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15
以下主要参考查子秀、施建农等人的文章。
·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称那些聪明异常的儿童为金人,“稀有、珍贵”之意。
·天才(Genio)一词始于1550年,原指伟大的艺术家。1770年开始具有“赋予某些人的那种不可理解、不可思议的能力”的含义。
·1869年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F.Golton)发表《遗传的天才》一书,提出天才是由遗传决定的观点,天才(Gifted)乃天生之才。
·1916年美国心理学家特曼(L.M.Terman)首次引入智商的概念,把智商达到或超过140定为天才儿童的临界线。
·1978年任朱利(J.S. Renzulli)提出天才儿童的三环智能概念(3-Ring Conception of Giftedness),中等以上的能力、强烈的动机和高水平的创造力,最主要强调的是智能行为的表现。
·1978年中国大陆的心理学家提出超常儿童(supernormal children)的术语,强调相对儿童群体中常态和低常的另一部份。
·1983年泰伦鲍姆(A.T. Tannenbaum,)提出了天才的心理社会的定义,特别指出非智力因素。
·1983年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多元智力理论。智力与一定社会和文化环境下人们的价值标准有关;智力既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是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产品的能力。
... ...
·资优儿童(gifted and talented children)在台湾和香港地区比较常用。指资赋优异,既拥有优厚天赋,但没有超凡入圣的味道。此外还有其它的名称如英才、奇才、高材生、神童、尖子等等都是指有高能力的人。
·1993年查子秀,中国心理学家使用“超常儿童”这个名称是有以下的考量:
1、超常儿童是相对常态儿童而言的,两者具有共同性,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2、超常智能是指在教育和环境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人的聪明才智,它不是天生的。
3、超常智能是稳定的,但也是发展变化的。变化的情况取决于儿童所处社会环境提供的学习机会、教育条件、本人的个性特点以及主观的努力等多种因素。
4、超常儿童心理结构包括智力、才能和非智力个性特征等方面。
十 12
森林里,树是树,草是草;城市里,楼房是树,树是草。
心愿里,爬上树顶,去看日出。
十 11
清晨,中山公园里跑步,透过楼宇的间隙看到升起的太阳,明媚的阳光唤起我对日出朝阳的回忆和想象...
树林里,树是树,草是草,我是那小鸟;
城市里,树是草,楼是树,爬上树端看日出。
城里的树和高楼相比和树林里的草一样矮小,我原本是那枝头的一只小小鸟,为了看那日出朝阳,吃力地往楼上爬...
当看日出都成了一种奢望的时候,些许的愿望是动力,也是无奈。
十 11
生活中的高矮通常是处在同一水平面上物体高度的客观比照,至少我们知道相对高度和绝对高度的不同。而人对人的评价却更多取决于自己所处”地势”的现实,远非设身处地的公平。尽管”山登绝顶人为峰”,但"一览众山小"是山顶的高度,山高非人高。"天高云淡"则是地面的视角。既然有"屁股决定脑袋"的事实,自然会有"手足指导眼睛"的逻辑。
很多时候年龄是山,山顶的长者可以无视自己的老迈,却总不会忘记对后生的告诫;很多时候权势是山,山顶的长官即便是对专家也会指手画脚;很多时候财富是山,山脚穷人心里的蓝图却是富人眼里的天方夜谭...
我站在我的山上看你,你站在你的山上看我。
有时老师是学生的山,老师站在山顶俯视,学生站在山脚仰视;有时大学生是中学生的山,中学生是小学生的山…山上俯视山下的渺小,山下仰视山上的缥缈。爬上高山的需要付出翻山越岭的艰辛,而被人抬上山的却只见山小不知树木。
我们站在自己的山顶看世界,有时看到了渺小,,但那不是因为你的伟岸,是你站的山高;有时看到了高远,那不是真正的高不可及,那是所处的山峰让你高山仰止。
同一平面内人的差异应该很小,但现实中少有平原,不过我们应该诚实地告诉自己,山高费人高。
·我站在未来的山坡上
十 10
早上语文刘老师拿来H生的随笔,其中有这样一段:"2005年9月28日,qiusir的衣服上有个补丁,突然我看到了。qiusir没有什么不自然的地方,只是冲我微微一笑,什么也没有说。不知道那衣服为何刮坏,也不知补丁是谁打的。同学们扪心自问一下,谁的衣服上有缝缝补补的痕迹呢?望三思!"
太太和我都是不动针线的,况且家里很多衣服没等穿旧就已经闲置了,更不要说穿破了打补丁了...想必是孩子把衣服上原本用来装饰的布条误以为是"补丁",其实那些带"补丁"的衣服比一般的还要贵些呢。老师的奢侈反倒成了孩子眼中的朴素,还以此"教育"同伴,天真的孩子啊:)
孩子以孩子的天真揣测大人的复杂,大人以大人的阅历去推断孩子的童真...以自己的主观臆测他人,与其说是人的习惯,还不说说是一种必然。人差异的客观致使误解的必然,而了解对方成了有效交流的前提,如果为人师者单以自己的推测去说教势必适得其反。
而补丁却也勾起自己的回忆:
小时候穿的衣服少有没有补丁的,那时的处境连家境连贫寒都算不上,一年到头穿着那一身草绿色的军装,布料本身就薄,少有替换,印象中特别容易破,特别是裤子在膝盖和臀部的部位。妹妹补的补丁歪歪扭扭,还总开线。走路的时候总担心是不是会被人看到什么地方漏了...很难想象当时的窘境。
同样是补丁却也有真假之分,有功用的区别,而很多时候补丁和朴素无关。小时候衣服上的真补丁是无奈,眼下衣服上的假补丁是一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