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功W=UIt,有老师说“大不了,你挨踢”...
第一幅图很形象表述了欧姆定理,电阻的阻碍,电压的推动,电流的通过...
第二表,国外资料上的电压符号和单位通用V,更改成我们习惯的,电压物理量的符号U,电压单位符号V...
通常给定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所以对于公式R=U^2/P可能更常用;相对串联电路中P=I^2R,相对并联电路中P=U^2/R...
电学(初)公式[?]
通常给定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所以对于公式R=U^2/P可能更常用;相对串联电路中P=I^2R,相对并联电路中P=U^2/R...
电学(初)公式[?]
@qiusir:“开学啦”,“放假啦”还会远吗~
@qiusir:我们的教育足够现实,一直回避着现实的问题;我们的社会足够现实,一直回避着现实的教育。
@qiusir:喜欢富有生机的轮子,也喜欢遮轮子投影的轮廓~
@qiusir:莫非秋老虎也休假了?穿着短裤都跑不出汗了~
@qiusir:据说某次国王托勒密一世(和完善地心说的托勒密同名)向欧几里得(几何之父,著有《几何原本》)询问学习几何学的捷径,欧几里得脱口答,“在几何学中没有王者之路。”这或许是“求知无坦途”最早的出处吧。
@qiusir:这大好天里闷头改稿实在悲催,可谁让咱宁负蓝天不负君呢。再说出门也给全运会添乱嘛。
@qiusir:原本想骑自行车,也曾想开摩托,其实我还是习惯跑~
@qiusir:日落。云飞。叔归~
@qiusir:河边劲走兴致盎然,贴栅栏挡住叔去路,中国海事?发个大水还真把浑河当浑海了哈。
@qiusir:盛京航母,浑海夕照。
@qiusir:这就开学了唉。但凡有空就该出来跑跑,今个还捡到着球~
@qiusir:《怪兽大学》原来是《怪兽电力公司》前传呀,字幕看多了的我还不太习惯中文配音。天生萌的草根大眼麦克从小励志恐吓专员,学霸虽先天不足却也能和学渣毛怪组合成破纪录的好搭档。如此美式励志动画故事一样正能量,更像是说复合智能,一会跑步也找找我的苏利文哈~
@qiusir:面朝浑河暑去秋来~
@qiusir:准备报告占了很大精力,有段时间没去河边散步了。胜利桥下新增了足球场~
@qiusir:关二代的关本是山海关的关,也是关心的关;发才的才最初是财富的才,现在是人才的才。参加沈阳市高中物理教师研修活动,有个“教育中的感性悟理”的发炎~
@qiusir:郊区上班的都不知道什么叫堵车,好容易进城开个会,这一路上心里慌呀:(
@qiusir:"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三毛
@qiusir:电光不止天雷滚滚,狂风大作烟雨飞飞。
@qiusir:生活是不会屈从你的预设而存在,但努力的意义是让你变换视角,发现那些既定的目标不过是以另外的方式呈现。
@qiusir:推车的、观望的、探路的,让我想起那年的大雪。浪花撞击底盘,脚有震感~
@qiusir:要一模了,被孩纸们缠了好久。晚下班私车公用,冒雨送点菜的地铁,躲冰雹送赴宴的会所,雷锋大叔照旧董大牛~
@qiusir:去泛华多习惯性下楼点份鸭血粉丝汤,今天老板不在,旁边卖饺子的妹子帮忙煮,说小妮子开学就二年级了,说明天就不来了,说太累了。又要来份饺子默默走开...
@qiusir:http://weibo.com/3009827
@qiusir:明天(2013.8.8)上午辽宁大厦,我也做个报告(这个暑假开始和结束分别准备了两个报告[?]):从“再创造”的认知到“寓学于教”的回归---谈动态开放环境下的数理探究及创造力培养
沈阳市教研院副院长黄艳主持开幕式,沈阳市教育局副局长倪左致欢迎辞。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大中城市教育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沈阳市教研院院长符泰民作协会工作报告。中央电教馆副馆长丁新、东北师范大学教授钟绍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余胜泉、东北育才学校教师邱发文做了专题学术报告。[?]
“我们选择前面两位教授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这两位教授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应该是国内顶级的专家,另外一方面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有实实在在的实验项目和实验学校,都有十年以上的相关研究。所以我们今天听到的应该说是真正是源于实践的理论研究,也真正是基于理论的实践成果。让我们再一次对两位专家的报告报以热烈的掌声。
接下来呢,我们最后一位报告人是更是实实在在来自于一线,我们沈阳东北育才学校的邱发文老师,他是沈阳市十佳型教师,是求师得教育实验室的主持人,今天他报告的题目是“从再创造的认知到寓学于教的回归”。有请邱老师。”
一般这样介绍自己,“关二代邱发文者丘发才”,关是山海关的关,也是关心的关;才最初是财富的财,现在是人才的才。今天和大家报告的题目是:从“再创造”的认知到“寓学于教”的回归,基于动态环境下的数理探究和创造力的培养。共分三方面:十年前的十年、动态数理中的再创造及寓学于教的回归。
@qiusir:遗憾作为学生没有太多的学习乐趣,庆幸当了老师有了很多分享的快乐,也学会了更多。
李可染说“可贵者胆”,实际上现实的羁绊往往是一种攀附,正是借力那些不足才绽放生命的美丽。信息技术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开放的态度和交互的方式,黄院长把这当成一种会风,让中学教师的我也有机会站在这。
一、十年前的十年
从教近二十年,一直坚持写一个博客(qiusir.com),也一直坚持用一个软件(GSP)。“昨天,我在小屋的墙上打开一扇窗,以前的我不敢触及别人的目光;今天,透过小窗向外张望,梦想把思绪飞扬;明天,我会在小屋的墙上打开另外一扇窗,让世界看看我的模样。” 这记录着最初参加教育技术培训的激情。几何画板设计者尼克发邮件“感谢点石成金金手指的评价…”,前面钟绍春教授说没有发现一个真正因为技术、令人信服、踏踏实实的范例?早在1997年我们已经借助电脑发现推广蝴蝶定理了,美国数学协会网站有记录。
回顾十年前的十年,也只能通过快照看到实验室最初网站了。关于信息技术,那时充斥这个人的好奇心过度放大和冲动的表达。作为基层的教师,更重要的是常规的教学,而不是对技术的发烧。
2003年前后风行博客,很好奇最初介绍博客的专家没了踪影,还出现了反对的声音,但我并不后悔也没觉得误入歧途,写过十年博客的人才更有资格谈它的意义。动态情景和创造力的关联是信息技术最初带给我的启发,动态与创造社区一度注册上万,其中画板联盟更是汇集国内几何画板玩家。当时的一些想法还不过时,动态与创造、数理综合、走虚务实、五理认知、学习生活化、知识网络化…曾几何时设想组建布尔巴基一样的团体。
@qiusir:先生活后教育?教育和生活本无先后。过时的才是教育并不是说我们的教育一成不变,毕竟我们的车轮是滚动向前,我是说经过社会考验过的东西才能成为常识的教育。
@qiusir:很多时候的教育信息化是穿着漂亮的新鞋高兴地走在老路上?而没有充分的实践很难有说服力,草率推广更是有风险的。
二、动态数理中的再创造
“再创造”一词取自著名数学教育家、荷兰院士费赖登塔尔的教育理论,他倡导现实、数学化和再创造。1997年我率先开设动态数理选修课,关于“动态”最初只是数学图形和物理图景变化的动态,慢慢发现师生角色变化、认知过程变化等都可以视为动态。千变万化中也越发觉得择善而固执的重要,有的题目甚至会花十年跟踪,也积累些范例。
1995年是数学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年份,在这之前的数学知识是由专业精英发展,而两个很普通的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发现了线段无限等分的定理。是信息技术突破了认知的屏障,“原型启发”让少年吴培把GLaD构造拓展到正六边形上。这里不探讨再创造学术上的意义,要明确的是这本是一种教育的形式。
蝴蝶定理的探究最初只是冯伟同学觉得蝴蝶应该是四个翅膀,原来的蝴蝶定理有点名不副实,如此最原始的想法引发了以后的系列探究。有时给学生写毕业留言“从学校毕业不是带走了什么而是留下了什么,留下美好的记忆在校园里凝固,留下创意的火花在教室里流传。”让静态的动态,让抽象的形象,让可敬的可爱,让学生参与到认知的过程,让他成为知识的一部分,如此引发更深入的学习,即寓学于教。
三、寓学于教的回归
关于知识存留率,有资料(很难找到具体研究出处,从实践体会来说还是很认同)说演讲的知识存留5%,读是10%,视听是20%,展示是30%,小组讨论是50%,动手做75%,教授他人是90%,玩手机的老师们也硬争取机会站上台讲一讲,就如今天我寓学于教的方式求学。
人是最好的多媒体,平日课堂用电脑并不多,但黑板上的图示一样是动态的启发,教育信息化并不局限在屏幕上,信息化是人的头脑,而不是剪掉了辫子还活在大清思维中的表面。“人云亦云”,平日常用智能终端随时记录一些感想,十多年碎片化知识整理的过程是自我提升的过程,当每个话题都可以找到不同年段的关联是件很奇妙的事。常说民族的才是世界,其实个人的才是大家的,每个人有自己的云才有社会的大数据。
@qiusir:克里希那穆提说真理属于个人的了悟,是用自己的光照亮自己。求师得,求自得。
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报告的录像[?]
从再创造的认知到寓学于教的回归 (8171)
@qiusir:受教育研究院王秀明教研员的委托,上午(2013.8.28)在24中五楼讲堂和参加研修活动的高一高二物理教师就从教心得进行了近一个小时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