贫寒击倒努力读书也好努力贩卖也罢,奔着吃饱穿暖的人生目标一直向前,都值得现今的自己去感激和尊敬。而当年遇到的一些问题,根本上不是自己的问题,是周围人的问题,是社会环境的问题,也正是那些问题,足以证明自己不属于那样的人群。而这种境遇似乎是一个循环,早已吃好穿好了的自己在人群中同样面临当年的境遇,一门心思的按照自己的方式教和学,好在没有得上习得性无助的病症,结果一回事,心之所向是一回事。
写作就是和无法说出的事物进行对质;向意义固有的溃散性提出质询

我不过是看到所有的领域无不是门户洞开,不再受到限制,写作简直不知到哪里去躲藏,在什么地方成形,又在何处被人阅读,写作所遇到的这种根本性的举措失当再也不可能博得人们的尊重。

@qiusir:1984年,七十岁的杜拉斯发了《情人》;1991年,中国情人去世的消息传来,据说下图是杜拉斯扩写《中国北方的情人》的手稿。想起来韩寒《三重门》的手稿,得的父子俩不知道谁是牛欢喜呵呵。

duras

·年末温习
@qiusir:我们活在人群中,难免会在意人群的看法;而很多人活着的目的是要走出人群,这是为什么我也要无视人群的看法...
它离开我的双手被送出去,此后它就是它了。(对那本小蓝书的态度也应该借鉴)
酗酒之前我就有了这样一幅酗酒面孔。酒精跑来证明了这一点。

01

为记录风景的拾荒者的行踪和皓首穷经的历程,每月选一张手机自拍的图和这一年在读的书,也陆续更新这一年看电影的流水账,即便是无聊的爪印也是留给未来自己的礼物......

2021

Continue reading »

31

2021-4

The ABCs of How We Learn: 26 Scientifically Proven Approaches, How They Work, and When to Use Them
科学学习 斯坦福黄金学习法则 Daniel.L.Schwartz
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载体,也不是知识的权威。学生可以在泛学习中获取信息。顾明远
我们通常都相信自己眼前所见即是全部,然而,通过对比的方法却能发现更多信息,同时也能形成更加深刻和精准的理解。
学习几乎可谓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本书的核心价值:树立科学的学习观。郭曼文
(本书标题很有创意,对翻译者把自己的照片也印在封面上的举动不喜欢)
Analogy
归纳类比,发现蕴含的共通原理
核心原理:从两个或两个以上、外表看似迥异的例子中找出共通的规律。
问题出在学会了某个概念并不代表真正懂得该何时应用它之所以原理加单一例子的组合效果不尽如人意,是因为学习者并没有领悟到该原理适用场景的多样性。
我们要尽可能展示出某一原理应用场景在表面特征上的多样性,来帮助学习者打开思路。
如果学习者能自主使用之前从类比例子中学到的知识点,那就说明他们确实掌握了问题的深层结构。
negative transfer 负迁移 positive transfer 正迁移

Belonging
归属感,消除焦虑,融入集体
核心原理:归属感让学习者更加投入,减少对行为是否得当、自己是否合群等问题的困扰。
对于学习而言,归属感可以让人全身心投入、不受负面情绪干扰,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教育者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要能识别出学习者归属感的缺失才是各种学习问题的症结所在。
学习是一种社会化活动。即使是一个人在家静静地读书也是社会化的,因为书也是由人所写,它或多或少呈现了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阅读的目的通常包含很多社会意义...
刻板印象stereotype:有关特定社会群体特征和倾向的信念。
单是让学生在个人信息中填上种族这一项,就会导致美籍非裔学生成绩的下降。
研究显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课堂环境中非常重要。师生之间相互关心的状态能够提高归属感,尤其是那些既为学生提供帮助,又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意识的老师,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而在学生之中,还可以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为共同目标努力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归属感。
对学校有较强归属感的学生其学习动力更强、更努力、成绩也更好。归属感能促使人坚持不懈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人们往往会在任务变得艰难时开始怀疑自己。
“我叫贾聪明,是你们的班主任...”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消灭每个人身上的差异,而在于帮人们理解每个个体客观存在的这些差异,既不妨碍他们归属于同一个集体,也不妨碍他们成功。

Contrasting Case
对比组合,辨别关键信息
核心原理:通过对比两个或多个看似相同的例子来找到其中的细微差别。
对比组合能够帮助人们意识到原先不曾留意、容易被忽视的细节。
知觉学习:通过经验的积累或不断的练习,个体改变感觉信息的加工方式,提高感知、辨别感觉信息能力的过程。
学习一件事是什么的同时,也要学习它不是什么。
对比的事例越接近、细节化程度越一致,学习者才越容易注意到目标特征上的变化。
Continue reading »

29

physics

还在读初二的孙浚豪同学已经可以解决那道典型的动力学问题,他一整天除了吃放基本都在运算,还用电脑精确完成了速度时间图像的绘制,我通常用说这道题目可以判断学生是否有资质去搞物理竞赛,当然这道题目通过动能定理或是功能关系会很容易...
Continue reading »

29

最近才主要关于匀变速运动位置中点到中间时刻的位移的结论竟然如此奇妙:\frac{1}{8}aT^2。有了这个精简的结论,分析用光电门测量物体减速度的误差问题就要容易很多,而更值得珍惜的是这个认知过程中学生和老师的协力发展。

已知物体匀加速通过两个距离为L的光电门,遮光片宽度为d,通过两个光电门所需时间分别是\Delta{t_1}\Delta{t_2}。用这种方法测的加速度为a=\frac{(\frac{d}{\Delta{t_2}})^2-(\frac{d}{\Delta{t_1}})^2}{2L},而这个问题的难点是对于用这种方法测量加速度的系统误差是偏大还是偏小(忽略偶然因素的影响)。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L是两个光电门的距离,也是两个遮光片中点处经过光电门的距离,而上述方法用到的速度是遮光片经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也是中间时刻的速度,应该用中间时刻间的位移而使用的是中间位置的位移,这是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
从应试看,毕竟只是一个二选一的填空,最初我只是采用近似法进行系统误差分析的,速度更快时经过光电门时,中间位置和中间时刻更接近,算是次要因素(也不严谨,尽管时间差小但速度差大)。从速度时间图像看,中间时刻间的位移大于中间位置的位移,所以系统误差是测得的加速度偏大。后来才注意到这本身就是一道很不错的运动学题目。
这几年大概有几个学生对这个问题有着自己很不多的探究。

崔家瑞
少儿班化学竞赛学生,求师得数位学习的大将。记得崔同学竟然设了四个速度,但结果又很简答,代数的力量感现在还有印象。为了简化,这里就分析经过第一个遮光片的情况就好。
初速度v_1,末速度v_2,中间时刻的速度v_{\frac{t}{2}}=\frac{v_1+v_2}{2},中间位置的速度v_{\frac{x}{2}}=\sqrt{\frac{v_1^2+v_2^2}{2}}
\Delta{x}=\frac{v_{\frac{x}{2}}^2-v_{\frac{t}{2}}^2}{2a},整理的,\Delta{x}=\frac{(v_2-v_1)^2}{8a}
张宸溪
直升班开朗的男孩,初三直升的学生有耐心用基本的公式进行运算,这是学生最应该用的方法。借助图像更容易理解。
\frac{1}{2}(v_1T+\frac{1}{2}aT^2)-v_1\frac{T}{2}+\frac{1}{2}a{\frac{T}{2}}^2
整理后得,位置中点与中间时刻间的距离\Delta{x}=\frac{1}{8}aT^2
阿布都旭库尔
肖遥老师在去食堂的路上和我说起新疆部有学生发现的一种方法,觉得很好,吃饭的时候还在讨论,的确很巧妙,而我的记忆力第一次出现新疆学生的奇思妙想,这算是我花时间整理这个知识点的动力之一。
他用到\Delta{x'}=a(\frac{T}{2})^2,即相邻时间间隔内位移差,而我们要求解的是中间位置和中间时刻的距离,应该是刚才这个差值的一半,即只有从中间时刻的位置后撤刚才的位移的一般才能保证是位置的中点。\Delta{x}=\frac{1}{2}a(\frac{T}{2})^2
徐川皓
毕业许久的徐同学除了在说说上总给我点赞,还鼓励过我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我记忆中他可是很内敛的学生,而一次课上讨论这道加速度误差的问题,他想到的是面积割补的方法,现在印象还是深刻。中间位置与中间时刻的位移转化为中间时刻与速度轴的三角形面积,结论一目了然。

‎

任泉羽
理科部学生会的“老干部”,学习踏实诚恳,这是可是学习品质中的大聪明,他对于特殊情况的分析其实也很有意义。就是如果初速度为0,前一半时间和后一半时间的位移是1和3份,而中点当然前后是2份,那中间时刻和中点的位移自然是1份了,也就是位移的\frac{1}{4},从这个角度看,前面的结论可以看成是\Delta{x}=\frac{1}{4}\frac{1}{2}aT^2,从一种特殊情况看到这个规律竟然有通用性。

physics

边思羽
分别设定第一次遮光结束时的速度v_1和第二次遮光结束时的速度v_2d=v_1t_1-\frac{1}{2}a{t_1}^2d=v_2t_2-\frac{1}{2}a{t_2}^2,利用a=\frac{{v_2}^2-{v_1}^2}{2l},并由前两式代入化简可得,a<\frac{(\frac{d}{t_2})^2-(\frac{d}{t_1})^2}{2L} 如果是测减速运动的加速度,结论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