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qiusir:生活和梦境完全是两回事嘛,天这么蓝,路这么顺,得来也速...对现实不满就做个噩梦吧,是梦也总能走出来。

@qiusir:很喜欢新学期校会上刘校长发言引用的那句“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一个我们要创造的地方。”原来美国课程论专家小威廉姆·E·多尔关于未来的话还有一段,“通向它的道路不是人找到的,而是人走出来的。走出这条道路的过程既改变着走出道路的人,又改变着目的地本身。”


@qiusir:有时距离并不表征距离。比如某一刻靠得很近的两台车,相同的款式也播放着相同的音乐,而那双的黄线提醒着他们从不同的方向来,他们开往不同的方向。如果说人是那车,而生活高速路上的隔离带岂能挑头,我们又何必在意那擦肩呢?

@qiusir:在电影院里看《I Am Number Four》还是很过瘾,也很放松。真正的帅哥配以眩酷的特效,让“手电侠”这样俗套的睡前故事也一样吸引人。要是3D,要是互动...

@qiusir:阴沉的天气里看《多余的人》真不是个好的选择,难免会敏感那“自信的行走仿若拥有整个城市,却只能依靠别人而活”的鸽子,感同身受的迷茫和脆弱也让我更在意“多余的生活”的结尾处是否都是一样的感慨:“So. There we are. Where are we? ”

@qiusir:科学的严谨和艺术的感染像是教育的车轮,而天气、路况等因素注定时下的教育更像是架爬犁,单凭“责任感”的一只鞭子就可以滑行了。当然那道德的圣器里盛放的并不是什么未来,不过是些牛马的草料罢了。

@qiusir:当含蓄和容忍被异化成屈从,并不断被强化成民族的品格,这不仅意味着我们无从需要兴趣这最好的老师,那“宁愿接受所有处罚也不愿意学着倒背如流”的小爱因斯坦压根就没有机会来到这片国土上。

@qiusir:我心中太阳的伟大,不是那万丈的光芒,不是那日复一日的恒常。是那落日余晖点亮的万家灯火,是那适时退隐垂落的琼浆。

@qiusir:爱因斯坦: “舒适和幸福从来不曾是我追求的目标。自很早的时候起,我就鄙视所有财产、表面的成功和奢华。”“我们这类人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在于思考什么和如何思考,而不是做什么和感受什么。”“沉思这个世界的问题,才能指望获得解放。”

@qiusir:以对泥土的感知来认知泉水,以对泉水的感知来认知空气,以对空气的感知来认知磁场...时间的土、时间的水、时间的空气和场让我的认知递进,让我的感知循环。

@qiusir:立定腳跟(HEEL)才有未來:每個人要有心靈的家(Home),最好能有正派的宗教信仰;要有知足的心(Enough),知所節制;對人要能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有感同身受的態度(Empathy),最後就是要有愛(Love)...(從女工到google總經理的張成秀 ) via @打工婆

@qiusir:如果说“历史的重演”是分形的迭代,那据分形的自相似是可通过“碎片”认知全貌了。
@qiusir:那个“马上办”咋办?只能凉拌!我看设个“马上不绊”更实际点。

@qiusir:现实的残酷并非只是空间的自然受限,而是你维度缺失的社会存在。磨平棱角后的停滞也被压扁划归,这可比一般意义的死亡要彻底。想来那“道德之血”的说辞除了告诉你道德也如石油受限于管道,只流向那被需要的地方,更让你明白什么才是“管”制。

@qiusir:说到某人方向感差,我该不会是没有吧。在北师大西西楼呆了四年,愣是不知道西南楼在哪;一次出差在上海到了四川北路还不得不问一下北怎么走;平时开车甚至怕别人说向左向右转什么的...不过地磁的上南下北、电磁的左右手定则等倒是分的很熟练。

@qiusir:小流氓爱国、老教授骂街,互联网上的这后喻文化还真TND强劲。想到要不他们会去调情,也就忍了。
@qiusir:想来那无征兆的抱怨并非是对拥有的不满,是对需求的不明。

@qiusir:推荐我们主任@令狐小聪 的“三生课堂”:“生动”的课堂才有生命力;在互动中实现知识、方法和情感等的“生成”;“生本”的态度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外显的“生动”、内容的“生成”和“生本”的价值,他要为新学期的课堂吹吹风...

@qiusir:高三励志:作为教师,我并不相信成功有什么通用的捷径,也没有预见未来的本领;作为长辈,我确信跑步机上的挥汗如雨是另外的一种前行,竭力攀登的失败也会八面威风。无论是作为教师还是作为长辈,我一直都相信,蜗牛的毅力总能丰满隐形翅膀的羽翼。2011,属于会飞的你!

@qiusir:http://t.sina.com.cn/qiusir
@qiusir:http://t.qq.com/qiusir

On this day..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