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3
关于自我的归属问题,首先是要知道你并不属于你自己,你属于你的父母,你的妻儿,甚至属于你的亲朋和同事,你并不能为所欲为,因为你不仅要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同时也承担着对别人的责任。
你其实也并不是你,你只是一个集合,你的家庭,你的亲朋,你的工作...是这些共同组成了现在所谓的你。如此你并不拥有全部的你,当然你也不全部被某人拥有。你是谁?你是别人的部分,是别人的部分共同组成了你。你拥有被拥有的,是因为被拥有而存在。
高三的复习总离不开各色的题目,而有一类题目看起来很简单,甚至有亲切感,如一乖乖的小狗,可是稍有疏忽,就会被小家伙咬到,分数自然就没了。或许应了我以前说的“最困难的问题总长着和善的面孔”。如没有哪位驰骋疆场的将军是不曾受过伤的,更没有谁一开始就是常胜将军。学生的成长也是如此,考场如战场,面对的一道道题目就如一场场的战役,身经百战了,关键战役才能有把握。
行为心理学发现一个人的新习惯或理念的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21天恰巧是孵化小鸡的天数:)而我们对于题目的纠正不应该仅仅满足与课堂上的理解,即便参与了推理和论证,也要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巩固,此时课堂笔记和阶段性测试等手段就显得更必要了。利用好21天效应才能应试成功。
PS.我们小区的路很窄,而停放的车辆又很多,每次面临险境我都铭记一老司机传授我的驾驶要点,当确信一条路是可以行车的话,司机并不需要左右兼顾,把好一边就可以了。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也是如此。
一 12
以前读毛先生文章的笔记,翻箱底出来,还是很有收获,把网络用户用学生和老师替代,WEB2.0就变成了EDU2.0。
毛向辉:Web2.0有七个特征很重要。
第一个特征是用户的贡献。
如易趣、e-bay、淘宝网,本身平台里面没有内容,他们只是对用户提供了服务,里面的内容价值完全来自于用户的贡献。所以易趣、淘宝也是Web2.0的体现,具有Web2.0的特征。
第二个特征叫做网络效应。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发挥每个用户之间的关联,那么这个工具只是一个单向的工具。如有些Blog,只有发布功能,没有留言功能、checkback的功能、tag的功能,它就很难实现和外部的耦合,那就不可能实现网络效应、大家之间对话的效应。过去的门户网站大多采用编辑的方式,侧重于内容的发布,而不强调让用户之间关联起来,所以它就欠缺一种网络效应。现在有很多公司或多或少地借鉴了一些2.0的特征,但是它不完全,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现状。
第三个特征叫做长尾效应。
长尾效应也非常容易理解,比如说,有些Blog的服务很善于利用市场的力量,有很多名人,但名人再多,能有一千万、两千万名人么?不可能。最终的Blog的力量来自默默无闻的一些作者,他们去写、去创作、去分享给周围的人,他们同时又是Blog的阅读者。这些人所带来的效应会产生积分的结果,这些积分的结果比那些所谓的名人产生的结果、信息空间产生的效果还要大。所以,我们把这个叫做长尾(long tail)效应。
第四个特征叫做共同创作。
即很多成果不是来自一个人的智慧,它可能是某一个人起头,然后整个事情就会向前去创造一个叠加形态,再来个人,又可能去创造一个新的形态,他们共同以矢量的方向向前发展。最后内容是什么样的,可能跟第一个人所创作的已经不大相同了,但是这个结果是相当好的。举个例子,我们面对一个石头,第一个人想把它雕塑成一个思想者,第二个人想把它雕塑成维纳斯,可是等越来越多的人一起来雕的时候,可能它既不是思想者,也不是维纳斯,它可能变成一个新的高超的艺术品,这是完全有可能的。Wikipedia(网络百科全书)产生的就是这样一个效应——共同创作。
第五个特征叫做去中心化。
我们不再依赖少有的几个门户、几个大的品牌的站点,而是有很多种类多样的网络服务,它把人们不同的选择、特征爱好分布在网络的各个角落里。去中心化才会形成一种网络上的多样性以及知识的社会性评价效应。因为大家都说一件事情好的话,那件事情倒不一定是真的好,它可能是被某些人炒作的,所以它失去了一种自我的多样的公平评价的可能性。
第六个特征叫做混合创造。
混合创造是说我可以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它会产生第三种事物。我们举个例子,有个Web2.0的公司叫E都市(http://www.edushi.com),提供三维城市地图的功能,并具有Web2.0的很多特征,让用户在地图上去创作修改,提供图片,提供实时的讨论。最后地图变成了一种围绕地理信息的新的应用方式,甚至有人在这个地图上创作出了新的不同地图,比如说:城市的公共厕所地图,城市的小偷分布地图。它允许用户产生一种新的创造力,我们叫做混合的一种创造性。
第七种叫做隐显系统。
就是emergence system,这种隐显系统可能中文不太容易理解。它的客观表达就是:当你去创造分享之后,如果你很开放的去接受互动的话,它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结果。这种可能性会把很多有价值的东西粘合在一起,像显微镜下面看到了很多事物,就是隐显系统。
这就是这个系统的七大特征。我的理解,这七项里面哪怕只有突出的几项,都可以变成一个非常好的Web2.0的一种服务,或者是你变成有这样思维的一种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
一 08
在沈阳迎来了一年中最冷的几天里,高三进行了第三次的模拟考试,看大孩子们满脸的倦态,让人担忧...三九都到了,想来开春也不远了。
第一次在文科生的考场监考,无意间翻看他们的《思想政治》课本,对其中必修的“生活与哲学”相对感兴趣,多看了几眼。有空该多看看孩子们苦学的这些普及性读物,也长长学问。
“谷堆论证”:一颗谷粒不能形成谷堆,再加一颗也不能形成谷堆,如果每次都加一颗谷粒,而每增加的一颗又都不能形成谷堆,那么怎么形成谷堆呢?
“秃顶论证”:掉一根头发不能成为一个秃顶,再掉一根也不能成为秃顶,那么如果每次掉一根,而掉的每根又不能形成一个秃顶,那么何以形成秃顶呢?
据说是古希腊诡辩论者欧布里德等人提出的哲学论题。做一件好事成不了好人,做二件好事也成不了,但一直做好事就会成为好人。好人是谷堆,而坏人呢,无非就是秃子了:)对学生来说,学习好的学生是一颗一颗的谷子堆出的,而学困生就是不在意掉几根头发的了。
一 03
群体的喧闹总让自己感觉到孤单,而如此独乐乐不能众乐乐的毛病,算是小时候的后遗症了。每到岁末年初,总一个人躲在家里,每每电视播一些或悲或喜的回顾画面,总能让自己痛哭一场。人会因为伤病的疼痛而痛哭,也会因为丧失亲朋的悲痛而痛哭...而年末的我总享受着那痛痛快快的哭。
雪灾、地震、奥运、神七、三鹿、三通等一系列的关键词串起了公元2008,一年之内如此大悲大喜、大喜大悲的起伏譬如惊涛骇浪,惊天动地。莫非龙飞必先天崩地裂而后歌舞升平?央视《我们的2008》总导演王志安引用李叔同“悲欣交集”的典故,最后以"悲欣交集 风雨家国" 作为年终主题。回顾一年的或悲或喜,魏明伦在《岳阳楼新记》里最后两句“忧患而不悲观,欢乐而催奋进”很符合个人于岁末的心情。
白岩松在节目中提到梁漱溟的“人类文化三期说”,说人生有性质不同的三大问题:人对物的问题、人对人的问题和人对自身生命的问题。眼下社会对物质的态度,尽管哭喊着精神、物质两手抓,而官宦”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的含蓄总不如”物质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来得真实。吾到中年方认识到人与人关系的复杂与重要,而周边人际关系周旋的劳神远比物质获得要辛苦,疲惫时常觉万物皆空,最后还要回到梁氏的第三个问题,如何解决人与内心的关系...
如果可以面对已经到来的2009年许下愿望的话,我想说,新的一年,从心开始。
迎新联欢会上,语文组合唱了虫儿飞...
音频片段:需要 Adobe Flash Player(9 或以上版本)播放音频片段。 点击这里下载最新版本。您需要开启浏览器的 JavaScript 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