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求师得2018暑期数位学习活动总结

求师得先求己
-让更纯粹的学习复位-
“求师得数位学习”2018年暑期的活动顺利结束了,我们又挺过了艰难的一期,又渡过了艰难的一年。 远不能说是一生悬命,但8个寒暑假的推介、助教、反馈和总结,也算是长久的坚持了。
当被动、低效和肤浅、重复的学习大行其道,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困惑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口头的抱怨、头脑的反思和心灵的畅想上,我们选择和学生一起行动起来。这里的助学发热,这里的自学发光,这里让更纯粹的学习复位~~~
I have become my own version of an optimist.
If I can’t make it through one door,
I’ll go through another door - or I’ll make a door.
Something terrific will come
no matter how dark the present.
Tagore

一、学习者才是继承未来的人
在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学习者才是继承未来的人。总是自以为饱学的人通常发现自己完美的知识储备只适用于一个不复存在的世界。---埃里克·霍夫

在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彭翕成老师的推荐下,山东的王维财老师以学员的身份全程参与了本期数位学习的动态数理课程。“GGB已接触好多年了,但今年这个暑假收获最丰富,谢谢你们的项目,让我进一步理解了GGB的应用!”求师得给学生和老师一起教的机会,也提供了老师和学生一起学的平台。学校里不乏教书的先生,但缺少能和学生一起学习的老师。老师混在学生堆里,彼此没有年龄、年级和地域的界限,从纯粹的学习出发,交流、共享也自我展示……

求师得数位学习活动面向大学生、准大学生、高中生和资优初中生,除在东北育才教育集团内继续开展的同时,除上海、江苏、吉林和安徽等地的学员参与,今年也有珠海的新学员加入。除康平高中外,沈阳市内又有7中和20中学学生参与,北校和双语的初三直升和大学生学长的参与已初见规模。继上一期和超常部的寒假作业对接,今年暑期,通过理科部部分学生的假期作业的形式,探索与常规教学有效合作可能的渠道。虽然有各种现实的羁绊,总有一些学生能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参与到数位学习中来。

生活总有起伏, 甚至也难说是一直是向前的,但我们依然会选择坚持数位学习,即便今年两位初创人员高三。不是因为前景多么诱人,而是因为相信以我们教育专业的阅历得出的判断。

二、重新审视假期的意义
在导致教育低效且不符合社会需要的种种过去的想法和习惯中,危害最大的一个就是暑假。它是农耕社会的残留物。 暑假是对金钱和时间的大量浪费。在假期期间,学生停止了学习。学习进度搁置,知识的连贯性被打破,阶段性的学习成果付之东流。
读萨尔曼·可汗在《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里的这段话,不禁好奇,一方面倡导“终生学习”,另一方面又很自然地认为“假期就应该好好休息”。要知道这金子般的年华是学习的最佳时间,而这样的时光一去不复返。是时候审视下假期的意义了,假期是发展个性化学习的最好机会,通过假期的个性化学习,学生不仅是获得数位学习的证书,更主要的是通过信息技术明晰了知识和运用了知识,“如果你开始对某件事游刃有余,自然就会乐在其中了”,而以往的一些口号通过合作学习过程得到体悟和强化。同时,教师的教学阅历也得到补充和丰富,就如有的本科生毕业会获得双学位一样,求师得的教师成员除了完成日常的教学任务,额外多了一些网络教育经验的积累。

三、再提“带着慕课证书上大学”
和其他动物不同,我们是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己,当我们能利用假期的时间主动提高自己时,我们才更能代表人类。套用安德斯·艾利克森在《刻意训练》的这段话,勉励求师得数位学习的成员。

张梓愉学长在她分享《数位学习在高中之后》的文章中提到卡耐基梅隆大学(CMU)计算机科学学院的学术导师的话, “合理并且高效地运用在线资源,是成为一个合格学者的第一步。”这和我们最初提出“带着慕课证书上大学”的目标相一致。现在的学生往往被视为数字原住民,但这不等于他们能比数字移民们更好地开展数位学习。数字原住民的同学们不妨想一想,你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

家长们也应该放宽眼界,除了数位学习“能提高分数吗”(其实能)、“考大学有用吗”(可能有点用)的现实问题外,当学生假期智能手机不离身,还在担心用电脑玩游戏、还担心用电脑影响视力?(最近有研究表明电脑、电视等不是导致视力不良的主要因素)家里可以没有电视,但不能没有电脑,电脑首先是一种学习的工具,特别是进行动态数理的研究性学习,智能手机还是有所受限。

四、师生协作的学习共同体
“如果人类还没有学会大规模灵活合作,大脑再聪明,手脚再灵活,到现在仍然是在敲燧石,而不是撞击铀原子。”赫拉利《未来简史》
本期假期活动延续了以往教师、学生主持、助教、学员和学长的基本组织构成和具体分工,老师负责课程规划和统筹分工,部分学生助教负责编写、审校、答疑,学长参与反馈、分享。放假前不同学部组织推介活动、开课前还通过网络招募成立学长后援团、开课期间按提前分工划定各项工作时间节点。学长撰写专业指导和求学经历,老师、学长和助教检查作业、评分反馈,利用百度云和求师得助教群答疑并制作助教视频。如尤一宁学长在寒假《求师得课程的创新实践意义》一文中提到,求师得课程组近几年坚持举办的假期在线课程,强化了纯粹以学生为中心的、体现真正人本主义的教学理念,为在线课程的发展、完善,进行了难能可贵的新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创新性和反馈评估的人本性。

能一路坚持完成这创新实践的教育活动,很大程度上是靠优秀学长的支持和推动,他们的文章都很用心的整理和分享,包括本次总结题目的句式,除了李峰老师“为己而学,得自己身”、李弘祺《传统中国的教育》的“学以为己”,也借鉴了王禹程学长“求人先求己”。
五、When one teaches, two learn
When one teaches, two learn.---Robert Heinlein
“理解通常是解释的产物,并非先有理解才有解释。第一次真正理解教学材料,是在自己去教学生的时候。”想起曾和年轻老师分享过“不会,一教就会了”的经验。比如助教视频的制作,就是体验那“说给自己听比反复阅读或是用马克笔标记更有用”的过程。

“自己发现、教自己和自己教学”是我眼里的认知的三个内循环。 Robert Heinlein的这话也如法国人Joseph Joubert的“To teach is to learn twice”,结合求师得数位学习来看,我会理解成“半教伴学”。如福泽谕吉创建的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的“半学半教”的传统。
我们课题主持和助教的学生在教别人的过程中本就是自我提高的学习过程。我们可以很多人教一个人,这不是教育成本的问题,教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作为教师常会说常教常新,而数位学习用到的视频助教等手段和内容都是崭新的,当我们看到学生有板有眼的反馈,师生的界限也就模糊了,教是更好的学,是更纯粹的学的一部分。

六、学习责任感的确立
人们经常会认为“承担责任”与学习无关,或者认为教育的责任属于家长和教师,与学生无关。两种想法都是错误的。你为教育承担责任,实际上就是在教书育人;你为学习承担责任,实际上就是在学习知识。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只有承担了责任,才能真正进入学习的过程。---萨尔曼·可汗《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

最初我们觉得参与数位学习需要勇气,有很多学生是被东北育才的名号吓住,是被数位学习貌似高端的方式吓住。 数位学习开展的过程中,我们更多的体会是学习是对自我的责任,不少学员只是开了个头,后面因为各种借口就心安理得地放弃了,但也有不少同学选择了坚持。有带着电脑出游的,有机场提交反馈文件的,有在半夜甚至凌晨传送文件的,有同学的助教视频可是录制了十几遍的...…这些体现着专业态度,本质上是对待学习的责任,这种责任的培养和彰显本就是在学习知识。

约75%认为自己是拖延者,近50%有持续的拖延状态,学生的拖延状态一般占日常活动的1/3,这个比例有上升趋势......慕课10%的完成率大概可以佐证。芭芭拉·奥克利的《学习之道》中提到,“拖延症是关键恶习,它会影响到人生的诸多方面,而一旦做出改变,数不尽的积极变化就会铺展在你的眼前。”“随着你所接触的数学和科学领域越高深,掌控拖延就越发重要。” 求师得数位学习的程序化、时间点设置和分工合作的方式等,有助于对假期常见的拖延症进行缓解和矫正。

七、让自学、助学发光、发热
The future belongs to those who learn more skills and combine them in creative ways. ---Robert Greene

焦建利教授主持翻译的《慕课和全球开放教育》一书中,把个性化学习数字素养分为三个层级:“1.数字能力,知道如何使用数字工具和设备;2.数字熟练程度,能够很习惯地使用数字技术,并将知识和技术运用到学习、教学和实践中;3.数字设计,包含数字能力和数字熟练度,同时还包含了学习者即设计者这一理念。由学习者产生的内容包括媒体的设计,比如视频。”学生参与课题设计和助教的求师得数位学习,也算是在数字素养第三层级上实践几年了……这样的探索和坚持当然离不开各级领导、同事和学生们的支持:
感谢东北育才教育集团高琛校长及各学部领导......
感谢教育研究院王军院长、黄艳副院长等支持......
感谢华中师范大学彭翕成等转发支持......
感谢理科部李迪老师实质的支持......
感谢积极参与答疑助教的同学:崔舒洋、孙楚博、吴俊宇、赵希竹、洪艺中、桑逸恺、孟姝含、刘骅驰、王科翔、崔家瑞、汪宗元、王明哲、李坤玲、雷潇、周子博、欧阳博丁……
感谢超常部万欣然、孟姝含、崔学禹、理科部李坤玲、杨旭和雷潇、高中部张与弛、张宬思等同学的积极推介......
感谢准大学生的课程参与:李保霖、樊泽文、岳嘉祺、赵希竹、孙楚博等......
感谢学长的供稿:张梓愉、沈冠霖、康书宁、杨洛、张鸿业、孙楚博 、王禹程、林楚乔、何祖峤等......

东北育才教育集团
......
沈阳市教育局基础教育二处
沈阳市教育研究院

美国歌手兼词曲作家Jonathan Coulton的“曼德博集”的一段歌词

天堂里的曼德尔布罗特啊
他让我们在混沌中看见秩序,无望中看到希望
他的几何学在别人跌倒的地方获得了成功
所以,如果你迷失了方向,会有一只蝴蝶拍打翅膀
远在百万公里之外,一个小奇迹将送你回故乡

...

My Growth with Qiutopia

10

JQX/进取芯 席明纳第10期(2025.5.30)

双体坠落问题

JQX|Xiao

两个质量分别为{{m}_{1}}{{m}_{2}}的两个星体,初始时静止,之间相距L,它们仅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相互吸引,它们将在多久后相遇?

方法一:用能量和积分推导
根据能量守恒:\frac{1}{2}\mu {{\left( \frac{dr}{dt} \right)}^{2}}-\frac{G{{m}_{1}}{{m}_{2}}}{r}=-\frac{G{{m}_{1}}{{m}_{2}}}{R},分离变量求积分得:\frac{dr}{dt}=-\sqrt{\frac{2G{{m}_{1}}{{m}_{2}}}{\mu }\left( \frac{1}{r}-\frac{1}{R} \right)},积分求时间(从 r=Rr=0):t=\int_{0}^{R}{\frac{dr}{\sqrt{\frac{2G{{m}_{1}}{{m}_{2}}}{\mu }\left( \frac{1}{r}-\frac{1}{R} \right)}}},解这个积分得到:t=\frac{\pi }{2\sqrt{2}}\cdot \sqrt{\frac{{{L}^{3}}}{G({{m}_{1}}+{{m}_{2}})}}
2025
方法二:双星问题椭圆轨道:两个星体相互接近的过程可看作是在双星问题中,两个星体以系统质心为共同得焦点沿着各自得椭圆轨道运动,周期公式为T=2\pi \sqrt{\frac{{{\left( {{a}_{1}}+{{a}_{2}} \right)}^{3}}}{G({{m}_{1}}+{{m}_{2}})}},当离心率趋近于1,既半长轴趋近于半焦距时,椭圆退化为直线,即为本体模型,相遇时间为半个周期,带入公式得t=\frac{\pi }{2\sqrt{2}}\cdot \sqrt{\frac{{{L}^{3}}}{G({{m}_{1}}+{{m}_{2}})}}
2025
方法三:等效为单体问题:两个星体得相对位置坐标为\vec{r}(t)={{\vec{r}}_{1}}(t)-{{\vec{r}}_{2}}(t),以\vec{r}(t)方向为正,对两个星体分别列牛顿第二定律:{{m}_{1}}{{a}_{1}}=F(r),{{m}_{2}}{{a}_{2}}=-F(r)。相对加速度为:a={{a}_{1}}-{{a}_{2}}=\left( \frac{1}{{{m}_{1}}}+\frac{1}{{{m}_{2}}} \right)F(r),引入约化质量\mu =\frac{{{m}_{1}}{{m}_{2}}}{{{m}_{1}}+{{m}_{2}}}\mu \ddot{r}=-\frac{G{{m}_{1}}{{m}_{2}}}{{{r}^{2}}}。此时双体问题转为单体问题,可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求周期,方法与上述方法相同。

方法四:引入等效质量。设想质心处有一个等效天体M,将{{m}_{2}}{{m}_{1}}得引力等效为M对{{m}_{1}}得引力。有:\frac{G{{m}_{1}}{{m}_{2}}}{{{r}^{2}}}=\frac{GM{{m}_{1}}}{r_{1}^{2}},其中{{r}_{1}}=r\cdot \frac{{{m}_{2}}}{{{m}_{1}}+{{m}_{2}}}{{r}_{1}}{{m}_{1}}到质心距离,r为两颗星体之间的距离。则此时可以在不引入双星周期公式和约化质量得情况下求得{{m}_{1}}到达质心作用时间,将这个问题带入第三种方法即可。T=2\pi \sqrt{\frac{{{\left( \frac{{{r}_{1}}}{2} \right)}^{3}}}{GM}},时间为半个周期,解得t=\frac{\pi }{2\sqrt{2}}\cdot \sqrt{\frac{{{L}^{3}}}{G({{m}_{1}}+{{m}_{2}})}}
关于双星问题双椭圆轨道周期推导,可以将双星问题等效为质量为\mu =\frac{{{m}_{1}}{{m}_{2}}}{{{m}_{1}}+{{m}_{2}}}得质点,在质量为M得引力作用下沿椭圆轨道运动得过程,即可得到双星轨道公式T=2\pi \sqrt{\frac{{{\left( {{a}_{1}}+{{a}_{2}} \right)}^{3}}}{G({{m}_{1}}+{{m}_{2}})}}

10

@qiusir:政府为选拔儿童任官或赐予奖赏而举办考试,可追溯到汉代。唐代更正式设立“童科”选拔10岁以下的男童。宋代(1266年)废止了这整整持续了10个世纪的童试,是中国历史上真正“发现童年”的时期。“童子每当就试,止在念书,背经则虽似精详,对卷则不能读诵,及名成贡部,身返故乡,但刻日以取官,更无心而习业,滥镯摇役,虚占官名……””又今之童子,比号神童,既幼稚之年,察神异之性,语言辨慧,精采英奇,出于自然,有则可举。窃闻近日,实异于斯。抑嬉戏之心,教念诵之语,断其日月,委以师资,限隔而游思不容,仆跌而痛楚多及,孩童之意, 本未有知,父母之情,恐或不忍。””人材贵乎善养,不贵速成,请罢童子科,息奔竞(拉关系、行贿、走后门),以保幼稚良心。”#乱翻书《学以为己》


@qiusir:明代吕得胜、吕坤父子编选的《小儿语》收录了些谚语教人过平静、朴实而谦逊生活的谚语,“事不干己,分毫休理”、“一争两丑,一让两有”;“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等这些格言在400年后的今天仍广为人知哈哈。#乱翻书《学以为己》
@qiusir:“只要探究传统中国教育的思想或学术史,尤其是其最后阶段,即可发现道德人格几乎可以说是所有哲学思考唯一的根本关心。明太祖朱元璋利用这项道德关注遂行社会与思想控制,结果这种做法又受到王阳明倡导的哲学思想所强化。于是,学问的追求就此不再是政府的责任;官方极少鼓励这种活动。”“数学教学原本是国子监里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明代前三人皇帝在位期间只有零星几项记载。在此之后,更是完全看不到数学教育的记录。简言之,在宋代教育的博学兴趣影响之后,严肃的学习活动出现了衰退。”这样想来,现行高考物理被弱化才是常态,而政治化的语文早该是独大的一科呢。#乱翻书《学以为己》

@qiusir:“中国社会虽然经常被视为具有权威或顺服的特质,中国的教育理想及教学法却强调天赋的差异以及因材施教的观念。”“当时童年受到教育实践中的威权所拘束,以致儿童没有机会成长为自由的人。”#乱翻书 《学以为己》 ​​​​

@qiusir:“元代把科举考生区分为汉人与非汉人的做法,到了明代即被明太祖下令废除。不过,1397年却出现了另一种歧视,因为那年省试及第的考生全都来自南方。这个现象随即掀起激烈争论,质疑科举是否特别不利于北方人。于是,政府在1425年下令省试需依考生家乡所在地区不同而个别评分。全国划分为北中南三个地区,每个地区各有其进士配额。”宋朝时,北方人司马光就建议在省试中采取配额,但遭到南方人欧阳修的反对而没有实施……

后台说是七年前整理过···

09

驱散昨天的神话,用学会改变超越自己。
老爷子全程脱稿,像是在听脱口秀,或是某种文学报告。如此娴熟当是讲过多遍了吧。(如果说人家是八零后的年轻人,我想当个五零后的少年了)(想来很多教育的叙事,情节完美到某种程度的童话。所谓报告的成功,是听众以为童话也会照进自己的现实。
集团停课听报告,这排面拉满。几千学生上午自习,或许这才是学会改变的第一课吧。(把时间还给学生)
“教育文化的盛宴”开始之前,领导先自豪介绍今年的高考成绩,看来是不给明年留余地了?简单回归前几任校长,葛弯道超车(招生政策),苏市场化运营,高内涵提升···为每个孩子准备好未来。(原先的各种特长班已经殆尽,新疆部转换模式,龙头少儿部也难保)(学校工厂化,产品单一,产能过剩···)
“学校是个发光的地方,让每一个孩子都对未来充满希望”(类似的话很多,是不是都在情绪上夸大教育的力量,如此社会的分子也在回避自身的决定性问题呢)(应该是没看过《教育浪费》)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兼得?(这种既要又要的想法从开始就是错的?分数是学校的经济基础?)
盖伊的文化响应教学;卓越、行动、信念
我是一颗照亮世界的火种···
今天永无止境 学会改变
①杨佳 面试官亲自来北京(像是,就是讲报告文学,对,文学更准确)(讲故事的风格,小学语文老师的底色?)为什么我没有猜想
猜想性阅读
学生的发展是非连续性发展
软实力(夸大教育的力量了呢)
②李吉林(双基)的贵人是吴天石(机遇是自己创造的?)
“我要克服一个女人的弱点”(一个男人的弱点?一个人的弱点呢?)
我不相信没有教学的教育,同样不相信没有教育的教学。
竞走运动员,双脚不离地地向前走;跳高运动员···地平线···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③杨绛是最才的女最贤的妻···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泡
AI(情感、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
日本筑波大学附小“人人都是名师”(说到育才应该很多特级教师···其实吧,高中部一线就一位,还是在外校评的)
不能只点洋蜡烛?内心的呼唤?
(又回到高考)战胜对手?(这种说法很直接,学校早已经失去了情怀的追求,与其说是直面生产,不如说是直接肉搏参战。应试教育还停留在冷兵器时代吧)(说到记忆力,录音机显然更胜一筹,但如何理解和行动,这是录音机不具备的。)

我很好奇,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你自己是如何面对的呢?你的困惑是什么?更真诚的建议?心里话是很难听到的···

07

2025

02

2025
THE CASE AGAINST EDUCATION 布莱恩·卡普兰著 蔡维译
推荐序
(反对教育的理由:为什么说我们的教育是在浪费时间和金钱?)学历和学力
卡普兰提出,想要提现教育的内在价值需要三个要素:
1富含高价值的内容。用有趣的内容吸引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索学习,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2娴熟的教学方法。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方法,跟上时代的步伐,让学生有新鲜感。
3主动学习的学生。只有学生对获取知识产生科瓦三个,产生兴趣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可能有兴趣的东西学习才有意义,否则只是过眼云烟吧。)
陶行知提出生活即家偶遇,要求实现“六大解放”:1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慢慢去想2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慢慢去看3解放孩子的双手,让孩子慢慢去干4解放孩子的嘴巴,让他们能谈5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6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学自己渴望学的东西。
序言:吹哨之作(教育行业的吹哨人)
就算让我和比尔盖茨交换身份,我也不干。
信号:为什么教育无用,市场却愿意买单
本书反对“唯人力资本论”---即认为几乎所有形式的教育都会教授有用的工作技能,而这些工作技能是教育在劳动力市场获得回报的唯一原因。
本书想表达的是教育有很大一部分价值就是向外界发信号。(信号价值在教育价值中的真实比列应该在50%-80%)
如果教育的作用仅局限于证明劳动力质量,那么消减教育,社会反倒会变得更好。
教育:个人获利,社会资源浪费
教育即信号
消减教育投入可以节省宝贵的时间和资源,反倒令社会更为富足。如果我们负担不起教育,生活反倒会过得更好。
组合谬误,任何东西,只要部分正确,从整体上也必定正确。
1、教育的神奇之处
象牙塔的常驻民
education signal
教育不仅是智力信号,还是责任心的信号(后面提到服从力的信号)
教育最特别的地方在于,社会中几乎每个人都过度神话了教育的作用。

我们的教育系统染上了一种怪病,叫闭锁综合症---似乎人人都意识到了教育的症结所在,但又无力改变些什么。

几乎人人都耗费多年时间,接受与劳动力市场要求无关的教育。(唐重阳和王回生和我说话和杨永坤的方式不同也相同。)
我们所做的有多少雕刻,有多少是鉴定?
2、无用的教育无处不在
统计知识的匮乏是现实世界中许多愚蠢选择的症结所在。
“即便人们没有忘记所学的东西,通常也无法将之有效地运用于课堂外,或者其他学科的课堂上。无论是从学校到校外,还是从一个学科到另一个学科,距离实在太远,知识无法得以有效迁移。”
大部分人的知识是“停滞的,无活动能力的”。
一位刚学过“物体运动”知识的学生说,“物体只有在教室内运动,一上了操场,物体运动就停止了。”
我所认识的教师中,几乎每一位都信誓旦旦地说,自己通过教书帮助学生获得真知灼见。我也不例外。但是,如果非要我们证明这一点,我们很快就会意识到,自己的信心就像风中残烛一样,多么微弱无力。
虽然教育心理学家否认“教育带来的学习迁移极少”这一结论,但几乎所有人都承认,至少在当前教育系统下,可以观测到的学习迁移少之又少。
我们的教育体系建立在教育者的自负之上---我们自鸣得意地教授着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却幻想着讲台下的学生能不断获得成功所需的核心技能。
测试前的准备只会带来“毫无价值的提升”。提升的只是智力测试的分数,真实的智力水平并未获得提高。
学校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智商测试分数,但这种提高绝非真正意义上的“智力”提升。
就算教育对智力有影响,这种影响也极小。
学会与人打交道,一年的工作经验比一年的教育更有用。
教育的巨大回报似乎并不关乎知识本身,而关乎教育带来的宝贵的人脉资源。知识的作用被夸大了,在学校获得优质的人脉资源才是教育的最大价值。
普通意义的人脉没有用处,你需要的事优质的人脉。
唯人力资本论严重高估了教育的价值。
教育并无什么神奇之处,塑造品格之类的论调无非是自我安慰罢了。
3、无用的教育带来丰厚的回报
我们忽略的第一大能力是家庭背景。
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都在一定程度上源自家族遗传。
我们假装教,他们假装学。
他们常常纠正对教育的错误衡量,以防止竞争变量窃取教育的影响力。但他们很少纠正对智力的错误衡量,以防止教育窃取智力的影响力。
4、信号模型:答疑解惑

总之,不管你是谁,你都会同意这个结论:若是人人都伟大,时间岂有豪杰。

并不只是教育能塑造品格,工作也能。
高中辍学、高中毕业和大学辍学的学生首次加入劳动大军,他们的能力几乎没法带来任何回报。
一些著名经济学家发现,提高国民教育水平会让国家更贫穷,而不是更富有。还有一些经济学家称,教育对国家有积极影响,但影响甚微。
教育不仅没被低估,反而是被高估了。
研究人员发现,短暂的分数提升对未来成就具有持久的影响。
高附加值的教师的优势在于他们更擅长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服从力。悲观一点说,优秀的教师能帮助学生在信号内耗战中获得微弱的优势。
教育并非纯粹的信号,信号是教育的主要价值所在。
5、教育的个人回报
如果成功学大师说你需要更多的教育,而公共政策专家说我们需要更少的教育,可能他们说的都是对的。(作者的观点是,比起教育带给个人的收益,教育的社会回报实在是微乎其微。)
脸上写满了乏味的学生挤满了教室,也许用拥挤不恰当,很多人甚至都懒得来教室上课。
教育的健康收益是实实在在的。
“如果什么东西好得难以置信,很可能它有问题。”
门当户对的婚姻才更容易得到幸福。有人说美国的婚姻是一种以文凭为基础的种姓制度。
“别为了钱而结婚,去有钱人的世界寻找真爱吧。”
①去读高中吧,除非你是一个糟糕的学生。接受高中教育都是一笔不错的投资。②如果你的能力够强,去上大学吧。对于能力弱的学生来说,上大学通常是一笔糟糕的投资。③除非你感受到了“神灵的指引”,否则不要轻易选择攻读硕士学位。
6、教育的社会回报
随着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只有疯狂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才能获得相对优越的社会地位。
如果你在课堂上感到无聊至极,让你感到些许安慰的事实是,成千上万的其他孩子也有同样的感受。
种种动物实验均证实,地位对身体有好处,人类社会概莫如是。
1800年,地球上就存在制造飞机所需的全部材料。在伟大的想法出现之前,这些材料都处于闲置状态。
伟大的思想一旦得以萌生,复制的成本就很低。创新者只能获得他们所创造价值中极少的一部分。
具有犯罪倾向的人和具有辍学倾向的学生一样,往往性格冲动,攻击型强,无视一切---并且不会控制自己的暴力行为。
比起后天培养,基因优势对成功有更大的影响。
学业成绩受家族遗传,因为成绩取决于学生的天赋、态度和行为表现方式,而所有这些都与基因紧密相关。
如果大量的中等学生和差学生上大学,社会将遭受惊人的损失。
“宇宙中的星星要比地球海滩上的沙粒还要多。”生命形成的条件有多苛刻,我们发现外星生命的机会就有多渺茫。
教育对社会转型的作用被严重高估了。
“如果你认为教育很昂贵,那就试试无知的代价吧。”
7、我们需要更少的教育
白象:需大量投入但利润率极低的财产。
如果称我们的教育系统为白象---华而不实的累赘,或许有些过分。但是,从另一方面看,没有一个人敢发生呼吁关闭所有政府资助的教育机构···
可能世界上所有地方,都陷入了“过度教育”魔咒。
马克吐温:当你发现自己站在大多数人一边时,是时候该停下来反思一下了。
对“受教育”征税是对所有传统立场的反驳,无论是从支持教育改革的立场,还是维持教育现状的立场。
我们的学生对人力资本毫无胃口,反倒对教育信号如饥似渴。
慕课的失败与其课程本身的质量无关。(因为他们无法提供那张金灿灿的文凭)
教育网站的主要竞争对手不是实体学校,而是博客、播客和其他形式的在线教育娱乐软件。“我上了一大堆网络课程”几乎和说“我读了很多博客文章”一样毫无价值。(歧视性语言)
教育的好处根本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8、我们需要更多的职业教育
即使在最好的高中,许多青少年都极度憎恨学校。
9、童工的问题何在?
难道我们的学校不像那湖南的车间吗?
10、教育与灵魂的关系
“动用刀剑者,必死于刀剑之下。”Those who live by the sword die by the sword.
现实世界中的教育,往往不是一位滋养型母亲,而是一个不负责任,甚至恶毒残暴的母亲。
强行把伟大的思想和高雅的文化灌输给那些满不在乎的学生,意义不大。
不管老师多么伟大,都很少有学生渴望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
世界上最好的学生对着世界上最好的老师打起了大大的哈欠。
强迫式教育没有表现出任何积极的迹象,如果我们还坚持“为了正当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岂不是太过于滑稽。
互联网很好地证明了人们对于伟大思想和高雅文化的消费需求很低,原因不在于贫穷,也并非缺乏信息获取的渠道,而是令人咂舌的冷漠和无感。
教育对个人带来的改变,远远大于教育对社会带来的改变。
Give me the child until he is seven and I'll give you the man.
(某中中学最高分才676?)
“最理想的教育应该是一次穿越无限的心灵之旅。”
胜利并不是一切,胜利的欲望才是。
比较学习和玩耍在丰富灵魂上的作用,都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但是,谁是更大的片子目前和不清楚。(语言风格挺好)

我对学生的愤世嫉俗,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庸碌之辈,即便是最好的老师,对思想文化倾注最真挚和持久的热爱,也无法启发他们的灵魂。

我对老师的愤世嫉俗,绝大多数老师不具备启发学生的能力,他们甚至无法说服自己去热爱思想文化,也就更不能指望他们说服学生去热爱思想文化。
我对教育决策者的愤世嫉俗,那些身居高位的学校官员大多数认为,只要学生服从他们安排的学习内容,他们的工作就算圆满完成,一切万事大吉。
我很难接受当前“奥威尔式”的教育现状。
只有极少数求知若渴的学生,才会向往教育的内在价值;强迫所有学生去学习思想文化有违学习的本质。
强制性的方式不会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启蒙。
“任何心理治疗师都可以证明,积极配合的人要想取得进步很容易,消极配合的人要想取得进步则很困难。教师每天在课堂上都要面对什么样的学生呢?不情不愿、消极配合的学生。”
11、五谈教育与启蒙
卡普兰,教育行业的吹哨人。
教育之所以有回报,原因在于教育为工作者的能力提供了认证,而不是提高了他们的职业能力。
几个世纪以来,学校经历过太多创新风暴,但是每一次都能够快速回弹。
人们对教育付出了大量泛意识形态的爱,导致自己的双眼被蒙蔽。
实业家权衡建厂与否,你们警告不要抱有最好的希望。当一个青少年权衡是否上学时,你却总是敦促他们抱有最好的希望。
就本质而言,只有鼓励学生的教育才有价值。(表扬为师)
我只能启发到极少数渴望得到启发的学生,其余的付出一定努力,通过课程考试,然后继续他们的生活。
只向那些求知若渴的学生传授思想文化,不强求那些心怀怨恨的学生去学习思想文化,而希望他们有一天能醒悟过来,主动去接受思想的熏陶。
我只是太热爱教育了,根本无法接受当前学校采取的强制性灌输思想文化的方式。
我赞扬幼儿园是幼儿园有明确的教育定位---教给孩子可能在以后生活中用得上的技能。
“我既没有智慧,又没有口才,也没有本领,也不会用行动和蛊惑人心的话语来激起人们的血性,我只不过是说出我的心里话而已,我告诉你们的都是你们确实知道的东西。”
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缺乏东西人类文明成果的能力。
即便把全社会对思想文化的热爱全归功于教育,教育在塑造灵魂上的效果也不足挂齿。教育对政治和社会形态的影响也被高估了。
不要轻信希望,它已经抛弃了这片土地。
我虽引用了大量的科学“证词”,但从未将“常识”送上审判台---因为我从不排斥普通人的教育常识。
“这个知识点会考吗?”而不是“这个知识点工作用能用吗”
教育就像曾经臭名昭著的黑手党头子,它有罪,但每个人都害怕出庭作证发对它。
我对教育怀着一种复杂的情愫,既理想化,又有些悲观。
Those who can, do. Those who can't teach.

如果全社会尝试鼓励人们通过教育获得成功,最后的结果是人人追求教育,而非人人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