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02
为记录风景拾荒者的行踪和皓首穷经的历程,每月选一张手机自拍的图和这一年在读的书。评论权当微博用,偶尔发发神经,即便是无聊的爪印也是留给未来自己的礼物呢......
·居于幽暗而自己努力[?](2024年终总结)
图
河风吹起的不是波纹,水鸟荡起的不是涟漪,这些分明是被唤醒了的河床下曾经起伏重叠的脚步。多年以后,河边漫步的你是否能从那滚滚的流水中读出此时我的心迹?(四十岁生日感言)

2025-07“金刚怒目,满眼皆是慈悲;菩萨低眉,目中尽显无情。”

2025-06“让胜利者来吧,当愚昧的堡垒倾倒时,他们会在墙边找到你的身体!”

2025-05没缺点的人是看不到别人的缺点吧。评判别人是基于自身的不完美;把别人的缺点看成是不同而已是让自身完美的途径。

2025-04“我知道,那些炙热与梦想 总是在黑夜中微弱地发光,每掉进绝望 就会固执地想象,天方地圆的辽阔 有多长···”

2025-03“博客的目标读者是未来的自己。”“我的全部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2025-02时间像是天上飘落的雪花,薄厚不均地覆盖在不平的大地,我们在上面留下痕迹···所谓荒野不过是被时间覆盖的古城。

2025-01从天空获取、向大地求索,这是我所仰慕的植物的高尚。失败者的荣光是之前很少想过的,我不会征服他者,而是要成为道德的胜利者。

2025

书

01.[
?]《论教育》康德
教育是人所遇到的最大、最难的问题。
02.[
?]《可是我还是会在意》和田秀树
在意别人的眼光是对自己情绪的勒索。
03.[
?]《给40岁的崭新开始》松浦弥太郎
Think Global, Act Local
04.[
?]《科学需要讲故事》Randy Olson
真相是复杂的,但叙事的方式只能凭借简单性原则。
05.[
?]《李光耀谈治国、管理和人生》
我为何要那么强势,那是因为我知道会发生什么事。
06.[
?]《AI科学家李飞飞的视界之旅》赵灿译
你和我一样,都不属于这里。
07.[
?]《精英的傲慢》迈克尔·桑德尔
我们夸大了努力和奋斗的道德意义。
08.[
?]《像莎士比亚一样思考》Scott Newstok
专注是我们向内在真理呈现的祈祷。
09.[
?]《严复传》冯保善著
我现在真如小叫天随便乱嚷数声人都喝彩真好笑也。
10.[
?]《空腹力》石原结实著
每天制造一次空腹状态,就能帮助我们远离疾病···
11.[
?]《开始跑步吧》中野·詹姆士·修一著
全程马拉松省不下时间。
12.[
?]《罗曼·罗兰此人此作》茨威格著
他的目标不是取得成功,而是忠于信念。
13.[
?]《无边界学习》Benjamin Anyacho
不是为囤积而生的蓄水池,而是为分享而生的水渠。
14.[
?]《人类群星闪耀时》舒昌善译
同不可战胜的占绝对优势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
15.[
?]《无意识的力量》梯谷幸司
大脑要处理没意义的事本来就很痛苦,必须给它意义。
16.[
?]《独断力》午堂登纪雄
充足的睡眠能提高免疫力,让大脑集中注意力等···
17.[
?]《图解微积分》牛顿出版社
创立了calculus微积分,也是因为calculus结石去世···
18.[
?]《优雅的物理》艾蒂安·居永登
外形以某种方式吞并过去,展示现在···
19.[
?]《约瑟夫·富歇》茨威格
纤细瘦小、戴满戒指的手指懒洋洋摘取别人的工作果实。
20.[
?]《中学物理教学中的100个科学性问题》洪安生
没有近似就没有物理学。
21.[
?]《中年觉醒》 C.Brooks
选择成为人上人而不要幸福的人是瘾君子。
22.[
?]《大器晚成》Rich Karlgaard
我收获的多数成就是发生在我进行探索的时候。
23.[
?]《物理学与人类文明》赵峥教授
热与引力,是维持恒星和星系生存的一对矛盾···
24.[
?]《麦哲伦》茨威格
为了他注定要完成特殊使命命运将继续培养他并以各种方式磨炼他。
25.[
?]《玛丽·斯图亚特传》茨威格
那个时代对良心谴责一说很陌生。我的终结便是我的开始
26.[
?]《演讲的本质》马丁
自信源于他人。越是自信的人,越能接受和尊重他人。
27.[
?]《思维简史》蒙洛迪诺著
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在葬礼上取得的。
28.[
?]《反叛的科学家(台)》戴森著
万物在未来都是波动,而万物在过去则都是粒子。
29.[
?]《中年之路2》James hollis
在两个世界之间徘徊,一个已经死亡另一个还无力诞生。
30.[
?]《双螺旋》James D.watson
Think big and It is ok to be weirdIt is ok to be weird
31.[
?]《怎样读书》胡适等
爱惜精神莫读古书!
32.[
?]《写作法宝》William Zinsser
写作之时必须使自己充满活力,其程度不亚于演员
33.[
?]《教育的浪费》Bryan Caplan
人人都意识到了教育的症结所在但又无力改变些什么
·图(2024)书[?]
七 10
@qiusir:政府为选拔儿童任官或赐予奖赏而举办考试,可追溯到汉代。唐代更正式设立“童科”选拔10岁以下的男童。宋代(1266年)废止了这整整持续了10个世纪的童试,是中国历史上真正“发现童年”的时期。“童子每当就试,止在念书,背经则虽似精详,对卷则不能读诵,及名成贡部,身返故乡,但刻日以取官,更无心而习业,滥镯摇役,虚占官名……””又今之童子,比号神童,既幼稚之年,察神异之性,语言辨慧,精采英奇,出于自然,有则可举。窃闻近日,实异于斯。抑嬉戏之心,教念诵之语,断其日月,委以师资,限隔而游思不容,仆跌而痛楚多及,孩童之意, 本未有知,父母之情,恐或不忍。””人材贵乎善养,不贵速成,请罢童子科,息奔竞(拉关系、行贿、走后门),以保幼稚良心。”#乱翻书《学以为己》
@qiusir:明代吕得胜、吕坤父子编选的《小儿语》收录了些谚语教人过平静、朴实而谦逊生活的谚语,“事不干己,分毫休理”、“一争两丑,一让两有”;“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等这些格言在400年后的今天仍广为人知哈哈。#乱翻书《学以为己》
@qiusir:“只要探究传统中国教育的思想或学术史,尤其是其最后阶段,即可发现道德人格几乎可以说是所有哲学思考唯一的根本关心。明太祖朱元璋利用这项道德关注遂行社会与思想控制,结果这种做法又受到王阳明倡导的哲学思想所强化。于是,学问的追求就此不再是政府的责任;官方极少鼓励这种活动。”“数学教学原本是国子监里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明代前三人皇帝在位期间只有零星几项记载。在此之后,更是完全看不到数学教育的记录。简言之,在宋代教育的博学兴趣影响之后,严肃的学习活动出现了衰退。”这样想来,现行高考物理被弱化才是常态,而政治化的语文早该是独大的一科呢。#乱翻书《学以为己》
@qiusir:“中国社会虽然经常被视为具有权威或顺服的特质,中国的教育理想及教学法却强调天赋的差异以及因材施教的观念。”“当时童年受到教育实践中的威权所拘束,以致儿童没有机会成长为自由的人。”#乱翻书 《学以为己》
@qiusir:“元代把科举考生区分为汉人与非汉人的做法,到了明代即被明太祖下令废除。不过,1397年却出现了另一种歧视,因为那年省试及第的考生全都来自南方。这个现象随即掀起激烈争论,质疑科举是否特别不利于北方人。于是,政府在1425年下令省试需依考生家乡所在地区不同而个别评分。全国划分为北中南三个地区,每个地区各有其进士配额。”宋朝时,北方人司马光就建议在省试中采取配额,但遭到南方人欧阳修的反对而没有实施……
后台说是七年前整理过···
七 09
驱散昨天的神话,用学会改变超越自己。
老爷子全程脱稿,像是在听脱口秀,或是某种文学报告。如此娴熟当是讲过多遍了吧。(如果说人家是八零后的年轻人,我想当个五零后的少年了)(想来很多教育的叙事,情节完美到某种程度的童话。所谓报告的成功,是听众以为童话也会照进自己的现实。)
集团停课听报告,这排面拉满。几千学生上午自习,或许这才是学会改变的第一课吧。(把时间还给学生)
“教育文化的盛宴”开始之前,领导先自豪介绍今年的高考成绩,看来是不给明年留余地了?简单回归前几任校长,葛弯道超车(招生政策),苏市场化运营,高内涵提升···为每个孩子准备好未来。(原先的各种特长班已经殆尽,新疆部转换模式,龙头少儿部也难保)(学校工厂化,产品单一,产能过剩···)
“学校是个发光的地方,让每一个孩子都对未来充满希望”(类似的话很多,是不是都在情绪上夸大教育的力量,如此社会的分子也在回避自身的决定性问题呢)(应该是没看过《教育浪费》)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兼得?(这种既要又要的想法从开始就是错的?分数是学校的经济基础?)
盖伊的文化响应教学;卓越、行动、信念
我是一颗照亮世界的火种···
今天永无止境 学会改变
①杨佳 面试官亲自来北京(像是,就是讲报告文学,对,文学更准确)(讲故事的风格,小学语文老师的底色?)为什么我没有猜想
猜想性阅读
学生的发展是非连续性发展
软实力(夸大教育的力量了呢)
②李吉林(双基)的贵人是吴天石(机遇是自己创造的?)
“我要克服一个女人的弱点”(一个男人的弱点?一个人的弱点呢?)
我不相信没有教学的教育,同样不相信没有教育的教学。
竞走运动员,双脚不离地地向前走;跳高运动员···地平线···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③杨绛是最才的女最贤的妻···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泡
AI(情感、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
日本筑波大学附小“人人都是名师”(说到育才应该很多特级教师···其实吧,高中部一线就一位,还是在外校评的)
不能只点洋蜡烛?内心的呼唤?
(又回到高考)战胜对手?(这种说法很直接,学校早已经失去了情怀的追求,与其说是直面生产,不如说是直接肉搏参战。应试教育还停留在冷兵器时代吧)(说到记忆力,录音机显然更胜一筹,但如何理解和行动,这是录音机不具备的。)
我很好奇,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你自己是如何面对的呢?你的困惑是什么?更真诚的建议?心里话是很难听到的···
七 02

THE CASE AGAINST EDUCATION 布莱恩·卡普兰著 蔡维译
推荐序
(反对教育的理由:为什么说我们的教育是在浪费时间和金钱?)学历和学力
卡普兰提出,想要提现教育的内在价值需要三个要素:
1富含高价值的内容。用有趣的内容吸引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索学习,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2娴熟的教学方法。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方法,跟上时代的步伐,让学生有新鲜感。
3主动学习的学生。只有学生对获取知识产生科瓦三个,产生兴趣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可能有兴趣的东西学习才有意义,否则只是过眼云烟吧。)
陶行知提出生活即家偶遇,要求实现“六大解放”:1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慢慢去想2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慢慢去看3解放孩子的双手,让孩子慢慢去干4解放孩子的嘴巴,让他们能谈5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6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学自己渴望学的东西。
序言:吹哨之作(教育行业的吹哨人)
就算让我和比尔盖茨交换身份,我也不干。
信号:为什么教育无用,市场却愿意买单
本书反对“唯人力资本论”---即认为几乎所有形式的教育都会教授有用的工作技能,而这些工作技能是教育在劳动力市场获得回报的唯一原因。
本书想表达的是教育有很大一部分价值就是向外界发信号。(信号价值在教育价值中的真实比列应该在50%-80%)
如果教育的作用仅局限于证明劳动力质量,那么消减教育,社会反倒会变得更好。
教育:个人获利,社会资源浪费
教育即信号
消减教育投入可以节省宝贵的时间和资源,反倒令社会更为富足。如果我们负担不起教育,生活反倒会过得更好。
组合谬误,任何东西,只要部分正确,从整体上也必定正确。
1、教育的神奇之处
象牙塔的常驻民
education signal
教育不仅是智力信号,还是责任心的信号(后面提到服从力的信号)
教育最特别的地方在于,社会中几乎每个人都过度神话了教育的作用。
我们的教育系统染上了一种怪病,叫闭锁综合症---似乎人人都意识到了教育的症结所在,但又无力改变些什么。
几乎人人都耗费多年时间,接受与劳动力市场要求无关的教育。(唐重阳和王回生和我说话和杨永坤的方式不同也相同。)
我们所做的有多少雕刻,有多少是鉴定?
2、无用的教育无处不在
统计知识的匮乏是现实世界中许多愚蠢选择的症结所在。
“即便人们没有忘记所学的东西,通常也无法将之有效地运用于课堂外,或者其他学科的课堂上。无论是从学校到校外,还是从一个学科到另一个学科,距离实在太远,知识无法得以有效迁移。”
大部分人的知识是“停滞的,无活动能力的”。
一位刚学过“物体运动”知识的学生说,“物体只有在教室内运动,一上了操场,物体运动就停止了。”
我所认识的教师中,几乎每一位都信誓旦旦地说,自己通过教书帮助学生获得真知灼见。我也不例外。但是,如果非要我们证明这一点,我们很快就会意识到,自己的信心就像风中残烛一样,多么微弱无力。
虽然教育心理学家否认“教育带来的学习迁移极少”这一结论,但几乎所有人都承认,至少在当前教育系统下,可以观测到的学习迁移少之又少。
我们的教育体系建立在教育者的自负之上---我们自鸣得意地教授着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却幻想着讲台下的学生能不断获得成功所需的核心技能。
测试前的准备只会带来“毫无价值的提升”。提升的只是智力测试的分数,真实的智力水平并未获得提高。
学校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智商测试分数,但这种提高绝非真正意义上的“智力”提升。
就算教育对智力有影响,这种影响也极小。
学会与人打交道,一年的工作经验比一年的教育更有用。
教育的巨大回报似乎并不关乎知识本身,而关乎教育带来的宝贵的人脉资源。知识的作用被夸大了,在学校获得优质的人脉资源才是教育的最大价值。
普通意义的人脉没有用处,你需要的事优质的人脉。
唯人力资本论严重高估了教育的价值。
教育并无什么神奇之处,塑造品格之类的论调无非是自我安慰罢了。
3、无用的教育带来丰厚的回报
我们忽略的第一大能力是家庭背景。
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都在一定程度上源自家族遗传。
我们假装教,他们假装学。
他们常常纠正对教育的错误衡量,以防止竞争变量窃取教育的影响力。但他们很少纠正对智力的错误衡量,以防止教育窃取智力的影响力。
4、信号模型:答疑解惑
总之,不管你是谁,你都会同意这个结论:若是人人都伟大,时间岂有豪杰。
并不只是教育能塑造品格,工作也能。
高中辍学、高中毕业和大学辍学的学生首次加入劳动大军,他们的能力几乎没法带来任何回报。
一些著名经济学家发现,提高国民教育水平会让国家更贫穷,而不是更富有。还有一些经济学家称,教育对国家有积极影响,但影响甚微。
教育不仅没被低估,反而是被高估了。
研究人员发现,短暂的分数提升对未来成就具有持久的影响。
高附加值的教师的优势在于他们更擅长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服从力。悲观一点说,优秀的教师能帮助学生在信号内耗战中获得微弱的优势。
教育并非纯粹的信号,信号是教育的主要价值所在。
5、教育的个人回报
如果成功学大师说你需要更多的教育,而公共政策专家说我们需要更少的教育,可能他们说的都是对的。(作者的观点是,比起教育带给个人的收益,教育的社会回报实在是微乎其微。)
脸上写满了乏味的学生挤满了教室,也许用拥挤不恰当,很多人甚至都懒得来教室上课。
教育的健康收益是实实在在的。
“如果什么东西好得难以置信,很可能它有问题。”
门当户对的婚姻才更容易得到幸福。有人说美国的婚姻是一种以文凭为基础的种姓制度。
“别为了钱而结婚,去有钱人的世界寻找真爱吧。”
①去读高中吧,除非你是一个糟糕的学生。接受高中教育都是一笔不错的投资。②如果你的能力够强,去上大学吧。对于能力弱的学生来说,上大学通常是一笔糟糕的投资。③除非你感受到了“神灵的指引”,否则不要轻易选择攻读硕士学位。
6、教育的社会回报
随着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只有疯狂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才能获得相对优越的社会地位。
如果你在课堂上感到无聊至极,让你感到些许安慰的事实是,成千上万的其他孩子也有同样的感受。
种种动物实验均证实,地位对身体有好处,人类社会概莫如是。
1800年,地球上就存在制造飞机所需的全部材料。在伟大的想法出现之前,这些材料都处于闲置状态。
伟大的思想一旦得以萌生,复制的成本就很低。创新者只能获得他们所创造价值中极少的一部分。
具有犯罪倾向的人和具有辍学倾向的学生一样,往往性格冲动,攻击型强,无视一切---并且不会控制自己的暴力行为。
比起后天培养,基因优势对成功有更大的影响。
学业成绩受家族遗传,因为成绩取决于学生的天赋、态度和行为表现方式,而所有这些都与基因紧密相关。
如果大量的中等学生和差学生上大学,社会将遭受惊人的损失。
“宇宙中的星星要比地球海滩上的沙粒还要多。”生命形成的条件有多苛刻,我们发现外星生命的机会就有多渺茫。
教育对社会转型的作用被严重高估了。
“如果你认为教育很昂贵,那就试试无知的代价吧。”
7、我们需要更少的教育
白象:需大量投入但利润率极低的财产。
如果称我们的教育系统为白象---华而不实的累赘,或许有些过分。但是,从另一方面看,没有一个人敢发生呼吁关闭所有政府资助的教育机构···
可能世界上所有地方,都陷入了“过度教育”魔咒。
马克吐温:当你发现自己站在大多数人一边时,是时候该停下来反思一下了。
对“受教育”征税是对所有传统立场的反驳,无论是从支持教育改革的立场,还是维持教育现状的立场。
我们的学生对人力资本毫无胃口,反倒对教育信号如饥似渴。
慕课的失败与其课程本身的质量无关。(因为他们无法提供那张金灿灿的文凭)
教育网站的主要竞争对手不是实体学校,而是博客、播客和其他形式的在线教育娱乐软件。“我上了一大堆网络课程”几乎和说“我读了很多博客文章”一样毫无价值。(歧视性语言)
教育的好处根本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8、我们需要更多的职业教育
即使在最好的高中,许多青少年都极度憎恨学校。
9、童工的问题何在?
难道我们的学校不像那湖南的车间吗?
10、教育与灵魂的关系
“动用刀剑者,必死于刀剑之下。”Those who live by the sword die by the sword.
现实世界中的教育,往往不是一位滋养型母亲,而是一个不负责任,甚至恶毒残暴的母亲。
强行把伟大的思想和高雅的文化灌输给那些满不在乎的学生,意义不大。
不管老师多么伟大,都很少有学生渴望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
世界上最好的学生对着世界上最好的老师打起了大大的哈欠。
强迫式教育没有表现出任何积极的迹象,如果我们还坚持“为了正当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岂不是太过于滑稽。
互联网很好地证明了人们对于伟大思想和高雅文化的消费需求很低,原因不在于贫穷,也并非缺乏信息获取的渠道,而是令人咂舌的冷漠和无感。
教育对个人带来的改变,远远大于教育对社会带来的改变。
Give me the child until he is seven and I'll give you the man.
(某中中学最高分才676?)
“最理想的教育应该是一次穿越无限的心灵之旅。”
胜利并不是一切,胜利的欲望才是。
比较学习和玩耍在丰富灵魂上的作用,都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但是,谁是更大的片子目前和不清楚。(语言风格挺好)
我对学生的愤世嫉俗,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庸碌之辈,即便是最好的老师,对思想文化倾注最真挚和持久的热爱,也无法启发他们的灵魂。
我对老师的愤世嫉俗,绝大多数老师不具备启发学生的能力,他们甚至无法说服自己去热爱思想文化,也就更不能指望他们说服学生去热爱思想文化。
我对教育决策者的愤世嫉俗,那些身居高位的学校官员大多数认为,只要学生服从他们安排的学习内容,他们的工作就算圆满完成,一切万事大吉。
我很难接受当前“奥威尔式”的教育现状。
只有极少数求知若渴的学生,才会向往教育的内在价值;强迫所有学生去学习思想文化有违学习的本质。
强制性的方式不会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启蒙。
“任何心理治疗师都可以证明,积极配合的人要想取得进步很容易,消极配合的人要想取得进步则很困难。教师每天在课堂上都要面对什么样的学生呢?不情不愿、消极配合的学生。”
11、五谈教育与启蒙
卡普兰,教育行业的吹哨人。
教育之所以有回报,原因在于教育为工作者的能力提供了认证,而不是提高了他们的职业能力。
几个世纪以来,学校经历过太多创新风暴,但是每一次都能够快速回弹。
人们对教育付出了大量泛意识形态的爱,导致自己的双眼被蒙蔽。
实业家权衡建厂与否,你们警告不要抱有最好的希望。当一个青少年权衡是否上学时,你却总是敦促他们抱有最好的希望。
就本质而言,只有鼓励学生的教育才有价值。(表扬为师)
我只能启发到极少数渴望得到启发的学生,其余的付出一定努力,通过课程考试,然后继续他们的生活。
只向那些求知若渴的学生传授思想文化,不强求那些心怀怨恨的学生去学习思想文化,而希望他们有一天能醒悟过来,主动去接受思想的熏陶。
我只是太热爱教育了,根本无法接受当前学校采取的强制性灌输思想文化的方式。
我赞扬幼儿园是幼儿园有明确的教育定位---教给孩子可能在以后生活中用得上的技能。
“我既没有智慧,又没有口才,也没有本领,也不会用行动和蛊惑人心的话语来激起人们的血性,我只不过是说出我的心里话而已,我告诉你们的都是你们确实知道的东西。”
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缺乏东西人类文明成果的能力。
即便把全社会对思想文化的热爱全归功于教育,教育在塑造灵魂上的效果也不足挂齿。教育对政治和社会形态的影响也被高估了。
“不要轻信希望,它已经抛弃了这片土地。”
我虽引用了大量的科学“证词”,但从未将“常识”送上审判台---因为我从不排斥普通人的教育常识。
“这个知识点会考吗?”而不是“这个知识点工作用能用吗”
教育就像曾经臭名昭著的黑手党头子,它有罪,但每个人都害怕出庭作证发对它。
我对教育怀着一种复杂的情愫,既理想化,又有些悲观。
Those who can, do. Those who can't teach.
如果全社会尝试鼓励人们通过教育获得成功,最后的结果是人人追求教育,而非人人获得成功。