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地点:沈阳市***
课题:§1.7静电现象的应用[3-1]
目标:1、知道静电感应现象的原因(静电场中导体的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原因讨论)2、理解静电平衡导体的特点(电场强度和电势)3、了解尖端放电和静电屏蔽现象及应用(接地)
重点:掌握静电平衡的概念和理解静电平衡的特征
难点:认识尖端放电现象(导体的电荷分布特点)、静电屏蔽现象
方法:推理归纳和实验演示
教具:静电计、金属网罩(验电羽)、Plasma Ball、感应起电机、导线若干...
1、开场介绍。
通过自我介绍和小游戏等环节舒缓情绪,渗透一点课堂价值观,营造有尊重的态度、有开放心态和有安全感的课堂环境。

带对号的服饰在生活中很畅销,也很少有人不希望自己更正确。作为教师在课堂上更看重学生真实的表达,因为真诚需要勇气和信心,而即便犯错也会是认知的契机,那些能从错误中走出来的正确更可靠。

今天的学习内容和生活的关系远比和考试的关系大,同学回家还可以通过求师得网站(qiUsiIR.com)看得到今天讲授的内容,在课堂上要多动脑参与,有力量的思维才更敏感自然的奇妙


2、演示实验。通过电浆球[Plasma Ball]对闪电的模拟和静电图片的展示,用电离和静电排斥的夸张现象激发学生好奇心(电压远超过人体安全电压36v,但电流很小很小。更炫更壮观的实验可以去科技宫体验),发现、欣赏和利用自然的奇妙需要有一定的能力基础,这也是今天我们讲授的意义。
这是2014年几个保送的学生凑钱买给我的小礼物,感谢龙天罡、张潇勇等同学

3、静电感应。使物体带电叫起电,初中就学过“摩擦起电、接触起电和感应起电”。“感应”一词颇具神秘色彩(心灵感应?以后会学电磁感应),背后不过是一种场力(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如果电荷能移动...)
A、金属导体的微观结构。金属导体内部价电子像气体一样可以在金属内部自由移动但不能脱离金属表面(也不是一定不可能,光电效应?),金属中正电荷并不会定向移动(振动)。
B、自由电子定向移动。自由电子逆着电场线运动,或者向电势高的地方移动。(就如水往低处流是重力势能减少。电子很上进哈)(有电场或有电势差
C、电荷分离。自由电子会向一侧移动,另一侧是正电荷(拔走萝卜留下坑),产生附加电场(感应电场)(和原来外电场方向相反)(净电荷不可能定留在中间某位置)。
D、导体内的自由电子不再定向移动的状态叫做静电平衡状态。这是一个非常快的过程(远远短于1s,瞬间)。
4、电场分析。
通过对“上侧有一个正电荷Q的无限大的导体板内外电场”的分析计算来,从特殊到一般强化静电平衡导体特点的认识。(其实无限大充满了善意,远端的正电荷影响忽略,场强镜像对称等)
导体内部任意一点场强;感应电荷对外部正电荷的库仑力;感应电荷在导体内任意一点产生的场强;感应电荷在导体外任意一点产生的场强;分界面附近合场强垂直于导体表面;电荷沿着表面不做功...(仅仅需要电场强度镜像对称这一点外加矢量合成法则就能推导感应电荷在金属板外的电场相当于对称位置有一等量负电荷的结论,这样的精简美妙的结论对我来说比电浆球还炫

5、静电平衡的特点分析(中间小结)
对静电平衡的导体仅仅从“自由电子不再定向移动”用反证法就可以得出很多通用的结论。
A、静电平衡后的导体内部电场强度处处为零。如不为零,自由电荷就会移动;
B、静电平衡后的导体是一个等势体,表面就是一个等势面。如果不是等势体,自由电荷会向电势高的地方定向移动;U=Ed,电场强度处处为0,任意两点间的电势差必然为0;
C、静电平衡的导体外表面附近任意一点的电场方向必然和导体表面垂直,如果不垂直则必然会有沿表面的分量;
D、净电荷也只能分布在外表面。如果在内部有净电荷存在,附近电场必然不为零。
6、尖端放电。
为什么越尖的地方电荷密度越大?(教材说一只缝纫针带电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电荷自然被挤到针的两端。也可以用库伦斥力简单分析理解这个结论)导体尖端的电荷密度很大,附近的电场线密集电场很强,空气中残留的带电粒子在强电场的作用下发生剧烈的运动,把空气中的气体分子撞“散”(电离,击穿),不断地有电荷被中和,可以避免火花放电。

旗杆尽量不与天空形成通路产生电流,顶部是圆的;验电器的金属杆上固定的是金属球,主要防止尖端放电,偏转指针电荷分布多电场力明显;燃气灶的电子点火器的放电电极是针状设计;高压设备中的导体表面要尽量光滑,避免尖端放电。
7、避雷针。
避雷针是一个或几个尖锐的金属棒,安装在建筑物顶端,用粗导线与埋在地下的金属板链接,保持与大地的良好接触(不是头顶个钉子就能避雷)。当带电的雷雨云接近建筑物时,由于静电感应,金属棒出现与云层相反的电荷。避雷针其实是引雷,更科学的叫法应该是“接闪杆”。(由于尖端放电效应,避雷针电荷分布多与积雨云间电势差大,之间空气更容易被(电离成导体)击穿,从而把云层中的电量导入地下达到避免雷击的目的)(用起电机演示金属球放电现象)
(同样一张图有不同的切入点,为什么放电?为什么是小球之间放电?或者你人...)

世界上放风筝最有名的地方时我祖籍那,山东潍坊,世界上放风筝最有名的人是美国人本杰明·富兰克林,他为自己写的墓志铭谦称“印刷工富兰克林”,但法国人却为参与独立宣言起草的他写下了这样的赞语:“从苍天那里取得了雷电,从暴君那里取得了民权”(。伽利略的墓志铭也很有趣,他失明了,是因为这个世上没有什么他不曾看过)富兰克林的确发明了避雷针,甚至说服了乔治二世在弹药库上安装并成功避雷,不过他最初理解的原理是错的,庆幸接地线很粗才幸免。很多时候伟大的人也离不开运气哈~
想来对雷电的研究最初教堂是反对的,但对避雷针的使用教堂应该是积极的。

@席子-上海 Lightning! 闪电击中刚刚封顶的目前中国的最高大楼上海中心和东方明珠 August, 4 2013 Shanghai注意避雷针和塔吊尖端(查看大图)~
8、静电屏蔽。
空腔导体净电荷只分布在外表面,内表面不带电,空腔内没有电场,外部电场对内部仪器没有影响;若仅仅将场源于空腔内对外是有影响的,如果接地就可以全屏蔽了。电学仪器和电子设备外面套有金属罩;通信电缆版面包一层铅皮;高压带电作业人员穿金属网衣;通讯工具在钢筋结构房屋中接收信号弱;汽车被雷击但汽车里的人很安全。

莫问人生几何,但图几何人生。我当年拍的这张照片上14条线。(2013-2-11 15:12 来自 三星Galaxy SIII)
高压线有几条线?(由于趋肤效应,电压不同导线分裂数不同,220kv一般是两分裂,当然有的地方110kv采用两分裂,26条?)
实现静电屏蔽不一定要用密封的金属容器,金属网也能起到屏蔽作用。野外高压输电线受到雷击的可能性很大,高压输电塔的三相交流输电线上方的两条导线与大地相连,形成稀疏的金属“网”,用来把输电线屏蔽起来免遭雷击。

9、内容总结。感应起电、静电感应、静电平衡、尖端放电、静电屏蔽。核心知识是静电平衡导体内部场强为零,导体为等势体。静电屏蔽时接地更稳妥。关于接地未必就是不带电,在静电感应时用手摸一下导体(接地)再移走源电荷,导体带什么电?我们通常选大地作为零电势,很重要的原因是地球是一个大的导体电容很大,有限电量的变化不会引起电势明显变化,就如海平面不会随一两杯水的导入发生变化一样。


异想天开:都是平方反比定律,为什么不能把万有引力也屏蔽掉?
0、参考资料。
http://chiuphysics.cgu.edu.tw/yun-ju/cguweb/phychiu/h301staticelectric/PlasmaBall.ht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815135 http://www.sino-us.com/120/Shanghai-s-new-sacred-weapons-.html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494231 http://philschatz.com/physics-book/contents/m42317.html http://www.physicsclassroom.com/class/estatics/Lesson-4/Lightning http://kjg.zjnu.edu.cn/onews.asp?id=109
学校各栋教学楼的风格统一,操场也不错,对绿墙上的标语印象深刻。科学家花园原来在这呀。

16

@qiusir:中国的海南、亚洲的博鳌、世界的三亚、宇宙的文昌。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发射场(我国最接近赤道的卫星发射中心)首飞发射成功⋯⋯

@qiusir:都说忙,门口的花都开这么大了⋯⋯


@qiusir:下午去沈阳二中开会,陈老师告诉我她同事粉我,比原价多花5元购得一本《求师得·拾年》,忙解释当初定价50是取“吾拾”的谐音,并不对外发售。最初有部分学生和同事自愿20一本认购(低于成本),后来不多的存货只是当做礼物赠送了。也不知道谁这么有商业头脑,得找机会送上精装一本补偿人家(已送)。
@qiusir:爬格子很熬心血,几千字的课题报告写完竟然还活着⋯⋯

@qiusir:小时候觉得下雨是全天下的事,现在的家和单位两重天。最近忙到听不到办公室讨论地理问题了⋯⋯
@qiusir:才注意到14届数学特长一个班里有两位名字缩写是XYZ的,一个数学竞赛保送北大学数学,一个物理竞赛保送清华学物理⋯⋯
@zxy_phy:还有一个叫XY的去了科大物理
@qiusir:XY.Z同学很兴奋地分享了他第一次看到完整霓虹的心情和清华园里拍的照片,很有学长范地想到可以给小朋友们看看⋯⋯(42°50°)

@qiusir:上银行排过队后,整个人都只向前看了(是同情某个老人的遭遇)......
@qiusir:出来开会路上抓拍的,亮点自己找……

@qiusir:豪宅的天是喷绘出来的,也是需要擦洗的⋯⋯

@qiusir:2012年来过“正直向上,热于求知”的扬州中学,2016年又来⋯⋯
@qiusir: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城市思想者⋯⋯


@qiusir: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
@qiusir:秀美扬州古运河畔

@qiusir:腰缠十万贯,驾鹤下扬州。
@qiusir:一台驭三景⋯⋯

@qiusir:来扬州去“哪个园?”何园?个园?随园吧!
@qiusir:半个“竹”字一“个”园⋯⋯(五中王智铭老师协助拍摄)

@qiusir:东关街⋯⋯

@qiusir:十年栋梁,百年风景⋯⋯
@qiusir:今生遇见你已经很美⋯⋯

@qiusir:看到长者“重到扬州中学”的题字,不知道比你们高到哪里去了⋯⋯
@qiusir: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qiusir:扬州学校的校训很有趣,竹西小学“写端正的字”,竹西中学“像竹子一样的人”、东关小学“将来治国平天下全靠吾辈”、翠岗小学“岂因果报方行善 不为功名也读书”、杨庙小学“敬一”、邗江中学“蓄德 修能 日新”⋯⋯

@qiusir:有人说最初高考改革的大方向是对的,但执行错了。那好,现在就出台一个大方向就错的政策,想起负负得正,有关部门可谓用心良苦哈⋯⋯
@qiusir:来扬州难得遇到的好天气。感谢扬州中学儒雅开明的王主任为我们物理小队开小灶,受益匪浅⋯⋯

@qiusir:都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扬中树人堂前的百年树木似乎与育人者有另外的诉说:用百年树木的决心树人是教育的理想,而百年树木十年树人却是习以为常的现实⋯⋯
@qiusir:个把月没在校园里遛弯了⋯⋯

@qiusir:“深耕心本力创新高”的校风写的不错,开展心新教育了的一山城高中竟也能继续囊括诸多全省第一,“特大喜报”里不忘揶揄节假日加班的学校,行文的语气基本上是左手让你们仨的自信。不过一本上线率97%真不如99%的⋯⋯都继续努力。

@qiusir:前不久某人说清北招办的人在上海说宁要北京六百分的不要衡水七百分的昨天新闻说河北文理状元均来自衡水中学清华北大连夜接走夏初至秋云横⋯⋯贩卖假货的Jack Ma还被各国元首接见呢⋯⋯
@qiusir:今年一本线和预估相比低了不少。少26班有个701分的,恭喜老赵⋯⋯
@qiusir:放着物理学史你不考、万有引力你不考、交流电你不考⋯⋯一个弹性势能(弹力的功)你多选题考,压轴题还考⋯⋯
@qiusir:以前拍铁塔的心情是“莫问人生几何,但图几何人生”;今个一早备课翻出手机里的老照片何等滋味,有肉没肉也得对得起赏赐的这根骨头哈⋯⋯
@qiusir:砖墙使得我们同那些并不真的想实现梦想的人得以区分。
@qiusir:小秦淮河哈哈⋯⋯
@qiusir:粗粗的法国梧桐细细的几个枝丫
@qiusir:务本求实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的⋯⋯

@qiusir:三十年代扬州中学学生方仲之的数学作业⋯⋯

@qiusir:姥师根本不(用)在意娃怎么想,只要套用多年前总结的经验就好。被严密逻辑编织的整堂课毫无破绽,也并无个性主张的可能,被校长“把脑子洗干净后”的老师会更高效地清洗娃们的大脑。开阔的绿色校园里呈现着一首诗:“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qiusir:“白天皮包水晚上水包皮”一说我们也只是一听一说而已⋯⋯
@qiusir:江苏省邗江中学考察,楼梯里看到搬送B4白纸的工人,这姿势大概也是重点中学老师的工作状态吧⋯
@qiusir: 很荣幸自己的拾年在时间轴上和阮博士的博客文集有重叠,而一位杰出青年深思的十年又岂能被一个平庸之辈草草翻阅过去呢⋯⋯
@qiusir:在你左右不被你左右是一种距离,不在你左右却被你左右是一种亲密⋯⋯
@qiusir:下午见到一位叫“刘德华”的女老师,刚检索到一篇文章署名“梅成才”......

@qiusir: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唢呐是吹给自己听的……
@qiusir:去城里上班跟打仗似的,还没到战场就弹尽粮绝了……
@qiusir:这几天来单位早一些,连续两天看到11班的那位同学早早在那预习了……

@qiusir:绕道来加油,告诉小伙“加满凑整”。结果付款的时候小伙很为难,“大哥,要不咱凑255吧”……
@qiusir:拍拍摩天轮放松一下……

@qiusir:在你左右不被你左右是一种距离,不在你左右却被你左右是一种亲密⋯⋯

15

小时候通往镇子的路很长很长,去姥姥家要黎明前就出发,现在镇子通村子的路很短,新修了公路,不到二十分钟的车程基本是我每天上下班的时长;小时候看大人都很高,即便是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也高出我一头,现在看到的邻居都变矮了,抱着小孩的那位不知该怎么称呼的好奇问我长高了;蹲在路边来帮忙的发小大老远直呼我的小名,二十年没见面也能一眼认出,他能清晰记得我父母的模样;原来被称呼爷爷是因为辈分高,现在被称呼爷爷是因为年龄真的很大了,也是他们结婚太早;在村子过夜的那晚看到夜空里明亮的星,鸡犬相闻天亮的很早,一大早重温了和狗狗看日出的记忆;早餐鸡蛋面,听堂兄儿子说昨天还好好的某人心梗过世了,也留下两个孩子......





在妹妹等人的努力和众乡亲的帮助下,总算把两地三十年的父亲从数千里之外运回和母亲团聚。过去母亲坟前的那棵树现在是父母坟前的那棵树,他们一起守望着村头的那条路......

墓碑后的祭文是妹妹从我书中选的一段:
二十年后秋日的一天,回到母亲的坟前:当年的小苗已良田独树,枝摇叶洒如久违寒暄。那一刻我才明白:地上飞扬的你一直经历风雨,地下安详的您却从未放弃守护。之前所有的委屈瞬间消解,之前所有的抱怨顿时化作了感激。“从不依靠,从不寻找”,原来父母早为我“树”立了榜样。
·母亲坟前的那棵树
·The Tree

23

作为教师,并不相信成功有什么通用的捷径,也没有预见未来的本领;作为长辈,确信跑步机上的挥汗如雨是另外的一种前行,竭力攀登的失败也会八面威风。无论是作为教师还是作为长辈,我一直都相信,蜗牛的毅力总能丰满隐形翅膀的羽翼。高考加油,未来属于敢想会飞的你!《求师得·拾年》

@qiusir:北大未名湖,东北育才湾⋯⋯


@qiusir:既无名山可傍又无奈高楼冒名,如不能划牤牛河入园,何不挖个人工湖以灵秀我大育才哈⋯⋯

@qiusir:3-4的教材里选用了达芬奇的一段话:水波离开了它产生的地方,而那里的水并不离开,就像风在田野里掀起麦浪。我们看到麦浪滚滚的在田野里奔去,但麦子却仍然留在原来的地方。比照下李健《风吹麦浪》的歌词⋯⋯
@qiusir:顾随说辛弃疾那“莫避春阴上马迟,春来未有不阴时”两句,真是又当行,又自在。若教老杜,写不了这样自在。
@qiusir:省实验高三的那女生真有礼貌,特地留下说声谢谢老师⋯⋯
@qiusir:和平区那“世界是和平的”总让我看成是《世界是平的》,皇姑区是“石干”哈哈很创意⋯⋯

@qiusir:沈阳优步出户外广告了,只是“成为潮流车主”让我看成“成为流浪车主”……

@qiusir:鲅鱼圈也办国际马拉松了,央视体育频道全程直播。这年头请老外来打球、来踢球、来跑步都是大手笔哈……
@qiusir:倒出空来看看下午拍的摩天轮,联想到同步卫星的模型,让人惊叹的不单是工程师机械设计之精密,更是自然运行的万有引力之神奇。


@qiusir:大雨之前小树林先溜溜弯⋯⋯
@qiusir:你为一朵野菊花驻足,我为一支蒲公英躬身……
@qiusir:近三个小时的《八恶人》看得很恍惚。前面壮美辽阔的雪原镜头以为在看“荒野赏金猎人”,作为主要场景的驿站分明是“西部龙门客栈”,大量的对白像是在看“八怒汉”,血腥的场面是“杀死黛西”⋯⋯
@qiusir:为路边小花感动但不会为荆棘改变方向
@qiusir:浑河畔浦江湾⋯⋯
@qiusir:趁着都去健步走了,特地跑来看这棵树。风雨过后一路东倒西歪的景观似乎在配合它诠释着树大要根深的道理⋯⋯
@qiusir:北京市教委叫停北京八中少年班?同样办了三十年的东北育才超常部的命运令人担忧。要是北校区初中部只剩摇号生,浑南高中只有中考生,我大育才优才教育的大旗要靠双语校区、实验校区扛起来了哈......
@qiusir:觉是睡饱了,可天不作美⋯⋯
@qiusir:好天气是由坏天气衬托出来的⋯⋯
@qiusir:早睡早起~

@qiusir:大上周值班很喜欢孟琪峰同学的那镂空的小足球,这次他竟然粘出了个菱形六十面体。那个埃菲尔牙签塔模型也是五班⋯⋯
@qiusir:用张景中院士的“教育数学”理论开展超常的“数学教育”实践,姜平老师在给少30的学生进行“从正弦到三角函数”的拓展讲座⋯⋯

@qiusir:彰显进步,让学习再发生。||@Lauralllee: 赵同学将编程进行到底||@赵兄1999:多伦多大学的coursera公开课“使用Swift进行iOS App开发”四门课里的第三门——“iOS App 设计和开发”完成~还剩一个!有点累...
@qiusir:学生@赵兄1999 从台湾买回来本我老师作序的书送我……
@qiusir:上午有幸听到惠普计算器首席架构师G.T Springer的报告,见识到高一创新班同学的翻译能力和提问水准。和计算器相比,更喜欢他那块墨西哥化石(鹦鹉螺?)[菊石]

@qiusir:《寻龙诀》的片尾真赞,我是说那八卦字幕的动态设计⋯⋯
@qiusir:因为头大,某超常辰让妈妈多挨了一刀。
@qiusir:这“国际通用的放射性标志”要是画不好,那就网上找个标准的呗⋯⋯

04

I read. Therefore, I am-Laura荐书
每次讲座都不是临时起意,这次公开课准备了很久很久......

Laura荐书。既然是荐书,必须要读过相当数量。作为英语老师,有义务鼓励和带领学生阅读英文原版书籍。我是从2012年开始阅读原版书的,2014,2015年开始真正养成习惯,所以此次公开课是经过最近几年的积淀的,很是耗费心血,文字引用结合视频,信息量大,以至于讲到最后都有点疲惫。这个青年节过得很有意义。


今天讲座的题目是我读书我存在。我上大学时,教英美文学的朱源老师对我们说过,他上大学时最喜欢的两件事就是读书和思考。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老师,你能不能别(四声)装了。世事难料,今天,我站在这里,向大家推荐英文书,鼓励大家多读书,多思考,我的心情是很复杂的。这,可能就是人生吧。

书归正传。今天讲座分为三部分:
Recommendation(推荐),Reflection(反思),Exploration(探索)

Recommendation 1 Predicatably Irrational ( Dan Ariley)
刚才这个视频讲述的是典型的拖延症。这本书中的作者Dan Ariley18岁在一次意外中全身深度烧伤,死里逃生,但是医院里的痛苦经历反而激发他思考人的行为和心理。现在是行为经济学家,麻省理工学院的年轻教授。是行为经济学和电子商务领域中十分活跃的国际知名学者。

Dan Ariley对拖延症是这么描述的:当我们想存钱时,当我们承诺节食和体育锻炼我们情绪平静,但当我们看到一辆新车,一双新鞋时更强烈的情绪产生了:想锻炼时,却找借口在电视机前坐了一天。至于节食,还是再吃块巧克力蛋糕,明天再说吧。那么对于拖延的定义:为了当前的满足而放弃长期的目标就是拖延。

对于拖延症,Dan作了这样一个实验:Dan开设的一门课程,一共12周,需要上交三篇论文。这三篇论文的分数决定了最后的总分。
第一组:学生自己决定三篇论文上交的截止日期
第二组:论文在期末结课前上交即可,没有截止日期
第三组:dictatorial treatment 老师决定三篇论文截止日期(4,8,12周)
结果:老师设定论文截止日期的组成绩最高,没有任何截止日期的组成绩最差,学生可以自由决定截止日期的组成绩居中。

那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
首先是学生确实拖延;另外,严格限制学生的自由是解决拖延的最好方式(自上而下平均分配的截止日期)。但是更重要的事,仅仅给予学生工具和方法让他们对截止日期提前做出承诺,就可以让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后来经过进一步研究发现,第一组的大部分学生,截止日期设定平均,而且成绩和第三组一样好,但还是有人并没有很好的设定,还有人没有任何截止日。这些学生很大程度拉低了这组的平均分,他们的作业大都是课程结束前草草完成,成绩很低。

这说明了什么呢?有趣的是,尽管结果表明尽管几乎每个人都有拖延的问题,能够识别并承认拖延问题的学生能够更好的利用可使用的工具提前做出承诺,这样有助于克服拖延。

在Dan的另一本书The Honest Truth about Dishonesty中,提到了作弊问题。在一项实验学生被分成两组,每组学生都有很多的作弊机会,第一组学生在考试前回忆西方宗教中的十诫,第二组则考试之前回忆以前看过的书,第一组学生作弊的人数非常之低,而第二组学生则有相当一部分人作弊。那么这个实验表明It seemed that merely trying to recall moral standards was enough to improve moral behaviour. Our willingness and tendency to cheat could be diminished if we are given reminders of ethical standards. 如果我们能够得到关于道德标准的提醒,那么作弊的意愿和倾向就能够得到抑制。

基于这个研究结果,Dan在课程中让学生签署诚信守则,大大降低了作弊的几率,而这个方法也被Coursera网站采用,同学们在注册课程时也需要签诚信守则,降低作弊的几率。
Dan Ariley的三本著作都很有意思The honest Truth about Dishonesty    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 非理性的优势,这三本书讲述了人们不理性的一面,里面包括很多有趣的实验。当然大家也可以学Dan开设的Mooc课程,怪诞行为学。

Recommendation 2 The How of Happiness---Sonja Lyubomirsky

这本书是Edx网站中的一门课程The Science of Happiness推荐的阅读书目。能够增强幸福感的方法有哪些呢,书中提到了这一点。要坚持自己的目标。

书中写到,想要实现目标,就像做苦差事一样,需要付出极大努力,承受困难和压力,甚至做出个人牺牲,遭遇失败。任何技能的获得都需要大量练习,耐心和劳动。所以必须要坚持目标,而且要带着热情去坚持。

坚持目标的好处:可以增强自主意识。表面上看坚持目标好像限制了我们的自由,但对于是否坚持的选择确实自由的。遵循自己的决定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可以帮助我们躲避某些社会压力,同时还会减少自我怀疑。当我们充满热情的全身心投入到目标和梦想,实际上我们是在主宰自己的命运,也对自己有了更好的了解。

目标的坚持当然没有那么简单,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到了这样一种方法。当我们在人前公开做出承诺时,效果往往会更好。这段文字是这样的:Scranton大学的研究表明,将自己的新年决心公开的人实现目标的可能性是不公开的人的十倍。公开自己的决心增强了我们坚持到底的可能性,部分因为我们想在自己和他人面前展示出自己的始终如一,同时也避免了尴尬。

此外,当你取得一定成功时,你会对自己的进步感到满意而欢欣鼓舞,这也更有可能带来进一步的成功。结果是螺旋式上升,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如果能够对自己取得的阶段性进步刻意进行奖励,那么也会增加成功的机会,同时提升幸福感。


在2015年1月1日,facebook创始人zuckerberg在网上公布了他的新年决心,每两周读一本书。那么刚才那句话完美的诠释了公开目标,公开梦想所带来的好处。那么我读到扎克伯格的新年决心,同时也读到了刚才那段文字,那为什么不试试呢?于是我在2015年1月4日在微博上,在教的班级里公布了我的新年决心,每月一本英文书。最后超额完成任务,一共读了21本。其实读到一半左右时,读书的习惯就已经养成了,2016年没有制定新年决心,制定了读书计划,20本。现在已经完成了11本。习惯已经养成,没有挑战性,也就不能算作新年。

Recommendation 3 Watching the English  The Hidden Rules of English Behaviour--Kate Fox
P138 Rules of the Road  Public transport rule: the denial rule
27’47’’--29’41 (大英烦事多视频)
为大家介绍的第三本书:观察英国人,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
这本书中对英国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从人类学家的角度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对于英国人来说,家是最舒服的地方,那么出门在外就会带来很多不便。比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英国人有什么特点呢?


这段文字说到:英国人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一个主要的应对机制:否认。否认他人的存在。我们否认自己身处陌生人群中,尽可能保证自己的私密,方法呢,就是假装别人都不存在。而且,也假装自己不存在。这个应对机制要求我们不和陌生人说话,不能有眼神接触,不承认他人的存在。同时,也避免吸引他人的注意,管好自己就行了。

作者采访一个commuter, 如果每天在站台上看到同一个人,而且火车上经常坐在对面,那么有可能在下车时跟这个人点头致意。 作者问要多久才会开始和这个人点头呢? 回答?大概一年吧。不过有些人比较外向,可能会连续几个月在车站看到你之后,开始和你点头,不过我觉得这样有些太过分,我会不舒服。

但是跟一个经常一起坐车的人友好的聊天有什么可怕呢?这个问题很愚蠢。很明显,如果和这个人聊了一次,那么以后每次遇到都要聊,承认了这个人的存在,就不能再回到过去,假装他不存在了。你们可能没有任何相似之处,那么你们的对话很可能非常尴尬了。这样的话就得想办法躲避这个人,去站台的另一头等车,躲在咖啡贩卖机后面,或者选另外一节车厢,这都是很无礼和尴尬的。整件事最后会成为一场噩梦,不敢想象。

英国人在与人打招呼,告别时也有很多问题。没有人清楚地知道该如何告别,握手握了一半,脸撞到一起,话说了一半等等。


英国人通常把告别说成“saying our goodbyes”,而不是“saying goodbye”。作者和一位美国人讨论这件事时,美国人这么说的,“我最开始听到这个表达方式,我没太明白goodbye为什么用复数,我想可能是和每个人说一句再见。现在我明白了,要说很多再见才行”。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人类学家(anthropologist),文笔很幽默,值得一读。刚才给大家播放的视频叫做very british problems 大英烦事多,一共三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

Recommendation 4 Quiet: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4’07-5’59 (Ted视频)
刚才这位演讲者就是这本书的作者,书名是Quiet:the Power of Introverts 安静,内向性格的力量。

作者认为内向性格,(包括敏感,严肃,害羞等特点)现在被人看做是二等性格,往往代表着失望和病态。外向性格是很具吸引力的性格,但是现在社会趋势是过分推崇外向性格,仿佛这才是正确的性格标准,每个人都应该遵守。

内向的人更受内在感受和想法的吸引,外向的人更关注人和活动的外在生活。内向的人关注周围发生的事所带来的意义,外向的人则直接投入到这些事情中。内向的人通过独处为自己充电,外向的人社交活动过少时才需要充电。
内向的人在创新能力上有一个不太明显但却十分有利的优势:内向的人倾向于独立工作,独处是创新的催化剂。

独处有什么魔力呢?在很多领域里,只有独处时才能进行刻意训练,这是取得成就的关键。当你刻意训练时,你能识别出哪些任务和知识超出你的能力,努力提高自己水平,检测自己的进步并进行相应改进。

佛罗里达大学教授 K•安德斯•埃里克森(K. Anders Ericsson)提出了一万小时法则。他认为想在某个领域取得杰出的成就,至少进行一万小时的刻意训练。
刻意训练最适合一个人进行的,原因如下:首先,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其他人的存在会分散注意力。第二,刻意训练需要有深层的动机,往往是内在动机。但最重要的是,刻意训练主要进行的是对个体而言最具挑战性的工作,只有一个人独处时,才能直接进行最难,最具挑战性的工作。如果你想把这件事做得更好,你必须是行动的发起者。

既然独处这么重要,书中提到对于有天赋并有内在动力的那些人来说,想要提高他们的创造力或效率的话,应该鼓励他们独立工作。那么,我们平时经常做的小组头脑风暴有什么问题呢?

心理学家认为小组头脑风暴往往会失败有以下三点原因:1social loafing 社会惰化效应;在一个小组中,总是有人偷懒,不干活或少干活;2. Production blocking 生产阻碍。当一个人在组内发言时,其他人被迫被动坐着倾听,自己的想法收到阻碍。3. Evaluation apprehension 评价恐惧;评价焦虑;谁也不想在自己同伴面前显得很愚蠢的样子,还是不说好了。

那么为什么网络上的小组合作头脑风暴效果要好于实际中的头脑风暴呢?因为大家在网络上与他人分享自己见解之前,已经进行了独自的思考,所以本质上还是独立的行为。
那么对于我们平时有什么指导意义呢?大家先各自进行独立思考,捋顺自己的想法之后,再彼此分享就好了。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们对两种性格会有一个很深刻的理解,也能根据自己的性格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点。

除了以上这四本书呢,喜欢写作的同学可以看
The Oxford Essential Guide to Writing和on Writing Well.不论是高考写作还是平时的作文,出国作文,这两本书都值得推荐。

喜欢逻辑喜欢思维的同学可以看Being Logical;  The Art of Thinking Clearly
Being logical薄薄的一本书,最平实简洁的语言告诉我们什么是正确的逻辑,平时思维中的谬误。The Art of Thinking Clearly一共30章,每章3页左右,每一章包括一个思维中经常犯的错误,那么的出来什么结论,如何指导实践。

Is it just me?这本书作者是英国喜剧演员Miranda Hart,她有一米八高,外表很普通,她是英国非常著名的喜剧演员,有自己的情景喜剧,她本身就是编剧导演加主演。这个胖胖的,其貌不扬却又才华横溢的演员对生活有着怎么样的观察和见解呢?这本书推荐给大家。

我读书比较喜欢心理学,教育类,写作类书籍,但是因为上学期开始在自己的班级中搞literature circle,需要带着学生一起读英文小说,于是开始有针对性的读一些小说,One Day是我很喜欢的一本,有同名电影,海瑟薇主演。我这个人有一个原则,no one has the right to upset me except myself. 除了我自己没有人有资格影响我的情绪。这本书读着读着,突然发现自己心情不好,原来是被故事情节影响了。于是我体会到了小说的力量。这一本呢the Gone Girl消失的爱人,也有同名电影。本阿弗莱克主演。我在几年前看这部电影时,被天蝎座女人的恶毒和高智商犯罪而震撼,今年年初读了这本书,体会到小说中很多精彩之处,电影是无法呈现的。

当然,万事开头难,为大家推荐两本入门级英文读物。Flora & Ulysses这本书上个周日收到,三个小时一口气读完,这是能让人一口气读完并且时不时真的会笑出声来的故事。Anastatis Krupnik也是获得Newberry儿童文学奖的作品,天真可爱的小女孩生活中的点滴,迷惘,甜蜜和苦涩。

那么第一部分荐书到此为止,带来哪些思考呢?

Reflection 1 Input VS Output
首先,输入和输出。
前一段很多育才老师在朋友圈转发10级英语班学生金延峰申请美国大学时的文章,登上了纽约时报,无论中文还是英文都让人为之赞叹。这个学生高一时曾经问我说,老师我到外面和别人交流,我的口语很流利,就是不知道和他们说些什么?我回答说,那肚子里没有东西当然没什么可说的。上届毕业生问我怎么样提高口语,我说其实大家的语法并不太差,词汇量也可以,主要问题还是要有内容可说,永远要content over form,内容大于形式。不如读英文书,既提高词汇量,也有知识和信息上的输入,懂的东西多了,也就有话说了。

Reflection 2 Reading VS Thinking
第二,读书与思考。思考是一种习惯,是一种必备技能,是可以习得的。不会思考可以学,读书时能够感受作者的观点,观察作者怎么分析问题,怎样得出结论,怎样说服别人。

在How To Read a Book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If you ask a living teacher a question, he will probably answer you. If you are puzzled by what he says, you can save yourself the trouble of thinking by asking him what he means. If, however, you ask a book a question, you must answer it yourself. In this respect a book is like nature or the world. When you question it, it answers you only to the extent that you do the work of thinking and analysis yourself.

如果你问老师一个问题,他很可能会回答你。如果你仍然不理解他的话,你可以继续问,这样就省去自己思考的麻烦。但是如果你对一本书有问题,你必须自己回答。这样书就像大自然或者世界。当你有问题时,书给你的回答的程度取决于你自己思考和分析的程度。

Why is marking a book indispensable to reading it? First, it keeps you awake--not merely conscious, but wide awake. Second, reading, if it is active, is thinking, and thinking tends to express itself in words, spoken or written. The person who says he knows what he thinks but cannot express it usually does not know what he thinks. Third, writing your reactions down helps you to remember the thoughts of the author.

Marking a book is literally an expression of your differences or your agreements with the author. It is the highest respect you can pay him.

为什么读书时一定要在书上写写画画呢?首先,让你保持清醒,不仅是意识清醒,而是完全清醒状态。第二,阅读,如果是积极阅读的话,就是思考,思考相当于用文字(口头或笔头)表达。有些人说知道自己的想法但却无法表达,实际上意味着他根本不清楚自己想法。第三,写下自己对书的砍伐有助于记住作者的观点。所以,阅读时做标记就是将你和作者观点的异同进行表述,这是你能给予作者的最大的尊重。

Reflection 3 Cognition VS Meta-cognition
认知与元认知
读书必然导致认知能力的提高,那么元认知是什么呢?在How children succeed这本书中提到认知行为疗法是心理学中所说的元认知的一个例子。Metacognition, thinking about thinking. 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

人们设定目标时有三种策略,其中两种不太有效。乐观主义者喜欢沉溺于想象。他们想象未来可能获得哪些成就,生动的设想成功所带来的一切好处--美誉,自我满足,未来的成功。这种方式感觉很好,因为能刺激多巴胺的增加,但和实际的成就并不关联。

悲观主义者的策略是悲观思量。他们会仔细想通往成功路上的障碍。这与成就也没有关联。
第三种策略是心理对照。既关注积极的结果也关注可能的困难,这就使未来和现实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关联,提示了自己为达到目标,克服困难的必要性。下一步就是一系列的实施意向---以“如果。。那么。。”的形式把困难与方法联系起来详细计划。比如,“如果放学后被电视吸引,那么我会等写完作业后看电视”

MCII要说的是为自己制定规则。如果你为自己制定规则,那么你的前额叶皮层成为了你的合作伙伴,和你一起对抗大脑中由欲望和反射驱使的那部分。通过给自己制定规则,你可以回避内心渴望和坚定决心之间的冲突。规则带来结构,使我们做好准备,更好的面对那些诱人的刺激,把注意力重新关注在其他地方。不久,规则就会变成自动的习惯。

所以我们平时做事情时要经常跳出来想一想,step back and look at the big picture. Jump out and reflect. 不仅要投入做事,更要做事后对这个过程进行反思,将自己在过程中的每一步的决定,表现仔细分析,剖析自我,完成认知和元认知两个过程。

Recommendation 4 Fragmentation VS Systematization
碎片化与体系化
如果大家注意到的话,刚才我推荐的4本书,都是以碎片化信息的形式,以视频的形式来引起大家的兴趣,继而对书进行进一步的介绍的。现在这个时代每天充斥着大量的碎片化信息,之所以称之为碎片化,因为信息量少,短时间内吸收理解,同时也能引起我们的兴趣。但要注意的是碎片化信息的内容远远不够,刚才quiet那本书,作者花了7年时间完成,所以书永远是更成体系的,是学者,作者,专家多年的研究成果和心血,如果我们能够仔细研读quiet这本书的话,相当于心理学专业人士对我们面授知识,这绝对是碎片化信息做不到的。

第二呢,不要停留和满足于碎片化信息。我们在接收到此类信息后一定要更进一步,go one step further. 不能说看了一个TED演讲,就有资格说ted演讲我知道,专业人士对自己研究成果做成15分钟左右的演讲。大家都看过,你看过不代表ted演讲就是你的了。还有这几年流行的MOOC,以前大家可能不熟悉,现在问的话,会有很多人说我知道MOOC,大型网络公开课程。哇,同学你心里应该很骄傲吧。首先,态度要谦逊。其次,你有没有真正参与过MOOC学习,学习过几门,心路历程有没有总结过,MOOC的特点,操作方式是否了解,当你能给出肯定的答案时你才有资格说,MOOC我有一定了解的。所以一定要记住,知道了一个新名词,不代表这个名词就是你的了,没有体验过,没有经历过,这个名词跟你还是没有任何关系,只有亲身体验这个过程才有资格发表自己的一点点看法。
所以,我们要抓住碎片化信息时效性上的优势,跟上这个时代,但是决不能停留在表面,系统性的成体系的知识存活的更久远。

Reflection 5 Impulse VS Habit
冲动与习惯
那么有的同学可能听完今天的讲座后呢,跃跃欲试,我也要去买英文书,一下买来10本,结果读了两页就放弃了。三分钟热度很正常,我们首先要承认这一点,一下买10本呢,毕竟英文书也挺贵的,买了那么多本花了那么多钱,不读又说不过去,当然如果有同学真的一下买了10本可以先寄存在我这里。

我想说的是什么呢,首先很多事都是因为冲动才开始的,这很正常。但怎样才能把这种冲动这种热情保持下去呢?刚才在quiet这本书中提到了deliberate practice刻意训练,很多技能经过刻意训练是完全可以提高的,那么我们怎么养成读书的习惯呢?

在power of habit 这本书中关于习惯是这么写的: 习惯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大脑一直在寻找可以省力的方式。
这个过程是一个由三步组成的循环。Cue(诱因)——→Routine(惯例)——→Reward(回报)。看到诱因之后,我们就会进入到自动行为模式,模式结束后得到回报和奖励,加强我们对再次得到奖励的渴求,于是造成下一次看到提示诱因时,更自然地进入自主行为模式,这样习惯就形成了。一旦习惯形成,在下一次做同样事情时,大脑就不需要做任何决定,把脑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去了。这个事情也不具有任何挑战性了,已经成为习惯了。

我们还可以应用刚才提到的第三点元认知里面说的心里对照策略。那么我们可以先想象积极的结果:如果我读英文书的话英文能力很强,知识输入大大增加,视野和世界观,分析能力,表达能力都会有逐步提高,而且还可以跟同学吹牛。

那么有可能遇到什么问题呢?1. 生词多 2 坚持不下去 3 没时间读
那么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如何解决呢?生词多,可以从简单的书开始,可以读完一章查一查单词,或者就干脆不查,毅力问题,可以制定读书时间表,减少刷微博时间,每天抽出20分钟,公开自己读书的决心,定期给自己奖励。
所以我们这是在干什么呢?我们是在用读书指导读书,用知识指导实践,这就是知识的内化internalize

Reflection 6 Books VS Films
书籍与电影
How to read a book
We moderns are inundated with facts to the detriment of understanding.
The very media are so designed to make thinking seem unnecessary. The packaging of intellectual positions and views is one of the most active enterprises of some of the best minds of our day. The viewer of television, the listener or radio, the reader of magazines, is presented with a whole complex of elements---all the way from ingenious rhetoric to carefully selected data and statistics---to make it easy for him to “make up his own mind” with  the minimum of difficulty and effort. But the packaging is often done so effectively that the viewers, listeners, or reader does not make up his own mind at all. Instead, he inserts a packaged opinion into his mind, somewhat like inserting a cassette into a cassette player. He then pushes a button and “plays back” the opinion whenever it seems appropriate to do so. He has performed acceptably without having had to think.

我们现代人已经被各种事实淹没,损害了我们的理解能力。
媒体的设计使得我们的思考变得没有任何必要。电视观众,广播听众,杂志读者接收到一整套的信息,从华丽辞藻到精心挑选的数据,让他们轻松做出所谓的自己的决定。但实际上这些打包的信息太有效了,完全不需要观众们做出任何决定。实际上观众就是把这些打包的信息插入大脑,就像把磁带放到录音机一样。已经不需要思考而全盘接受了。

Reflection 7 读书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
How to read a book
In tackling a difficult book for the first time, read it through without ever stopping to look up or ponder the things you do not understand right away.

Pay attention to what you can understand and do not be stopped by what you cannot immediately grasp. Go right on reading past the point where you have difficulties in understanding, and you will soon come to the things you do understand.

What you understand by reading the book through to the end---even if it is only fifty percent or less---will help you when you make the additional effort later to go back to the places you passed by on your first reading. And even if you never go back, understanding half of a really tough book is much better than not understanding it at all.

If you insist on understanding everything on every page before you go on to the next, you will not get very far.. In your effort to master the fine points, you will miss the big points. You will miss the forest for the trees. You will not be reading well on any level.

读一本有难度的书,最好的办法从头读到尾,即使有不懂的地方,也不做任何停留。
关注能看懂的地方,遇到难处继续往下读。
即使只能读懂书的一半内容甚至更少,在你读第二遍时这都有助于你的理解。即使只读一次,读懂一半总比一点不懂要好。
如果你坚持把每一页每个词都弄懂,应该不会走的太远,而且会错过重点。不要因为几棵树而错过整个森林。

Explorationp: Where to find the books
TED    MOOC     Social Media    Films   Amazon   Interest
TED、MOOC推荐教材、微博文章引用书籍、定期Amazon推荐...
如果知道自己的兴趣,直接英文关键词搜索。或者搜索该领域最著名最专业人士的著作。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书单,最初可以源于别人的推荐,但慢慢要自己形成,学会自己找书读。

最后:英文书一定要读的,今天已经介绍了不同书目,也介绍了读书的好处,思考习惯的养成,信息知识输入,自我认知和系统化学习以及如何养成读书的习惯,怎样找到好书。如果大家能够利用这次讲座点燃的一点点热情,投入一点点努力把读书变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想不久的将来,你们也会觉得,读书和思考确实能带来快乐了。
好,谢谢大家。

附上PDF文件:laura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