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Step out of your comfort zone, and find your wings
|东北育才双语学校(高一和初三直升600+)
|邱发文2015-4-9


前.
感谢主持人的介绍,也很高兴有机会来双语和同学们交流。
初次见面难免有人会惊讶我的个头,由于一种叫做气质的介质使世俗的眼光向上折射,由此我看起来就显得低调了一点。我也不介意和大家谈年龄,来育才工作的第十个年头才开始建设了这里,看到今天的发展,我更加相信比我年轻二十几岁的你们才拥有无法预见的未来。

我的助手纸箱人阿楞,Danbo)发音也有点呆萌。关于我自己:关二代邱发文者丘发才,关是山海关的关,也是关心的关,邱是聆听孔丘教诲,发才是让人才萌发。{qiusir.com|qsir.org}是我实验室的网址,包括今天交流的资料都可以在那里找到。

一、我了解的双语
很少来双语,但这里有我很多同事,也是我很多学生的母校,我的新书里也有双语学校的痕迹。


(P016)说双语某次语文考试填歇后语,林冲进了野猪林(),有填“死猪不怕开水烫”,相比“大难不死”,我更喜欢 “鲁哥救我!”
说有学生正为考试成绩伤心,双语查寝的姥师安慰道,“没关系,胜败兵乃家常事~”那孩子咬着被子愣是没笑出声来。

说起双语学生的情商,我总想起一件小事。13年夏天和同事去清华园参观,是一位也忙着应考的小女生推着自行车还顺带了三杯自己觉得很好喝的冰豆沙来招待我们,至今想起都觉得安慰,这位清华读核物理的马逸馨同学是双语的毕业生。去年成绩分析会上看到双语高中的高考考成绩,让人眼前一亮,相信两三年后你们中也会有人从这里考入清华。

二、走出你的舒适区
在育才教书近二十年,从超常部到高中部,见多了特别聪慧、特别勤奋所以特别优秀的学生,但也有一类学生:不能说不聪明、不能说不勤奋,但可以肯定的是学业成绩不优秀。出于对此类学生的好奇,也就有了今天交流的话题。

“舒适区”(Comfort Zone)本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上世纪初(耶基斯和道森,1907年)心理学家们通过实验发现,一个相对舒适的状态可使行为得到上佳表现。而作为教师平时注重课堂安全感氛围的营造也是这个道理。


但我们也常看到这样的一些警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死于习惯”,畅销书作家沃尔什直言,“若不走出你的舒适区,那无异于虚度此生。”(Life begins at the end of your comfort zone. Neale Donald Walsch)某种程度上是在告诉我们舒适区的危险性。

美国人诺埃尔·蒂奇(Noel Tichy)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层次划分为出舒适区(comfort zone)、学习区(stretch zone)和恐慌区(panic zone)。对应已经熟练掌握的知识、有一定挑战性的知识和暂时无法学会的知识。学校不是让人恐慌的监狱,也不是让人安享的港湾,学校是介于舒适区和恐慌区之间的学习区,是你成长的地方。

我的书中有这样一段:
(P188)网络上的“勤”就是多动一下手指,想知道什么就会知道更多;网络上的“懒”就是手指动个不停,即便是无趣也被有趣地分享。莫非无度的勤劳就是懒惰?
这种“勤劳的懒惰”就是在认知舒适区的重复,有学生宁愿在已经会的题目上重复千百次,也不愿意对新知识进行一丁点尝试。那些貌似努力但成绩并无起色的概是处在这样的一种状态。和书桌上刻“存天理、灭人欲”相比,我觉得更应该有这样警示。CAUTION: YOU ARE ENTERING YOUR COMFORT ZONE! (当心:你正进入舒适区!)


老家吉林的冬天比沈阳要冷,有经验的农民是不允许小狗离炉火太近,否则会它会赖在那,那样的狗长得再大也是赖狗。手机、电脑、电视等何尝不是大城市里你们需要警惕的火炉呢?!当下学生更需要警惕的是课堂上习惯性的沉默。

(P168)我们为什么要倡导活跃的课堂氛围?很多时候的课堂教学,会的不教也会,不会的教了也不会。会的自私,对不会的同学无半点善心;不会的自闭,并无改变自己的一点勇气。就这样人性良的一部分慢慢消耗殆尽。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乔布斯让这句话和苹果手机一样流行,有直译“保持饥饿、保持愚蠢”,有意译“求知若饥、虚心若愚”,还有曲译“做个吃货、做个傻瓜”,比较而言我更喜欢“永不满足、只问本心”,不满足呆在舒适区内安享,渴望在学习区内开拓,不屈从世俗的看法能坚持自我。“并非是我多么的聪明,只是和问题呆的久一点。”(It's not that I'm so smart, it's just that I stay with problems longer.)爱因斯坦这句话也有“stay”,同样是呆在“学习区”。我上届学生龙宣宇能花费将近四个月的时间思考一道题目以及拓展,他现在也在清华读物理。双语上来的吕欣桐是物理大神。

时下的社会过分放大了个人舒适的感受,但那并不是人生意义的全部。杰出的人通常是能走出舒适区完成更高的目标。心理学家们也发现舒适区之外存在“最优焦虑区”,能让你的行为得到最佳表现。以后遇到情绪上不舒服甚至有点尴尬的状况,要提醒自己正面临着提高的机会。 “改变自己”并非基因重组,也难性情大变,改变自己是从迈出舒适区开始。

三、学会自己成长
不是所有的成功都可以复制,有时运气占了更大的比重,现代概率论的奠基者之一雅各布·伯努利甚至认为不应该基于一个人的成就去赞美他。当下的信息社会正经历大数据的时代,其实已经有了一些借助统计和实验的励志科学,可以帮助我们科学励志。


(1985年)美国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Benjamin Bloom)调研了120个行业的精英得出一个结论:天才不是天生的,天才是后天训练出来的。
(1993年)德国心理学家安德斯·艾瑞克森(Anders Ericsson)通过对柏林音乐学院学生的长期观察和研究,发现成为世界级专家的条件是在“学习区”内进行大量的刻意训练(Deliberate Practice)。
(2008年)美国畅销书作家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在《异类》一书中宣称存在 “10000小时规则”。甲壳虫乐队走红前在酒吧演出超过10000个小时;比尔·盖茨创立微软公司前编程超过10000个小时;毕加索、莫扎特、乔丹都有超过10000小时的训练。
上述的研究都发现后天训练的重要,这可不是舒适区内的重复。

(2009年)受《异类》一书的启发,职业摄影师丹·麦克劳夫林(Dan McLaughlin)辞职,几乎没打过高尔夫的他从2010年开始练习,每天6小时、每周练习6天,计划坚持6年成为职业选手。这个容易想让想到DNA的DAN-PLAN我称“炼丹计划”,从他的网站上看到还剩四千小时左右~

2012年南方科技大自主招生的题目中有“7分钟内从1写到300不许涂改”,据说全国没有几个考生完成,我找学生测验了下,的确不如想象得容易。而下面的图片对比李嘉昊同学高二上和高三上英语作文书写,多少能看到刻意练习的影子。


“学会自己成长”源于我书中的一段话:
(p179)父母眼里的长大不单指身高,老师眼里的长大也未必分高,对长辈来说,长大该是你学会了自己长大~
原本求师得有求师必得的寓意,眼下我更喜欢“且行且知知己识己以己为师自求自得”。

我工作室求师得原本有求师必得的寓意,可眼下我更喜欢“且行且知知己识己以己为师自求自得”。相比学生,教师更容易呆在舒适区里,曾有学生好奇地问我,学生学这么多课程为何老师就教一科?有的老师连上课的PPT都要学生帮忙。关于学习区内的师生关系,我有一个问题为中心的双星的模型。

The best way to learn anything is to discover it by yourself. (George Polya)
One of the best ways to lean anything is to teach yourself.(Giles Sutherland Rich)
The best way to learn is to teach, the best way to teach is to keep learning.
Frank Oppenheimer的话让我想起曾和年轻老师说过,“不会,一教就会了。”“自己发现、教自己和自己教学”是我眼里的认知的三个内循环。角色互动、互换能让师生都走出认知的舒适区。

遗憾作为学生没有太多的学习乐趣,庆幸当了老师有了很多分享的快乐。我的不少观点是受动态几何的启发,或者说我不少的感念常在动态的几何里找到呼应。中点多边形是刻意训练才修成正果,皇冠迭代是在不熟悉的地方重复,被坚持了的差异才能绽放个性的美丽。训练是对人自身的改造,甚至会使技能会长在大脑中,今年CBA决赛北京的马布里和辽宁的哈德森身上不难发现这点。球场上的我一度被叫做邱德森,当然我拒绝被叫邱布里~

王国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的境界也可以从舒适区的角度解读。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Stay Foolish;衣带渐宽终不悔Stay Hungry,学习区内刻意训练;灯火阑珊处是学习区变成了舒适区。

人与人的差别在于是否满足舒适区的态度和能否自控有针对性的在学习区里刻意训练。我很喜欢美国当代畅销书作家艾瑞卡·容的这句话,“罕见的不是天赋,而是甘愿跟随天赋、尝尽人间甘苦的勇气。”(Everyone has talent. What is rare is the courage to follow that talent to the dark place it leads.- Erica Jong)

四、慕课先修组和《求师得·拾年》
十三世纪的罗吉尔·培根曾断言:“任何人不可能用少于三十年的时间掌握数学。”在我身边就有用微积分解物理题的初中生。时代的进步也提高了我们的认知能力,我常用这些数学的工具:{GSP|GEOGEBRA|WOLFRAM|ALPHA.COM}


一个人当老师的年龄永远比不上当学生的时间长。作为教师这些年也不断尝试着走出舒适区,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从动态几何软件的学习(我常用这些数学的工具:{GSP|GEOGEBRA|WOLFRAM|ALPHA.COM})到网站维护更新,现在又和数学老师、英文老师合作数位学习,“带着慕课证书上大学~”是我们的口号,小组成员已获得十几张证书。已成功开展寒假慕课先修活动,今年暑假的活动欢迎同学报名,如果能坚持完成五周(每周一小时左右)的作业,会得到有校长签发的证书,九月份参加coursera的正式课程。

阅读是一种遇见,人生满是巧合。我书的内容多是平时校园生活所思所想,也希望能和育才的师生分享,今天特别赠送校图书馆十本精装方便有兴趣的人阅读。这里也特别感谢苏婷婷老师的热心推介,也感谢那些买了我的书的同学。

(P123)新学年第一课问学生:为什么要尊重老师?(传授)再问为什么要尊重父母?(生养)难道尊重仅仅是因为给予了吗?反过来看,父母的生养并不是因为你的完美,教师的传授也不是因为你的优秀。我们赞美阳光我们也赞美花草,我们当然要赞美身边的人。你聪慧、你勤奋,相信你会变得优秀。
后.
I think our job as parents is to give our kids roots to grow and wings to fly.(Deborah Norville)
最后套用美国电视主持人诺维尔的话作为我的结束,都说师生如同父子,作为教师一样希望能给学生根系去成长,给学生翅膀以飞翔。但所有的这些都需要同学们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要学会自己成长。

信任为师!耐心为师!感谢李宏杰校长的信任。感谢同学们的耐心。
谢谢。

附.
参考资料:
万维钢《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
Alan Henry《为什么要走出你的心理“舒适区”》http://article.yeeyan.org/view/442798/391391
Dan计划:重新定义人生的10000个小时(阮一峰) http://www.qiusir.com/?p=1893
......
后记:不少学生跑到前面来和我打招呼;廖主任的风格依然鲜明,介绍前不忘德育渗透;提到感谢苏婷婷老师的时候学生鼓掌;鲜花......;李校长忙完会也赶过来,小小总结了一下;双语给的礼物很实惠;感谢彭志刚和国宁两位老师的技术支持。之前阅读了点心理学的东西算是teach myself,面对刚从体育课回来的六百多两个年级的学生,我注意到没有办法让每一个人都专注,调用了熊帮“极品帅哥唯我熊哥”的段子调侃一下~


最近几年的讲座面向教师的机会更多,似乎自己也习惯了和大人交流的语境。新闻稿这种事最好让学校小记者站的学生来,也适当减轻老师的负担......
“走出舒适区,学会自我成长”主题报告活动纪实

15

怎么教和怎么学不再仅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queSTion是师生Students and Teacher的运行中心(双星模型...)

欧美教育界有几句很流行的话:前代的教育是先生教学生,现代的教育是学生教先生。这话初听得觉奇怪,其实大有道理,是教训式的教授法和启发式的教授法不同的解说,是新教育的精神所在。陈独秀 一九二一年


TED上看到Ken Robinson的引用:“寂静过去的教条已不适应暴烈的当下。形势的确困难重重,而我们必须顺势而起。”我喜欢这句话。不是应对它,而是顺势而起。“由于我们的问题是新问题,我们必须以新的方法思考和行动。我们必须解放(disenthrall)自己,然后我们将拯救我们的国家。”

国家地理频道2010年发布的图片,澳大利亚西北国王河(King River),有人说像是蛇,我看到curve~高三结束有了些空闲时间,选修课上正好和学生一起构造些特殊曲线,就有了这次讲座的素材...


每次我讲座文科的老师都觉得和他们没关系,不是物理就是数学的,很高深的样子。其实曲线和我们关系密切到你并不觉察的程度,无生活不曲线~
比如iPhone新系统iOS7图标的轮廓,超椭圆(superellipse)也称为拉梅曲线(Lamé curve)...

最初讲座的题目是“伯努利双扭线”,缘起左格非同学笔记上对和龙宣宇关于等时圆拓展研究的记录,在和无穷多的符号很像。后面还会涉及到曳物线、悬链线...

和姜平聊起伯努利家族,网上查阅了下,真的很传奇。就如当年觉得天才儿童也是成堆出现的...

说起瑜亮情结,提出最速降线的约翰·伯努利要比少帅周瑜悲催多了。前有较力竞争的哥哥雅各布·伯努利,后有同场竞赛的儿子丹尼尔·伯努利,自己作为莱布尼兹的学生,收了个学生更是“所有人的老师”欧拉~

当年雅各布伯努利就是类比椭圆研究双扭线的,用颜色扫面一样可以研究下多扭线...

天文学家卡西尼卵形线,多纽线是质点在有心力场作用下的轨道。发现土星卫星的天文学家乔凡尼卡西尼对把卵形线描绘成轨道有兴趣。像笛卡尔卵形线一样,和有心力场有关。

连杆机构下的伯努利双扭线,卡西尼卵线族的一种。

记得这动画片很好看,回过头来看,蜥蜴的面部和双扭线很相关~

我网站最初的Logo(e-bird)是源于这个特殊的函数,我甚至有了个数字根雕的创意,并在十多年前有过几件不错的作品~


十多年前构造过这个函数,那时在网志上开过专门的小栏目,叫数字根雕...


从中国太极图,大韩航空,到百事可乐的图标...

Curve Nerd,看到zfybill的头像,由周传高老师发来函数我来设计了下...

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 1629-1695)是介于伽利略与牛顿之间一位大牛级物理先驱。伽利略发现单摆的等时性,是他构造了旋轮线约束下真正的等时摆;相比牛顿光的粒子说,是他创造性提出光的波动说,惠更斯原理更是很好地解释了折射等光学现象。他在数学和天文学方面也有卓越的成就~

所谓弯曲的捷径是指两点间未必直线最短。科学宫里面有这样的模型~

http://www.scitechantiques.com/cycloidhtml

鼠标点击上两图,分别看到的是动态演示~



我的小苹果呀~

莱洛三角形勒洛三角形是定宽曲线,用它来搬运东西,不会发生上下抖动哲人。有这样一个段子:青年问禅师:“大师,在单位,他们总嫌我棱角太突出,不合群!”  禅师掏出数根圆柱铺在地上,在上面搁了一块木板,并推动它,说:“你看,轮子合作一致才能保持所承载木板的平稳前进,你能找到棱角突出的形状也让木板平稳前进吗?” 青年略一沉吟,默默地掏出一个莱洛三角形。



与以往相比,此次讲座两大特点。一是给学生以机会展示自己,再是我们一起创造性地调用声音函数,用声音来表现函数的奇妙。对比前面的色彩,平面扫描,甚至立体和动态...

对蝴蝶有特殊的感觉~


三叶草,四叶草~

One leaf for fame, One leaf for wealth One for a faithful lover, One for glorious health, All in this four-leaf clover.

(讲座时曾问一个男孩对他来说什么最重要...)
我们创新班的同学和状元参加报社的活动,摄影师的作品本应该登报的,这里引用下觉得和曲线有关呢。

心脏线、肾脏线~保送科学院研究生的陈YU翱同学还给出了一种极坐标下角度倍增构造心脏线包络线的方法...


换个角度看《小苹果》的歌词:我种下一颗种子 终于长出了果实 今天是个伟大日子
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儿 怎么爱你都不嫌多 红红的小脸儿温暖我的心窝 点亮我生命的火 火火火火

@Lemontea的咖啡:公开课·“线”在进行时人的名,图的影,线的声,@qiusir 大叔的公开课异常火爆啊[鼓掌]函数,方程,李萨如…打酱油的笨妞儿是真心地各种听不懂啊[黑线]茫然环顾间少儿班孩子专注的眼神莫名地让人感动。自然如常态的生活,常谈如教学相长的话题,总有个角度让你思考认知,啥叫名师?这就是首席!

学部还制作了海报,同时感谢李纪全老师的工作~

@qiusir:感谢参与,谢谢鼓励。泛音多音色美。听刘哲铭小提琴演奏有哭的冲动,时天翼抖的小包袱李萨如不姓李姓李萨如,新手唐一民沉稳主动。毕业生左格非也来帮忙,有语文、数学、英语等老师来了,少年班的也来了...

育才公开课之“线”在进行时[?]
原文件下载:201472curvemusic (6334)

12

毕业季里看“上帝不听话的孙子”转的"教书是一场盛大的单恋,学生虐我千百遍,我却满眼海棠和杜鹃"很有感~以前(2006-2009)就有位叫王冬莹丫头就有个小账本,毕业后整理了“qiusir语录[?]”。201105的记录更详细一些~

想当年115班刚成立的时候本史官就是想给别人讲的有意思的事儿记了两条,没想到一记就是三年,三个本儿。最近115工作室要开工了,想把大家的照片个人简介和这些故事集结成书,给大家留个纪念,除班内同学和老师外其他人想要可以联系我。
已卸任的史官文昕(QQ:1742785021) 2014.6.10

高考后才发现史官文昕的空间里记录了那么多,看了大半个下午,不时笑出声来~115的教室里,115工作室有条不紊运行着:左大师统筹,阿牛视频,董化学拍照,段段版面...XQ在为左大师翻译吹笛子用的谱子~

2011.10.14自习课,班主任大超:
“我寻思咱平均分能拉第二名100多分,”(全班诡异)“结果,咱们没拉成”(全班紧张)“咱拉了70多分。。。”(全班爆笑。。。汗)


东北育才高中部115班,是一个神奇的班级,在这个神奇的班级里,发生了许多神奇的事情,被一个小盆友记了下来,并在此公诸于众~(这里仅仅挑选了物理相关的部分)
2011.10.12物理课
qiusir:当太阳变成八瓣,地球变成两半,月亮变成六瓣时,晨曦头顶上会长出三朵狗尾巴花,这邱氏定理你不能说它错。(讲牛顿第一定律)
2011.11.02物理课
佳齐在值日班长晨曦的名字上面画了三个“芽”
qiusir:“噢,今天日子特殊(回文日),晨曦头顶上的狗尾巴花长出来了啊。”
2011.10.14物理课
邱sir:“当老师是得天下之英才而虐待之,不亦乐乎。”
2011.11.02物理晚课
qiusir夸梓名牙白是“蜡烛白”:“长了一口小蜡烛。。。”
敬朋答错问题,qiusir欲用小针扎之。。。敬朋急中生智,递上一水瓶。qiusir恍然大悟,用针在瓶上狂扎,然后。。。使劲往敬朋身上挤!!随后解释了一句:“玩性大发!”又趁机给一道物理题做了实验。。。瓶里水还剩一半多时将其扔进垃圾筒,同学们齐喊:“浇花!!!”qiusir从垃圾筒里把水瓶掏出来,全挤进花盆里。。。
2011.11.13物理课
qiusir:“聪明人身体都好。。。我身体就好。。。韵竹是不是从来没生过病?”(其实我经常感冒...)
韵竹:“我。。。生过。。。”
2011.12.2物理课
说到圆周运动向心力,邱 sir 要做个演示:抓起带管子的内个神马的吸尘黑板擦抡了起来。殊不知艳超已偷偷潜伏到后门,指着邱 sir 开始大笑。。。邱 sir 看到后惊慌失措,捡起黑板擦装好放回去:“这不能玩这个了,张艳超要废了我。。。”

2012.3.20物理课
qiusir:“我说过,老师我瞅着这么矮是因为有气质。周围有一种折射率比空气大的物质使光线向下偏折。比如今天我头疼是在进教室撞门框上了。。。我指的是上门框啊。。。”
2012.3.22物理课
说到有阻力不符机械能守恒,qiusir叫石安到前面,以手摩其头。
qiusir:“热不热?”
石安:“热”
qiusir:“我中午吃了两块红烧肉,这两块红烧肉的能量温暖了你的黑发。”
2012.3.22物理课
qiusir:“我兜里俩块钱,是穷还是富啊?那得看跟谁比。。。跟那背一堆饥荒的人比当然富,那跟宝月兜里千元大钞相比。。。”(千元。。。大超。。。?)
2012.4.1愚人节特别栏目全纪实
1、早自习钱刚进教室就看到振宇、敬朋等人在门口忙活,具体物品有:水瓶子、透明胶。与此同时平常负责写值日班长的佳齐同学赫然在黑板左上角写下了:郝俊刚、邱发文(通常是写值日班长的名字)。门口的忙活差不多了,振宇叫何山把瓶子放好,自己走出教室把门打开:“上课”。该简单机械工作正常,效果正常。
2、第一节物理课前,大超穿好校服坐在子悦的座位上,一切就绪。
qiusir走过后门,轻易地发现了庞大的大超,大超跟qiusir说:“我听一节课啊。”
qiusir走到前门,开门走进,水瓶受拉力作用脱离门框,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砸在qiusir脸上。(不记得打到)
qiusir向大超刚在的座位指去,谁知大超已从后门逃窜,此时qiusir的窘态已被门外俊刚看到。
qiusir走向讲台,盛祥从讲台另一侧跳起,qiusir魂飞魄散。(这个印象深刻)
qiusir走上讲台,讲台上放着一封鸡毛信:“找个好人就嫁了吧---化学课代表。”(其实是物理课代表Yinlour写的)
qiusir顺同学们手势望向黑板,看到了值日班长的大名。。。
qiusir要报仇,上课叫起化学课代表子悦,子悦一脸无辜地望着Yinlour。Yinlour:“看我干什么?”子悦也顺便被愚了。
2012.4.5物理课
qiusir:“梓名清明你上坟没有啊?”梓名:“没有啊。。。”
qiusir:“我问什么都要问一下呢,因为我就怕有的小孩上坟哭诉‘奶奶啊,我对不起你啊,内个邱发文天天骂你啊。。。’”(P.S.邱sir口头语:你奶奶个腿的。。。)(以前有男孩说让我奶奶把你带走...)
2012.3.6物理课
qiusir又提到那个古老的笑话,两秒钟下落19.8m问能是什么颜色的。。。有童鞋答:“白色”
qiusir:“是红的。。。那熊摔的。。。哎呀。。。要是问落地之前是什么颜色,那是白色。。。(讲解略)
家楠:“不对,是灰的,北极熊的空气阻力太大了,只有北极附近一种灰白色的熊能做到。。。”
qiusir:“那你这么说什么颜色都行呢,因为。。。算了,不说了。。。”
童鞋们的好奇心是不可阻挡的。。。
qiusir:“那熊下落的时候,放屁。。。”(若向上,则加速度增大,时间减小。若向下则加速度减小,时间增大。若向侧面则会改变熊的运动方向,此时该气态排遗物不做功。)
2012.3.7课间
qiusir正和同学们说笑,此时大超从qiusir身后走来,身躯明显比qiusir庞大了许多。她拍在qiusir身上:“嗨,小子。。。”(P.S.邱sir上课时刚说到自己最大,“张艳超几乎都得管我叫叔。。。”)
2012.5.2物理课
已知化学元素周期表种有许多纪念物理学家的元素,且昕潼化学课代表穿了一件印有周期表的短袖。当这节课是物理课时,qiusir发现后刚开始勃然大怒,令其脱下未遂,后在衣服上找啊找。。。综上,qiusir说:“昕潼穿这件衣服是表达对物理的尊重。一般人看不透,因为他把爱因斯坦放站自己肾那个位置,把著名的物理学家西伯格放在自己心眼子上。。。”


2012.5.17物理课
qiusir拿电脑内存来类比知识储备:“死记硬背就像不常用的东西还占据着内存,最后电脑就会很糟糕。。。不信你看某化学老师的电脑桌面。。。”
(本化学课代表揭秘,郝刚的电脑桌面上各种小说,如:某二狗的流氓人生(第一个字儿忘了)。。。)
2012.6.7物理课
qiusir吹嘘自己很结实:“虽然人干瘦,一身腱子肉。。。”
振宇(接):“一身五花肉”
2012.9.20物理课
qiusir:“因为大家知道,磁铁的两边。。。”
家楠:“大于第三边。。。”
2012.9.25物理课
(已知王禹程很热,王禹程冬天穿短袖)天还不冷,王禹程穿着短袖
qiusir:“这冬天还没到,王禹程已经开始穿冬装了。”
2012.10.17物理课
(已知刘子悦=3个人,刘子悦一个顶仨)
qiusir做出这么一个图(如图右下所示),大家惊呼:“刘子悦!”
文昕:“刘子悦俯视图。”(刘子悦三头六臂)

2012.10.22物理课
qiusir:“μ
10

东北育才学校教书的这近廿年的时间里,教过的聪明孩童算是不少,数学特长班、英语特长班、日语特长班、短寿的计算机特长班和近年成立的创新实验班的就不说了,单是接触到的每年面向全市(一度全省)招生选拔出的超常实验班的超常儿童就不计其数了...

如果说回忆起教过的好学生,无非是那些考上清华、北大或是留学毕业后进入大公司的(以前有过回忆的短文,我的超常学生[?]),还没敢想过超常班(少儿班)会以这样的方式出了成禹(Robin Cheng)同学这样的“超常儿童(Supernormal)”...


最近在整理参评首席教师的资料,找出以前讲座中多次提到的“中点多边形”的范例(结果不存在于初始[?],是以前短文的记载),最近有了些新的想法(也和周鑫同学讨论ing),忽然想起当年用快捷方式发现这一规律的那小男孩移民加拿大后过得怎么样了呢...

互联网络的意义很大程度是拉近了时空讯息的距离,很容易找到了成同学妈妈接受采访的报道,也由此登陆到IMO、IOI的网站找到相关数据,甚至还可以访问到linkedin看到他的简历...

成禹是小学四年级(2002年)一路过关斩将考入东北育才学校超常教育实验班(少儿18班),后随父母移民加拿大就读Pinetree Secondary School(青松2中?),在老师的帮助下克服了语言障碍,“能够用英语学习数学、解答数学难题,而且日益精进。[?]”2009年受邀请进入加拿大的数学国家队...

从IMO官方网站的数据[?]看,2009年Robin Cheng(成禹)获得Silver meda(银牌)名次62,2010年Robin Cheng(成禹)获得Gold medal(金牌)名次7。原本觉得这已经很厉害很厉害了,从他妈妈接受采访提到他还参加了计算机竞赛(信息学)...查到加拿大IOI的网站[?]...


(From left to right):
Front row: Terry Bae, Peter Wen, Robin Cheng, Hanson Wang, Brian Bi
Back row: Graeme Kemkes, Ivan (IOI Guide), Richard Peng, Ian Munro, Troy Vasiga
原来成禹(Robin Cheng)2008年、2009年和2010年连续入选加拿大IOI(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代表队,分别活得铜牌、银牌和金牌!也就是说在进入大学之前,他已经获得了两个学科领域的奥林匹克竞赛五块奖牌(2G+2S+1B),这不就是我们大海捞针般的选拔寻找的“神童”吗?

讲到这里或许有人会蹦出来说了,“你们放走了神童!人家披着加拿大的国旗,作为老师你不觉得惭愧吗?”其实我更在意他父母的感受:)当然我也反思,我对他的印象也仅仅停留在选修课上(检索到以前post中有一条成禹童鞋的讯息,“插播广告:成禹同学是少年班我选修课里非常优秀的学生,近期也搭建了一个BBS,人气不是很旺,特为他宣传一下:)欢迎访问阳光学生论坛[?]”),印象中他计算机水平高,在同学中威望高,但并没有觉得多么出类拔萃,要知道每个年级的尖子常被大家熟知。上午我还特意问及他当年的班主任,刘利老师的评价是“表现聪明,成绩中上,解决问题思路独特且清晰。”

我也和少年班的姜平老师谈及此事,他的一个观点我很认同,大意是不少好苗子为了适应现实的教育目标,必然要放弃很多。很奇怪作为金牌大国,我们怎么没有创造过这样的个人奇迹呢?(不过我们还是有年龄比较小的神仙[?])印象中刘杳(求师得论坛ID:liuyao芝加哥大学的北京男孩)和我提到美国的Reid Barton,连续四年获得IMO金牌,还有一届IOI金牌,而他却是个homeschooled。当然这里还有一个机会的问题,比如我很看好的张天光同学[?],如果他获得了如此的平台...本以为就我们的乒乓球选手在国内压抑,放出去会大有作为,其实又有多少学生如果也有成童鞋的机会,虽未必有如此辉煌的成就,但一定会有大的不同...

后来通过网络了解了下近况,"I'm an undergraduate student at MIT with solid math and programming skills."本来有意滑铁卢大学(University of Waterloo)的他最终选择了MIT,关键是就读CSAIL(MIT’s Computer Science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oratory ),读本科初就已经在google实习...他已经创造了奇迹,祝愿他能成就自己更大的辉煌~

P.S.在我检索的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的网站中,IPhO\IChO,甚至IOI都没法和IMO的数据相比较,当然这离不开google的支持,IMO的所谓大数据正在形成,可以通过它看看不同国家参赛男女生的比例,国家发展状况和获奖状况的相关性等等...

十二 18

天津近一周的学习收获良多(抽空会梳理一下),比如一位本就资优的资优教师王**让我印象深刻,在一次小组活动中还了解到他成长的经历,总觉得和我以前的于同学[?]有几分相近,关联到近期“清华博士逃离科研去中学教书”[?]一事的争议[?],特别贴出王老师的这份回顾,希望分享给那些资优孩童(超长、特长、创新...)的家长们~


网路上不经意发现这句:"Our kids are normal,They just aren't typical."
静伊:我们的学生很正常,只是他们不平常~
海妹:孩子们很正常,只不过不是你们眼中的正常罢了~

http://rochestersage.org/2011/09/28/what-are-characteristics-of-a-gifted-child/

北大研究生毕业,从中学、大学到研究生一路保送,想当年当年全国理科班,黑龙江的第一名,班级中传说的外星人,还是“我只是被教育成听话的好孩子”...

一个资优生的小前半段人生

小学时,围绕在耳旁:
“你必须……”“题目都做了?”“不对,重来,三遍。”
初中时,围绕在耳旁:
“哇!他怎么总考第一。”“不是地球人,别和他比了......”
高中时,来到了一个资优班。
“我是省里联赛第一名,周围人再牛能算个啥……”
高二时,班里排名后50%。讨厌家里人的种种议论,由此有了人生的第一个座右铭——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高三时,学校内部发表人生第一首诗词——
独处
大学了,好像成绩一度越来越差,不怎么资优了。
开始过正常的大学生活,挺有意思。
突然有一天,开始思考——
为什么人总活在别人为他规划的世界中,单一而又重复。那这样,世界多我一个少我一个也都无所谓吧。
不过,最后,还是决定凑合活着吧。
研究生时,想一次次逃离这个社会,挂在嘴边的——
没有人真正理解我。
工作了,找了一所中学任教,因为这里的校长和他说了四个字——
“行胜于言。”他蛮喜欢的,同时,又有了新的座右铭。
现在,他的身边都是和他一样的“异类”,他想说:
孩子们,我懂你们,放心,我们一同去追寻我们的存在......

今后会如何续写呢?我们不吝给予王老师生活上最美的祝福,工作上最平实的祝愿,当然也希望小小王童鞋们更容易找到那普遍受尊重的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