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教育在十字路口 Education at the Crossroads
Jacques Maritain

教育一词具有三层相互混合的内涵。它或者指塑造人并使人得以完善的任何过程,或者指成年人有意识从事的培养年轻人的一项工作,抑或---在最严格的意义上来说---指中小学和大学的特殊使命。教育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特别艰难的艺术。然而就实质而言,它属于伦理学和实用智慧的范畴。

这种“教育手段对教育目的之超越”和随之产生的“所有确切目的和真正效用的衰萎”,似乎成了对当代教育的主要责难。教育手段并不是坏东西;相反的,他们通常都比古老的教育学要好得多。然而不幸的恰恰是:教育手段太好了,以至于我们看不到目的。今日教育出人意料的弱点,就在于我们太依恋于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完善,以及我们没有使手段服从于目标。
一个医生会在他的实验室里相当全面而仔细地检查患者反应的时候,忘记了原本治愈疾病的目的,而导致了患者的死亡---死于受到太多周到的照料和分析。

我们对错误的判定要比错误还要肤浅很多,甚至过于粗暴而无理性。
浑南校区的少儿部就搬走了,跑过去“捡到”了这本小书,不能不说真本书让我从心认识了教育哲学,得到这本小册子不能不说是一种很运气的缘分。何止是教育在十字路口,社会的发展让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甚至每一件事都是在十字路口上,我们的每一天,就生活在十字路口上。

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导人发展其进化的能动性;经由此一过程,他将自身塑造成具有人性的人---以知识、判断力和美德武装起来的人。

我们塑造人,使其在社会中适应正常的、有益的及与人合作的生活,或者说在社会范围内,引导人类个性的发展,唤醒或者强化其自由感、责任感和义务感。但以上都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却又不是首要目的,而只是处于第二位的根本目的。
教育的最终目的涉及人类个体生活及精神进步过程中人的个性问题,而不是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个体的自由本身是社会生活的核心。

Platonic学习完全在于学习者,而不在于教师。知识一开始就预先存在于人类的灵魂之中了。教师只能唤起学生对那些自己已经知晓的事物的注意,学习就只是一种记忆而已。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知是先天的道德感和判断力。

如果说教学是一种艺术,而教师是一个艺术家,那么,教师是否就像一个雕塑家或是孔武之力的米开朗基罗,会狠命地敲打大理石,或专横地把已经设想出来的形式强加于被动的泥土之上呢?这样的观点在昔日的教育中并不罕见。由于与事物的本来面目相反,所以这是一种粗俗的、灾难性的观点。因为,就算受教育者并不是个天使,他也绝对不会是没有生命的泥土。
如果一个青年人不懂得精神活动的乐趣,不为认识的欢愉和美的愉悦而振奋,如果一个青年人不懂得追求理想的热情、初恋中的激动体验、诗和智慧的快活和惬意,那么,他就是不幸的。对专业化的极端崇拜使人类生活失去人性。要歪曲和贬低个性很容易,但要塑造它却相当困难的。

尽管学校特殊的专业功能是教育,但它在完成其教育任务的同时,却常年使年轻人成为令人麻木不仁的过量作业和杂乱无序的专业化之下的牺牲品。此外,学校还经常熄灭了学生的天赋才能之火,靠虚假的知识骗取学生对真正理解力的渴望。

教育艺术确实可以和医学艺术相比较。医学设计的是那些拥有内部活力和内在健康原理的活生生的人。一生对于患者的痊愈能产生真正决定性的影响,而且是以一种什么特殊的方式实现这一影响的,即根据生命机能的动力系统,在其运作中模仿生命本身的活动方式、帮助生命、为生命机能的需要提供适当的饮食和药物,使生命趋于维持其生理平衡。换言之,医学是一种生命和谐的艺术,是一种服侍艺术,是一种从属于生命自然的艺术。教育亦是如此。

帕斯卡Pascal在没有任何教师帮助的情况下,凭借着自身的独创性,发现了欧几里得几何第一卷中的前32个命题。
任何把教师视为主要动因的教育都曲解了教育任务的真正本质。教育的主要动因和动力因素并不是教师的艺术,而是能动性的内在原则,即天性和心灵的内部力量。
@Emerson:首先我们要当一个好兽儿。
教育和教学永远不要忽视其要使脑力和体力有机统一的任务,不要忽视心灵在统一中求得自由的基本需要和渴望的有机统一。
必须使儿童始终对他的工作居高临下。”“永远不要遗留任何尚未克服的困难。”“无论对什么都不要演说般地进行谈论。”

永远不要把习得的东西被动地、机械地当做加重心灵负担、使心灵愚钝的爱板信息接受下来。必须通过理解把信息主动地转变成心灵的生活,并且这样来强化心灵生活,犹如火中添柴,柴助火势,让火越烧越旺。但是若将大量潮湿的木头扔如火中,只会将火熄灭。用卑躬屈膝的方式接受知识的理性,并不真正理解知识,而智慧受到那种并非属于它本身而是属于他人的知识之压抑。与此相反,通过积极地同化,即用自由而无拘无束的方式接受知识的理解,能够真正理解知识,并且,在理性的活动中,那种自此以后属于它自己的知识会使理性得以张扬。

只有在享受知识和美的成果的过程中,由我们的内在的能动能的抒展所构成的闲暇,才是与人类中最具有任性的东西相符合的闲暇,才是比工作本身更具有价值的闲暇。
教育是某种社会“有机体”意志的一种表现,“这个社会有机体充满着生机,并被一个思想所推动。”“教师和学生……都是国家的代言人。”
这跟一个坚决主张飞机没有什么价值的汽车公司处于同一位置,因为汽车司机知道如何开车,却不知道飞行并不是开车。

教育的目的应在于:借助知识、智慧和爱,使个体活动的精神解放,并一次唤醒和释放学生本性中的精神渴望、提升学生的心灵层次。因为唯有当教育成为精神的主人、背离技术至上的奴隶之时,其才能真正地摆脱徘徊,走出十字路口。
青年学习和理解音乐,为的是理解音乐的意义,而不是要成为一个作曲家,青年必须学习和了解物理学,为的是理解物理学的意义,而不是成为一个物理学家。
正是借助于人的意志(当意志是善良的时候)---而非智力(无论智力是多么完美),人才会变得善良而公正。……虽然通常的中小学和大学教育以获得知识为目的成功地塑造了人的理智,但却似乎遗漏了教育的主要成就,即培养人的意志

11

最初是冲着豆瓣评分高卖的,简单阅读了下,为人师者,为人之父母者...

全书基于著名心理学家Alfred Adler的生活哲学理念及人类生活观
从“独裁的阶级社会”到“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现代社会正经历深刻的变化,民主不仅是一种政治思想,也意味着生活方式、育儿方式的改变。如何在尊重孩子、给孩子平等自由的同时,让孩子尊重规则、承担责任、赢得合作,这事现代教育的基础课题,也是现代父母要面对的永恒挑战。

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自由中也包含责任。(开车行路有规章。)
在人人具有平等意识的社会中,我们不能控制和命令别人。丈夫失去对妻子的统治权,父母也是去对孩子的统治权。
在人人具有平等意识的社会里,我们不能控制和命令别人。平等,就是每个人都有为自己做决定的权利。
鼓励是教养孩子最重要的部分。

“成熟”指的是心智得到完全成长,潜力得到充分发展。而只有少数人能认知体会到这种快乐。完美的成熟,需要用一生来完成。怎么能用“成熟”来要求孩子或是年轻人呢?
大人们常说“照我说的去做”,而不是“照我做的去做”。
平等,并不是相同一致!平等,是虽然每个人都有能力和性格上的差异,却有权利享受同样的尊敬和尊重。
我们大概对自己的价值感不明确,甚至深深认为自己的理想没有达成,变用弱小的孩子来作比较,通常比较的结果让成人愉快,认为这样可以在心理上可以提升自己的重要性。然而,这是个错误的幻觉。事实上,孩子往往比我们有能力,很多时候孩子的聪明才智胜过我们。

在孩子们的眼里,大人们显得极度巨大、高效迅速、无所不能。当孩子有了这些感受,只有他们与生俱来的成长勇气支持着他们不放弃成长。孩子们的这种勇气太棒了!人类从婴儿期开始,就需要通过成就来找到自己的定位。

书中指出育儿中出现的失误,并不是要批评和责怪当代的父母。他们也是大环境的产物,而这个大环境超出了他们的控制能力范围。我们所做的,只是尝试提供一些帮助和解决之道,不是要让已经感到手足无措的父母更加沮丧和受挫。

你要有的,是增强自己的勇气,改善自己,有勇气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请记住,没有人能在脆弱中成长,成长需要力量和坚强。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的是进步,而不是完美。
Not working for perfection but only for improvement(Not teaching for perfection but learning only for improvement
我们只能努力激励孩子改善他们的行为,有时尽管我们做得很对,也未必会成功。没有人可以每次都成功,这样的期望是不可能的。

满足感要通过贡献与合作得到。当我们忙着通过奖赏赢得孩子与我们的合作时,事实上我们剥夺了孩子从生活中得到的基本满足感。
成人不再享有比较优势的地位,不再享有超越孩子的权力。
尊重孩子,就是说我们将孩子看做和我们自己一样,是个享有同等决定权的人。
一旦我们为自己的坚定赢得了孩子的尊重,同时也尊重了孩子,就很容易引导孩子发展对秩序和规律的尊重。

我们对错误的强调具有灾难性的后果。任何建设都不应在“弱”的基础上,而只能在“强”的基础上。
由于我们不断对孩子进行指正,不但会让孩子觉得他经常出错,而且还会让孩子变得害怕出错。
我们必须犯了错以后,才知道那个是错误!我们必须有接受不完美的勇气,同时,我们也允许自己的孩子不完美。

规律对于孩子来说就像房子的墙,赋予生活的界限和范围。没有哪个孩子能在无法预知和无法期待的生活中过得愉快而安逸。规律让人有安全感。稳定的规律能够赋予孩子清晰感,继而产生真正的自由。

让他的风无帆可吹。Take the sail out of his wind
don’t shoo flies只是把闹人的苍蝇赶走了
当父母干预孩子之间的冲突时,其实是在剥夺他们自己解决冲突的好机会。
如果我们孩子,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有自卑自怜的合理理由,然而,当孩子自卑自怜时,他的痛苦会加倍。
人是彼此的护卫,而不是拼死的竞争对手。
Talk with them Not to them和他们说话,而不是对他们说话。
对孩子说话,是在告诉他,我们要他怎样,是在让他顺从,是我们在思考。而和孩子说话,是我们和他一起思考,找寻解决问题或改善情况的方法。
(Learn with them, not to teach them)

06


The Art of Learning|学习之道 Josh Waitzkin
9岁已经8度获全美象棋冠军的天才儿童;父亲关于他的传奇记录被改编成电影《王者之旅》;后改行研习太极拳,21次全美太极拳冠军及世界“太极拳王”...《学习之道》是货真价实的智能和体能的双料冠军的现身说法。

qiusir:曾经的“皮肤杀手”乔希·维茨金6岁开始接触象棋,而且是在公园里。“妈妈告诉我说,她看到她的儿子在下象棋时就像是一位老人。我太过专注,以至于她觉得如果她把手放到我眼前的话都会燃烧起来。” ​​​​

0.Introduction
@Josh:我总是把自己的经历和“平行学习”和“级别转化”等联系起来。
@Josh:年纪轻轻我就逐渐意识到,名气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我一直致力于自身技艺的发展,已经习惯了长时间高强度思考后辛苦换来成就与满足感。这种平静的感觉与外界的称赞毫无关系,我渴望回到那个天真无邪、有着无限创造力的阶段。
@Josh:“以数字摆脱数字”、“以形式摆脱形式”
@Josh:我意识到自己最擅长的既不是象棋也不是太极,我最擅长的是学习之道。

THE FOUNDATION
1.Innocent Moves
@Josh:妈妈告诉我,她看到她的儿子在下棋时就像是一位老人。我太过于专注,以至于她觉得如果把手放在我的眼睛和棋盘之间的话会燃烧起来。
@Josh:布鲁斯知道如何教会我更懂得约束自己,同事又不减弱我对象棋的热爱或是压抑我内心的想法。很多老师都不懂得这种平衡状态,而是逼学生采取某种固定模式。
@Josh:我知道自己的确很难管的,我的父母培养出了一个任性的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鼓励我参与在家中举办的激烈的晚餐会辩论赛,讨论艺术与政治。他们教导我要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要考虑别人的想法,而不要盲目地追求权威。
@Josh:布鲁斯不会一味地庇护我---有的老师为了避免自己太过独裁,会表扬小选手所有的决定,无论是好是坏。他们的本意是打造信心,但相反的,这样只会打击小孩子的客观性,鼓励自我纵容,或许最糟糕的一点就是,他们创造出老师和学生间的不诚实的关系,这一点是任何一个聪明的孩子都能感觉出来的。
@Josh: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布鲁斯进一步加深了我对象棋的热爱,并且从未让技术性的东西影响了我对象棋的内在感觉。
@qiusir:象棋大师Josh的成长离不开,天赋(良知为吾师)、家庭(父母培养出一个很任性的孩子)、环境(公园的棋友不断叫我更多的技术,街边的粗莽和正规的教育的完美结合让对手根本招架不住)、投入(下棋的孩子像是一位老人)...“不止一次,比赛甚至还没开始,对手就坐在棋盘旁开始抹眼泪。”

2.Losing to Win
@Josh:我们把失败看作了虚张的勇气下的癌症,当局势开始失去控制时,原有的信念瞬间倒塌。
@Josh:在我小的时候,妈妈总会把她柔软的面颊贴在我的脸上,提醒我,我不用一直都那么坚强。她安静却强大无比,总是无底线地支持我,一心放在我身上,一直鼓励我随心而动,即使方向骗了或者追求的目标有点奇怪。
@Josh:赢得大的赛事后,一切都那么美好,连天也是蓝的;而输掉比赛时,一切就变了样,连梦想都那么荒诞不经。
@Josh:我用辛勤的练习来应对比赛的挫败与心灰意冷。
@Josh:杰夫的爸爸让他每天学12小时的象棋。他爸爸是个粗暴的独裁主义者,以救世主自居,用他疯狂的精力与想法打造除了一台完美的象棋机器。但我很尊重杰夫,他热爱象棋,并且认真的程度无人能及。
@qiusir:不知道杰夫后来的生活和象棋是否有关,狼爸的教育即便很成功也有很大风险;而乔西自己后来也被电影等干扰的转行了吧。成名太早...

3.Two Approches to Learning
@Josh:1有的人能挤进高高在上的王者之位,而大多数只能望而兴叹,其中的差别到底在哪?2比赛的意义何在?如果野心会带来失望,为什么还要一如既往地追求卓越呢?这两大问题的答案源于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方法,它能激励弹性,能够将多样化的追求和每天对于过程的享受练习在一起。大多数有追求的人沮丧地偏离了主道,而那些能走在成功道路上的人却始终沿着正确的轨迹稳步向前。
@Josh:发展心理学领域的领军人物Carol Dweck对智力的“整体理论”和“渐进理论”进行了区分。整体理论思维的孩子倾向于“我在这方面很聪明”,并将成败归结于一种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能力水平。他们把自己的综合智力和技能水平看成是一个固定的、无法继续演变的“整体”;而渐进理论更像是“学习理论”,这样的思维更倾向于“我之所以做到了是因为我非常刻苦”,或者是“我应该更努力一点才是”。渐进理论思维的孩子倾向于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Dweck的研究表明,渐进理论者更可能迎接挑战,而整体理论者更容易焦躁不安甚至放弃。
@Josh:追求卓越的过程中获得的教训比唾手可得的奖杯和荣耀意义得多。拥有健康的心态,能够从每次经历(不论好与坏)中有所心得,这样的人才能一路走下去,而且一路都能走得很开心。
@Josh:我的大部分对手都是从学习开具棋路开始的。一旦从开局学起,你就没了退路,这一生都会用来牢记、更新“象棋百科全书”。这就像会上瘾一样,具有积极危险的心理影响。这就像从老师办公桌上偷试卷,而不是学解数学题。你可能会通过考试,但你其实什么也没有学到,更重要的是你没有领会到学习本身的价值和美妙之处。
@Josh:他们努力避开挑战,但最终是现实的世界主动找到他们。他们的自信心是那么脆弱,不堪一击。对他们来说,失败永远是一场危机,而不是一个成长的机遇
@qiusir:求师得“A Question A Chance”和乔西的观点不谋而合。Dweck的渐进理论的另外表述是前些年提到可持续性发展吧,但我们逐渐开放的思维似乎更引导学生的整体理论。

4.Loving the Game
@Josh:一个粗鲁的家伙竟和我下了9个多小时,我当时只有10岁。我必须培养“头脑马拉松”能力。
@Josh:真的遇到问题时,学会游泳的唯一办法就是下水。
@Josh:他输了棋,人也很伤心。告诉他这没关系无异于在侮辱他的智商。如果他在哭的话,就让他在她的肩膀上哭个够。她应该告诉他,他让她感到多么自豪。
@Josh:成功的美妙知识瞬间的感觉,甚至在我们吸气时它就走远了。
@qiusir:“作为大人我们要自己承担责任,培养一种健康、自由的思维方式”。常见家长和老师因为孩子发怒,其实这何尝不是一种危机转嫁呢。

5.The Soft Zone
@Josh:思维以电流的速度在运作,复杂的问题凭着直觉迎刃而解,你越来越进入到了棋局的灵魂深处,时间飞逝,我的改变已不存在了,存在的只是一种幸福的专注,纯粹的思考,绝对的意识流。
@Josh:古印度的一则寓言能帮你认识到“软区域”的重要性。有个人想步行穿过大陆,但当时地球上布满了荆棘。他有两个选择:一是铺一条路,征服大自然;二是做一双草鞋。做草鞋是他内心的解决方案。像“软区域”一样,他不是将成功建立在一个“服从于他”的世界或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之上,而是建立于才智的准备与坚韧的意志力智之上。
@qiusir:软区域一次对我来说很新颖,不同于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怖区的心理概念,真正的放松唤起自身的潜能?“在行为训练中,首先要学着心平气和地对待一切已发生的事;之后,我们要学着将这些事情为我所用;最后,我们要学着做到完全自给自足,创造出我们自己的地震...”

6.The Downward Spiral
@Josh:从18岁那年我在公立学校当了四年的国际象棋指导教师...这些年来我从这些孩子身上学到的东西不亚于他们从我这学到的知识。相比较于那些追逐名利的野心,正是这些孩子们与生俱来的、未被世俗玷污的好奇心打动了大多数年长于我的强劲的国际象棋竞争对手们?(后面的话没看懂)
@Josh:犯了第一个错误并不会导致什么可怕的后果,但是接踵而来的就像湍流涡旋一样的第二个错误,第三个错误,甚至第四个错误却会导致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一个错误引发新的错误却往往是致命的。
@Josh:输赢之间的距离是很微小的,有很多办法都能将胜利从失败的手里夺回来。那些真正伟大的表演者们能够把握住那种时刻,让错误为他们所用,用那闪耀着紧迫感和生命力光辉的即兴创作演出来提升自己的表演水平。
@Josh:(戴耳机的)女孩被(奇迹般刹住了的)自行车撞了一下,没什么大碍。当时如果这个女孩能够及时地退回到人行道上,她就能避开意外(一辆出租车从同样的路口快速开来把她撞飞,像一条抛物线...狠狠地撞上一根街灯柱,不省人事地躺在一片血泊中),然而取而代之的是,这个女孩转过头来咒骂着那个快速登着自行车离去的人。
@qiusir:漩涡效应就如我之前说的,学习遇到的问题不是问题,问题连着问题才是问题;教书的正确并非正确,(学生、学校和家庭等)正确接着正确才是正确。

7.Changing Voice
@Josh:一直鞭策我不断前进的不是壮志凌云的野心,更多的是探索自我的渴求。
@Josh:把象棋和生活在我的生命中合二为一。
@Josh:每场比赛一结束我都会立刻把棋局输入到我的电脑,并且记录下来我的思考过程和再对峙的不同阶段出现了哪些心理反映。
@qiusir:很难说天才出自勤奋和精细化的自我管理,还是执着和细节的雕琢是天才本身的特质。

8.Breaking Stallions
@Josh:拉祖维拥有一种佛教僧侣般的平和的气质,总是带着一宗亲切而又稍有嘲讽的笑容。与他共事仅仅几个小时之后,我有一种感觉,他对我的了解已经几乎比我生命中其他所有人都要透彻。好像我是在于星际大战里的尤达大师比赛下棋。
@Josh:德沃斯基那满是厚茧的手指操作起象棋子来竟然显出了几分优雅。他很乐于看见那些天赋异禀的国际象棋头脑们因为他提出的难题而冥思苦想。当他悠闲地享受着权利带给他的快乐时,那些年轻的冠军选手们勇于创新的创造力正慢慢被消耗掉。
@Josh:疾病是健康派来最有说服力的大使。
@qiusir:关于德沃斯基的描写很像是重点学校里经验丰富的理解教师一样,我偶尔也会有那种休闲体验...

MY SECOND ART
9.Beginner's Mind
10.Investment in Loss
@Josh:当我放弃自尊心的阻碍,用一种开放性思维学习时,很多其他学生看起来都是僵硬地站在那里,不停滴重复他们的错误。因为他们不能舍弃旧习,所以他们没有办法取得进步。当老师给他们提建议时,他们试图为自己辩解。他们太不愿意出错,以至于被框住而无法前进。
@Josh:一直以来我都坚信如果一个受过训练的学生可以避免再次犯同样的错误---不管是技术上还是心理上---他就能成为某个另有的佼佼者。当然,这种事情是不可能的---我们注定要重复犯某些关键性的错误...
@Josh:我逐渐放松,在我看来好像他的速度变慢了
@Josh:乔丹之所以伟大并不在于他的完美,而是他乐意把冒险作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
@qiusir:害怕犯错、拒绝改变,就如不舍得离开摇篮一样,巨婴特征吧。

11.Making Smaller Circles
@Josh:学习的基本原则就是要钻研微观的细节事物从而来理解是什么促成了这些宏观上的问题。
@Josh:有效地压缩技能的外在表现同时又紧紧围绕技能的内在实质。一段时间之后,广度就会慢慢缩小饿力量则会逐渐增加。我把这种方法叫做“划小圈”。
@Josh:我们能成为顶尖选手并没有什么秘密,而是对可能是基本技能的东西有更深的理解。
@qiusir:“划小圈”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分解动作?或是细节的放大...

12.Using Adversity
@Josh:在所有运动的基本准则中,使得身体技能得到发挥的关键就在于内在的驱动,但我们却很容易在磨练中途就和这种内在失去了联系。
@Josh:基本上,我总会在受伤的第二天就回到训练场,想着如何利用这种新情况来提高我某些方面的技能。
@qiusir:天才不仅是对成功的渴望,更是成功路上的执着、精细和理性。

13.Slowing Down Time
@Josh:直觉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指南针,它是无意和有意思维之间的桥梁,我们一定要和使直觉起作用的因素保持联系。
@Josh:处在高水平中的每个人都对想起有很多深入的了解,而成就伟大的原因很大部分在于内在的风度和意识思维的放松,后者可以让非意识自由流淌。
@Josh:在象棋大师脑海中存在的信息组块使得他能够用更少的有意识思维观察到更多的东西。
@Josh:我拉拽他右腕部的动作包含二三十个微小的细节,以这些细节为基础我可以就对手的细微反应而变换我的动作。当我静立在地面上,绊倒对手的右脚时,我对这个环节的洞察可能包含了四十个变化。
@Josh:时间之所以感觉到变慢了是因为我们会本能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小块重要信息上,这样我们的处理器就可以当它是可以大字体现实那样对其进行分解。
@qiusir:电影里武林高手的对决有类似时间变慢的慢镜头,而对于大师,还是那句话,上帝存在与细节之中。

14.The Illusion of the Mystical
@Josh:我把训练过程拍摄下来,每一周我都会将这些视频进行细致分解剖析。
@qiusir:乔西的那股子认真劲,即便是当老师,也一定是顶级的教师。

BRINGING IT ALL TOGETHER
15.The Power of Presence
@Josh:在每一个领域,区分强者和弱者的标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处在危急关头是否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冷静,从容自如。
@Josh:如果我们只以“度过此生”来作为生活的标准,那么永远都不能指望杰出。如果发自内心深处且灵活的从容成了习性,那么生活、艺术和学习将会变得丰富多彩,而这种丰富多彩能带给你不断的惊喜和愉悦。
@Josh:如果我们想追求卓越,那么我们就必须适应自我激励和控制的生活方式。从容应对所发生的一切,像呼吸一样自如。
@qiusir:表面上看,优秀是一种选择。另外来讲,优秀是内在“良知”的唤醒、茁壮和绽放。

16.Searching for the Zone
@Josh:(小时候)我会花数小时在太阳下敲打椰壳,不愿说不...
@Josh:当我棋路下得不错的时候,我就想法果断坚决。
@Josh:心理放下得越多,瑕疵攻击就越猛烈。
@Josh:若你在读书而已目光涣散,把书放下,深呼吸,拿起书,立即双眼有神。
@qiusir:学习的节奏很重要,松弛有度,很多人的问题不是不努力,而是不会努力...

17.Building Your Trigger
@Josh:我们不仅必须善于等待,还必要享受等待。等待不仅仅是等待,它还是生活。
@Josh:当我们很自然地沉浸在“平凡”中的可爱的细微之处,无聊这个词变得很遥远也很荒唐。
@Josh:存在本身教会了我如何生活。
18.Making Sandals
@Josh:我们不应该被愤怒控制或否认自己的愤怒,而是必须从某种程度上将我的愤怒引导到一种极度全神贯注的状态。
@Josh:世上总是有讨厌的人,而我必须学会怎样以冷静的头脑应对。愤怒失控会让我的人生止步不前。我必须认清问题出在我的身上而不是对方...没有体育道德的选手是我最好的老师。
19.Bringing It All Together
@Josh:只有当我们的工作超越熟练阶段而成为自身的一种表达的时候,学习才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
20.Taiwan...

@qiusir:真没想到乔西用一张来黑台湾的太极拳锦标赛~
@qiusir:封面上“美国公认的学习第一书”完全是个广告语,但阅读本书的确带来很多收获。
@qiusir:办公室里看这有关学习方法的书,其中看到母亲对他的包容和保护竟眼眶湿润,不巧有学生来问事情搞得很尴尬,也不知道他发现没有...
@qiusir:苏鸿雁和谢京秀两位翻译有的地方象棋,有的地方国际象棋,称谓上统一好吧;个别长语句不通;书中提到本书的第几张也用书名号看着很不喜欢,还以为参考书目呢...

16

@qiusir:记得张鸿业同学提到过《瓦尔登湖》[?](“Every single one of you should visit Walden sometime.”),书来了还没读(2017.4.28),光看装帧和手摸着的质感就很好了...​ ​​​​
@qiusir:最近常居基态,劳碌之余也零零散散的看完了《湖滨散记》的第一部分。“一个人要在世间谋生,如果生活得比较单纯而且聪明,那并不是苦事,而且还是一种消遣。”争取利用高三的假期感受下...


@qiusir:这一年过得特别辛苦,以至高考完也没剩什么旅游的动力了。和饕餮一顿的旅游相比,更好奇平常的生活该怎么过。早上睡到自然醒,上午看看书、看看球赛,下午看看电影,傍晚去学校的体育馆打打球...“足不出户”是算上以校为家,说到“远行”,我去了梭罗的《瓦尔登湖》:“快把你的视线转向内心,你将发现你心中有一千处地区未曾发现。那么去旅行,成为家庭宇宙志的地理专家。”​
@qiusir:上个高三假期我去了西藏...
@qiusir:有两件事情让我觉得自己内心浮躁。一是想要一笔一划地认真写一段文字,另一个就是开始读《瓦尔登湖》的时候。梭罗在瓦尔登湖那住了两年,我看《瓦尔登湖》用了一周...
@qiusir:看好书如观大树,远观近看都是风景。暖暖的春光里,内心在窗前片刻安静。柳絮成球,阳台上滚来滚去,时不时跃起旋转,又不情愿回到角落里,百无聊赖又满心欢喜...
@qiusir:“如果要有所忏悔,我悔恨的反而是我的善良品行。是什么魔鬼攫住了我,使我的品行这样善良呢?老年人啊,你说了那些最聪明的话,你已经活了七十年了,而且活的很光荣,我却听到一个不可抗拒的声音,要求我不听你的话。新的世代抛弃前一代的业绩,好像它们是些搁浅的船。”作为梭罗笔下那常说些聪明话的老年人的确是该为自己的善良忏悔。
@qiusir:久居城里,少有小时候农村那“伸手不见五指”的天黑体验,但就都市的社会的气象而言,倒也常见《瓦尔登湖》里的描述。“我听说村中很多人在街上走走,都走得迷了路,那是在黑暗最浓厚的时候,正如古老话所说,黑得你可以用刀子一块一块把它割下来。” ​​​​

@qiusir:此时学校的体育馆就像是我的瓦尔登湖,每次拍球的回音都像大地冻裂的声响...(Laura说我是瓦尔登湖人队)
@qiusir:关于风景,“我勘察一切,像一个皇帝,谁也不能够否认我的权利。”读到这一段,我合上书本下地走了一圈,这是“风景的拾荒者”对梭罗国王的敬意。再高的社会阶梯也无法攀爬思想的楼宇...
@qiusir:电影《死亡诗社》引用《瓦尔登湖》的一句: "我走进丛林,因为我想从容的活着,我要活得充实,吸取人生所有的精华,抛开身外之物的所有烦恼,才不会在我临终时,发现我虚度此生..."

@梭罗:那里什么都教,什么都练习,只是不教生活的艺术也不练习生活的艺术;---只是从望远镜或显微镜中考察世界,却从不教他们用肉眼来观察...
@梭罗:一个人要在世间谋生,如果生活得比较单纯而且聪明,那并不是苦事,而且还是一种消遣。
@梭罗:如果你手上很富有,要像枣树一样慷慨自由;可是,如果你没有可给的呢,做一个Azad,自由的人,像柏树一样吧。 (它永远苍翠)波斯诗人希克萨迪《花园》)
@梭罗:没有比善良走了味更坏的气味了。这像人的腐尸或神的腐尸臭味一样。
@梭罗:一千人在砍着罪恶的树枝,只有一个人砍伐了罪恶的根,说不定那个把时间和金钱在穷人身上花得最多的人,正是在用他那种生活方式引起最多的贫困与不幸,现在却在徒然努力于挽救之道。
@梭罗:……如果霍华德(英国慈善家)的慈善事业,慈善不到我们已经拥有最好的产业的人身上,那么,在我们最值得帮助的时候,一百个霍华德对于我们又有什么用处?我们本身也希望得到帮助,但我们不去抱怨没有遇到真正的慈善家,因为我们本就是慈善家,我们的工作就是帮助那些需要和值得帮助的人

@梭罗:如果我饥饿,而他喂饱了我,如果我寒冷,而他暖和了我,如果我掉在沟里,而他拉起了我,对我来说这个人不算好人。我可以找一条纽芬兰的狗给你看,这些它都做得到。慈善并不是那种爱同胞的广义的爱。
@梭罗:谎骗和谬见已被高估为最健全的真理,现实倒是荒诞不经的。
@梭罗:上帝之所以伟大就在于现在伟大,时光尽管过去,他绝不会更加神圣一点的。
@梭罗:几百万人清醒得足以从事体力劳动, 但是一百万人中,只有一个人才清醒得足以有效地服役于智慧;一亿人中,才能有一个 人,生活得诗意而神圣。清醒就是生活。我还没有遇到过一个非常清醒的人。要是见到 了他,我怎敢凝视他呢?
@梭罗:可是我要告诉我的伙伴们,只这一次,以后永远不再说了:你们要尽可能长久地生活得自由,生活得并不执著才好。执迷于一座田园,和关在县政府的监狱中,简直没有分别。
@梭罗:我的自卑在于要和光明分享,我的自信在于常与黑暗为伴。
@梭罗:两条腿无论怎样努力也不能使两颗心灵更相接近。
@梭罗:古代的诗歌和神话至少提示过,农事曾经是一种神圣的艺术,但我们匆促而杂乱,我们的目标只是大田园和大丰收。我们没有节庆的日子,没有仪式,没有行列了,连耕牛大会及感恩节也不例外,农民本来是用这种形式来表示他这职业的神圣意味的,或者是用来追溯农事的神圣起源的。现在是报酬和一顿大嚼在吸引他。

@梭罗:说到金字塔,本没有什么可惊奇的,可惊的是有那么多人,竟能屈辱到如此地步,花了他们一生的精力,替一个鲁钝的野心家造坟墓,其实他要是跳尼罗河淹死,然后把身体喂野狗都还更聪明些,更有气派些呢。 ​……许多人关心着东方和西方的那些纪念碑---要知道是谁造的。我愿意知道,是谁当时不肯造这些东西---谁能够超越乎这许多反锁玩意儿之上。
@梭罗:难道我们不应该为败草的丰收而欢喜,因为它们的种子是鸟雀的粮食?大地的生产是否堆满了农夫的仓库,相对来说,这是小事。
@梭罗:真正的农夫不必焦形于色,就像那些松鼠,根本是不关心今年的树林会不会生产栗子的,真正的农夫整天劳动,并不要求土地的生产品属于他所占有,在他的心里,他不仅应该贡献第一个果实,还应该献出他的最后一个果实。

@梭罗:他们爱上他们将来要葬身的土地,却不理睬使他们的躯体活泼起来的精神。
@梭罗:人们所爱好的纯洁是包裹着大地的雾,而不是上面那蓝色的天空。
@梭罗:“告诉裁缝们,在缝第一针之前,不要忘记了在他们的线尾打一个结。”这活勾起童年回忆啊...
@梭罗:Rather than love, than money, than fame, give me truth.
@梭罗:可是大部分的人类不懂得机智,就像印第安人不懂得火药。
@梭罗:一个诗人在享受了一个农场的最有价值的部分之后离开,而爱发脾气的农夫却认为,他只带走了几个野苹果。嗨,过了许多年那位主人都不知道,诗人已经把他的农场写进了诗里。
@梭罗:A man is rich in proportion to the number of things which he can afford to let alone.

@梭罗:有些昆虫在最完美的状态中,虽有饮食的器官,并不使用它们。蝴蝶翅下的腹还是蛹的状态...大食者是还处在蛹状态中的人;有些国家的全部国民都处于这种状态,这些国民没有幻想,没有想象力,只有一个出卖了他们的大肚皮。
@梭罗:食物入口不足以玷辱一个人,但他吃这种食物的胃口却足以玷辱他。
@梭罗:“我恍然大悟了,我第一次看到的附在冰下面的小气泡现在也给冻入冰块中,它们每一个都以不同程度在下面对冰块起了取火镜的作用,要融化冰块。 ”总觉得这么说有点问题呢?
@梭罗:为什么一桶水放时间长了会变臭,而水冻成冰以后就能永远保持甘美呢?哲人说,这就如同情感和理智的区别。
@梭罗:一个人若能自信地向他梦想的方向行进,努力经营他所想望的生活,他是可以获得通常还意想不到的成功的。
@梭罗:花了一个人的生命中最宝贵的一部分来赚钱,为了在最不宝贵的一部分时间里享受一点可疑的自由。(成功是可疑的,失败是不值得分享。
@梭罗:The mass of men lead lives of quiet desperation and go to the grave with the song still in them.
@梭罗:灵魂会因处境而误解自己的身份,直到圣贤揭露真相,方知自己是婆罗门。(该句源自印度故事:有位王子从小被放逐,由一个樵夫抚养成人,后来被一位大臣偶尔发现,王子才知道自己是一位王子。)
@梭罗:无知和错误,满载着虚构的忧虑。我们天性中最优美的品格,好比果实上的粉霜一样,是只能轻手轻脚,才得保全的。
@梭罗:我终究只是你生命中的一个过客!
@梭罗:我其实并不应该过多地谈论自己,前提是,如果我了解别人如同了解自己一样透彻。
@梭罗:与我们自己的私人意见相比,舆论是一个软弱的暴君。恰恰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决定了他的命运,更确切地说,是指出了他的命运。
@梭罗:我爱独处,我从来没有发现比独处更好的伙伴了。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外出,到人们中间去时,比呆在自己的屋子里更为孤独。
@梭罗:早晨只是时间的流逝,而不是真正的破晓。导致我们闭上双眼的阳光,对我们来说就是黑暗。只有在我们醒着时,天才是真正的破晓。日出未必意味着光明。太阳也无非是一颗晨星而已。

@梭罗:年长并不一定都好,长者有时甚至连指导年轻人的资历都不具备,因为他在岁月里失去的比得到的要多。
@梭罗:然而大人们却又总觉得自己比孩子聪明,因为他们有更多的生活经验,确切地说,是更多的失败经验。
@梭罗:我君临万象,风光尽收眼底。不容置疑,我拥有一切权利。

@梭罗:一个健康的人内心深处的那种微弱而自信的反对,终将能战胜人类的种种雄辨和习俗。
@梭罗:所谓的听天由命,便是根深蒂固的绝望。
@梭罗:你如果谈论天国,也就羞辱了大地。
@梭罗:可怜呐!人类最终却沦为了自己工具的工具。
@梭罗:别人交口称赞的生活不过是生活中的一种,何必为了一种生活舍弃自己的生活。
@梭罗:固然在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从未在实质上助它一臂之力,但毋庸置疑,极其重要的就是在太阳升起的时候在场。
@梭罗:我以前一直被一个问题所困惑:怎样去过一种体面的生活?怎样去自由地追求自己的正当事业?现在我不那么困惑了,因为我幸运地变得比以前麻木了。
@梭罗:你应该成为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的哥伦布,去开拓新的航道,不是贸易航道,而是新的思想航道。每个人都是自己内心王国的君王,和我们内心王国相比,沙皇帝国不过是一个弹丸小国,冰天雪地里的一个小土丘。
@梭罗:我们必须学会再次苏醒,并保持清醒的状态,但要借助的不是某些生硬的措施,而是对黎明的无限期待,这是我们在睡得最熟时也会有的期待。
@梭罗:假如我们醒来并没有过上比睡前更崇高的生活,那么白天也就没什么好期待的了,它甚至都算不上是白天;如果是这样的话,黑暗就结出了它的果实,而光明也并不比黑暗好。
@梭罗:大自然既为强者提供用武之地,也为弱者提供容身之所。
@梭罗:我的房子里有三把椅子,孤独的时候用一把椅子,结交朋友的时候用两把,交际的时候用三把。
@梭罗:时间只不过是供我垂钓的溪流。我饮用溪水;但在我饮水的时候,我看到了它的沙床,发现它是多么的浅。
@梭罗:一些人时刻不停的焦虑和紧张,几乎已经成了一种不治之症。我们习惯了夸大我们所做的工作的重要性,然而却有多少并不是我们所做的啊!
@梭罗:我并不比湖中高声大笑的潜水鸟更孤独,我并不比瓦尔登湖更寂寞。我倒要问问这孤独的湖有谁作伴?然而在它的蔚蓝的水波上,却有着不是蓝色的魔鬼,而是蓝色的天使呢。太阳是寂寞的,除非乌云满天,有时候就好像有两个太阳,但那一个是假的。上帝是孤独的,——可是魔鬼就绝不孤独。我并不比一朵毛蕊花或牧场上的一朵蒲公英寂寞,我不比一张豆叶,一枝酢酱草,或一只马蝇,或一只大黄蜂更孤独。我不比密尔溪,或一只风信鸡,或北极星,或南风更寂寞,我不比四月的雨或正月的溶雪,或新屋中的第一只蜘蛛更孤独。
@梭罗:只有在反思与回味中,时间才属于自己。
@梭罗:高尚者的品行像风,普通人的品行像草;风吹过时,草自然会伏低。
@梭罗:我常常在想,不是人在放牛,而是牛在放人,只不过人享受的自由更多一些。(现在城里时兴狗遛人
@梭罗:他的善意和同情并不表现为顺从别人,他的坚定和理智也不要求别人的顺从。
@梭罗:如果一个人跟不上他的同伴,也许是因为他听到不同的鼓声。让他踏着他所听到的音乐拍子走吧,不管节奏如何,或是有多远。
@梭罗:与其用花言巧语去美化事物,倒不如说出事物的真相。真相本身已经足够美丽。
@梭罗:一只活着的狗总比一头死去的狮子好。难道一个人属于矮子一类便该上吊?为什么他不能做矮子中最长()的一人。人人该管他自己的事情,努力于他的职责。
@梭罗:湖水起过这么多的涟漪,但它却没有一道永久的皱纹。
@梭罗:......

​​
P.S.我读的是徐迟翻译的版本,摘录的话不少是读书过程中手机记录的,有的是偷懒网络检索的,也就存在不同翻译版本的句子了...

14

​​
哈佛大学资深教授戴维·珀金斯关于教学和学习的一套通俗又实用的理论。
或许我的这种平庸水平听上去很差劲,但我却对自己能起到作用感到满意。(我打棒球一般化,既不是特别擅长,也不是太糟。我只能达到这种水平。我总接不住冲我飞来的球,因而常常被分配担任外场手)

我在学打棒球时,大部分时间并非打常规的棒球。我只是在打适合自己玩的初级版棒球。初级版棒球恰好适合我这般大小的哈子,适合我们邻里小伙伴。
不过,我在学习那些零打碎敲的数学和历史内容时,遇到的却不是什么初级版的内容,这有点像不了解棒球整体而进行的击球训练。
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帮助人们学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无法轻易学会的事情。教育总得要问这样一个问题:要做什么才能让人们掌握具有挑战性的知识和能力。
那些(未来)的教师们听了无数关于学习的理论和如何活跃课堂气氛的说教,但他们只花了少得可怜的实践来进行教学实践。
人们对“要素症”和“了解病”的不满,并不在于他们导致我们一事无成,而在于我们本应该学会更多东西。
学生难以将数学应用到科学,“就像穿过走廊由数学教室走到科学教室,学生们马上就忘记了数学。”(上物理课看学生桌面上还摆着数学书,是因为上节课结束还没来得及放起来...)
学习始终是偶发现象。教育是对学习的舞美设计
“没有人是座孤岛,是岛的全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分子,是整体的一部分。”
就像东方的地毯,人们看到的是让人叹为观止的花色图案,却看不到下面错综复杂的织绒。
“要素症”和“了解病”导致的是过度劳累而无功的学习方式,仅仅是玩表面的全局游戏。
围绕教育的高谈阔论有很多都强调人要达到优秀,优秀的确是人们梦寐以求的圣杯。如果在各个领域内,大多数人获得的是积极的平庸,而不是消极的博学多才,那么这个世界将会是一个更美好的地方。
我们今天所学并不是为了今天,而是为了后天。有时,后天与今天差不多,但更多时候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1、玩全局游戏;2、让游戏值得玩;3、在难点部分下功夫;4、打客场比赛;5、发现潜在的游戏;6箱同队和其他队队员学习;7、学会学习。很难想出还有什么比学会学习更值得学习的。

1、玩全局游戏
高山现象与发现问题
远在天边的一座座山峰显得很小,但当你真正走进它们时,却会发现它们实际上要大得多。
解决问题是处理好已经相当清楚的问题。
我几乎总是成功地解决问题,但那些问题全都来自课本或教师。我从来未承接过类似于工程的事情或开放性的调查工作。结果是必然的:我拥有很多解决问题的丰富技能,却几乎没有发现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是玩全局游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自由形式的做法对刚踏入某一学习领域的人来说作用并不太好。某些版本的基于问题学习方式和基于项目学习爱方式会太过松散,尤其是在学生刚刚着手学习时。学生需要一些已经得到解决的清晰范例和强有力的指导,而这种指导以后可逐渐减少。

探求全局游戏、找到初级版的游戏、找到恰当的游戏、让游戏保持动态、游戏是为了理解...
初级版会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参与到全局游戏中,并将零散的内容放到一个更大的场景中,这对今后的学习意义深远。

pace节奏 focus重点 stretch适宜的挑选 stick坚持性

英文书摘 李海妹Laura Lee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