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26

这是网友在评论里的留言,言辞中弥漫着对教育的畅想,也有对现实的失望...当然期间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某个学校某个部门需要面对的问题,这其实是一个全民的话题...

曾经是育才的学生,曾经的班主任在少儿班开辟时代任教。看着沈阳人推崇着少儿班以能进少儿班为荣,看着朋友的孩子从少儿班毕业后毕业时候兴奋或者无奈的表情,听着朋友劝告的话语:“千万别进少儿班。”“你孩子就该去少儿班。”我忽然反省自己:我为什么喜欢参观求师得教育实验室,我在这里期盼什么?反思过后我明白了,我在寻找。

我在寻找教育中那缕阳光,在寻找适合我孩子的教育的地方,我在寻找我值得信赖可以托付的学校,我在找我不用跟老师三番五次交涉来争取让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时间的地方,可是在这里,我找到了吗?我看到了一个理想的老师,却没有看到一个理想的学校,朋友们在育才的孩子依旧早出晚归,孩子们依旧是学习的客体而不是学习的主体,送孩子去这样的学校,我能放心么?我莫不如让孩子去一个普通学校,让孩子获得自由的特权,让他依旧做学习的主体。

少儿班有没有有关阅读的大量研讨?少儿班有没有阅读后陈述自己观点的论文宣读渠道?少儿班有没有比普通班更多的实验时间,孩子自己的课题,让他们发表自己可能幼稚的观点?少儿班有没有鼓励孩子创作自己的作品?创建自己的报纸?少儿班的孩子了解多少社会?少儿班的孩子有没有自己的中文或者英文剧社?等等等等。

如果超常班只是教育时间的浓缩而不是教育空间的拓展,如果教育只是老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如果育才只能培养各种竞赛的优胜者而不是实干者,如果育才只是应试教育的优胜者,那么育才会接受越来越多博主所说的人造神童,育才会失去越来越多的真正热爱生活热爱学习享受生活享受学习的孩子。

我没有期望,所以也没有失望,只希望丢一块石子,沉入大海也好荡起波澜也好。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用的功,任何一个微小的细节都可能起到蝴蝶效应。我只希望有那么一个希望之校,或者某个学校里有一个希望之班,让人们有诸多的选择。应试的森林里也应该有快乐的自由享受的小草。我希望这个微环境不只属于我们一家。

贴出来,于当事者或旁观者来说都是个提醒,而教育这档子事,从头到尾其实就没有完全的决策者,而又没有人不是责任人。

On this day..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