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Ken Robinson

《让思维自由》Out of Our Minds Ken Robinson 闾佳译
@qiusir:书架上找到之前买过的第一版《让思维自由起来》,从读的进度看似乎并无感,尽管引用过不少次他的话,不过有热情和耐心整理过Laura的英文读书笔记[?]。第三版的这本《让思维自由》读完了,主要是读书的态度相比以前还是沉下去了不少。当然另外一个算是借口的理由,总觉得他的书有点《世界是平的》的影子又不能比肩,而且从封面设计和彩页的介绍都觉得太商业了,难脱“制造焦虑又贩卖良药”的嫌疑...
陶行知:我们在教育界做事的人,胆量太小...不是乞灵古人,就是效仿外国。(话说陶老爷子自己也是杜威的学生吧?)
人类世界的创造,既出于自然环境,又出自我们的思维(out of our minds)。思想和感受不仅是对世界本来面貌的还原,而且是对世界产生自己独特的观点,并阐释经验以赋予意义。
序言
如果总是直勾勾地盯着后视镜,就无法成功地在复杂的未来环境汇总畅游。
要想保持航线,我们就应该“让思维自由”(out of our minds)。
大多数孩子都觉得自己极富创造力,而大多数成年人却不这么看自己。
“经济预测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占星术显得更可靠。”(心理学的测试,星座)
白白浪费才能的一个主要原因,恰恰来自“教育”这一本该培养才能的领域。
引言
如果在聚会上对别人说自己是从事教育工作的,那我很可能就会看到对方大惊失色。“怎么这么不走运啊,”他们肯定会想,“一个星期就这么一天出来放松,却碰上个搞教育的!
很多人是在从教育带给自己的挫败中痊愈之后才取得成功的。
教育从来都不是一个培养人天生能力的公平过程。经济、智力
帝国的结局大多是彻底崩溃,而非日渐衰落。所有组织都是有机体,都会走向衰落。
托马斯·弗里德曼:要是有人具备想象力,能创造出新服务、新机会或找工作的新方法...那么,这些人就是新的“打不垮的人”。
现实生活不是线性的,更不是标准化的,它由始至终都是有机的、创新的、多元化的。
“生活不是一条直线”这个原则适用于每个人...教育并不会笔直地通往未来:它强调的是培养天赋和敏锐感受,只有通过它们,我们才能在当下过上最好的生活。
1862年12月1日(在签署解放黑奴宣言之前的一个月),林肯总统在致国会的咨文中谈到:“寂静过去的教条已不适应暴烈的当下。形势的确困难重重,而我们必须顺势而起。由于我们的问题是新问题,我们必须以新的方法思考和行动。”(之前就记录了这段,Laura比新版的翻译的好)
The dogmas of the quiet past, are inadequate to the stormy present. The occasion is piled high with difficulty, and we must rise -- with the occasion. As our case is new, so we must think anew, and act anew. We must disenthrall ourselves, and then we shall save our country.
“那些属于宁静往日的教条,已不足以迎接今日的风雨。形势日渐严峻,愈发困难。因为这是全新的情况,我们必须拥有新的思维、新的作为。我们必须挣脱自身的枷锁,才能拯救我们的国家。”
从生物层面上说,人类的进化速度与其他物种大致相同;但在文化层面上,人类却以一种罕见的速度在发展。(自然进化缓慢,考虑到生物技术的进呢)(讲熵的时候提到,如果每个分子都是有思想的和团结的,人的呼吸是需要得到空气分子的认同...)

01我们正处在大变革时代(有不是变革的时代吗?最保守的教育似乎都被称过永远的变革)
@qiusir:internet一词大概出现在我出生的年份,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才有的google...
1纳米差不多就是1秒钟男人胡须生长的长度...
电视机将永远不可能成为收音机的有力竞争者。因为在收听收音机时,你还可以做些其他事情。要看电视的话,人们必须坐下来,紧紧盯着屏幕。而事实证明,这正是整套电视系统吸引人的地方。(相反,我们对于收音机、电视节,甚至电脑在教育方面的贡献过高估计了,或许互联网络和人工智能以及虚拟现实一并会有所改观。)
电视机并不是挤进了现有的美国文化当中,而是彻底改变了美国文化。
1450年德国的古登堡的印刷系统为所有人打开了思想界的大门,让人们对知识和文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欲望;这一“贪得无厌”的好胃口将给政治、宗教和文化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进而重塑整个世界。
1896年发生了第一起汽车撞死人的事件。20世纪,有6000多万人在与机动车相关的事故中丧生。(现在每年百万人丧生,千万人伤残吧...)
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质量却降低了。
前所未有的新闻与信息泛滥也席卷了整个世界。毫无疑问,人们面临着与时代同步的持续性压力。
太快被推入陌生的未来,有可能会给人造成同样的创伤效应。
1934年,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只有教育能够将我们的社会从崩溃中拯救出来,不管这一崩溃是突然降临的还是缓慢而来的。”小说家威尔斯更直白地重复了皮亚杰的观点,他说:“文明是教育和灾难之间的一场竞赛。”

02教育的困境(教育有没有遇到困境的时候吗?)
与所有的货币一样,学历的价值会根据市场情况以及流通量而有所起伏。(应试教育的产品,同质化也是通货膨胀...)
一些怀疑论者认为,对工人阶级的孩子进行教育是在浪费公共资源;这些孩子“朽木不可雕”,无法从教育中受益。还有些人担心由此带来的社会和政治后果;像工人阶级提供教育会让他们产生高于自己身份的观念,引发社会革命。在这一点上,他们说对了!(教育是最大的ww?)
大学并不是从幼儿园开始,幼儿园才从幼儿园开始。“3岁的孩子不等于6岁孩子的一半,6岁的孩子也不是12岁孩子的一半。”3岁的孩子就是3岁的孩子。对大学的迷恋,正从上至下地贯穿了整个教育系统,甚至连学前教育也因此变得扭曲起来。
如果把教育看作为以后的事情做准备,那么就有可能忽视以下事实:人生最初的16年或18年并不是一场彩排。年轻人当下过着的就是他们自己的人生。
“你出生之前就出现的技术,算不上真正的技术。”马克·普锐斯基等人对数字原生代和数字移民做了区分。
考试和测验不再是检验学业进展的指标,更像是不断把植物拔起来看看它们涨势如何的评价方式。
03重要的是智力,而不是学术(对于一个完整的人来说,每一环似乎都很重要,关键是哪一环能帮助他进入更高能级吧)
“学术”academic一词起源于古雅典附近的一片树林,名为“阿科德米亚”Academeia。就是在这片树林边,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耶稣诞生400年前,就建立了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学者社群。柏拉图的教导来自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确立的哲学分析法,柏拉图最著名的学生是亚里士多德,而亚里士多德也是亚历山大大帝的倒是...
哲学家苏珊·朗格认为,一个社会或者一个历史时期的知识视野,并不仅仅单纯地由事件或人类的欲望决定。它们是由人们用来分析、描述自身生活的基本思路来决定的。同理,理论也是为了回应问题才提出的。
知识时代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这一时代所提出的问题以及在其限定下属于问题的东西。正是这一点,而不是知识时代所提供的答案,揭示了其对世界的潜在看法。
“新的观点就是一束光芒,它照亮了之前我们根本看不到的东西,并赋予这些东西以意义。我们把光投向这里、那里,射向每一个地方,思想的束缚便在这光芒面前消散开来。”
哥白尼、伽利略和开普勒并未解决老问题,而是提出了新问题,他们只是提出了新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改变了框定老问题的整个基础。
哥白尼、伽利略的见解是新时代的曙光。
威尼斯人Aldus Manutius发明了便携式书本...
德国牧师Martin Luther认为,个人与造物主之间不应该横亘着第三方,至少不应该横亘着腐败自私的教诲。宗教改革强调,每个人都应从自身出发去理解经文,直接与上帝沟通。
古典错觉,也即认为“只有受过教育的人才能阅读荷马史诗的原文”。
到19世纪和20世纪,古典内容的教学在中等教育里几近绝迹。学校课程用如今人们所熟悉的层次体系取代了他们空出的位置:顶部的是语文、数学、科学和技术;底部的事艺术和人文。詹姆斯·亨明说,到了这个时候,学术错觉取代了古典错觉。
现代世界观仍然由取代中世纪精神的意识形态所主导,也就是理性、客观和命题性知识的意识形态。这些观点限定了我们的态度和理论,就如同神话和迷信支撑着中世纪天文学家煞费苦心进行的运算一样。意识形态为他们的问题提供了框架,我们也一样。
我们往往忽视了周围人身上的才华。我们虽四处环顾,却对之视而不见,因为传统的常识性能力评估让我们分心了,使我们看不到真正存在的东西。
我们深陷陈旧的世界观,继续依赖于大众教育的(理性和学术)两大支柱,哪怕所有证据都在表明:这套系统辜负了太多太多人。

人类智力远比工业化或学术化教育教给我们的内容要丰富得多。
@qiusir:你们这群学生中未来一定有成为科学大拿的,相信他会感谢这段时光,倒不是感谢从老师那学到了什么,更大可能是因为疫情让他有了更多的自主性,想自学会自学到了自学成习惯,就如费曼在巴西见到不错的那位教授...

04认识我们的大脑和智力
失聪者成了优秀的音乐家...
我们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中。一个世界不会因你的意志而转移,即由物质、事件和他人组成的世界。这个世界在你出生之前就存在,不出意外,在你过世之后它仍然会存在。此外,还有一个只因为你的意志而转移的世界,即由你的个人意志、感受和知觉所构成的世界。
在古代人看来,大脑是个没出息的玩意儿:它是一个没有活动部位的肉疙瘩,远离人体其他部位,被关在头骨的牢笼里。(原本隐藏很好的它被发现了就告诉我们它是最聪明的...)
@qiusir:我知道我教授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我不希望自己是饲养员...眼下的疫情,没准是学习的好机会,教育的正当时。(yanz)
“舞蹈改变了他的身体,他现在非常关注营养、饮食和健康。他口齿清晰,也愿意与大家交流了。”
05怎样成为有创造力的人
如果你想描述电子的运动,那就需要代数;如果你想表达自己对某人的爱,那就可以吟诵一首诗歌。如果有人问你:“你有多爱我?”可别傻乎乎地拿出计算器说:“让我算算吧!”
我们的观念可以让我们自由,也可以禁锢我们。“为了理解事实,我们要用观念去过滤它们;为了理解观念,我们则要要用事实去检验它们。”
“我刚找到人生的意义,他们就改变了它。”
创造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
关于失败,我只是找出了行不通的东西。爱因斯坦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从不犯错的人,一定没有尝试过任何新鲜的事物。”
辅助意识和焦点意识是相互排斥的。要是钢琴师把注意力从弹奏的曲子转移到自己的手指上,那么他就会变得恍惚,甚至不得不停下来。当我们把原先放在边缘位置的东西变成焦点时,这种情况通常就会出现。
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出现的批评很重要。可是要出现在错误的时间点,它就会扼杀正在浮现的想法。
“非常有趣,法拉第先生,但它有什么用呢?”“我不知道啊,但新生儿又有什么用呢?
莎士比亚也跟人学过英语。(我们强调师从,其实还是自己,而师从除了机会,就是训练的方法,至于技巧,这事要看修炼的程度吧)
“擅长一件事就要拿一辈子来做,这个理由可不够好。”
一旦人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媒介,就会发现自己真正的创造优势,真正地成就自己。

创造力是人类的根本,它会带个人持久的动力,促使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去看、去想、去做。一如乔治·凯利所说,这意味着,没有人应该永远为环境所困:“人不应当成为自己传记的受害者。”又或者像荣格所说:“发生在我身上的事,不是我。我选择去做的事,才是我。”这就是践行创意的力量和希望所在。

06情感,创造力的重要来源
美学识各种创造性工作里的一股强大力量...
弗洛伊德提出了一种假设:思维是一种个体与外部世界连接的精神结构。
个人成长的两大试金石是个性和真实。一个渴望成长的人,“或许会认为自己在情绪、身体或感官上比想象中更缺乏自主性。他可能会觉得很孤独,很难诚实地与他人沟通。敏感性训练和团体交友的价值正在于诚实和展现真我。”
很多人都深受他所谓的“存在真空”的痛苦所折磨,他们认为让生命具有价值的终极存在意义已经失去了。弗兰克尔说,“随之而来的空虚和空洞状态,是当前精神治疗领域的一大挑战。”(读过他的书[?],最近英国的天才歌手自杀...)
奖励一卷旧绳子...
很多学校系统都已经取消了艺术实践课程,断绝了他们能为学生们带来的情感投入的机会,更突出的问题是,体育课程以及体育活动带来的身体和精神能量的贯通感,也遭到了严重的消减。(深切体会到的事是春游取消很多年了...)(欠缺的体育是明摆着的,而更痛心的是对于艺术和审美的无视。)
牛津神经官能症:智力早熟,但情感不成熟。(超常儿童...)
教育应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关注他们的学术能力。对自我的认识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一样重要。教师的主要作用之一是,激发每个孩子的个性。(教师需要全面;教师也要学会爱自己;教师也要有个性。)
感觉是人类意识的一种持续维度,存在就意味着有感觉。
艺术家和科学家的区别,不在于他们对什么东西感兴趣,而在于这种东西怎么让他们感兴趣。
作家Forster曾说,在创作状态中,我们会跳出正常的思维方式,当我们朝着自己的潜意识之海放下水桶时,说不定能从中打捞起一些意识触及不到的东西。“把这种东西跟自己的正常体验糅合起来,在根据这一混合物创造出艺术作品...但桶里捞上来的东西,却不是按需随手可得的。”
数学家或科学家可能是第一个产生出特定知识作品的人;而画家、诗人或舞者却是产出作品的唯一人。可见,艺术作品始终未艺术家所独有。
“忽视情感研究及其在整个思维经济中的位置,无疑会为哲学和教育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情感在各种认知中扮演的角色,比我们通常理解和承认的要多得多。”

07你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个人的创造力几乎总是来自他人的作品、想法和成就的激发。
我还是不习惯与自己马上就吃的主菜“会面”...
了解文化,不是一门寻找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寻找意义的阐释性科学。
雨果曾说,没有什么比时机成熟的理念更强大的了。
08怎样做有创造力的领导者
只强调创新,却不培养它赖以为基础的想象和创造力,就像是运动员想在奥运会上夺金牌,却不想事先训练一样。(有两种梦,一种是美梦,一种是龙梦。)

皮克斯工作室中存在着一种迷人的文化。它创办了皮克斯大学。该大学给皮克斯工作室带来了绝大的收益。由于任何人都能去山过任何课程,所以整个组织都产生了持续不断的新思路。皮克斯大学的座右铭是一句拉丁格言:“孤独不再”。“这是我们教学模式的核心,旨在让人们有机会一起经历失败,再一起从错误中复原。”(求师得给学生教的机会...)

“企业里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掌握改变的能力,要有自信去学习新东西,要有高屋建瓴的视野。光靠杰出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就能让我们赢得世界的想法绝对荒谬...”
让员工尽情发挥的组织,员工也能尽力成就组织。这就是创新的力量,也是创造性领导始终如一的承诺。
结语:
教育不是一个为未来做准备的线性过程:它能培养才能和情感,助我们在当下过上最好的生活,并让所有人拥抱最精彩的未来。
我所称的“学生”,指的是所有想要学习的人,不管他们的年龄多大,以及所处的环境如何。
很多时候,因为制度性习惯,教学的目的会遭到扭曲。正如丘吉尔所说:“我们塑造制度,而制度又反过来塑造了我们。”因此,我们面临的挑战是要重构目的感,进而重塑制度。
教育的核心师生关系。
学生的实际需求夹杂在这些其他利益当中,最容易遭到忽视,而且也确实经常遭到忽视。
学校的核心要务始终是改善学生的学习质量。
教育的作用之一就是,扩大和延伸学生的兴趣,使之进入自己不见得天生喜欢的领域;同样重要的是,也要让学生们觉得自己的才能得到了恰如其分的调动和重视。
除了通用课程外,学生们应该拥有深入钻研自己最感兴趣的领域的机会。
所有学生都应有机会在一个人们彼此认识和尊重的地方学习。学校必须足够小,每名学生都需要与老师及其他学生建立真诚的关系。没有人可以做漏网之鱼。
除了个性化教育外,我们别无选择。教育要么针对个人,要么就什么也不是。
每个人的诚实和个性表达都很重要。
青少年的大脑比成年人滞后两个小时。青少年起床晚,不是因为懒惰,而是因为他们的生理程序就是这样。
连续早起让他们变成“行尸走肉”,而允许孩子们上午11点正式上课,会对他们的学习成绩产生明显的改善。(教育在执行着和意愿背道而驰的目的,或许是上帝造人时对人类的自我约束功能吧)
教育应当不仅仅对年轻人的智力发展投资,也应当对其社会和情感能力的发展投资。(生理的伤口会留下疤痕,但心理的伤口很难愈合。)
在传授创造性的过程中,教师的目标是:提倡实验和调查,鼓励犯错误;鼓励生成性思考,不直接批评;鼓励表达个人的想法和感受;鼓励创造性工作各阶段的需求;培养对直觉、审美过程的认识;鼓励对观点的批判性评价。
教育学家埃利奥特·埃斯纳曾说过,“并非所有重要的事情都可以衡量,也并非被衡量的所有事情都很重要。
传统教育层面是这样:孩子们是货车,学校是粮仓。它把每一个孩子装满,之后就把他们打发上路。而我们的功能则是创建跳板:孩子们在我们眼中是火箭,我们只需努力寻找导火索就行了。让整个人脑因为生命力而变得鲜活、兴奋和刺激。者必须成为我们的教育模式的一部分。

教育和培训是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可同一把锁能往两个方向拧:朝一边拧,你就会锁住这些资源;而朝另一边拧,你才能玩呢个释放资源,让人们回归自我。
有人问我花了多长时间写这本书,我回答12个月,但事实上,我大半辈子都在思考本书的主题。

以前读到的部分:
[?]“学术能力强的儿童常常不会发现自己的其他优势;学术能力弱的儿童可能具有其他潜在的潜能。这些儿童都接受了全部的教育,却不曾了解自己真正的才能。”于是有“很多人在摆脱教育经历的阴影之后才能获得成功”。也就难怪“教育是一个在社会上被亵渎的词语”了。Ken Robinson

Ken Robinson

RR@12.11
制造焦虑又贩卖良药(这不是当初杀毒软件的那些人吗)
陶行知:我们在教育界做事的人,胆量太小...不是乞灵古人,就是效仿外国
很多人是在从教育带给自己的挫败中痊愈之后才取得成功的。
电视机并不是挤进了现有的美国文化当中,而是彻底改变了美国文化。(新的技术不是去适应旧的环境,而是要改变它。)
3岁的孩子不等于6岁孩子的一半,6岁的孩子也不是12岁孩子的一半。(早教的认识大概如此)
“学术”academic一词起源于古雅典附近的一片树林...
(教师远算不上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就现在的世道看,“教育是一个在社会上被亵渎的词语”。教师反而是太阳底下最需要光辉的职业。想起沃勒提出必须恢复教师的人性...[?])
莎士比亚也跟人学过英语。
(曾提到过,实现无视差异的理想化的平等无非是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所有人都一样,另一个是所有的社会关系也一样。现在教育的同质化现象,似乎正在向着如此共产主义迈进。)
人不应当成为自己传记的受害者。
个人成长的两大试金石是个性和真实。
教育要么针对个人,要么就什么也不是。(同样,“量子系统不会受到轻微的影响,它要么完全不受影响,要么发生很大的改变。”针对学生的教育或许也是这样,学生要么不受影响,要么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qiusir:“量子系统不会受到轻微的影响,它要么完全不受影响,要么发生很大的改变。”作为生物体的人,即便是刚出生的婴儿也远不能看成量子,但对所谓的心灵就难说了,如果有的话。师生间的教育过程大概如量子系统那样不会产生轻微的影响,学生要么不受影响,要么会发生很大的改变。就拿熟知的光电效应来说,仅仅增加热效应明显的红光照的强度,并不能打出光电子...

On this day..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