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都是有缺陷的人。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是因为上帝特别喜爱他的芬芳。
前日在一肢体有残疾学生的书桌上看到这句话,很感动,不完全是对孩子不幸的同情和对他自强的敬佩,也感慨自己何尝不是只被咬过的苹果呢?在超市的书架上也看到一些名言警句,有几句送给这孩子很合。
“所谓的强者是既有意志,又能等待时机的人。” —法拉第
“如果你的理想高于你的才干,你的明天就会胜过今天。”—黑格尔
也为自己挑选了歌德的一句名言,“当我们自以为达到了所希望的目的的时候,那恰恰是离我们的希望最远的时候。”
昨日有少年班的家长问,“qiusir,你说高中物理能自学吗?”
惊愕!如同面对一道简单的判断题而自己却忘了答案一样的尴尬和恐慌。这样的疑问可是“天才儿童”家长的问题呢,也难怪有家长把老师留的自学作业当成了强迫学生补课的误解,由此我们也不难想象眼下的孩子是怎么成才的,其实事实就在我们身边,或者说在我们自身。
中国的家长对孩子的付出是有传统的。过去穷人家即便是揭不开锅,大人就是勒紧裤腰带也要省出孩子的那一口;家里就算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上学…社会发展了,而情况又有什么根本的改变呢?听说现在农村还有父母捡破烂供孩子上学的,我身边就有卖大饼给孩子交费择校的。富足有文化的又怎样呢?为孩子耽误工作应该是小事,而父母一方因为孩子辞去工作的也屡见不鲜了。
回到孩子的自学能力,自学需要好奇的天赋,需要好胜的秉赋,更离不开不懈的努力和耐心的等待。眼下学生缺的不是什么自学的能力,大人急功近利的迫不及待让学生根本没有自学的机会。时下家长更愿意自己多付出一些,补课的费用可以省出来,接送的时间可以挤出来…以至孩子的学习成了大人的攀比,还没开学下学期的课程都学完了,甚至一年的都学完了,不管有没有用,至少不要输在心理上。
很能打动人的是那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点上”的广告了,而其潜台词无非是怂恿大家不等发令枪响就抢跑了,这样运动会的场面可想而知。不听从裁判的枪声也就罢了,百米跑的运动员却跑上了马拉松的赛道。眼下教育的场面何尝不是如此呢?!
抢跑不仅是公平性的丧失,秩序的混乱,更是孩子成长的一种缺失。
孩子别急,成长不用抢跑!
信仰出现空缺?年纪还轻,心态已老;没大的追求,却有满腹牢骚。活得像鼠,吃像是猪,明明是只不安的羊,不吃草,却要装作是虎。
极度躁乱的人群里,人相互的猜忌回避着彼此的善意,偶然的无意会遭到恶意的回击,人内心善的远离却助长了私欲放任的攀比。在这里,没有什么苦难会博得同情,也没有什么善举会赢得尊重,当然也不会有什么样恶行让人惊恐;在这里,行善需要大的勇气,从恶却有充足的理由...在这里,善赤裸成了恶,各种小的恶在疯长,而真的大恶却学会了易容。就这样善作着恶,而恶却从了善。
市场经济的社会里,经济于人的影响或如地磁场对磁铁的作用,尽管我们不愿意坦陈自我经济利益的指向,但我们无法否认指南针总指南北的事实。社会变革的阻力多来自当前社会的既得利益者,而每个个体又何尝不是自我利益的代言呢?! 比如穷人的舆论里富人会沦为弱势群体:)说官员腐败的多是不满的群众,那些抱怨医疗和教育弊病的病患和家长又何尝不从自己利益出发呢?!每个人都在利用职位图谋着方便,只不过教师也会怪罪医生,医生会嫉妒官员...而在声讨他人的呐喊中会让自己所有的不道德变的正义无比了。
哲学家斯宾塞这样说:“没有人能完全自由,除非所有人完全自由;没有人能完全道德,除非所有人完全道德;没有人能完全快乐,除非所有人完全快乐。”眼下的生活因为不自由而觉得不快乐,努力让生活平淡,却常感到了不道德。
轻松的假期就这样过去了,而美好的回忆总是那么短暂;又要上班了,清晨起床的几分钟里却体会着抉择的艰难,时光变的很慢...
我怕黑夜的再次袭来,闭眼和睁眼的瞬间,当初所有的快乐和期待都被时间偷走...我还是喜欢白天,即使那过程有所艰难。
忧愁如乌云蔽日,黑夜难眠
一秒的滴答声还原着一天的忧烦
快乐似轻烟过眼,美梦留难
一天的精彩被压缩成一秒的眷恋
日月恒常,世界随吾心而变
一生的苦乐都可以用一秒来核算
[假期的懒散让自己有堕落的自责,而想起小人知进不知退的话来就甘心堕落了。岳母把家里收拾得一尘不染,而顶楼的大阳台采光性很好,我就在家里日光浴了:)]
P.s.也尝试着建立了自己的googlepages,google的东西总让人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