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28
一个非常焦急的“超常儿童家长”的求助信兼答复
尊敬的邱老师:
您好!
我今天学习了你的论文,希望你能把中国大陆从事超常教育的学校能够告诉我,我希望与你们一些研究超常儿童的有经验老师取得联系,我非常焦急。我的目标是愿意他15岁能考上清华北大的。(我姑姑在清华执教),怎么办?
我的笔名叫***,以前从事新闻工作多年,今年因为10岁的儿子在武汉一所普通中学**中读初一(本来是可以读重点中学的,现在我有点后悔选择了普通中学),我辞了职现在专门在管孩子,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他们老师不重视而且有点势利,(因为孩子与大孩子在一起学习,遇到了一系列的非竞争曲折)数学我儿子小学参加过全国奥赛,现在基本放弃了(初中数学老师真的不重视对他的培养,我感到非常遗憾!!)
希望您能多给我介绍专家和书籍以及就近的学者、名师,我将登门求教。
颂冬安
非常感激您的帮助
您诚挚的:***
答复:
从事超常教育的这些年,象这样心情的家长见过很多/每个家长都有这样的心情,不过通过电邮问讯的还很少。
对于大陆从事超常教育的学校,名气比较大且有实际成果的,我知道的是 北京8中,东北育才(沈阳),无锡天一中学,天津耀华...,他们入学的要求非常苛刻,而且不是都对外招生:(
我有一些15岁上清华北大的学生,而且眼下情况都还不错,我说这个的目的是说家长的愿望有实现的可能。但眼下全国各地的超常教育情况不是很好,特别是高考的大综合等因素,他们的优势并不明显,所以很多的学校纷纷改制,比如我这里由原来的4年变成5年。还有,对于超常儿童的鉴别,我的文章里面有过介绍和相关论述...
如果非要我提出建议,我想如果他的确超常,参加一些数学物理竞赛应该很有机会,这应该是实现清华北大梦想的便捷图途径。
天才教育在国外只是知道点皮毛,对于国内眼下还没有什么系统的东西,不仅是我们落后,这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
关于超常/天才儿童我还是有几句简单的话要说,
1,天才本身是天然的,至少是天生的成分大一些,或说我们未知因素大一些!
2,对于学生的意志品质/老师们常说“非智力因素”我往往习惯把他们看成是学生/孩子智力的一部分。我教的/见过的学生有很多智力很好没有所预料的成绩,但“努力”的孩子会让所有人吃惊。[这里的努力不是简单的毅力,而是fan,对于学习兴趣的动力]
3,后天的努力不管对于什么样的孩子都会有所回报,所谓“百炼成金”。不过一个“天才儿童”的产生不一定有天才的教师,一定需要天才的家长:)
Download《理科超常儿童的鉴别和选拔》
十二 27
网友张维山老师所在学校---太谷师范学校举办“走进新课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大赛”,自己特地送上通过画板制作“贺礼”在比赛中间放映,表达祝贺。
今天收到反馈:
朋友,虽然我们没有谋面,但昨天的展示非常成功,上海的这位朋友[其实我现在在沈阳,不过这个没关系:)],你的三颗心动画打动了在场的领导和同学们。再次感谢您的支持。他们看到了远方的客人真诚的心。
最初张老师的突发灵感不但扩大了实验室工作的宣传,增进了彼此交流,更丰富的“贺礼”的内涵。这让我想起了第一届画板联盟网络筹备会年过花甲的张熙春老师通过画板范例表达对大会祝贺的感动。
虚拟的“贺礼”不虚拟!

通过数学方式构造的扫描多像“京剧脸谱”中的齐天大圣孙悟空,物理红绿蓝三原色可以构成所有颜色的寓意,条文的疏密体现了年龄的特征,奇妙在于通过简单的数学函数得到。
十二 27
如果说以前我们对于"铅字"的信任程度随着印刷数量的激增而逐渐失去了当初的迷信.那么网络信息的开放/泛滥从开始就让人对于他的公信度产生怀疑.网络让我们向孩子们强调"信息的辨别和筛选".
这也体现着眼下进行的各项年度评选的意义.
对于参选者工作的正向激励,同时也是一种约束,网络社会的约束.
对于大众来说,更大的好处应该是方便找到有用的可信的资源.
而对于发起选举的单位可以是官方的,民间的,但必须是学术的有公信力的!

http://www.sciam.com/article.cfm?articleID=000D0355-4ADB-1ECA-8E1C809EC588EF21&catID=4
网络在中国远没有普及,而我们的更多网络工作需要借鉴.
年底了,自己也凑了年度评选的热闹,至少能够对自己的工作有个促进,还有机会了解更优秀的工作.
http://www.wesnapcity.com/award2003/index.php

http://www.flyingchair.net/vote.php?categoryID=2
十二 27
通过google定期搜索自己相关的关键词来查看相关的信息逐渐成为自己的习惯。除了搜索到自己关心的关键资料,时常还有所意外的收获:)
在美国数学协会/MAA.ORG
上搜索qiu fawen
竟然发现MAA上有引用了我们研究成果的文章!
A completely different kind of butterflies was discovered in 1997 by Qiu FaWen, a Chinese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teacher, and his students with the aid of Geometer's Sketchpad. In a recent letter Qiu FaWen pointed me to a web page where he established the existence of a 4-wing butterfly — a proper Lepidopteran. A paraphrase of his result is now available in English. Due to the exact (4) number of wings expected from a regular butterfly, I feel it appropriate to call Qiu FaWen's result A Better Butterfly Theorem. The letter was followed by another communication — a Geometer's Sketchpad file — in which the existence of 2N-wing butterflies has been demonstrated
从最开始的a butterfly ,more butterflies,butterfly garden...
http://www.qiusir.com/report2000/广义蝴蝶定理.htm
http://www.qiusir.com/students/spapers/hudie/hudie.htm
http://www.cut-the-knot.org/pythagoras/BetterButterfly.shtml
http://www.maa.org/editorial/knot/lepidoptera.html
世界第一张数学蝴蝶图谱:http://www.qiusir.com/show.asp?id=1632
发现蝴蝶创造蝴蝶解放蝴蝶:http://www.qiusir.com/bbs/dispbbs.asp?BoardID=43&replyID=7439&id=2126&skin=0
http://140.111.115.8/longlife/logo/butterfly.jpg
http://www.maa.org/editorial/knot/lepidoptera.html
我们的蝴蝶被台湾的同行收藏,美国的同行翻译引用,眼下出现在MAA,这是非常值得我们骄傲的事情。
在国内让更多人了解/看懂并喜欢数学蝴蝶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也正是通过对于蝴蝶定理的研究推广让自己更确信“知识的本身包括知识的传播。”
十二 26
受tomking的邀请/督促,前往外国语学校倾听了冯承德(音)老师的讲座.
现供职美国oklahoma的一所特殊高中(数理学院),64年华东师大数学系毕业,从中学教师到霍普金斯学院访问学者,40年的数学教学经验...他的观点应该有一定的真实性。
印象比较深的一些话:
"美国教育五花八门,谈不上哪个学校能够代表美国."
"开始也认为美国的教育不值得一谈,后来觉得他们是真正出人才的教育。"
"在学校里认为1/2+1/2=2/4的人很多;连续4年拿国际奥林匹克数学金牌的学生却没有去过一天学校。"
"国情的不同是教育不同的直接产物!"
"美国看中国的学校就像军营!"
“美国人非常自大,他不关心别人,认为自己最好。” [我们关注非洲的教育吗?]
"学生把诚实看作是自己最大的品格。"
"德育下来就是体育,从学生开始把身体练好比什么都重要.体育老师在学校的工资最高."
"美国打基础,个人打个人的基础。10层楼的建筑,没有必要打20层的地基."[成长的成本估算过吗?]
"学校的各个部分都在高速的运转,到上海一所中学参观,computer还是5年前的,而我们那里已经换了三轮了。"
"美国从来不号召别人向他学习。13年来大会上没有批评,不知道什么叫做批评。也不表扬,表扬对于别人也是批评。" [约束的机制?]
“大陆学校校史册是领导接见手册…”[有更多是校长的写真集:)]
感触:
听“美国人”讲美国的教育也不是第一回了,如果说人家是花园,什么样的花朵都有开放的机会,小草自然也可以融入草坪中。而我们的教育更像蜜蜂,数量很多,但工种很有限!不同的经济不同的环境,很多人归为不同的国情,其实还具体涉及到历史,价值取向等等,社会不同于物理环境,就算是天体的运转,我们可以去模拟,物理体系的相同性,可重复性,社会体系的相似性,不可重复性!
如果我们从哲学的角度,我相信作为社会环境的组成的人自身是没有办法模拟/改变整体的环境,正如项羽力量再大也不能够举起自己来。关联无间道中的一句台词“世界上往往是事情改变人,而人改变不了事情...”
教育,不能够借鉴的借鉴。
如果说"中国的教育对于小孩是一种摧残和犯罪"。那我们的教师就都成了罪犯。可悲的是教师本身也是受害者?我们该教给学生什么呢?面对现实帮助他争取机会,还是还给他自己的将来?
ps.2004/4/8补记:教育的不可重复性注定了教育的非科学性,相反教育的艺术性却得到了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