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沈阳市文科第一名胡慧:自己的学习方法很“俗”,就是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复习。
@问地曰:越简单的学习方法,越有效吧?
@qiusir:我们常把方法当成可直接吸纳的结果,其实学习的方法更是一种过程。


@qiusir:世上不能只有“红”太阳,“蓝”天和“绿”地之间才有人们的自由。(台灣[省]花蓮縣玉里鎮。摄影:莊信賢)

@qiusir:久违的大雨,冒白烟的那种,三好桥上看浑河,很有大海的感觉。而雨后开车更同开船一样,灯光下眼见那浪花一朵朵...
@qiusir:走出家门才知道自己属于家,走出国门才知道自己属于国...人是属于他能够走出的地方。但无论走到哪,我都知道我属于她。

@qiusir:悲观的情绪多源自面对变化的保守,而乐观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开放。
@qiusir:某日,一学生告诉我他们的语文老师是:烈妇·拖耳师太。
@qiusir:山东出了好汉鲁智深,场上从来就不怕上海队,鲁治申;英国带上兰怕德,也注定要输给德国,(英格)兰怕德(国)。

@qiusir:多方位的了解和多样化的观点才可能更接近复杂和变化中事物的真相。而当我们把具体的人塑造成神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仅选则一个侧面和一种观点,而即便它是正确的,也注定是片面的。

@qiusir:从小到大,人越活越复杂,从大到老,人越活越简单。也可以说,从小到大,人越活越现实;从大到老,人越活越理想。人的一生是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的反复,也是从理想到现实再到理想的轮回。

@qiusir:手勤胜足:普通的圆珠笔芯大约能写下500米长的墨迹,而你的一生手掌会在纸张上移动多远呢?按三次点击出一个汉字手指平均移动5厘米,那你的一生手指会在键盘前移动多远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行万里路”或许说的也是笔耕的距离呢。从手移动的距离上算,作家绝对算得上是职业旅行家了。

@qiusir:迭代认知的成“功”:成“功”由可行的方法-“工”和有效的执行-“力”合成,同时“工”也包含了很多“力”,“力”也包含了很多“工”,某个成“功”的“工”和另外成“功”的“力”也会组合新的成“功,大的成“功”更是由很多小成“功”构成...“工”、“力”和“功”都是成“功”的条件。

@qiusir:人的悲剧多是从理想开往现实的路上发生的交通意外。
@qiusir:世上本无难事,世上之事只有简单之事,而所谓难事无非是多个简单事的集合。
@qiusir:“善”是一种状态,“恶”也是。
@qiusir:看来以后要穿着围裙织围脖了。(新浪开始测试微群功能了)

@qiusir:http://t.sina.com.cn/qiusir
@qiusir:http://t.qq.com/qiusir

29

育才的贴吧上看到的这篇“自习区的桌子”的“发泄贴”,全文转载过来。

估计高中部的大家都去过自习区,有心的也应该留意过那的桌面.虽说杂乱无章的覆盖着各色的笔迹,读起来却也能体会到在育才的种种.成绩的困扰,恋爱的誓言,人生的追求,面对阻碍的无奈,也颇有文学帝留几言诗赋于其上,读来颇为顺口.闲暇之余常流连于那几张桌子中间,品味着育才,感受着育才,发掘着真实的育才.如果说那几张桌面上承载着育才的学生文化与无数育才人的思想,怕是也不足为过.如果说有育才人未曾在桌面上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便也难得证明自己曾存在于此.我自己是这样想的.

然而回学校填毕业表的时候,吃惊的发现桌面上覆盖着褐色的厚纸,而上面的字迹居然被"我爱育才""育才60岁快乐""育人的熔炉,科学的殿堂"之类的套话,空话,毫无意义的辞藻所替代.目击这一切之时,除了伤感还能够想些什么?如此面子工程,便生生的封杀了我们学生文化,思想的传承?这些话怎可能深入我们学生的灵魂深处引起共鸣,如今的育才只可为老湿的欢喜而服务,只可为猪任的命令所指挥,只可为形象的建设而屈服?不解,无奈.遂借笔留言如此"育才的精神文明居然被如此空话套话所覆盖,学生会你们干啥吃的?主任们行行好,别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瞎搞形象工程."叹息,离去

数日过后,返校交照片.再次路经自习区,小坐,悲怆的发现那方桌居然又披上了一层纸衣,且外层透明玻璃胶皮的接缝处皆用透明胶与桌面严丝合缝的粘贴好,丝毫不给我再一次申诉的机会.蓦然明白过来天朝封锁言论之所作所为目的何在与效果何如,就是这样:创造出和谐,并不再放出任何可能破坏它的机会.至于效果?良好!一校尚如此,何须另论天下?我至今不解那桌子上的,多少代育才人的笔触有何可能影响我们身心健康发展之物,为何深恶痛绝的抹杀,我不想多提,姑且总结为某些老湿的奇想,而后少数"老湿心中的好榜样"出于某些个人目的而大肆捧臭脚,而导致了计划的实行吧.我只是在伤心那些记忆的逝去.即使没有选择脆弱的沙滩来承载自己的存在与梦想,也会被时光的代行者强制消除吧.回想烈火中的圆明园,也就不会那么空洞到难以让人理解了.

作者无疑是育才的应届毕业生,而自嘲为发泄贴,其实更是很好的建议帖。对自习区桌子的处理方式,学校当然有足够多的理由,但作为学校主体的学生,自然有表达自己的权利和渠道。个人喜欢仲云豆的文字宣泄,也总体支持TA的观点。

我们一直强调要培养学生的个性,但真当面对学生的个性,我们是否又有接纳的肚量呢?以前阿飞老师在班级创建了类似贴吧的留言本,学生表达的效果就很好。学校有老师的茶吧、书吧...的确也该给学生建个画吧、发泄吧。

25

天色好了,也会较往常早起一些,上班前都会去家旁边的公园里散步...

近来公园的小路上总有草丛里出来小蛤蟆,试图过路爬向另一侧的草丛,泥土的保护色或帮助它们躲过了天敌,可也常常被它们粗心的朋友/游人误伤了性命。压扁了的尸体粘在坚硬的石板上,比车祸还惨烈,唉,小吉普也不是随便可以上路的。

河边的甬路是用淡绿的防腐木铺就的,清晨还有露珠挂在上面,整洁宽阔的路面上一样有很多过路的小蛤蟆,有的干脆在路上享受起晨光,不被路人踩死实在是万幸了,而有的为了躲避路人会不小心落入木板缝里,想必成了一辈子的囚徒。

本来早上是去公园散心的,而一上午脑海里都浮现那被碾碎的探索者,也一直想像着阴暗木板下面的囚徒。其实道路两侧的草坪没什么区别,更有小蛤蟆是从一片小的草坪爬向一片更小的,就如学生作文里提到,超市里20元一斤的螃蟹努力的往50元一斤的螃蟹堆里爬...

小蛤蟆呀,有些道路看起来很宽,但那不是你随便可以走的路,更不是为你考虑的路。一样不安分的我,眼前宽口的路和远方未知的景...想起这些可怜的小蛤蟆,我的同情心被刺痛,更有顾影自怜的哀伤,我们是不是过多的赋予了改变积极的意义,却很少强调革新者的风险和代价。我愿自己是生活在一片大的草原上,永远也走不到边...

想来人的悲剧多是从理想开往现实的路上发生的交通意外。出门需谨慎,路上有风险。

24

@qiusir:面拂春风,眼观夏花,头顶秋天,奈何心值冬季。不是父亲也没有父亲的父亲节。
@qiusir:今宵酒醒何处?今夜情归故里!(图片via:莊信賢)


@qiusir:清晨,公园的小路上总有草丛里出来过路的小蛤蟆,泥土的保护色或帮助它们躲过了天敌,可也常常被它们粗心的朋友误伤了性命。车祸呀!小吉普也不是随便可以上路的。
@qiusir:公园逗留稍久,又赶着到学校吃早餐,路上见一政府牌照的车也飞快,哼,我更快,我超...在校门口以胜利者的姿态停好车,却眼见刚才那斗气的竟直接开进了校园,校长换车了?!汗!大汗!!

@张枣: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qiusir:只要一想起她,樱花就开满了柳树的枝头。
@令狐小聪:只要一想起她,雪花就开满了柳树的枝头。

@qiusir:此刻我支持朝鲜队,这个世界总要留点给弱者的机会。而所谓朝鲜强大精神的说,只是不需要承受他们过程的艰辛,而崇高地分享了他们的单纯。
@qiusir:朝鲜的国歌奏起,郑大世内牛满面,是为了一个人的国家,还是为了国家的一个人呢?
@qiusir: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中,狗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想来郑大世一听到国歌就泪流满面也就不奇怪了。唾液消化食物,眼泪消化荣誉。

@qiusir:水是水,糖是糖,理是这么个理,可时下便捷店里多售饮料。足球是杯冰镇的可乐,而民族和政治的话题就是其中的糖或什么添加。不过也有刚吃完冰激凌的家伙,举着矿泉水认真地说,体育就是体育,与政治无关。

@qiusir:起初希望朝鲜队赢得比赛,对弱者的期望是因以弱胜强的事例更能安抚弱的心结;当看到朝鲜队大比分输掉比赛,更弱的对很弱的反而是一种安慰,甚至还激发了强的幻想...我们对事物的态度关乎事件本身,更是关联到自我的内心。

@qiusir:我们经常强调事实是什么,和事实相比,其实人们更在意的是自我的感受。对真相的探究何尝不是认识自我的过程呢。

@qiusir:今天东北育才学校超常教育实验班初试,真正的百里挑一。孩子们正用笔找寻着自己喜欢的事、喜欢的人和喜欢的环境...如此的选拔性考试,无非是从原有的环境和新的环境找出口和找入口。

@qiusir:不要总抱怨环境,如果不能改变它就试着离开它,谁又会一辈子躺在摇篮里呢?更不要幻想从一而终的舒适,试想摇篮足够大的后果会是什么?好的环境有入口更有出口,封闭的牢房是活人的棺材。

@qiusir:暴风雨前后的天空都很壮观。今天(夏至)的云朵很秋天呀。

@qiusir:如果说以往的一言堂是教师的专制,那时下不少还学生自由的课改又有些无政府了。无论是“师本”还是“生本”,还都是片面和单向的,真的教育该是以人为本。
@qiusir:作为实施者的教师被排除在“以人为本”的主体之外,在确信不是教师不是人的话,那该是对“人本思想”的最大讽刺了。其实教育改革的根节是在民主的政体上。唉...

@qiusir:最简单、最朴素,最理想、最完美。(让人像人一样读书\教书...)

@qiusir:清廉不是空喊,正义不是抱怨。贪腐也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抱怨,除非你是官员且清廉先;谩骂也绝非等同正义,除非你是义士且抗争先。为什么那么多官员贪腐?而所谓的制度,何尝不是拜草民所成全。

@qiusir:人生的积木少有搭建初的倒塌,相反是更高的贪婪和更完美的奢求会让已有的一切坍塌。现实的稳定一定是缺陷的,而极致的完美则意味着崩溃。
@qiusir:人是不会主动推倒自己费尽心思搭建好的积木,但那苛求完美的企图,迟早会摧毁这一切,这未必就是噩梦,或许也给未来一个更接近完美的机会呢。

@qiusir:以前常把小时候的苦翻出来,衬托出的是一种骄傲;现在也常把它们翻出来,不过是调和一下味道。

@qiusir:2班学生送我一套巴萨的队服,上面还特地印上了我的名字...可我死活不敢穿着出门,因为醒目的qiusir名下是一个更醒目的2,2班的怎么就不变通下印上11呢,也是,我也教11班。

@qiusir:当真的仰视并触摸到公园里的古树,你才能明白“建树”的内涵。尽管独木难成林,而真正的持久和专注本身就是一道令人震撼的风景。精读某一方面的书籍或如古树的长成,植株单一,但其根须却遍布丛林。

@qiusir:正当我对那还苦的果有些许的期待,却眼看着洪水袭来,这是树对根的无奈。
@qiusir:社会上强者拼的是特权,弱者拼的是生存…眼下大众的教育,不仅不适合有过高的理想,连基本的道德底线似乎还要死守呢。教改应教会师生彼此的尊重和相互的勤勉先。

@qiusir:子曰:夫诗书之不讲,礼乐之不习,“是丘之过也”...吾当效仿先贤,反求诸己。丘之过也,邱之过,我之过也。

@qiusir:http://t.sina.com.cn/qiusir
@qiusir:http://t.qq.com/qiusir

22

近日有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比如学生上课听课不认真,还随便讲话等等,归结起来都是对老师的不尊重,或许是时间常了也不知道如何尊重老师,更不知为何要尊重...而作为老师,自然要想学生尊敬老师的意义何在...于是有了下图的创作以及相关的一系列的思考。


原本的想法是:敬者信,信者行,行者知,知者愿,愿者果,而因果而敬。构造彩图的过程中也丰富了一些理解,想来敬、信、行、知、愿和果的关联远非线性和单项的...这里通过图片上的通畅和关联的色彩表达。

比如敬和信一体,信和行、行和知、知和愿、愿和果也都是直接关联的,我们熟悉的陶行知和陶知行,特别要强调的是,人是因为你有果而生敬的。对于中央的“恒”本来想翻译成“time”,是想强调经过事件的累积,后来还是觉得“interate”的迭代更合适一些。相关迭代本站曾经谈论过几次,通过搜索可以了解更多(皇冠是怎样炼成的、个性需要坚持等)。对“愿”,愿望的愿,从字面上理解是内“心”“原”有的喜好,或如佛教的慧根。遇到解释不清楚的就用古代哲学,不仅能绕过问题,还能故弄玄虚,像是很博学的样子。不过我还是相信兴趣一定是有其生物的基础。

这样的一个体系里面,复制展开,如生物的细胞分裂,也如数学的迭代,都让我想到了双向的作用和多维度的动态过程,于是有了上面的题目。而对于外界,我们进入体系的过程会有很多的途径,比如敬,比如信,比如果等等,而每一个切入的点是条件也往往成了进化过程中的结果,这也是双向的内涵之一吧。

回到初衷,想来学生对老师的尊敬是认知和成长的条件,而老师要学生敬重,除了教师职务的本身外,就是要用自己的果来吸引了。为了好好的学习,学生要好好尊敬你的老师,为了好好的教你的学生,老师要让学生好好的尊敬你先。


上面的图是由最初的正六边形的体系想到正五边形的体系,而很早以前的“五wu认知学说”正好符合(具体的可以参考五理认知学说)。用动态和双向的思维去考虑,一样可以得到一些很有趣的话题。

为了更简单的分解上面的思考单元,利用功的汉字构成,力和工,努力的时间积累和正确方法的前提。而关于成功,每一个“工”都是若干的“力”组成,每一个“力”都是若干个“工”组成,而成功更是很多的小的成功构成,更重要的是功会分解出力和工和其他的工和力组成新的成功。已经发生的成功是新的成功的要素。

迭代认知的成“功”:成“功”由可行的方法-“工”和有效的执行-“力”合成,同时“工”也包含了很多“力”,“力”也包含了很多“工”,某个成“功”的“工”和另外成“功”的“力”也会组合新的成“功,大的成“功”更是由很多小成“功”构成...“工”、“力”和“功”都是成“功”的条件。

一些表面的文字游戏,也是一种思维方法的另外体现。和文字相比,图的信息量更大,而文字的东西很凌乱。HS对行受到行知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