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教育信息化的初期,原本服务教育的媒体显然是被技术篡了权,而那些日新月异的教育理念也无意间成了技术产品的代言。越来越丰富的色彩,越来越清晰的视频,从二维到三维,从静态到动态...教育“多”媒体的多完全成了技术手段的聚合。而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也为我们编织了近乎完美的教育幻象...自己曾一度醉心于“多”媒体潮流的追逐...

和梦想相比,现实总是残酷的。伴随长时间的教学实践,我们不得不承认和电脑相比,时下的课堂更需要粉笔和黑板;和网络的海量信息相比,时下的师生更需要那几本教科书的引领。学生在广博之前需要的是某一点的深入过程,是简单和朴素的长久相伴...


时下中学的多媒体设备并没有广泛被采用,不在于其功能不多,也不完全是操作繁琐的技术因素,关键还是教学效果的问题。丰富的色彩和多维动态的模拟更多是和思维的对比,至于其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优势,况且思维的过早饱和或是超越思维的呈现或许会有一种抑制的后遗症呢。教育的媒体不在于呈现多少,而在于对受教育者的启发多少。

真正好的教育多媒体一定是通过简单引发复杂,即便是黑白却能点亮炫彩,即便是平面也能描绘立体,即便是静止却也暗藏动态...好的教育媒体往往是通过形象了的抽象引发了具体的细节思考,并总能通过受教育者实现自我局限的突破...真正的教育“多”媒体的多不应该是教育者呈现手段的多,而是受教育者收获方式的多,多媒体的多是教育的结果而不是条件和手段。

25

又到了没课的一天,又一大早接到电话,又空着肚子去听课...问题是并无内心的抱怨:)

今天听的推门课是高三周老师的试卷“讲析”,之所以弃用“讲评”的字样,是因为对毕业年级的学生来说,和课堂上的评价相比,更重要的是提供物理过程的各种可能的解析。这里梳理了一下课后的交流体会...

一、高三的试卷讲析,无论是时间还是必要性上都不允许通篇全讲,关键是要选择典型的题目,选题的出发点可以着落在精巧细致上,也可以着落在繁难的大题上。周老师这堂课倾向于前者。(邢校要求尽量回避一些擦边的、超纲的,至于歧义或自相矛盾的更应该远离。)

二、周老师台风稳重,治学严谨,俨然年轻的老教师风范。教学中精致的板书图示即便静态也给人以动的想象,无需话语也能在思维中和学生对话。传统技能精细到一定程度就会突破自身的局限。最近常发些物理过程分析的静态图片,也是源于我对静态隐含动态的新体会。

三、课堂氛围的问题,要让学生明明白应试的逻辑是“100-1=0”[?],要调动好两头的学生。老师是凭经验来教授,而高三的学生也是经验丰富,我们强调活跃的氛围无非是让更多的老师和更多的学生建立多维度动态的沟通的机会。风趣和严谨是风格的问题,关键是能否解放学生禁锢的思维。有学生回答问题的音量让人以为是低碳的环保主义者呢。

四、讲解的过程可以是老师读题,明确情景,也可以学生自行阅读然后分享,在明确关键词的环节之上是,读题要尽量体会出题者的意图。答题过程中实际上是和出题的斗智斗勇的过程,能够看出出题的意图,该是最好的答题状态。(邢校举例说乒乓球,接球过程中要有个旋转的预判。)而明确一些固定的模式有助于问题解决的效率,比如电流不能突变,比如速度不能突变,但力可以突变...

五、对于典型的题目要有个举一反三的过程。可以向更复杂或是更简单两个方向拓展。可以从5到4、3、2、1,也可以从1到2、3、4、5...这里还有个关联的问题,关联以前题目的能力。年经的老师多勤奋可以弥补经验的不足的遗憾。

六、思维过程的调整。高一高二强调认知过程,高三强调应试实效。低年级的教学我们更强调所谓能力至上。而从应试策略来讲,没有什么比固定的套路来得实在。比如关联体的题目,高一是注重常理的认知过程,研究对象从单个物体到另一个物体,最后整体考虑,而从应试的角度看,可以考虑先整体判断,再根据问题挑选研究对象。

七、基本的解题过程和常规的要求。选择题目,除了问题本身的思考,也要从选项中寻找突破口,对比选项,分辨选项,这样可以减少思维量;实验题,基本方法,绘图的要求,有效数字等;计算题公式的运用,书写规范等的注意事项。周老师这一点尤为突出,而她教的学生成绩突出也证明这样要求的必要性。高三后期复习的主体不是攻坚,而是要不厌其“凡”。

无课日算是成了听课日,临近中午又听了一堂高一的课...忽然发现和上课相比,评课是一件最简单不过的事情,这也让我想起了以前写的云的文化[?],对云朵的评价看心情和大的环境,而对课的评价要看评课老师个人的风格和评价的出发点了。

24

很多年前听过这样一个故事:说大陆的一位访问学者一次去一所美国中学听课,数学课上老师问\frac{1}{2}+\frac{1}{3}等于多少?学生答\frac{2}{5},一堂课下了也都没有异议...下课后访问学者耐心教上课老师正确的方法...几个月后访问学者恰好又听到那位老师的课,课堂上还是有学生说\frac{1}{2}+\frac{1}{3}=\frac{2}{5},下课后访问学者就问上课的老师,“我不是告诉过你这样计算不对吗?”老师很无奈,“我知道,可是大家都喜欢这样计算。”

这原本是“专家”用来讽刺美国课堂上所谓的民主,也反衬我们“领先国际”的基础教育...但换个角度看,难道分数的加法一定要通分吗?我就听过这样的范例,“说一场比赛中,姚明上半场罚球两罚一中(\frac{1}{2}),下半场罚球三罚一中(\frac{1}{3}),整场就是五罚两中(\frac{2}{5})。”你看这不就是\frac{1}{2}+\frac{1}{3}=\frac{1+1}{2+3}=\frac{2}{5}吗,看来人家老美课堂是按照NBA的算法。

数学上分数加法的规则是分母相同的,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分母不同的要先通分母后再相加。而由\frac{B}{A}+\frac{C}{A}=\frac{B+C}{A}的形式,我们想能不能有\frac{B}{A}+\frac{B}{C}=\frac{B}{A+C}的等式,或是\frac{B}{A}+\frac{D}{C}=\frac{B+D}{A+C}的运算规则呢?(就如罚篮的例子)

或者是否可以给出更一般形式的分数运算规则:

1、\frac{B_{1}}{A}+\frac{B_{2}}{A}+\frac{B_{3}}{A}+\cdots=\frac{\Sigma{B_{i}}}{A}

2、\frac{B}{A_{1}}+\frac{B}{A_{2}}+\frac{B}{A_{3}}+\cdots=\frac{B}{\Sigma{A_{i}}}

3、\frac{B_{1}}{A_{1}}+\frac{B_{2}}{A_{2}}+\frac{B_{3}}{A_{3}}+\cdots=\frac{\Sigma{B_{i}}}{\Sigma{A_{i}}}

就如矢量的运算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一样,其实有一些物理量的计算就可以按照上面的泛加法规则进行,我戏称之为分数加法的自然法则。比如物理中串并联电路等效电阻的计算,题目尽管相对容易,而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程度往往并不理想。这里按照上面的思路给出另外的一种视角,或许可以解决这样的困惑。

电阻的串联,满足规则1。
由电阻的定义式R=\rho\frac{L}{S},假定串联的两个电阻材料(电阻率\rho相同,横截面积S相同,电阻的区别仅仅反映在程度L上。\rho\frac{L_{1}}{S}+\rho\frac{L_{2}}{S}=\rho\frac{L_{1}+L_{2}}{S},所以有R_{1}+R_{2}=R。更一般的情况是,R=\rho\frac{\Sigma{L_{i}}}{S}=\rho\frac{L_{1}}{S}+\rho\frac{L_{2}}{S}+\rho\frac{L_{3}}{S}+\cdots=\Sigma{R_{i}}。而对于n个相同的电阻串联,等效电阻R_{s}=nR_{0},这也可以理解为有限的电阻值是由无限的无限小电阻串联累加的,就如1是由2个1/2、3个1/3、4个1/4...n个1/n串联的。

串联电路等效电阻的计算相对容易,比如\frac{1}{2}\Omega\frac{1}{2}\Omega串联,\frac{1}{2}+\frac{5}{2}=\frac{1+5}{2}=3\Omega,也可以考虑成\frac{1}{2}+5\times\frac{1}{2}=6\times\frac{1}{2}=3\Omega。就是通常的的分数加法运算。

电阻并联的运算,满足规则2。
由电阻定义公式\frac{1}{R}=\frac{S}{\rho{L}},假定并联的两个电阻材料(电阻率\rho相同,长度L相同)电阻的区别仅仅反映在横截面积S相同。\frac{S_{1}}{\rho{L}}+\frac{S_{2}}{\rho{L}}=\frac{S_{1}+S_{2}}{\rho{L}}。所以有\frac{1}{R_{1}}+\frac{1}{R_{2}}=\frac{1}{R}。更一般的情况是,\frac{1}{R}=\frac{S_{1}}{\rho{L}}+\frac{S_{2}}{\rho{L}}+\frac{S_{3}}{\rho{L}}+\cdots=\frac{\Sigma{S_{i}}}{\rho{L}}=\Sigma{\frac{1}{R_{i}}}

而对于n个相同的电阻并联,等效电阻R_{p}=\frac{1}{n}R_{0},这样有限的电阻可以看成是无限多个无限大并联而成。比如1是有2个2、3个3...n个n并联。

比如计算\frac{1}{2}\Omega\frac{1}{3}\Omega并联等效电阻,方法为\frac{1}{2}+\frac{1}{3}=\frac{1}{5}\Omega。再如3和6两个电阻并联,\frac{6}{2}+\frac{6}{1}=\frac{6}{2+1}=2\Omega(并联中3相当于2个6)。由此我们可以给出这样的电阻并联公式\frac{R}{n}+\frac{R}{m}=\frac{R}{n+m}\frac{R}{n_{1}}+\frac{R}{n_{2}}+\frac{R}{n_{3}}+\cdots=\frac{R}{\Sigma{n_{i}}}

在串联电路中6等于2个3,3与6串联是(2+1)个3为9;而并联电路中,3相当于2个6,3与3并联,(1+2)个6并联为2。也就是说电阻串联需要分母通分,电阻并联需要的是分子通分。电路中1是由无穷多个无穷小电阻串联,1也是由无穷多个无穷大电阻并联。一个1包含无穷多个无穷小,可以看成无穷多个无穷大...很哲学呀。

对于规则2,不仅电阻的并联,等额定电压电器串联后总电功率的运算和加热时间的运算等都满足。比如(220V,120W)的灯与(220V,60W)的灯串联在220V的电路中,总功率的计算就满足\frac{120}{1}+\frac{120}{2}=\frac{120}{3}=40W,再如某热水器单独烧水一壶水的时间为30分钟,另一热水器单独烧开同一壶水的时间为15分钟,并联两热水器后共同烧水的时间计算可以按照\frac{30}{1}+\frac{30}{2}=\frac{30}{3}=10分钟。具体的可以参考以前的一篇电功率计算的一种方法

那什么物理量的运算会满足规则3呢?想来平均速度的运算和平均密度的运算就满足。

\overline{V}=\frac{X}{t}=\frac{\Sigma{X_{i}}}{\Sigma{t_{i}}}

\frac{X_{1}}{t_{1}}+\frac{X_{2}}{t_{2}}=\frac{X_{1}+{X_{2}}}{t_{1}+t_{2}}\frac{X_{1}}{t_{1}}+\frac{X_{2}}{t_{2}}+\frac{X_{3}}{t_{3}}+\cdots=\frac{\Sigma{X_{i}}}{\Sigma{t_{i}}}

\overline{\rho}=\frac{M}{V}=\frac{\Sigma{M_{i}}}{\Sigma{V_{i}}}

\frac{M_{1}}{V_{1}}+\frac{M_{2}}{V_{2}}=\frac{M_{1}+{M_{2}}}{V_{1}+V_{2}}\frac{M_{1}}{V_{1}}+\frac{M_{2}}{V_{2}}+\frac{M_{3}}{V_{3}}+\cdots=\frac{\Sigma{M_{i}}}{\Sigma{V_{i}}}

以上的方法耐心体会联系,如果使用恰当可以大大提高计算的速度,不过等式仅仅是物理结果上的等,考试的计算过程课不要直接用呀。

23

再广袤的大地,砌起了墙、架设了网就会显得拥挤;再狭小的土地,只要天空是开放的,心就会有无限延展的宽广。都一百多年了,香港依然还是那块飞鸟的落脚石。(?


和鸟儿的巢相比,猪舍就显得太铺张,不过再大猪舍也是被墙分隔的,再狭小的鸟巢也是对天空开放的...忽然在想,时下房价的飞涨想来是有另外的原因,天上有网,鸟也没了选择...于是广阔却拥挤的大地上,只见翻墙的猪,不见了飞翔的鸟。

20

晚上值班,闲来无事就亲自动手解析了一下曹哥选的题目,其中一道大题涉及到功能关系以及动量守恒定律的,特别需要理解碰撞的细节,物理图景相对复杂...

如下图所示,质量M=3.5kg的小车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一边靠近桌子,小车上表面与水平桌面相平,小车长L=1.2m,小车左端放有一质量为0.5kg的滑块Q。水平放置的轻质弹簧左端固定,质量为1kg的小物块P置于桌面上的A点并与弹簧的右端接触,此时弹簧处于原长。现用水平向左的推力将P缓慢推至B点(弹簧仍在弹性限度内),推力做功为W_{F}=6J,撤去推力后,P沿桌面滑到小车上并与Q相碰,最后Q停在小车的右端,P停在距小车左端0.5m处(S表示)。已知AB间距L_{1}=5cm,A点离桌子边沿C点距离L_{2}=90cm,P与桌面间动摩擦因数\mu_{1}=0.4,P、Q与小车表面间动摩擦因数\mu_{2}=0.1。(g=10m/s^2)求:
1)P到达C点时的速度V_{c}
2)P与Q碰撞后瞬间Q的速度大小?

初步分析,长度的单位有的是厘米,有的是米,计算中注意用国际单位制;木块与桌面和木块与小车的摩擦系数不同...
过程分析,压缩弹簧过程中,克服弹力做功,而整个过程摩擦力都做负功...
细节分析,物块P先与滑块Q发生碰撞(弹性还是非弹性碰撞?);中间状态三者匀变速...
具体解析:
1)以物块P为研究对象,在A→B→A→C的整个过程应用动能定理,得:
W_{F}-\mu_{1}L_{1}-\mu_{1}(L_{1}+L_{2})=\frac{1}{2}m{V_{c}}^2
\therefore V_{c}=2m/s
2)设P、Q碰后速度分别为V_{1}V_{2},小车最后速度为V,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m_{1}V_{c}=m_{1}V_{1}+m_{2}V_{2}
m_{1}V_{c}=(m_{1}+m_{2}+M)V
再由能量守恒得
\frac{1}{2}m_{1}{V_{1}}^2+\frac{1}{2}m_{2}{V_{2}}^2-\frac{1}{2}(m_{1}+m_{2}+M)V^2=\mu_{2}m_{1}gS+\mu_{2}m_{2}gL
联立解得V_{2}=2m/sV_{2}'=\frac{2}{3}m/s
验正,当V_{2}'=\frac{2}{3}m/sV_{}=\frac{5}{3}m/s比前面的Q速度还大,舍去。
\therefore V_{2}=2m/s

本来觉得很不错的综合题目,虽计算过程多少辛苦些,但结果还是很漂亮...不过大博同学最先发现问题,没想到他竟然要用运动学求解...起初我并没有怀疑题目本身,反倒武断他计算失误了...不过他态度异常坚决...

这些年来还是第一次值班后回家算题的...的确是题目出现了不自洽的错误。通过S=0.5m的相对距离就可以算出数据来,不过就不满足L=1.2m啦:(很是崩溃,怎么给出这样的数据了呢?想来是给出了相对多余的条件,只要机械能损失的和为定值(1.1)就可以...尹同学也做足了功课,早上上班,他还给出了能自洽的数据,改变两个参数的数值:S=0.35,L=1.5m。\heartsuit

所以上面的题目最好更改为:
如下图所示,质量M=3.5kg的小车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一边靠近桌子,小车上表面与水平桌面相平,小车长L=1.5m,小车左端放有一质量为0.5kg的滑块Q。水平放置的轻质弹簧左端固定,质量为1kg的小物块P置于桌面上的A点并与弹簧的右端接触,此时弹簧处于原长。现用水平向左的推力将P缓慢推至B点(弹簧仍在弹性限度内),推力做功为W_{F}=6J,撤去推力后,P沿桌面滑到小车上并与Q相碰,最后Q停在小车的右端,P停在距小车左端0.35m处(S表示)。已知AB间距L_{1}=5cm,A点离桌子边沿C点距离L_{2}=90cm,P与桌面间动摩擦因数\mu_{1}=0.4,P、Q与小车表面间动摩擦因数\mu_{2}=0.1。(g=10m/s^2)求:
1)P到达C点时的速度V_{c}
2)P与Q碰撞后瞬间Q的速度大小?


有时间也有兴趣的话,可以从运动学角度推演一下,最好是通过V-t图核实一遍数据,上图qiusir给出更改参数后对应的一组数值。也真难为孩子了,等天气好些了,带上大博和尹同学,还有以及我的课代表,出去犒劳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