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16
作老师的都从年轻时候走来,都有过被评课的经历。而自己印象最深的是参加别人的评棵,这也让自己反思评课的逻辑。
昨天参加了物理组的组内评课,一个年轻老师的课程被大家评的几近体无完肤。尽管大家的本意也是为了他好,不过自己的心情并不好。感同身受!
相信该老师也是进行了非常认真的准备,他自己也是为了征求更多的建议,提前在全校亮相前先在物理组内进行“试讲”。而后果竟几近信心丧失。
这个经历让自己回忆起自己刚当教师的几年的日子。 这可能就是我师傅当初提醒我当老师要先“扒几层皮”的缘由。同样也反思作为教师同行如何去评价别人的课程。尽管事情很小,一则每个教师都不可避免,再有这也体现教师作为知识分子为先的逻辑。
相信任何一个认真备课的教师对于自己的整堂课程有一个系统的安排,但如果以旁观者的身份去以偏概全去评价的话,这样是很不公平的。当然作为年轻老师,去被评价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和评价相比,年轻需要的是爱护,帮助,哪怕是旁观。
对上课者的建议:
在大家评价之前,首先简短但全面,至少系统/总体的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思路,包括自己的认为的一些闪光和困惑。这样在帮助大家进入状态。非常忌讳一句话不说就让大家评议,这样很难插话,更把握不住话题,这意味着失控。
对评课者的建议,首先应该明确大家是同行,人家是听您的建议。教育具有不可借鉴性,对于每个人的风格都不同,我们没有办法要求别人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上课,也不能。关键是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一堂课程也是这样,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否则就换位思考。
我们没有办法了解上课者的全部思想,也没有办法体验他所处的全部环境,这样我们所看到的所想到仅仅是他全部的部分,我们对他的所有评价都是以偏概全。不是我们不应该评价,至少我们先知道这样的逻辑。
其实老师教学生也是这样,老师的作用为学生提供的是引导/辅助,但老师绝对不是学生的主宰,也不可能决定学生的命运。
十 11
今天从手头的教学参考书上看到这样的话,觉得很好。
“历史的考察往往使学生得到超出具体物理知识的很多启示。...学生需要的与其说是作为研究结果的赤裸裸的知识,不如说是研究方法和研究能力...从某种程度上离开了研究结果的发展本身来把握结果就等于没有结果。...而历史的考察则是活跃学生思想,训练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思维,培养创造能力的一个有效的手段。”
也使我记起一次会议上看老外的PPT[遗憾忘记了名字]上的文字,大体上是这样的一句话,“仅仅知道月亮是一个天体是不够的,每天的月亮是不同的...”
巧合的是在网络上又看到这样的话:
在学生们上的各种课程中,科学发展的实证历史应该向他们阐明盲巷是怎样被进入、被发现和被放弃的;意外和偶然的发现怎样引起重要的新进展;被普遍接受的解释有时是如何被推翻的;在一个新的、很少了解的领域,未知而混乱的因素是怎样使不同的实验产生显然矛盾的结果的;争论是怎样被最终解决的。在概论性课程中,教授我们的学生以及未来的公民们理解基础研究产生新知识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这些新知识有时会,而且经常是无法预知地带来非常有价值的应用。他们也应该了解开发这些应用所要求的机智和努力。这些理解应该是实证历史的最重要目标之一。
Continue reading »
十 10
大成至圣先师-孔子诞辰2555周年
“德侔天地,道冠古今”
“删述六经,垂宪万世”
当下的孔子更多的和旅游联系在一起,还有的就是政治,甚至“迷信”--动不动的祭祀...
而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他是我们教师的祖师爷。还有的就是很多人的头脑里面流淌着他的思维。
十 08
记得很小的时候听学长们谈论性格的分类---内向和外向,自己很难定位,后来听说还有混合型,觉得很有道理。[在每个人的自我定位中都有封闭和开放的一面。]而眼下我的学生很少有人理解我当初的内向倾向。
还记得小时候听大人们议论某某性格如何急躁,而某某的性格如何慢性...当初自己还曾对号入座,似乎很不以为然,我的性格肯定不至于急/慢成那个样子的。
而今工作多年后,外在的反馈加之自我的反思,忽然发现自己的性格其实很容易着急,况且还不太善于把情绪隐藏。[应该对于直率的皮毛了解,要么就是小的时候把无知当个性给惯的:)]
人的性格是变化的,人的情绪使然。而人的情绪可以控制也应该控制。人的激情同样如此。
第一次的好奇仅仅是在传统的岩石上碰撞出一丁点的火化,顶多点燃了你一个人情绪,不过这些都不足以形成持续的火焰,更不要奢望如此的激情能够熔化出黄金来。
不要过分看重自己的兴奋。更不要放纵自己的激情...
对于某件事情/东西的喜爱是可贵的,着迷更是难得的。但这不等于我们可以随时的放纵自己的喜好,要对于自己的喜好有一定的把握。
一个人最初的好奇满足的冲动引发的激情并不像当初认为的那么重要,连一半都是奢望。更不要让情绪左右了我们的观点。
本来想说“有的时候”我们太自己为是了,现在看来,应该改称我们“习惯”自以为是了。
学会控制情绪,同样要学会掌控你的激情。
十 05
曾在北京苹果总部曾看到过相关的广告片,现在还能够回忆起当初的感动,很容易到网上找到了他的英文地址...
他们是:不合主流的怪才,叛逆传统的勇士,
制作麻烦的“一小撮”。
方凿圆枘,特立独行,
他们观察问题与众不同,
他们不喜欢条条框框,
更不把正统看在眼里。
你可以赞扬坦门,可以辩驳他们;
你可以引用他们,也可以非议他们;
你可以美化他们,给他们荣誉,
也可以丑化他们,泼他们脏水;
但是只有一条你不能做也做不到---那就是漠视他们,
因为他们改变世界。
他们创新,他们幻想,他们医治。
他们开拓,他们创造,他们激励。
他们将人类社会向前推进。
也许他们必须要有点“疯狂”,
要不然你怎样才能从空白的画板上看到艺术的杰作?
或者盯着一个红色的星球看到装载车轮的实验室?
我们为这样的人开创空间。
虽然有人把他们当作疯子,我们看见的却是天才。
应为只有那些足够疯狂认为可以改变世界的人,
才真正的可以改变世界。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