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01
069的卢亦岑同学刚从德国交流回来,看了她写的随感,读起来倍感清新、自然,还特别喜欢她起的很哲理的题目,也是,丰富的生活从来不会被所谓刻意的学习所充斥。就像吴钩的日本游记那样,我觉得有必要和更多人分享那些课本以外的收获,本文的发表也获得卢同学的许可...
学习只是生活的一个部分
卢亦岑
---记赴德圣贝尔哈德中学之行
从德国回来已经很长时间了,但是在那里发生的每一件事似乎还萦绕在眼前,翻开日记,一切又都好象是昨天才发生一样。十五天的交流生活转瞬即逝,但是这次活动留给我的,却值得我用更长的时间去怀念。
刚刚到达的那天,在杜塞尔多夫机场,空气中潮湿的可以滴出水来。我们从六层的停车场绕下来,直奔小城Willich。刚刚看到它的时候就不由得发出惊叹了。每一家都有一栋自己的小楼,每一家都不一样。虽是冬天却并不冷,庭院中的植物很茂盛,路上很静,几乎没有人,从窗中透出来的灯光在薄雾的夜晚显得很柔和,所有都在提醒我,这是散发着浓郁的欧洲气息的德国小城呵。
车停在一个别致的小院前,家里的妈妈已经等了很长时间了。她告诉我Laura正在打工,晚上七点才会回来,她会带我看看家里。呵呵真是没想到刚来这里就被冲击了一下。接着的冲击就是妈妈说,你可以放心,我们家很安全,因为我们有Lotty。传说中的Lotty可能就是来时冲我大喊大叫的那只狗吧。
第二天是周五,Laura第一节有生物课。七点半从家出发时天还完全是黑的,她自己开车上学。课堂也没有我想的那样宽松,上课同样不可以喝水发短信的。在那里惟一能听懂的课就是英语课了。老师用英式发音在讲麦克白。并不是只有老师讲的,老师总是在让学生在思考。比如说再讲到麦克白反复思考是否要刺杀君主的一章时,老师让同学们站在麦克白的立场上,列举应该的原因和不应该的原因,然后说假如你是他,你会怎么做。学生们的思维一直在被调动着。还有美术课,教育学,老师总是在让学生们在老师的位置上讲课,老师只是不时地加一些指点。作业并不少,但是经常是需要几个人合作或者通过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完成,很少在做题,更多的是在学习怎样靠自己得到知识。
他们的课表是自己定的,自己决定什么时候上什么课。比如Laura在星期一需要早上七点四十五分上课,二、三堂没有课她就回家休息一下,十点十分再去上课,两点回家。没有午餐的时间。星期二的课从早上一直上到下五点,而星期三只有下午的两堂数学。平均每天是四节课左右吧。
家里的妈妈很喜欢做菜,倒也没有苦了我亲爱的胃。主要以酸甜为主吧,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菜都是凉的,像拌菜一样的。蔬菜主要是甜椒,小胡瓜,蘑菇,胡萝卜之类,有很大叶子的绿色蔬菜倒是很少见,主食最多的是马铃薯但是味道和国内的不太一样,让我有点关于马铃薯和土豆之间区别的顿悟哈。超市里有卖BEIJING SOUP的罐头,打开一看是红红的,里面有菠萝,西红柿和笋,巨酸无比啊,我终于找到为什么Laura不喜欢中国菜的原因拉。
这十五天和德国同学的接触还是有不少感受的。学生们明显看起来要比我们成熟许多,一切的事情都由自己安排。自己开车上学,打工,与朋友聚会,甚至假期时去其他的国家旅游都是和朋友一起。每个人都有一个不小的朋友圈,而且并不限于同一个学校。大学对他们来说似乎并不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生活才是最重要的。他们其中有三个人今年就毕业了,但是他们依然过着平时的生活。感觉他们的精力和体力真是无限的,永远看不到他们什么时候累了,永远是很有活力的。还有一件事印象比较深。有一个周末,走了一天大家都累了,我们去吃自助餐。德国学生实现和我们说要什么一定要吃了还没太在意。真正每个人要了一个比萨饼之后才意识到都吃了是很艰巨的任务。后来看到一个看起来并不像很能吃的德国女生一个人吃了两个比萨饼一盘意大利面食,真是惊叹这就是为什么人家人高马大的原因了。
走进安检大门之后才突然发现我们可能再也见不到她们了,心里的失落有点说不清,以后可能只能用照片来回忆了。虽然一个假期就这样报销了,但是心里还是一点也不后悔的。毕竟这是我唯一一次体验外国高中生生活的机会,而且收获有很大。生活是有很多事情组成的,没有任何一件事可以占下全部。学习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中还有许多更重要的东西在等待着我们去寻找。现在又回到了每天按部就班的生活,也许什么时候闲下来会回忆起曾经在德国发生的故事,耳朵里有回想起德语中像唱歌一样的再见:chuse!
二 28
因为规模的壮大,今年东北育才学校的开学典礼分学部进行。其中高中部的开学典礼在科学高中礼堂里对各个班级直播,相比以往,省却了以往一大串的名单,形式简洁、气氛隆重...其中学生代表、家长代表以及领导的讲话个个精致、精彩!不过因刚刚过去的阴历新年,演讲中自然都少不了拜年的话题,而其间对观众掌声节奏的把握是演讲技巧的问题,常有一堆掌声的起伏也就不足为怪了。
邢主任重点提到关爱的话题,大意是学生“平日里对于陌生人的丁点帮助会感激不尽,却对平日里朝夕相处的家长和老师的鼎力相助却漠而视之;可以对陌生人的错误给与谅解,却对身边时刻关心爱护自己的家长和老师的一点差错耿耿于怀...”于我也是感同身受。
那些记仇的小家伙的确会让人伤心,而和初高中年龄/teenage的学生打交道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风险...李光耀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中国人爱记仇,而鲁迅曾多次痛揭国人冷漠的伤疤,要我体会学校里的那点事,有不少的学生算是两者兼得,不过是用错了对象。我十分不情愿想到三岁看到老的那句俗语。
主任那句“酸甜苦辣都是营养”也让人印象深刻。这句话对老师也成立啊:)
二 27
搜索关键词Butterfly时发现了这幅图片,最初惊讶那相看两不厌的青山恰如蝴蝶的大翅膀,而由原作者“Way of heaven”的本意,关联到经常思考的教育问题,眼前似乎又呈现了另外一幅画面。
教育之路何其漫漫,看似很近的目标却要花费毕生的努力;教育之路何其艰险,探索的路不全是田间的小道,负重赤手的前行者经常要面对的是理想与现实的夹击,跋涉在两座大山之间,一面是现实,另一面是理想...而教育的远景何尝不如天上白云美丽,也如其缥缈虚无。
鲁迅:《致颜黎民》“我看你的爹爹,人是好的,不过记性差一点。他自己小的时候,一定也是不喜欢关在黑屋子里的,不过后来忘记那时的苦痛了,却来关心自己的孩子.....我希望你们有记性,将来上了年纪,不要再随便打孩子。”
时下的教师绝大多是好人,不过更多的也是记性差[忘记自己做学生时候的痛],就因为记性差,被划归到恶人一类了,但愿那些划分他们的孩子千万不要再记性不好了...
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教师在教育上的英明就是要让孩子任何时候都不失掉信心,都不使他感到什么都不好。”
怀海特:《教育的目的》“没有兴趣,就不会有进步。快乐是唤起活生生的有机体去适应自我发展的天然方法...苦无疑只是唤起有机体活动的一个次要手段,仅仅在快乐减退的时候才出现。快乐是生命冲动正常而健康的刺激力量。”
卢梭:《爱弥儿》“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他的地位;在人类的秩序中,童年有他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
沛西.能:《教育原理》“只有在一个有利于个性的教育的环境中,才能指望个性的全面发展。”
时下的教育,很多时候,明明是一辈子守着盐碱地,却天天喊着亩产万斤上等的红高粱。
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激发主动性,培养独立性。从广义上讲,这就是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
第斯多惠:《第斯多惠教育论著选》“适应自然这个原则是一切教育的最高原则。在教育中我们是同人打交道,是教育人的问题。因此,我可以肯定地说:在人的教育中,一般地说,一切都取决于不违反人的本性;个别地说,一切都应当适应每个人的个别特征。”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为了成人生活的造诣,而不管儿童的能力和需要,是一种自杀的政策。”
有时我甚至这样想,某种情况下的教育就是一场战争,它巨大的破坏力之后是重生。
二 26
高中部的大会少,而且相对简练,害得我看书都静不下心来,过去的所有其实都值得怀念。或许我们向来习惯逆境中成长了...
教育上最大的悲哀是回避面现实生活...空洞的理论,飘忽的理念,虚无的理想...所有这些不着边际的都是没有用处的,而且还是有害的。表里如一比我们知道的重要。
过的是少爷生活,虽天天读劳动的书籍,不算是受着劳动教育;过的是迷信生活,虽天天听科学的演讲,不算是受着科学教育;过的是随地吐痰的生活,虽天天写卫生笔记,不算是受着卫生的教育;过的是开倒车的生活,虽天天谈革命的行动,不算是受着革命的教育。我们要想受什么教育,便须过什么生活。
陶行知:《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
“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不要像现在这样,每个人只分别地照顾自己的儿童,给予自己认为最为适合于他们的教育。”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教育上的自私是真正的自私,而人类在教育上的表现足以反映出人性最为宝贵的一面和最为脆弱的另一面。这也注定了人的教育起点与终点的重复。
“人如果不通过哲学的理性教育和对语言的学习,将是一种比牲畜还要低下的造物,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可以看到,没有一种野兽比一个被他的野心或欲望、愤怒或嫉妒、或者没有法律的约束而驱使其忽此忽彼得人更野蛮、更有害。”
伊拉斯谟:《一个基督王子的教育》
所谓德育的重要在于此,而眼下的德育似乎更关注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就是“塑造人”,或者更确切地说,帮助儿童成为充分成型的和婉却无缺的人... ...必须看到,广义的教育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全部生活过程中是不断进行的。”马里坦:《新托马斯主义的教育观》
“只有儿童集体的丰富多彩、生机勃勃的生活,才是使每一个学生的才能开花结果的条件。如果认为只要对学生进行个别工作就能使他得到多方面的发展,那是一种很大的误解。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眼下针对对教育的复杂性似乎应对只能采用教育的多样化吧。道理是很简单,而现实是人的教育策略如人的行走,习惯沿着笔直的大路有说有笑的前行,并不关心道路以外的细节。
“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董仲舒”有政教合一的,而当下是教育乃教狱也!惩罚似乎在教育的手段中占据了绝对的比例...
“先生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亡。陶行知:《生活即教育》”
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人生的终点都是死,但,作为教师的,不希望以教死书、死教书的方式来呈现教书死的结局,而学生的未来应该不是读书死的唯一选择了。
二 25
刚习惯了晚睡晚起的假期生活,就开学了:(越发觉得自己也患上了什么假期综合症了...这两天想起上班如同赴刑场一样,不过因为没有什么坚定的伟大的信念,并不能昂首挺胸地英勇就义了。不管腿肚子怎样转筋,还是硬着头皮上班了...
不敢谈论什么教育理想了,现实中,其实能够让自己每天睡到自然醒都是很奢侈的事情。要不就是我们对自己太在意了。
还好,一路上,碰上了老同事彼此问声“过年好”;学生还没有返校,相对清静了不少;上午认真打扫了自己的办公环境;中午大风,大伙还是一起踢球了;下午集体备课,制定下学期的教学计划,写了几个教案,初步决定开学第一节对学生的机械能部分进行检测...期间上网,听音乐,有必要没必要的一些聊天...就这样,清闲中体会到一点充实,还大有兴致地把blog的模版换了个节日气氛浓烈的,毕竟自己头脑里的新年还没有过去...
开学了,新学期总归要说点什么了,除了希望学生的学习进步的老套,更提醒自己能够坚持锻炼身体...咱也来个为人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