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qiusir:天气不错,北站南广场不错。那谁去麦加咱去衡水中学,也走走封神之路,衡水出差不能少了老白干吧~


@qiusir:一路安眠,一觉睡到解放前。
@qiusir:于今先有衡中后有衡水,于古先有衡水还是先有衡水湖?

@qiusir:衡中学生错时就餐,午餐多疾走也有抢跑的,这一天真没见过散步的孩纸。听郸城一中的说班级人数过百...


@qiusir:就餐时间重点班20分钟,实验班15分钟,那火箭班?
@挫把子猪猪:石门一中过去午饭送到教室,吃完专人收走。现在不知道...
@qiusir:原本以为衡中就是极限,看来没有最狠,只有更狠。

@qiusir:当下高考神话无非是考入清华北大人数的比拼,衡水中学1994年4个、2004年40个、2013年104个。不少重点中学的校长喜欢说这话,“没有升学率没有今天,只有升学率没有明天。”说到明天,呵呵,精致的利己主义~


@qiusir:学生堆里一身领袖气概,受奖台上一副雷锋表情。这里是“精神特区”!
@qiusir:衡水中学那的公用电话,整整一面墙,可不是展品。

@qiusir:波波斯基追随阿余远去,身后空留下了一个喜字,这是怎样的爱情悲憙剧呢,合掌。(同事的背影,本来要蹲在路边吃烤鸭蛋的)


@qiusir:泰华集团造飞机?翼展空中机器人,航拍测绘、大气检测、城市规划、森林防火……农药喷洒?

@qiusir:还浮光跃金呢,山也没有一座。不记回报的建筑让乡土长出铁蘑菇~
@qiusir:修女也疯狂远没有女教师也疯狂夸张,当然男姥师更有张力啦,再来一个~

@qiusir:前胸贴后背描述饥饿的状态,也指衡水中学孩纸们跑操的状态,56个高三班口号声此起彼伏,前面是封神之路(两边高挂历年高考状元的彩照)。


@qiusir:教师发言领导化。套话,口号,加传销目标。

@qiusir:如果把教育的目标就定位到应试,甚至精确定位到什么时候做什么样的题目,这不是教育,应该也不是教学。这样的学校更准确的说这样的工厂,泯灭的不仅仅是孩子的个性,荼毒的是教师的人性。出差回来心情很不好...
@qiusir:原本觉得衡水那污染严重,回来的两天这里连续两天的雾霾。

@qiusir:晨起赖床傍晚夕阳,常为此二事飞车~


@雨中站站:风景无限好,刚刚差点为这夕阳绿灯停车。
@qiusir:为看夕阳,我直接开去农村去~

@牛牛妈0207:解说词都懒得改了,还是灵感枯竭呢?
@qiusir:如不转移目标,如不变换角度,如不提高分辨率...面对的就是循环的景物和循环的感受。

@qiusir:岁月刻划我心,皱纹只在亲人面前的笑容里绽放。

@qiusir:辽宁省实验学校(不是辽宁省实验中学)参加DI(Destination ImagiNation)中国培训~

@qiusir:教育研究院穆道欣书记总结发言很多条很多点﹉吸纳、消化、再生~

@qiusir:http://weibo.com/3009827

10

@qiusir:没事到河边走走。静者镜,心安出心像。


@qiusir:忽然觉得自己像是风景的拾荒者,于过往处驻足屈身,在池边草丛找寻发现

@qiusir:被老师调侃是女生的男孩说自己是“负女”,老师就问了,填写学籍卡性别一栏同学写“男”写“女”的,你写“妇女”(音)?记得一次抢答,那孩子手举得老高,大喊,“老师,请给负女儿童优先权吧!”


@qiusir:穿了件新衬衫同事见了都叫我土豪,身为东北银考虑把它毁成手机套若干~
@qiusir:东北育才学校第七十届田径运动会。学生代表罗阳发言~

@qiusir:新疆部的入场高端大气上档次~

@qiusir:“华人女婿获得诺贝尔奖”的新闻标题是在暗示奖牌统计的新算法吗?难怪跪国叫兽会说十年后国人获诺奖将成“家常便饭”。只是这为国争光的节奏让华人男更有压力哈。

@qiusir:世俗擅长开局,现实是初衷不改。话说L状元在港大文学院水土不服,已回本溪高中复读。

@qiusir:中国梦,谁的梦?很久没来太原街了~


@qiusir:僵尸横行于世,弄点病毒让自身虚弱倒是一种自保方法。话说朝鲜威武,24小时内把全民的牙齿拔光以阻止通过咬人传播病毒。墙不仅挡不住外星生物也拦不住活死人,看来墙只能用来拦网。World.War.Z

@qiusir:好话三九暖,二七我要一碗热汤面:(
@qiusir:想来我们都是裸奔者哈。

@qiusir:这小男孩之间也讲黄段子,说“说服”是“睡服”。还说自己有威信(微信)呢,还两个号呢。

@qiusir:文科生:“我欲离去,你便挽留,我欲靠近,你却拒绝,是错过了时间,还是你执意的考验?” 理科生:“原来是楞次定律!”(Z)
@陳啟晢:物理解释:楞次定律;化学解释:勒夏特列原理;歌词解释: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

@qiusir:http://weibo.com/3009827

29


王禹程同学对“光滑墙角用外力缓慢推动轻杆连接的两个小球受力”问题的分析,用到矢量图(三角形和四边形构成的矩形)的方法很赞。(黑板左侧图)昨晚值班用GSP构造了下...

静力学分析王禹程方法范例 (4218)

28

@qiusir:金地长清湾参加第二届型老师100大选颁奖,作为首届的代表有个简短的发言,提到教师的生活:让平淡的生活有创意,让平凡的工作有意义。和自己赛跑,与学生一起成长~


@qiusir:内心的强大是一种强大,内心的美丽是一种美丽。作为教师,心有型才行。写给第二届沈阳型教师100大选。

采访一位大众评委时,他将美丽放在对型老师的要求中。这也是新时代对“型老师”定义的突破。美丽、漂亮、帅气、阳光,这些在平常被视为具有花架子特质的形容词,正需要被老师这个特殊职业重新重视,因外表而直接给学生带来美好第一印象,也是一种需要我们“型老师”传递的正能量。[?]

@qiusir:在动画片《极速蜗牛》和国产片《全民目击》间纠结了下无奈选了后者。还好,剧情挺应景,多少想到薄某某和李某某。孙红雷和郭富城都属于用力演出的那种,有些硬但也张力十足,看好导演非行,镜头穿插碎片化情节还原立体情节,据说还是宿州人,那龙背墙传说一段听到后排哭啼声,倒是觉得片名有待商榷哈。

@qiusir:浑河两岸的自行车道,最奢华的当属沈水湾公园里的这段了~


@qiusir:两个人面对面,一个人也面对面。面对面不错,对面面对面~
@qiusir:两个人面对面坐,一个人吃面,面对面;一家面馆叫面对面,那的面很不错;傍晚我约的人在面对面餐馆对面会面……哈哈,是挺乱的

@qiusir:《冰河世纪》里客串的那只贪恋橡果的松鼠上了Blue Sky的片头广告,迪士尼的米老鼠可是业界的传奇。这部和影业巨头合拍的《森林战士》视觉效果没的说,还有碧昂斯献唱﹉很喜欢那句“many leaves, one tree.”

@qiusir:水让凝固的音符动起来~


@qiusir:关于宗教关于信仰,这两个多小时的印度电影《OMG》, 额滴神呀还真有趣, 大有当时看“三傻”的惊喜。 “没有真正的神明,信徒便不完整。没有真正的信徒,神明也不完整。” “真正的无神论者才是虔诚的信徒”,那啥﹉才是真的爱国者~

@思想者的造型:水平线下悠然律动,水平线上森然而立
@qiusir:体力恢复中~


@qiusir:钓鱼的、散步的、骑车的都长衣长袖,就咱还过夏天~

@qiusir:啥事都掺乎是有点2,可啥事都与己无关也太213了。2013,我和这个社会这一年...
@qiusir:http://weibo.com/3009827

22

据说查理·芒格(Charlie Thomas Munger)特别喜欢《影响力》这本书,甚至还向作者罗伯特·西奥迪尼(Robert B.Cialdini)赠送了一股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价值10万美元)。

这本了不起的书,解释了我们如何被他人操控,可别犹豫把它推荐给你的朋友。

下面摘录了书中提到的一些心理学实验,这是全书最有意思的部分。(转发是觉得对教师有某个侧面的启发~)
第一章 心理影响
实验1:插队
一个心理学家跑到图书馆,请排队等候复印的人帮她一个小忙。
"对不起,我有5页纸要复印,能不能让我先复印呢?"当她这样说时,60%的人答应了。
然后,她换了一种说法:"对不起,能不能让我先复印呢?因为我要复印几页纸。"她只多加了两个字"因为",但同意的人居然增加到了93%。
虽然心理学家早就知道,当我们请别人帮忙时,如果能够讲出一个理由,得到帮助的可能性就更大。但是这个实验证明,只是听到"因为"两个字,人们就会认为她是有理由的,从而给予帮助。这证明了人类存在心理定势,会不自觉地受到影响。

第二章 互惠(Reciprocity)
实验2:捐款信
美国伤残军人协会每年发出很多募捐信,经过统计,18%的收信人会捐款。
有一年,该协会主动在信中放了一个小礼物(比如背面涂了不干胶的标签),结果捐款率几乎翻了一倍,35%的收信人捐款了。
这说明人们存在"互惠心理",接受别人的礼物后会有一种负债感,觉得自己应该回报。所以,先给予别人一点小恩小惠,然后再提出请求,将会大大提高对方答应请求的可能性。

实验3:陪同参观
心理学家来到大学校园,询问大学生们是否愿意陪一群少年犯去参观动物园,只有17%学生表示愿意。
心理学家换了一种说法,先问你是否愿意每周为少年犯提供2小时的咨询服务,至少坚持两年?所有人都表示不愿意。心理学家又问,那么你是否愿意陪他们去参观一次动物园呢?这一次,50%的学生表示愿意。
可以看到,让对方先拒绝一个更大的请求,会使得另一个较小的请求被接受的可能性上升三倍。心理学的解释是,人们不喜欢有负债感,当你拒绝对方的时候就会形成潜在的负债感,即使你实际上没有欠对方任何东西。为了做到不亏欠,人们往往会同意第二个较小的请求。另一方面,这里还涉及心理学的对比原理,因为两个请求形成对比,使得第二个请求看上去不那么过份,所以更有可能得到同意。
这种情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如果你要向别人推销,就要先展示质次价高的商品;如果你要向别人借钱,就要先开口借一个很高的金额。这样会增加第二个请求被接受的可能性。

第三章 承诺和一致(Commitment and Consistency)
实验4:看管物品
心理学家在海滩上随便找一个人作为实验对象,在离他1米的地方,放下浴巾,很放松地躺在上面,听着便携式收音机传出来的音乐。几分钟之后,心理学家从浴巾上爬起来,向大海走去。
过了一会,一个假扮的小偷来了,拿起收音机就走。通常情况下,实验对象都不愿冒险去阻拦那个小偷。在20次的实验中,只有4个人挺身而出。
心理学家改变做法,在下海游泳时,口头请求实验对象帮忙照看一下东西,所有实验对象都答应了。当小偷再来拿收音机时,20个实验对象中有19个人挺身而出。他们追赶着小偷,叫他停下来,要求他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解释,而且大多数人都会冲上去拉住他,或者干脆把收音机从他手里夺过来。
这是因为人们希望能够遵守承诺。人们在心理上有一种要与过去的所作所为保持一致的愿望。一旦做出了某个决定,或选择了某种立场,就有一种压力要与它保持一致,证明之前所做的决策。

实验5:公益广告牌
心理学家假扮成义工,在加州的一个居民区内,挨家挨户地向居民们提出请求,希望允许在社区草地上树立一块超大的公益广告牌。
为了让居民了解广告牌竖起来之后的样子,他们展示了一张照片:一栋漂亮的房子几乎被广告牌遮得严严实实,广告牌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几个字"小心驾驶"。83%的居民理所当然地拒绝了这个要求。
心理学家又换了一个社区,先向居民询问,是否同意树立一块宣传安全驾驶的小牌子。这个请求不算什么,几乎所有人都答应了。两个星期后,心理学家拿着同一张大广告牌的照片,再来征求居民同意,这次只有24%的居民拒绝这个要求。
人们之所以对同一张广告牌,产生不同的态度。原因就是一旦人们之前同意了某个请求,后面的态度就会发生改变,他会答应陌生人的请求,努力与自己过去的承诺保持一致。
一般来说,当一个人公开选择了某种立场之后,马上就产生一种维持这个立场的压力,因为他想在别人眼里显得前后一致。而且,知道你的立场的人越多,你就越不愿意去改变它。所以,让对方信守承诺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他把承诺写下来,再尽量多地向他人展示。

第四章 社会认同(Social Proof)
实验6:怕狗的小朋友
心理学家挑选了一些怕狗的幼儿园小朋友,让他们每天花20分钟观看一个小男孩高兴地与狗玩耍。结果,这一做法使得怕狗的儿童发生了明显变化。
仅仅在4天之后,就有67%的儿童愿意钻进圈着小狗的围栏里,与小狗玩耍。而且当其他人离开后,他们仍旧待在那里,亲热地拍打或抚摸小狗。
这说明周围人的做法对我们决定自己的行动,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实验7:旁观者
心理学家让一个纽约大学的学生,在马路上假装癫痫病发作。
当只有一个旁观者在场的时候, 85%的情况他会选择去帮助发病的大学生。当有5个旁观者在场的时候,大学生得到帮助的概率只有31%。
既然绝大部分单独经过的人,都会伸出援手,我们就很难说这是一个"冷漠的社会"。但是,与一般的看法相反,旁观者越多,实际上得到帮助的可能性反而变小了,这是为什么?

心理学家认为,原因至少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当有多个旁观者时,每个人的责任感都会下降,"也许其他人会帮忙的,也许有人已经这样做了。"结果,没有一个人帮忙。第二个原因是,每个人看到其他人都没有行动,就认为既然大家都不担心,说明一切正常。而且,我们都不喜欢在别人面前显得慌乱。
重要的是认识到,旁观者没有采取行动并不是因为冷漠无情或缺乏善意,而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是否有紧急事件发生,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责任去采取行动。如果他们明确地知道自己负有责任,他们的反应是非常迅速的。
当你遇到危险,正确的做法是从人群中挑出一个人来,盯着他,指着他,直接对他说:"你,穿蓝夹克的先生,我需要帮助,请叫一辆救护车来。"通过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你可以让周围的人了解你的处境、明确他们的责任、消除所有可能妨碍或延误救助的不确定性。

PS.Grants 甚至觉得这个可以很好的解释了人口密集国家的问题。
第五章 喜好(Liking)
实验8:足球队的称呼
在期末考试结束以后,心理学家对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学生做电话调查,询问他们该校足球队上一场比赛的输赢。
如果上一场比赛输了,只有17%的学生会说"我们的球队";如果上一场比赛赢了,用到"我们"这个词的学生就会增加到41%。
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人们对与自己相似的人会产生好感。因为没人喜欢当失败者,所以人们更愿意与失败者保持距离或差异。

第六章 权威(Authority)
实验9:估计身高
心理学家将一位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的访问者,依次介绍给澳大利亚某所大学五个班级的学生。但在每一个班上介绍他时,他的身份都不相同。
在第一个班上,他被介绍为学生;在第二个班上,他被介绍为实验员;在第三个班上,他被介绍为讲师;在第四个班上,他被介绍为高级讲师;而在第五个班上,他被介绍为教授。
当他离开之后,心理学家要学生们估计那位访问者的身高。结果发现,随着地位每一次升高,学生们估计的身高平均会增加1.5厘米。所以,当访问者是"教授"时比他是"学生"时,身高要高出6厘米。
这说明头衔对人们有很大的影响力,一个人的头衔越显赫,人们对这个人的身高就估计得越高。这反映了人们仰视权威的心理。

实验10:闯红灯
心理学家让一名31岁的男子在好几个不同的地方,闯红灯横穿马路。
有一半时间,他穿着一套烫得很平整的高级西服,系着领带;而另一半时间,他穿着普通的工作服。后一种情况时,并没有多少人跟着他一起闯红灯;而前一种情况时,跟着他的人简直是成群结队。
这说明,人们很容易从服装去判断权威。如果对方穿着一套权威的衣服,大多数人会选择服从。

实验11:按喇叭
心理学家在旧金山的繁忙路口做了一项调查。
当绿灯亮起的时候,如果前面停着一辆普通的经济型轿车,久久不开,几乎后面所有的司机都按了喇叭,而且大多数人按了不止一次。但是,如果前面停的是一辆豪华的高级轿车,只有50%的司机会按喇叭,其他人老老实实在后面等着,直到它开动为止。
这说明,人们会从车辆判断车主的地位,尊敬拥有名车的人。

第七章 稀缺(Scarcity)

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得到的那些东西相比,人们更加珍惜那些来之不易的东西。

实验12:品尝拼干
心理学家让一些消费者品尝同样的饼干。
有一半人的罐子里有10块饼干,而另一半人的罐子里只有2块饼干。结果可想而知,后一半人对饼干的评价更高。
这说明人们对稀缺的东西,会做出更高的评价。因此,与其告诉人们将会得到什么,不如告诉他们将会失去什么,这样更容易对他人产生影响。

More[?]:http://www.ruanyifeng.com/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